《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小孩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啥?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啥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啥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

  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

  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小孩,你是河南人吗?

  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众笑)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

  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孩子好细心啊。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孩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孩子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师:哪位小孩子愿意来试试。

  (小手如林,老师指名三个小孩子读,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是呢节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师:小孩子们读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王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悦哦。

  (生跃跃欲试,师生一起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观众鼓掌)

  师:合作真愉悦!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大声):想!

  师:白日——依——山——尽,(较之上一次,间隔更长,声断气连,节奏明显夸张)

  生:黄河——入——海——流。(学生模仿老师节奏,开始摇头晃脑)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玩?

  (生热烈响应。)

  师: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样?

  师:(低声)白日——依——山——尽,

  生:(高声)黄河——入——海——流。

  师:(低声)欲穷——千里——目,

  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这次合作,古诗的意境皆出。)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男女声模仿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遍,很有韵味。)

  师:就像这样,大家一起来一遍吧。

  (学生集体朗读一次)

  师:小孩们,我记得你们美文诵读的时候啊,总是领诵有合诵,咱们要不要来分角色朗诵一次呢?

  ( 师指名两个学生担任领诵,在黑板上的古诗上写出领诵者的名字。)

  (    )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师:这首古诗短了点,听起来不过瘾就结束了,老师把它加长点。

  (老师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划上横线,写上①  ② 女齐  男齐③齐)

  师:明白怎么样合作吗?

  生:明白。

  (学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角色参与的不一样,朗读的感情层层加浓,使整个朗诵充满了震撼。)

  师:小孩们辛苦了,我们放松放松,玩个小游戏吧。

  师:现在你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景物,用诗歌中的词语在旁边写一写。

  (学生观察图画,写词语,老师巡视。)

  师:你们都写了哪些词语呢?读出来吧,看谁写得多。

  生1:黄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师:小孩,海流是啥词语呢?我们一般说海洋或者河流,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再做个小游戏吧。我来说句子,你们来接诗句,看谁最厉害。

  师:夕阳靠着远处的山边,渐渐消失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滚滚黄河向遥远的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想看得更高更远吗?那就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吧。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好厉害的孩子子啊。哪个愿意来当老师,让大家猜猜诗句。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啊,想说哪句就说哪句。

  生1、我说三句,你们猜。第一句:滚滚黄河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生:黄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拥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众笑)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2:我也说三句。夕阳靠着山边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尽。

  生2:学习有进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层楼。

  师:今天我是领教了二(2)班小孩子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让我心服口服。会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写下来呢?要想写正确啊,先要做做准备。请大家观察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首诗中最难写的是哪几个字呢?

  生:“欲”和“楼”字。

  师:请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笔顺,伸出小手在桌面上书空书空。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笔顺表,在桌面上书空。)

  师:伸出你的食指,教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两个字。

  (学生说笔顺书空,老师示范)

  师:请大家先描红两个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写准确。

  (学生描红,老师巡视。)

  师:请将另外几个生字也描一遍。

  (学生描红,老师巡视。)

  师:(播放轻音乐)有了这些准备,我们一定能把这首诗写正确。现在请小孩子拿出你们的练习纸,开始写吧。

  (老师将黑板上的完整板书变成填空板书)

  登鹳雀楼

  (     )依(  )尽,

  (     )入(  )流。

  欲穷(           ),

  更上(           )。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集体诗歌朗诵作为今天对我们的鼓励。

  (全班起立,集体诗歌朗诵)

  师:今天的学习好开心,小孩子表现真棒。谢谢你们!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孩子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啥?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啥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啥?那太阳是怎么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也看到了啥?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呢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景色。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景色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婴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婴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父亲母亲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3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啥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啥?(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啥?(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么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啥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啥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七、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到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也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孩子,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么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孩子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孩子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孩子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孩子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办法的,知道有哪些办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办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啥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啥样的景色?感觉怎么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啥?(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么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么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么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啥?或她读出了啥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么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啥样的呀?可以用啥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到——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啥?引:千里目指想怎么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书: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孩子,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孩子,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孩子,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孩子,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啥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孩子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5

  学习目标:

  1. 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2.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中展现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教学难点: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观察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二、试读古诗,组内合作。 三、指读古诗,正音。

  四、范读古诗,生注意韵味、跟读。

  五、组内赛读。

  六、推选组内第一名参加班级诵读比赛。

  七、全班诵读。

  八、试读诗中要求识记的字,小组合作。

  九、开火车识字比赛。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办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办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办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啥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孩子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啥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啥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啥?请小孩子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

  (1)指名说。点拨:*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啥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也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到——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啥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孩子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孩子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也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也写了啥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办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啥人,不管做啥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孩子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7

  一、       周学习内容: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学会9个声母,学会整体认读音节10个,会认16个字,写字9个。 2.积累: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值日生》、〈〈登鹳雀楼〉〉了解整体认读音节的特点,练习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 3.作文:学会看图写一句话。 三、     周学科融合:图片、整体认读音节、及读拼音节练习。 四、     周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声母小孩们都能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认识整体认读音节。通过读背古诗,转换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到学习拼音的作用,继续保持学习拼音的高度热情。  

  〈〈字与拼音〉〉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摆卡法、游戏穿插法 学生学法 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会zh ch sh r的发音,并能与其他单韵母、复韵母拼读。 2.积累目标:(会z c s 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 3.生字目标:(zh ch sh与z c s的发音的不同。并会拼读。)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学会整体认读zh ch sh r,读准音,认清形。 2.细读感悟点:学会整体认读zhi chi shi ri ,会读四声。 3.能力训练点:学会拼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4.拓展延伸点:比一比,声母z  c  s和zh ch sh的对比读。 板书设计

  字与拼音

  z  c  s 

  zh—u—zhu  ch—u—chu   sh—u—shu

  r—u--ru

  zh  ch  sh  r 课后反思  

  《值日生》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值日生》及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摆卡法、游戏穿插法 学生学法 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会zh ch sh r的发音,并能与其他单韵母、复韵母拼读) 2.积累目标:(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值日生》及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3.生字目标:(zh ch sh与z c s的发音的不同,学会认度读做、扫、洒、擦、桌五个字,会写日、生两个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重在吟诵,体会诗歌韵味。 2.细读感悟点:体会诗歌美好意境。 3.能力训练点:巩固拼音,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点:作者心情及写作目的。 板书设计

  值日生

  zhi ri sao chu  sa shui sao di ca zhuo zi

  值日  扫除  洒水  扫地  擦桌子 课后反思  

  《登鹳雀楼》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前两句写傍晚登楼远望祖国山河的情景。后两句写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尽情观赏壮丽的河山,只有再登上一层楼。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吟诵、情景陶冶、解释等 学生学法 跟读、拼读、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习古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积累目标:(学习古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3.生字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巩固拼音。 2.细读感悟点:体会感情。 3.能力训练点: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点:作者心情及写作目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啥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啥?(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啥?(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么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啥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啥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七、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9

  作者:江苏姜堰 冒正林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啥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啥?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到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啥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么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啥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

  认字

  教学办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办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孩子都去旅行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么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孩子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景色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啥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 鹳雀楼 ) 齐读。

  【设计意图  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 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啥?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孩子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孩子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孩子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 后鼻音   登  更  层

  前鼻音   尽

  边音    楼 里

  翘舌    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孩子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小孩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啥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到                          。(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啥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孩子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出示插图,让小孩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啥?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进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孩子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悦,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    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样?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 齐背

  【设计意图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也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孩子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 更

  比较 入和哪个字很像,也有啥地方不一样呢?人 撇高捺低,入 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 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 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 更

  学生 入 更 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 目

  欲 怎么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办法来记这个字)

  怎么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  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 欲 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  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小孩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呢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办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小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啥?(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么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啥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啥样子,他可能讲些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啥?

  五、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办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啥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啥?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到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啥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么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啥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啥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啥?(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啥?(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么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啥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啥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七、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004-01-10]

推荐站内搜索:2019阅兵观后感600、小伙伴作文、上海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山西特岗报名入口、湖南省自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高升本、2015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历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098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