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精选15篇)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暖和的春季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母亲睡了一个冬季,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

  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母亲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

  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母亲带着她的小孩到池塘中来游水。小蝌蚪看到小鸭子跟着母亲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母亲来了。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母亲在哪里呢?”

  他们一起游到鸭母亲身边,问鸭母亲:“鸭母亲,鸭母亲,您看到过我们的母亲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母亲是啥样的呀?”

  鸭母亲回答说:“看到过。你们的母亲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也阔也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母亲!”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到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也阔也大,他们想一定是母亲来了,追上去喊母亲:“母亲!母亲!”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母亲。我是小鱼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母亲!”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小蝌蚪看到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母亲来了,就追上去喊:“母亲!母亲!”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母亲。我是小乌龟的母亲。你们的母亲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母亲!”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小蝌蝌看到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母亲了。追了上去,连声大喊:“母亲!母亲!”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我不是你们的母亲,我是小鹅的母亲。你们的母亲穿着绿衣服,唱起哥来‘各各各’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鹅母亲!”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到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各各各”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到了我们的母亲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也阔也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来‘各各各’的………”

  青蛙听了“各各”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小孩,我就是你们的妈吗呀”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我们的样子为啥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母亲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也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绿衣服,就跟母亲一样了,就可以跟母亲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头来:“啊!我们找到母亲了!我们找到母亲了!好母亲,好母亲,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青蛙母亲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和她的小孩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2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像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吗?

  生:我吃过,父亲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其他同学有啥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到时,我们人类还吃啥?

  生:哦,原来不能吃青蛙的肉!

  【执教者阐述】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教例中,我关注到学生“吃青蛙肉”这一状况,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爱吃青蛙肉”的同学也受到教育,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3

  穿着”,那青蛙就不能露着雪白的肚皮了!

  生:也不能把“鼓着”改为“长着”,因为改为“长着”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来的了。

  生:改成“瞪着”也不好,那样的话再读课文就觉得青蛙母亲太凶了!“鼓着”多好呀!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鼓掌!

  心得一: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比较辨析中懂得了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正是要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吗!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们觉得高兴吗?

  生:老师,小蝌蚪早就应该找到它的母亲了!在它遇到鲤鱼阿姨的时候,如果不是鲤鱼阿姨没和小蝌蚪说清楚它们样子,它们就不会把乌龟错认成自己的母亲了!鲤鱼阿姨是认识青蛙,她为啥不说清楚呢?

  师:(赞赏)对呀!这个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那如果同学们是鲤鱼阿姨,你准备怎样对小蝌蚪说呢?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就说:“小孩,你们的母亲呀,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母亲叫青蛙她叫起来呱呱呱的。”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母亲经常蹲在大荷叶上,从这个荷叶上一下子蹦到那个荷叶上。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你们比鲤鱼阿姨说的具体,相信小蝌蚪不会把乌龟认成自己的母亲了。那么在平时当别人向你询问问题时,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别人呢?

  生: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别人!

  生:要说的明白。

  生:如果别人问的人是我认识的,我可以带他去!

  心得二:学生大胆的对鲤鱼阿姨的回答提出质疑。这种质疑正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思维表现。在我们成年人眼中可能觉得这种质疑太简单或是存在问题。但是呢对于老师来讲应保护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读须有疑”吗!而且在质疑之后的教学,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说话训练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虽然学生的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呢对小学生来讲能抓住青蛙的叫声这一特点来说,就值得表扬!课后在关于“青蛙知识你知多少”的活动中我和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青蛙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这一点。)最后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的问题关于有人询问时应怎样对待,不正是学语文用语文吗!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4

  一、激趣导入。(看动画)

  1、师:池塘里有一群游来游去的小蝌蚪,这会呀他们可着急了!因为(生说:他们不知道母亲在哪里。)他们正准备去找母亲呢。(板: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美丽的童话世界,去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样找母亲的。要求仔细看,认真听。

  2、学生欣赏全文动画课件

  二、初读课文。

  1、看了动画,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生说:很有趣。很好看。)是呀,多有趣呀!有位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可好啦!同学们想读吗?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自由读书。有两个要求:一、边读边仔细看图,动脑思考,看谁最快读懂这个故事。二、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做个记号。有啥问题不明白,待会可提出来。(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看看同学们读书后有啥收获。哪个聪明的小孩子来说说你都知道了啥?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师板:变)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到了母亲,他们的母亲就是大青蛙。(师贴青蛙图)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母亲时碰到了鲤鱼和乌龟,他们还把乌龟当作自己的母亲呢。

  生:我明白了小蝌蚪长啥样。

  师:小蝌蚪长啥样?请看图,说一说。(生答,师强调看图和说话要按顺序说。)课文里哪一段话是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来,自己轻轻读一遍,想想这段话描写的小蝌蚪给你啥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可爱,很快活。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活泼,很开心。我是从“甩着长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中看出来的。

  师:谁能把小蝌蚪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一生有感情地读)读得怎么样?(生评论)大家像他一样,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快活。(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了啥?

  生:我还知道了小青蛙会跟着母亲去捉害虫,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3、师: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很快就弄懂了这么多知识。聪明的同学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有什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有啥想知道的,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我想知道“迎上去”是啥意思。

  生:我想知道“追上去”是啥意思。

  生:“游哇游”是啥意思?(师请全班同学作动作告诉他)

  生:青蛙母亲为啥丢下小蝌蚪不管?害得他们到处找母亲?(一生答是因为青蛙母亲要去捉害虫。师给予肯定,并说也许青蛙母亲是为了让小孩学会自己独立生活的本领。)

  生:小蝌蚪为啥会变成青蛙?

  生: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生:小蝌蚪为啥会把乌龟当作自己的母亲?

  师: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认真读书),请带着这些问题,再细细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思考,争取自己解决问题。

  三、细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根据问题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把读书的收获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看看明白了哪些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四、解决问题,精读细品。

  1、师: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谁能根据小蝌蚪身体变化的顺序把图贴好?(请两名学生合作贴图,贴完可让学生点评)

  2、师:谁能看着图把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请一生说,师板书,然后同桌互说。)

  3、师:小蝌蚪找母亲时,看到鲤鱼就迎上去,看到乌龟就追上去,他们为啥要迎上去和追上去呢?还有他们为啥会找错母亲呢?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同学们还得认真读书。下面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4、指导朗读。乌龟和鲤鱼母亲的话要读得(亲切,慈祥),就像母亲对小孩讲话一样。小蝌蚪叫“母亲”时要读得(高兴,激动)谁愿意读好他们的话?(学生都争着想读,读得很投入,效果较好)

  5、理解“迎上去”和“追上去”

  师:(出示带有“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句子)请看看这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迎上去”和“追上去”换一换,行吗?

  生:不行。

  师:为啥不行?请同学们边看动画边思考。(看动画演示)

  生:因为鲤鱼和小蝌蚪是面对面,所以要用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急着想找到母亲,所以就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在乌龟的后边,他们一前一后,所以用追上去。

  师:从追上去还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啥心情?

  生:可以看出小蝌蚪以为找到母亲也着急也高兴的心情。

  师:可见这两个词语不能换,同学们平时用这两个词语时也要注意用准确。

  6、理解小蝌蚪为啥找错母亲。

  师:老师觉得小蝌蚪真笨,居然会找错母亲。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为啥?

  生:不同意。因为乌龟是四条腿,宽嘴巴。

  师:说得还不是很清楚。谁再来说说?

  生:因为是鲤鱼母亲告诉他们他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乌龟也是四条腿,宽嘴巴。

  生:因为鲤鱼母亲没有把青蛙母亲的样子全部说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找错母亲。(这个问题较难理解,应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7、假设问题情景,描述青蛙母亲的样子。

  师:如果你是鲤鱼母亲,为了让小蝌蚪一下子就找到母亲,你会怎么样对他们说?(一生饰小蝌蚪,一生饰鲤鱼母亲,进行对话。直至把青蛙母亲的样子说清楚说全面。学生踊跃参与,气氛热烈。)

  8、师:课文里有一句话把青蛙母亲的样子写得非常美,非常可爱。请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师:自己轻声读读,体会体会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露着”用得特别好,写出了青蛙肚皮的样子。

  生:我觉得“碧绿的”和“雪白的”用得好,写出了青蛙身子的颜色很美。

  生:我觉得“鼓着”用得好 。因为青蛙的眼睛是鼓鼓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段话里的动词都用得特别好,把青蛙的样子写得非常生动。你们知道“披着”是啥意思吗?

  生:“披着”就是衣服不穿袖子,不扣扣子,搭在肩上。(师披衣服演示动作)

  师:这里用“披着绿衣裳”好还是用“穿着绿衣裳”好呢?为啥?

  生:用“披着”好。因为青蛙肚子上没扣扣子。(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理解了,但是呢没有表达清楚。谁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生:因为用“披着”就可以看到青蛙的白肚皮了,所以用“披着”好。

  师:回答得真不错!作者真会用词语!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一生读,读得不够好。)

  师:请大家评一评。(二生指出他读得不够流利及读错的字音)

  师:让我们为他的勇气鼓掌。下面让老师试试,我会用非常喜欢青蛙的语气来读。(师有感情朗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希望大家读得比老师更好。(生有感情齐读)

  9、师:小青蛙终于找到母亲了,这回他们是游过去,为啥用“游过去”而不用“追上去”呢?

  生:因为青蛙母亲蹲在荷叶上不动,所以不用“追上去”。

  五、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师:小青蛙终于找到母亲了,他们的心里多激动呀!他们会对母亲说些啥呢?青蛙母亲也会怎么样说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里找朋友,续编对话。(学生积极参与,续编的故事也富有情趣,但说的量还要加大)

  六、结束课文,留下悬念,鼓励课外探索。

  师: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小蝌蚪为啥会变成青蛙?”这个问题挺难,就留给同学们课外去想办法解决,只要大家能够像小蝌蚪一样有勇气,积极去询问,去探索,并坚持到底,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动物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青蛙的,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小蝌蚪找母亲为线索,简介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母亲。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母亲。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母亲。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反映青蛙生长过程的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有条件的布置学生到溪边寻找小蝌蚪或养小蝌蚪,观察它的形态及生长过程。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的字中,“灰、腿、嘴、龟、追”这几个字韵母相同,要指导学生在对比中读准字音。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也要进行正音。

  分析字形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几个字:

  鼓:左右结构,右边是“支”不是“文”。

  追:里面是,不是。

  2写字教学。

  让学生注意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蝌:左窄右宽,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姨:笔画较多,应写紧凑些,注意右半部的笔顺是:。

  宽:写时注意宝盖儿要将草字头完全盖住,“见”的撇和竖弯钩要舒展些。

  嘴:左右结构,右上边的“此”要写得扁一些,右下边的“角”字要写得小一些,各部位间穿插适度,使字显得美观。

  鼓:左右结构,要注意左上边的第三笔横要写短一些。

  (三)词句教学

  可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三幅图,然后默读,再仔细对照图画,说一说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小青蛙的。然后引导学生在看、读、想、议中,理解“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啥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这些句子说明小青蛙长得很快,身体变化非常明显。

  对于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看图,进行理解。还可以演一演,使学生体会到小蝌蚪所在位置不同,所以用词也不同。在鲤鱼前面用“迎上去”;在乌龟后面用“追上去”;青蛙母亲蹲在荷叶上没有动,所以用“游过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五自然段,可以图文对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青蛙的特点。重点抓住“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个句子,体会“蹲着、披着、露出、鼓着”和“碧绿、雪白、大”这个词的意思。对“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句,要抓住“蹬、跳、蹦”这三个词,让学生悟出小蝌蚪找到母亲的高兴心情,以及他们长成小青蛙后,动作变得十分敏捷。

  学完课文后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一群蝌蚪灰色后腿鼓着

  阿姨乌龟摆动肚皮宽嘴巴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可以启发学生把这三个句子对比着读一读,并结合看图,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有啥不同,然后再演一演,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青蛙是怎么样保护庄稼的。

  2青蛙是捉害虫能手,我们应怎么样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一)从图入手,初步了解图和文的意思。

  1先指导学生观察三幅图,同时提出问题:“这三幅图上的小蝌蚪有啥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意,知道青蛙的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能找到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多读几遍,基本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二)仔细看图,逐段朗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可进行板画或演示多媒体,引导学生读出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和快活的心情。

  2看图,读第二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和鲤鱼母亲指出青蛙的特点,结合表演理解“迎上去”。

  指导读出小蝌蚪礼貌的询问和鲤鱼母亲亲切回答的语气。

  3看图,读第三自然段。知道小蝌蚪也长出两条前腿和乌龟讲述青蛙的特点。

  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小蝌蚪急切惊喜和乌龟慈祥和蔼的语气。

  4看图,读第四自然段。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已经长成一只小青蛙,动作十分敏捷的特点。

  5读第五自然段。使学生体会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引导读出小青蛙自豪的心情。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五)扩展活动。

  例二:

  (一)初步看图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用多种形式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看图讲故事。

  老师可配上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讲《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每幅图上写明要求用上的词语。如:第一幅图用上“大、黑灰色、甩着、游来游去”;“迎上去、四条腿、宽嘴巴”;第二幅图用上“追上去、大眼睛、绿衣裳”;第三幅图用上“披着、露着、鼓着、游过去、蹬、跳、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通过范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出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不同语气。

  (四)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读写词语。

  (六)扩展活动。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6

  佚名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母亲,但也不知道母亲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母亲)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啥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啥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啥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啥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啥,问了啥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母亲在哪里。)c.它是怎么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啥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母亲的心情

  布置作业 :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啥?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办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啥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啥?想到了啥?③小蝌蚪和青蛙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到鲤鱼、乌龟、青蛙母亲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啥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母亲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母亲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 第一句话啥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 第二句啥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啥?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母亲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母亲,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7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母亲为线索,简介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母亲。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母亲。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母亲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也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啥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小孩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办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办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进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母亲》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母亲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成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通过“说”、“读”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孩子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看图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通过读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谜语导入:今天我给大家简介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说谜面: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水里游。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二、学习小蝌蚪自然段

  1、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啥样?

  2、课文是怎么样来简介小蝌蚪的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图文)

  (1)自由读,找出描写小蝌蚪的句子。

  (2)点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小蝌蚪可爱吗?是呀,多么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读让大家仿佛亲眼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青蛙自然段

  1、小蝌蚪长大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2、刚才,大家听故事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用“——”在课文中画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3、检查朗读,点名分段读课文。

  4、指名说说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说,师板书: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指出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简介。

  5、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它们都说了些啥话?

  (1)点名回答:鲤鱼、乌龟、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样接近它们的?比较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3)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乌龟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面。

  c、看到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的动画。

  (4)思考:为啥小蝌蚪认定大青蛙是它们的母亲?

  a、点名朗读鲤鱼和乌龟是怎么样向小蝌蚪描述母亲们的语旬。

  b、看图填空。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披     蹲     鼓    露

  们游到荷花旁边,看到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看一对大眼睛。

  c、指导学生读句子。

  四、分角色读课文

  同学们,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你们喜欢谁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夸夸想想

  1、小孩们,你们喜欢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自由说,点名说。

  3、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1)点名说

  (2)师补充

  六、课堂小结

  小孩们,现在知道了青蛙是益虫,今后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保护青蛙。

  附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母亲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 → 尾巴不见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9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四、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也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啥样儿的?它也是怎么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也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啥?它们都在干些啥?(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啥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啥?它们找到母亲了吗?它们的母亲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母亲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么样?过了几天怎么样?后来也怎样?最后变成啥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母亲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母亲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么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怎样?问:从图上小蝌蚪的啥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题(1)小题 网易娱乐新闻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啥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啥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啥会游向鲤鱼母亲?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母亲,但也不知母亲长得怎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母亲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母亲告诉小蝌蚪,它的母亲有啥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母亲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也起了啥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啥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母亲呢?课文中为啥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母亲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母亲告诉小蝌蚪,它们母亲的特点是啥?(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母亲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也起了啥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母亲呢?他们的母亲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简介的青蛙母亲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母亲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母亲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母亲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啥?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啥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么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母亲干啥?这说明了啥?(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左边是。

  迎:半包围结构,里面的不要多写一撇。书空。

  龟:共7笔,上边是,下边是不是“电”。书空。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4、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四、总结课堂。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0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二册《小蝌蚪找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蝌蚪生字卡课件,课文六幅插图课件,歌曲《小蝌蚪》。

  教学教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小孩子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

  生:(大声说)想。

  (出示课件1)

  师:谁认对一个词语宝贝就可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认对后点击一下生字卡,小精灵欢快地说:“奖给你一只小蝌蚪”)

  生认读生字。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小孩子个个都是认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兴啦!

  (出示课件2,即文中插图1)小蝌蚪长成啥样?看谁观察得仔细。

  生仔细观察后纷纷举手说。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真行,正确地读出了“长”的两种读音。小孩子试着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你带着笑容把“快活”读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兴呀!谁也能高兴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高兴地读。

  师:真不错!小孩子读得这么高兴,李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孩子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棒!师范读后,问: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一(评):老师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读得重一些,把“长长”读得长一些。

  生二(评):老师带着微笑读。

  师:谢谢小孩子的夸奖(点击小精灵),你们想读好这句话吗?

  生:(笑着说)想!

  师:请小孩子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3,即文中插图2)

  师:图2中的小蝌蚪与图1中的有啥不同?

  生: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你真棒!(点击小精灵)小孩子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长出了两条后腿。

  生:真可爱!

  师:小蝌蚪想做啥?为啥会这样想?

  生看图说话。

  师:小孩子真聪明,请小孩子找一找哪个自然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桌小孩子互相读读。

  生读。

  师: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读读小蝌蚪问鲤鱼母亲的话。

  生读:“鲤鱼阿姨,我们的母亲在哪里?”

  师:小蝌蚪是怎么样去问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问的。

  师:小蝌蚪不“走”上去问而是“迎”上去问,这是为啥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着想见自己的母亲。

  师:谁来学着小蝌蚪急切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得更急切一点?

  生急切地读。

  师:读得好,还加上了动作。(点击小精灵)小孩子自己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母亲怎么告诉小蝌蚪的,谁愿意做鲤鱼母亲。

  生:(大声地读)“你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平时,当母亲看到你急着找东西时,母亲是用怎么样的语气对你说呢?谁能学着母亲说话的样子读读鲤鱼母亲说的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母亲真热情呀!小孩子也热情地读读鲤鱼母亲说的话。

  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长出两条腿的小蝌蚪从鲤鱼母亲这里知道了自己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没找到母亲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们该怎么办呢?

  生:(齐说)找哇!

  (出示课件4,即文中插图3)

  师:请小孩子学着上图的学习办法来学习这幅图。先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再扮演角色读一读课文内容,好不好?

  生分小组学习。

  师:小孩子学得多认真呀!想不想来展示一下。

  生看图说话。

  生一:(自信地站起来)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点击小精灵)

  生二:小蝌蚪游呀游,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这时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你用上了“已经”这个词,真棒!(点击小精灵)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请一名小孩子读旁白,你们俩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其余小孩子当评委,好不好?

  生表演。师:我们来评评他们的表演。

  生评。

  师:你表演时既有表情,还加上了动作,顶呱呱(点击小精灵)

  生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变化,虽然很累,但它们不怕累,终于找到了母亲。

  (出示课件5,即文中插图4)请小孩子仔细观察,图上的小蝌蚪有啥变化?它们的母亲是啥样子?

  生观察后说说青蛙的样子。

  师:请小孩子边看图这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师范读)小孩子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表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模仿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真棒!都奖一只小蝌蚪。(点击小精灵)小蝌蚪找母亲真不容易呀!它们找到母亲时的心情怎样?青蛙母亲的心情也怎样呢?小蝌蚪有啥变化?

  (出示课件6,即文中插图5)小孩子观察后说一说画面内容。

  生说画面内容。

  师:谁愿意来读读小蝌蚪和青蛙母亲的话?

  生一:(笑着叫:“母亲,母亲!”)

  生二:(笑着说:“好小孩,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真行,读出了小蝌蚪和青蛙母亲的高兴心情。(点击小精灵)小孩子想不想读读小蝌蚪和青蛙母亲见面时的话语。

  生:(齐说)想!

  师:赶快立起书来读读吧!

  生自己读第五自然段。

  师:假如你们是蝌蚪,找到青蛙母亲时会说啥话呢?比一比,看谁说得棒?(在小组内说)

  生一:“母亲,我们终于找到了你!”

  生二:“母亲,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母亲,我找到了你真高兴。”

  生四:“母亲,我们已经长成你这个样子了。”

  ……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小精灵)

  (出示课件7,即文中插图6)

  师:小蝌蚪找到母亲后,在干啥?它们有啥变化?

  生看图后说画面内容,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小孩子个个都挺聪明,既会读还会表演。我还想看一看小孩子的表演,你们愿意把《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吗?

  生:(大声说)愿意。(戴头饰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鲤鱼母亲,两位女生扮小鲤鱼,一男生扮乌龟,一女生扮青蛙母亲,其他学生扮一群小蝌蚪。)

  生朗读全文

  4、活动——歌舞表演《小蝌蚪》

  5、总结,课外实践。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它们一找到母亲,就跟母亲学捉害虫的本领。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课后去探究一下,在下节课把你们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教学反思:

  农村小孩子对小蝌蚪长成啥样,青蛙长成啥样,小蝌蚪长大变成啥,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啥变化及鲤鱼母亲、小乌龟、青蛙母亲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办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气氛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1

  以下是一篇关于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婴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婴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婴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婴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婴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婴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婴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季”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季”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婴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婴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婴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婴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婴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婴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婴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婴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婴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婴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婴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婴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小孩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啥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小孩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婴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小孩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小孩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婴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婴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婴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婴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办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婴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婴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婴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婴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婴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婴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婴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婴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啥办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婴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婴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婴儿掌握正确的表现办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婴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婴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婴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婴儿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主机,鼓励婴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婴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婴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婴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婴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婴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母亲”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母亲”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婴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婴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婴儿细致观察。

  1、婴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婴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婴儿一开始就带着愉悦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母亲)

  老师:“咦!青蛙母亲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母亲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母亲好吗?”

  3、老师带领婴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母亲,母亲,母亲,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母亲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孩子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婴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婴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婴儿,

  5、婴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婴儿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主机,鼓励婴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婴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婴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办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孩子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婴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婴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婴儿学习的模式,让婴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婴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婴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办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婴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孩子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2

  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母亲》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母亲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读通课文,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四、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谜语,猜猜看?

  师: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生:小蝌蚪(师贴小蝌蚪图)

  师:真聪明!再猜一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季它休息,夏季它捉虫。

  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啥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母亲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母亲吧!

  【评析: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用这种方式开课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师:快快打开书p151,这篇课文全部都没有注音,大家想不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生1:可以问周围的同学或老师,

  生2:课文中有很多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插图来猜一猜。(师给予充分肯定)

  生:(自由读全文)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读起来有些困难,没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同学们可要仔细看,认真听。(课件显示故事情节,师范读)

  师:多有趣的故事呀!如果让你们再读一遍能比刚才读得更好吗?

  生:(信心十足地再读课文)

  师:大家快停下来,瞧,小蝌蚪们急着要和大家见面呢!(课件显示一群小蝌蚪,生字隐藏其中)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每个小蝌蚪都背着一个字宝贝,小蝌蚪想考考大家,待会儿出现哪个字就请大家从课文中把这个字所在的词语找出来,行吗?

  生:(跃跃欲试)行!(师操作,生根据出现的生字读词语)

  (学生活动:1、齐读2、小组合作读记生字3、开火车抽查4、反馈:说说自己最会记哪个字?)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宝贝,我想现在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通顺,你们有信心吗?待会儿我要请最有信心的同学来展示一下。

  【评析:一年级学生首次自读没有注音的课文,是有困难的。针对学生自读可能不到位的实际,老师借助cai课件范读课文,让课文文字变成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印象,然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较好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铺平道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瞧,小蝌蚪和青蛙母亲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它们非常想跟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兴奋地)愿意!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吧!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蝌蚪吗?啥样?

  生1: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和长长的尾巴。

  生2:我觉得蝌蚪很像一个逗号。

  师:书上是怎么样写蝌蚪的,大家找一找?(师播放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定要把这种可爱读出来,试一试。(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再指名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青蛙母亲吧!(师指着黑板上的贴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生1:青蛙母亲穿着一身碧绿的衣裳,很美!

  生2:她鼓着一对大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

  生3:青蛙有一张大嘴巴,还有四条腿。小蝌蚪和青蛙母亲长得一点也不象。

  师:大家真会观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样描写大青蛙的?(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原来青蛙是这样的: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课件出示这三个短语,生齐读)

  师:假如现在你是一只大青蛙,你能用这些短语简介一下自己吗?(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

  生1:(戴头饰并做动作)大家好,我是一只大青蛙,我披着一件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你们喜欢我吗?

  生:(哄堂大笑)喜欢!

  师:快快读一读,反你们的喜欢读出来。

  师:你们知道吗?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赶快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

  师:用笔将这些句子划下来,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按照顺序找哦!(生活动,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生1:我找到了第一句,在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师:(将小蝌蚪形体变化的三幅图出示于小黑板)你们觉得应该是哪幅图呢?

  (生齐指长出后腿的那幅,师贴于黑板)

  生2:第二句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第三句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生选择对应的贴图,师贴于黑板)

  师:还有吗?

  生1:有!

  生2:没有!

  ……

  师:再看看书,仔细找找!读一读你找的这些句子。

  生1:老师我找到了,在第六自然段,“不知啥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师:你读书非常认真,我很欣赏你!谁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用声音告诉大家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生:(我来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整理一下。

  师、生: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师边说边用箭头将贴图相连,并在箭头上板书“先”“再”“接着”“最后”)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要开放一个科学展览室,准备在我们班选一名解说员,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有没有勇气试一试?

  生:(信心十足)有!

  (同桌相互练说)

  师:谁是最勇敢的小孩,上台来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生1:(有些胆怯)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青蛙了。

  生2:大家好,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身上的皮肤从黑灰色变成了暗绿色,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皮肤也变得更绿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

  师:听了他的讲解,你有啥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不仅是体形发生了变化,就连身体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说得好,咱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生热烈鼓掌)

  师:来,让我们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反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听吧!(自由读全文)

  【评析:在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时,老师对教材的整合独具匠心。避开学生早已熟悉的“怎么样找母亲”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们的样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学生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

  四、设置悬念,结束本课。

  师:小蝌蚪找到母亲并不容易,中间还得到了两位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是谁?下节课我们跟着小蝌蚪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总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对阅读的第一目标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课教学中,教师尝试以读为主线,在每个环节设置一个兴奋点,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喜爱读书,让读在课堂上大放光彩。比如:激趣读(感知文本),教师创设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式读书环境,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的语言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激发小孩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知文本,并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听读(感悟文本),教师改变了过去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重读,哪里该停顿等指导读书的办法,而是侧重于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后练读。拓展读(超越文本),教师通过“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这一句式,引导学生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虚拟主机,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整节课,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被激活,一篇老童话,被小孩们读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3

  水墨画:小蝌蚪找母亲 

  活动目标:初步尝试用点画的办法绘画小蝌蚪,体验水墨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毛笔、墨、宣纸、范例。

  活动过程:

  一、 观察讨论:

  师:大家都听过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吧,小蝌蚪经过重重艰难,最终找到了母亲。(出示范例)

  你们觉得这些小蝌蚪可爱吗?看看这些小蝌蚪和我们以前画过的小蝌蚪一样吗?啥地方不一样?(画的纸张不一样)今天的小蝌蚪画在啥纸张上呢?(宣纸上)旁边还有谁?(青蛙母亲)青蛙母亲就是上次我们手工活动的时候折的。

  二、 示范讲解

  1、 先请上小蝌蚪,今天我们用啥笔来画呢?(毛笔)

  2、 小毛笔,竖竖直,喝饱墨水舔一舔,重重按下轻轻提,变出身体真可爱。(教师示范画身体)

  3、 画小尾巴:用刚才画的毛笔在身体的后面添上一条小尾巴。

  4、 请婴儿用同样的办法画上小蝌蚪。(婴儿示范)

  5、 画水波:用刚才用过的毛笔放在水里洗一洗,指导笔里的墨很淡很淡后再画水波。(教师示范)

  6、 把上次折的青蛙母亲黏贴在画面上就行了。

  三、 婴儿操作

  1、 引导婴儿正确地握笔。

  2、 鼓励婴儿大胆进行尝试,毛笔一定要喝足水。

  3、 毛笔留在纸上不要很长时间,否则宣纸要烂掉。

  4、 用淡墨时一定要在水里洗很长时间,毛笔上的墨要很淡,才能画水波。

  5、 黏贴青蛙时尽量找干的地方。

  四、 展示讲评

  婴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看看你的小蝌蚪找到母亲了吗?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4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汇报   

  1.我会认: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先在小组内汇报,然后指名汇报。)   

  2.我会读: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读课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小组学习活动:   

  (1)将描写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点的词句混在一起,请学生认读。   

  (2)观察并发现这些词句与啥有关,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排列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   

  2.看动画,给动画配音,了解小蝌蚪怎么样找母亲。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交流。)   

  (3)汇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学习活动——我会摆。 

  让学生将3张小图按照青蛙的成长过程重新排列,然后说一说小蝌蚪是怎么样长大的。   

  5.谈一谈:你喜欢小蝌蚪和它的母亲吗?为啥?   

  6.朗读全文。   

  三、拓展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进行交流。

《小蝌蚪找母亲》剧本 篇15

  《小蝌蚪找母亲》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孩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啥感想。小孩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啥要找母亲?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母亲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孩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积极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小孩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不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小孩们往往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母亲》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母亲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母亲,你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孩,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小孩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孩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孩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孩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母亲,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母亲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孩,小蝌蚪连自己的母亲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孩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啥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小孩朗读的情况,正视小孩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母亲》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小孩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母亲》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孩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孩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

推荐站内搜索:河南自考准考证打印、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伤感 日志、河南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二建报名入口、延安整风与党的团结统一心得体会、警示教育片观后感、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安徽成人高考报名、学党史悟思想心得体会、

《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小蝌蚪找妈妈》剧本(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479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