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一)汪群 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三角尺、纸、活动角等教 学 过 程一、创设情境1、 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1、折角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2、做活动角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①学生试做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⑴抽象出角的图形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①看书第43页②反馈。板书:顶点 、边、边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⑴小组活动教 学 过 程⑵反馈。全班交流3、练习十第1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全班交流4、练习十第2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二)汪群 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说出 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三角尺教 学 过 程一、创设情境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1、认识直角。 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⑴小组活动。⑵反馈:分别说一说。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⑴ 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3、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角⑴ 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 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折直角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教 学 过 程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 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⑴独立完成。⑵反馈。全班交流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⑴ 小组活动。⑵反馈。全班交流3 、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⑴小组活动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2、熟记6、7的乘法口诀。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www .xkb1. com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创设情境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 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学习例1㈠学习编六的口诀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②小组交流。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板书:㈡学习编7的口诀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3、学生写出7 的算式和口诀。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 七七四十九7×8=56 七八五十六7×9=63 七九六十三新课 标第 一 网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三、学习例21、先说口诀,再填空。2、算一算。独立完成。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四、课堂活动。1、教材38页 第1题。 同桌活动,对六七——四十二 七八五十六—— 7×8=56 8×7=562、游戏。教材39页 第2题。摆一 摆,算一算 。小组活动。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六、作业:p39 1题板书设计6、7的乘法口诀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6×9=54 六十四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1页 练习九1——6题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巩固6、7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谈话引入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⑵独立完成第二排。⑶小组讨论第三排。⑷反馈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⑴学生提问解答。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五、作业:p40 5题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板书设 计6、7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练习九8——11题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⑴学生提问解答。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二、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练习九第10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五、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六、作业: p41 9题。板书设计6、7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教学8、9的乘法口诀 ( 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2、熟记8、9的乘法口诀。3、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创设情境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2、教师: 你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请你数一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学习例1㈠学习编8的口诀1、两位小朋友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他们只统计1——4只螃蟹,你们能帮助他们吗?⑴填统计表。2、你能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3、你能 编出9的乘法口诀 吗?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8、9的乘法口诀。4、提问:①分别说说8、9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三、学习例21、先说口诀,再填空。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四、课堂活动。1、教材35页 第1题。全班游戏。手指游戏。2、教材35页 第2题。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⑴独立圈出9乘1——9的积⑵反馈。⑶提问:圈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六、作业:p44 2题板书设计8、9的乘法口诀8×8=64 八八六十四8×9=72 八九七十二9×9=81 九九八十一教学8、9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1)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练习十1——6题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巩固8、9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谈话引入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1、练习十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⑵师生活动。2、练习十第2题。⑴独立完成。⑵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哪句口诀?3、练习十第3题。看算式写得数。老师这里有六只灯笼,小朋友将灯笼上的算式算出得数,你用的哪句口诀?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吗?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练习十第5题。出示第5题 ,每盒有几个?⑴学生对口令:提问——解答。2、练习十第6题。在游乐园中,你可以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⑴独立观察思考。⑵小组活动。⑶反馈。你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四、思考题五、独立作业p44 4题。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8、9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2)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 7――9题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谈话引入: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二、基础练习:1、出示练习十的7题(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图文结合所表达的意思,问题是什么?求的是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共同解决(2)小明带43元钱,可以买哪一组物品?你是怎样思考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2、小组之间对口令完成3、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四、作业:p46 8题板书设计8、9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练习十:7 8 9教学整理与复习 ( 第1课时 )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47—49页 教学目标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1——9的乘法口诀。教学重难点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熟记1——9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下面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2、小组活动。 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加以归纳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用口诀求积1——9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计算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二、寻找规律,记忆口诀以作业单的形式出示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表中的 排列规律将口诀表补充完整。1、学生独立填完表,再与书中第39页的乘法口诀表对照,看自己填对没有。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填的表?3、乘法口诀表横、竖、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4、你能说说乘法口诀表有什么作用吗?5、同桌活动,记口诀。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四、作业p492 做在书上板书设计教学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p49-50页1-6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经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谈话引入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2、揭示课题:二、复习乘法的意义1、整理与复习第3题。⑴出示图,观察思考,说一说图的意思?(每个排球9元……)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⑶填出书上的空。2、练习十一第1题。看图填算式:⑴独立完成。⑵你是怎样想的?三、复习口诀的运用1、练习十一第2题。看算式写口诀。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一句口诀两个算式。2、练习十一第3题。做转盘,玩游戏。课前做好转盘,同桌游戏。小圆每转一格,把对着的数相乘,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3、练习十一第4题。 写算式。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你是怎样想的?4、练习十一第5题对比练习⑴独立观察思考,列出算式 7×9=63 7+9=16⑵ 反馈。为什么两挂图、小棒、图片等个算式不同?5、解决问题。看图思考,这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四、思考题:在( ) 里填数。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1-9的乘法口诀整理复习3
教学内容教材51-52页 8-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经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经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教学准备挂图、小棒、图片等一、引入课题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2、揭示课题:二、综合练习:1、完成7题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意是算几个几相加?学生独立立式并计算2、8题填表教师创设情景,购买东西,帮妈妈算帐激发学生的兴趣。3、9题通过解决此类问题,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4、学生独立完成10、11、12题,教师个别辅导三、拓展延伸完成思考题四、作业p50 6板书设计教学四 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白腊九校:陶启杰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米尺、直尺、。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挂图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挂图演示1 cm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 (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 。 手指的宽约是1 cm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 。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 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探究三:认识几厘米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 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设计测量长度1厘米=1cm挂图测量长度白腊九校:陶启杰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米尺、直尺、吸管。一、实践体验,掌握方法1.估一估(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2.量吸管的长度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3.量课桌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二、巩固练习,实践运用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小黑板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挂图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挂图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板书设计测量长度估一估量课桌。。。。。。2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具和教具1米长的卷尺、尺或折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新授课1.认识米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2.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2.操作性练习.(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测量与统计活动一:(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活动二:(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厘米长的线段1米长的线段1米=100厘米教学数学实践活动 (小小测量员)
教学内容教材p68-69页 用m dm cm量长度。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求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卷尺一、提出活动总要求今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运用测量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 活动。l.用步子测出操场的 长度。2.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 长度。3. 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二、分组要求全班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八个小组,分别依次完成上述三项活动。三、教师引导点拨(一)用步子测出操场的 长度。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二) 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 长度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3.实际操作。(三) 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1.介绍情况: 学校操场设施,那些可以进行测量。2.提出要求:你们能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吗?3.指导实践。四、小结评价1.让学生交流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板书设计教学1、分一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1、例2,72页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习。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难点: 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棒、五星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70页情景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谈话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6个★问: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在黑板上贴一贴:★ ★★★★★★★ ★★★★★★★ ★★★(2)引导学生对比三种不同分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前面两种方法分的两堆都不一样多,而第三种方法两边都是3个,是一样多的。(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4)练习。完成72页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再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2、教学例2。(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每盘放2串,又可以放几盘?(2)小组内探讨:还可怎样平均分?(3)问:能不能快速知道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举个例子。生:因为18里面有3个6,所以每盘放6串,就可以3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成多少份,就是去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几?(4)分一分,圈一圈。引导完成73页第2题。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学白腊小学教案分一分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3 ,课堂活动第3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能把物体进行平均分,并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3、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进行平均分。教学准备小棒、圆形等教学过程一、分一分,说一说每人用10根小棒1、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2、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3、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⑴理解题意: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⑵用小棒表示铅笔。拿出12根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2、课堂活动。引导完成73页课堂活动3题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三、巩固练习。引导完成练习十四1—4题。板书设计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在 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教学准备小棒、圆形等教学过程一、分一分,说一说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⑴平均分成 4份 ,每份几根?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二、新课探究1、教学例1。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学生操作口答。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2×4=8 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 (板书)谁知道8÷4=2 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板书: 8 ÷ 4= 2 除法除号⑷怎么读这个 算式呢?学生试读。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2、教学例2。(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三、课堂活动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推荐站内搜索:西北工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河南自考、自考准考证号查询、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2013成人高考报名、湖南人事考试网打印准考证、北京成人高考网上报名、日志心情读后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