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精选18篇)
《祝福》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办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比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简介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办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啥人?为啥会落到这个地步?为啥也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么样的状态?后来也有啥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啥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怎样?两次“可恶”,“然而”是啥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也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啥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啥?祥林嫂“闹”得出格也反映啥?这部分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啥?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祥林嫂为啥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啥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也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啥?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啥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也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啥?应该怎么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也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么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也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啥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怎么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也有啥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不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也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1]
《祝福》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四教时。
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简介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第 二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也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啥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啥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也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么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啥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也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怎样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啥也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小孩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也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怎样?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也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也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怎样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怎样?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办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第 三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啥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进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到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也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么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呢,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也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第 四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不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也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不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1]
《祝福》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办法的作用
2、 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 )生 镯( )子 朱拓( ) 陈抟( ) 瘦削( ) 间( )或 悚( )然 支梧( ) 不更( )事 惴惴( )
谬( )种 新正( ) 荸荠( )( ) 怔怔( )
草窠( ) 呜咽( ) 驯( )熟 讪讪( ) 拗( )
炮烙( )( ) 歆( )享 牲醴( )( )
阿( )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ì) 渲染(xuàn) 倾轧(yà) 叱咤风云(zhà)
b.蓦地(mò) 缄默(jiān) 遒劲(qiú) 朝夕揣磨(mó)
c.裨益(bì) 犒赏(kào) 惬意(xiá) 腾挪跌宕(dàng)
d.谙习(ān) 感喟(kuì) 荟萃(cuì) 胜卷在握(quàn)
2.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b.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b.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呢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 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么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啥作用?
2、 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季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季,我回到我的家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啥?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啥感情? (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4分)
答:比喻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啥?从文中摘出它所指的语句,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精神(不超过18字)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3分)
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3分)
3、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啥? (4分)
答: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那时大多沉醉于这蓝色中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分析小说的环境
2、 领悟小说的主旨
二、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啥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 (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 (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3、“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4、《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家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家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5、《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 )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6、下面这句话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三、基础拓展
1、选出下面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不啻(chì) 迂讷(nè) 邑庠(xiáng) 咸与(yù)维新
b.忤(wǔ)逆 觇(chān)视 叱咤(chà) 乳臭(xiù)未干
c.酵(jiào)母 斡(wò)旋 安谧(mì) 为虎作伥(zhàng)
d.鸩(zhèn)毒 嗾(shuō)使 萧瑟(sè)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长篇累牍 川流不息 风驰电擎 残羹冷炙
b.随声附合 趋之若鹜 固若金汤 泽被后世
c.贻笑大方 遐思迩想 众口砾金 莫明其妙
d.孑然一身 恬退隐忍 臻于郅治 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设计出一种计算机能在解决难题时转念再用另一个办法
b.今天的孔庙曾经具备了一个小型汉代雕刻陈列馆的条件了
c.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当作自己和家人度假的地方
d.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扼制盗版的产生,难怪《宝莲灯》被盗版的这一天是迟早都会到来的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也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b.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报收到的群众来信中,反映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来信始终没有间断过
b.谁也能否认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呢!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黄冈的五十多个乡镇
d.大家事先都知道这场灾难势必难免,政府也作了移民安排,但还是有人没有逃脱这场无妄之灾
四、文本阅读:
1、祥林嫂死了,不论是自杀,还是冻死,鲁镇上的人们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仔细阅读小说,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讨论这些人是怎样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2、祥林嫂对加于自己身上的命运,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她是反抗过的,她是怎么样反抗的?你怎么样看待她的反抗?
3、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她悲剧的根源在哪里?进而总结文章主旨
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描写并加以分析
五、课外延伸:
1、把下面横线上的长句改为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明确(4分)
为了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更有说服力,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
答:
2、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任选两处即可)(4分)
某师范大学:,
某医科大学:,
某地质大学:,
3、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4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答:“高纯度”饮用水
五、练笔活动
课外观看或了解电视剧《橘子红了》,比较祥林嫂与秀禾的性格和命运
《祝福》教案 篇4
㈠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㈡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简介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也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也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也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呢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也屈辱的一生。
㈢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啥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也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也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啥人把她赶上绝路呢?(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⒈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么样对待她的?
①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么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么样的日子?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②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么样的?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③新年过后,堂伯为啥来寻她?夫家为啥要抓她回去?为啥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④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啥要收屋赶她出来?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⒉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也是怎么样对待她的?
① 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么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么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②到鲁家后,还受到怎么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啥问题?“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③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反映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啥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反动。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④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么样对待她?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⑤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么样?但鲁家也是怎么样对待她的?“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⑥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怎样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啥命运?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⒊鲁镇上的众人是怎么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①怎么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②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呢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③ 鲁镇上的人们是也是怎么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也冷也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㈣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㈤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啥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
⒈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不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啥深层含义?
⒉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1]
《祝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 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
1、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 “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 鲁迅先生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因此,他的很多作品其主题都是批判封建思想的。这样的批判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落后、愚昧的东西。因此,要联系鲁迅思想和他的作品整体思想倾向,来指导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4、 要把环境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作为重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祥林嫂周围的人们为啥对她这样冷漠、残酷?从中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
5、 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故事情节;
B.人物性格形象 ;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6、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为 “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
一、导入 :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背景简介: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检查预习 :
1、注音:
监(jiàn)生 烟霭(ǎi) 朱拓(tà) 不更(gēng)事
贺家岙(ào) 荸荠(bíqí) 草窠 (kē) 渣滓(zǐ)
炮烙(páoluò) 惴惴(zhuì) 歆(xīn)享 牲醴 (lǐ)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四、通过核对课前预习作业 为 “我”写的日记,给祥林嫂列的年表来理清课文结构:
1、 日记:
12月23日
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
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
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
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2、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季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季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季阿毛被狼衔去。秋季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季捐门槛。冬季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五、作业 :
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 研习新课:
思考:
1、 祥林嫂来鲁镇之前生活怎么样?幸福吗?
2、 祥林嫂一生积极做了哪些事情?为啥积极做这些事?
回答归纳:
1)出逃——从一而终
2)抗婚——从一而终
3)讲阿毛——获得同情
4)捐门槛——不受歧视
5)问问题——怕下地狱、想见阿毛
3、用“抗”、“挣”、“顺”之中的哪个字概括祥林嫂一生最为准确?
4、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5、你认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三、欣赏电影《祝福》片断,进一步加深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 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 观看电影《祝福》片断, 注意其他人物形象。
二、 分析文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
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啥时代。他开始对祥林嫂,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了。即使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也要骂一声”谬种“。
三、请自己分析柳妈和鲁四婶的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呢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也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吧。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脸±"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呢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能干活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四、总结小说中冷漠的社会环境: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啥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荆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也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也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寄希望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可怜的祥林嫂终于死掉了,招来的却是鲁四老爷的诅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啥好惊奇的。"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千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正是这样群体冷漠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埋葬祥林嫂的坟墓!
[1]
《祝福》教案 篇6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怎样?
再到鲁镇,情况怎么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么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1]
《祝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啥记叙顺序
3.以啥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怎样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么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么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啥描写办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啥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么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也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啥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也采取了怎么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啥意思?为啥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啥?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啥,为啥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啥,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啥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啥?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天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啥说祥林嫂是玩物?
3.怎样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不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啥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 反聩及校正
[1]
《祝福》教案 篇8
祝福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简介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办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啥人?为啥会落到这个地步?为啥也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么样的状态?后来也有啥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啥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怎样?两次“可恶”,“然而”是啥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也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啥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啥?祥林嫂“闹”得出格也反映啥?这部分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啥?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祥林嫂为啥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啥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也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啥?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啥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也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啥?应该怎么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也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么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也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啥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怎么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也有啥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不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也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祝福》教案 篇9
《祝福》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丈夫死后,她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便来到了鲁镇,在地主鲁四家里做工。但不久仍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祝福》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祝福》教案一、教材简析
《祝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小说,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可以说是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研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助于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办法。
《祝福》写于1920xx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而且是其中的第一篇。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他写了很多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小说,如学生熟知的《孔已己》。这篇小说把笔端指向了妇女,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深刻地揭露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反封建精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相对也比较喜欢读小说,但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第一感知入手,从情节出发,让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内部,学会人物形象分析,把握文章主题,总结出鉴赏小说的基本办法。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基础、现存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根据教材上的单元提示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2、学会鉴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且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我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展开Lenovo,拓展思路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讲授法——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会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新知的思路办法、积极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必要,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有:
预习法——自觉阅读,积极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圈点勾画法—翻动笔墨,有效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的习惯)
讨论法——积极参与,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教材和文本特点,再联系学生实际,我将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为重点,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作为难点,采用多媒体,将本课分三个课时来进行: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除了完成常规的字、词外,进行信息整合、筛选,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细读,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探讨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办法。
第三课时——选点探究,品味语言,讨论、合作学习,深化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重点说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利于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利于细节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从回顾上节课的情节梳理开始,进入新课的内容,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采用点拨法,由《孔已己》中作者对孔已己“手”的分析,启发学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关注。然后采用提问法,通过预设问题,让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祥林嫂的“肖像要点”(眼睛),进而归纳出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这一个小环节为学生自己课下分析祥林嫂的脸色、服饰,为下面对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考察,搭建了知识平台、办法示范。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后,从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方面来考察,让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归纳总结祥林嫂的“三不成”: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悲剧一生。
设置话题:鲁迅是怎样刻画祥林嫂的?找出描写她眼睛的句子,看看祥林嫂眼神有怎么样变化?
1、肖像描写(眼睛,脸色,服饰等)
让学生重点研读祥林嫂初到鲁镇——再次来到鲁镇——临终前的肖像描写极其变化,自己归纳出来。
第一次来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来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表现: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向周围人说阿毛的故事。
临终前: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表现: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讨论:作者肖像描写的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效果怎么样?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2、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说说他反映了祥林嫂怎么样的心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
人物语言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下的矛盾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恐惧
3、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祭祀时不让拿东西——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4、其他细节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描写手法。
让学生讨论四次“我真傻”,三次“你放着罢”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是写作手法中的“复笔”技巧,形式特点就像音乐中的三重奏或四重唱,反复出现,浓重的表现人物命运中的不限悲哀。
三次“你放着罢”不仅仅是表现四嫂,更是从侧面表现祥林嫂的命运已经临近死亡了,她的精神已经一步步的被扼杀了。
三、寻找“凶手”—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
上一环节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这一环节则从亲人、主人、众人三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方面进行探究,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圈点勾画读书、自主探究的办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拨开,透过现象看本质——鲁四、四婶、柳妈、婆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化身),找出祥林嫂“非死不可”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四、布置作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学会借鉴运用。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反思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中,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把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办法,学会归纳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几经版本修改,依然保留着,可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讲给学生,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想法子“忍痛割爱”,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势必要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串联起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鲁镇的众人形象,则会由“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引起,涉及到社会背景,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毒害;最后分析“祝福”这一标题的含义,串起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安排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完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现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如下∶
第一、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与宽松的课堂气氛离不开,平日里我就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自己的见解。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回顾基础模块上、下册中小说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培育按他们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通过“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五张账单”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祥林嫂的无情压榨,小说主题呼之欲告。学生感触深刻,多为祥林嫂的遭遇抱打不平。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对文本中第一段,第二段中反复出现的‘‘没有大改变’不是很理解,这里涉及到社会背景-----1920xx年的辛亥革命,由于我对历史不太熟悉,导致无法给学生做详细讲解。本来想让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当堂解决,但也担心违犯课堂纪律,最终作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己仍需努力,打好文史知识的基础。
其次,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对文本不熟练,分析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让个别学生提示文本内容的位置,比利于下一步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收学生的预习效果。
再次,学完本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观看电影《祝福》,但由于担心影片过于老旧,学生不能观看到最后,破坏学生原本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所以没有安排观看。但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担心有些多余,学生己是高二,应该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他们觉得电影拍的不好,还可乘机让他们谈谈哪里不好,应该怎样拍,这样也是对文本的不理读。
总之,教学时间越长,越感觉教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路漫漫其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祝福》教案 篇10
梁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 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 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怎样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 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为环境 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办法,然后让他们在办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导语 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简介怎么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么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办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进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也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么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啥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也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 •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 •环境
•逃 抓
•撞 嘲笑
•捐 不承认
•问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 性格?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 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 “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强化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教案 篇11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办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办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么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怎样?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韩其文)
方案二
教学目的
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怎样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教学重难点
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气氛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办法
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
一、布置预习。
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 。
(一)检查预习。
(二)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可通过幻灯片来展现,见文后) (说明:从文后的幻灯片基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2.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小说是怎么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五)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 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
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 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 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以便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主题。) (苗春宝)
方案三
教学目的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办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办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说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2)小说用啥办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3)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4)祥林嫂反抗了啥?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办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么样死的,祥林嫂为啥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啥,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 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啥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也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啥?(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三、布置作业 。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啥。(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吴兆灵)
特级教师点评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办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也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 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二是注意了教学中情感气氛的创设。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形塑之于外,情动之于中,有利于领悟课文精髓。三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教学情景。如方案一的让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方案二、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气氛,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三种“方案”不同程度地运用实景构建、角色介入的办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办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也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办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办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办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1]
《祝福》教案 篇1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一二三四五,轻松学《祝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办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也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办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⒈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⒉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⒊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⒋点拨法——展开Lenovo,拓展思路。教学办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学法指导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因此强化学法指导尤为重要。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⒉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办法,以形成常规;⒊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媒体为了使根据教材特点而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也为了配合以上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板书)这是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里留下的两句名诗。鲁迅先生在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出版时,将它题到了书的扉页上。1926年前后的鲁迅虽然苦闷、彷徨,但并不消沉,他依然紧握手中的笔,与一切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祝福》就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因为小说人物、环境、情节十分复杂,而且故事所发生的时代也距我们十分的遥远,在学习中总觉得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不过,只要我们仔细去体味,就会发现其中亦有规律可循。这就是“一二三四五”,轻松学《祝福》。二;课文分析师:所谓“一二三四五”是指小说中提炼出来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日子、两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帐单”等诸多小问题的总称。1,一个日子师:“一个日子”就是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祝福,指根据小说提供的有关信息,请大家讨论“祝福”的具体时间。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也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帐单”等诸多小问题的总称。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将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两次微笑师:“两次微笑”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请大家速读课文,将之找到,并体会其内涵。一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时,“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递加式的“一二三四五问题”,鼓励学生发现,去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已经逐步勾勒了小说的情节结构,且洞察了“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的黑暗现实,还理解了小说以“祝福”为题启发人们“祝福是不能带来幸福”的深刻含义。讨论这个日子,意义是广远的。⊙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师补充: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也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主题的深刻把握。3,三样眼神师:“三样眼神”是鲁迅先生实践其“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主张的很好用例。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进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请找出三次眼睛的描写,体会其中深意。⊙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第一次突出祥林嫂安分耐劳的性格;⊙第二次是在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二次是她在也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在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第三次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4,四场飞雪师:“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请从文中找出,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柰何的哀伤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也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5,五张帐单师:“五张帐单”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进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点拨:下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一二三四五问题”虽然常常为人们视而不见,我们在研究性探讨这些小问题时,收获却是很大的,它甚至能涵盖这篇小说的主体思想内容。这种另辟蹊径的学习办法也不妨偶尔一试。三,课堂口语表达练习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听别人一段话,看一场电影,总有或多或少的感触。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或许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或者就是一种感悟、一种心绪,这也许正是阅读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么,大胆的说说你读这篇文章所感悟的内容吧!四,小结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主张“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是要“接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祝福》展示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五,作业布置1,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300字左右的文章。2,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的学习,观察课本扉页上的插图,以“面对祥林嫂的诉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3,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学生以《祥林嫂,我要说》;《柳妈,不要相煎太急》;《鲁四老爷,你是真的理学家吗》;《感悟〈祝福〉》;《“我”的作用》;为题口头作文。
板书设计祝 福一个日子——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两次微笑——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三样眼神——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进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四场飞雪——下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五张帐单——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
教学后记
《祝福》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办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比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简介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办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啥人?为啥会落到这个地步?为啥也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么样的状态?后来也有啥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啥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怎样?两次“可恶”,“然而”是啥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也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啥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啥?祥林嫂“闹”得出格也反映啥?这部分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啥?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祥林嫂为啥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啥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也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啥?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啥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也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啥?应该怎么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也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么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也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啥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怎么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也有啥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不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也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案 篇14
课题 祝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刘永清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办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1、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办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也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啥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二、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也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不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 内容 时间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啥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季的女人。(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季?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季”?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也是封建政权。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季。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季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啥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也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比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没有 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春季 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办法。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啥。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教案 篇15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也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怎样?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啥?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家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呢,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啥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啥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啥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也不知道该用啥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到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虚拟主机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么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么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么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简介,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小孩,小名叫阿毛。妈妈小孩养得都胖,也没婆婆,男人有力气,也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也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季,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也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简介,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季经卫老婆子简介,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天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她是怎么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进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也一次的打击,进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也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进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怎样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进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1]
《祝福》教案 篇16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啥人?为啥会落到这个地步?为啥也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么样的状态?后来也有啥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啥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怎样?两次“可恶”,“然而”是啥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也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啥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啥?祥林嫂“闹”得出格也反映啥?这部分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啥?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祥林嫂为啥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啥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也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啥?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啥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也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啥?应该怎么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也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么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也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啥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怎么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也有啥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不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也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案 篇17
陈志平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也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怎样?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啥?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家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呢,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啥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啥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啥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也不知道该用啥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到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虚拟主机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么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么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么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简介,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小孩,小名叫阿毛。妈妈小孩养得都胖,也没婆婆,男人有力气,也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也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季,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也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简介,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季经卫老婆子简介,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天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她是怎么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进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也一次的打击,进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也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进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怎样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进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原载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祝福》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啥记叙顺序
3.以啥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怎样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么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么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啥描写办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啥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么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也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啥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也采取了怎么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啥意思?为啥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啥?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啥,为啥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啥,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啥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啥?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天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啥说祥林嫂是玩物?
3.怎样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不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啥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祝福》知困录
在执教《祝福》一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一些地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并通过思索,对这些困惑产生了一些想法,兹录如下。
一、鲁四老爷为啥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景色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啥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二在于,鲁四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革命能不失败吗?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也一次地落人了“也冷也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也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怎样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啥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推荐站内搜索:一二三年级手抄报、昆虫记读后感200字、运动让生活更美好500字作文、金华电大专升本、英语四级报名官网入口、逗人开心又撩人的话、自考专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演讲稿、争先创优心得体会、好心情日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