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篇1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啥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板书)

  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对于狼可谓是深恶痛绝避而远之,可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却提出要把狼请回来做客,这也是为啥呢?原来啊在美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自然生态保护区本来存在着鹿群与狼群,可当发的人们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然而失去天敌的鹿群在舒适的生活中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进而导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得引狼入室。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联系

  1、   联系的含义(板书)

  啥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也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 (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也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好,同学们举得非常好,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例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例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啥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也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例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   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啥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啥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耳朵发痒有人在背后咒我等。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显示胶片)今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啥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也将怎样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就拿我们温州来说吧,温州本来就与外地存在着联系,而在梧田建立了火车站建成后,更强化化了温州与外地的联系,温州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火车运往世界各地增加了温州的知明度,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地区也铁路地带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在网上发信、聊天也是体现了这一原理。异地人们的交往本来就存在,在以前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的快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说到这点,可能细心的同学就会问了,不对啊,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另一方面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岂不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具体联系,它并不否认事物的联系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事物自身所固的的联系。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么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如人们发射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形成新的具体联系,而全不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中介,但是呢要发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如果忽视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那卫星也就不可能发射成功,这种新的联系就建立不起来。其实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好,上面就是人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两个特征。一个概念指的是啥啊(学生回答)联系的概念。而两个特征呢?(学生回答)一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二是指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好为的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做几道练习: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 C、 D)

  A.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 、C )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 、 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  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布置作业 〗:(投影)请同学列举有关联系方面的成语、谚语并分析是怎么样联系的。

  比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失火的条件下,城门——水——鱼发生联系。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篇2

  导入  新课:上几节课人们学完了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本身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实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时,要运用一分为二的办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办法,即矛盾的分析法。那么啥是矛盾?啥是矛盾的分析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到,首先请同学们看一胶片。

  文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也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无物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这是啥故事?有哪位同学能把故事的大意讲一讲!(学生回答)这是我国有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有人既卖矛也卖盾,他夸他的盾是世界是最坚固的,没有啥东西能戳穿它,也夸他的矛最锋利,没有啥东西它戳不穿。于是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啊?他只好啥也回答不上来。

  师:他为啥回答不上来了?生: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只有哑口无言。

  师:楚人的错误在于对同一事物,同一关系的认识在同一时间内作出了两种对立的判断,违反了逻辑规则,前后自相矛盾。那这是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呢?不是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矛盾”一词源自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古代战争中,矛和盾是战争武器,矛是用来进攻,盾是用不防守的,两者是对立的,但两者双共存于战争中。攻和守是战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攻就无所谓守,没有守就无所谓攻。像这样既对立也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所以矛盾的概念可表述为:

  1、                                                                                                                                                                                                                                                            矛盾的含义(板书)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也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的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那么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能否举些例子(学生回答)冷与热、干和湿、上和下、难与易、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穷与富、善与恶、错与对等等。

  好同学们举得非常好,这些都是矛盾的表现,不过我想同学们在举这些例子时,只想到它们之间的对立吧。而矛盾是既对立也统一的关系。所以那样理解不太准确,我们在理解矛盾概念时,既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他们的统一。以学校工作为例吧,教与学就是一个矛盾,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的过程,而学生的学则是领悟与接受的过程,这是对立的表现。同时教与学也统一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另外像政治与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也都是矛盾的表现。毛泽东也曾在一次谈话中说,手也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余四招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握得紧,才能劳动。好,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这一概念,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对立”是指啥?统一也是指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页至第84页的内容并思考:(1)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存在着哪些对立面?(2)哲学是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大家都看完书了,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对立面?(学生回答)同化与异化,氧化与还原,作用与反作用,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那在人类社呢?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先进与落后,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以及人民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与错识认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对立面。那在形式多样的对立面中,他们是怎样对立的呢?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是贮合并能量,异化作用是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所谓对立: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以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概括了其共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下面的这张图显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胶片显示)

  我们已分析了对的的基本含义,那么啥是统一呢?

  (2)、所谓统一指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在这里我先让同学们看一幅漫画(显示漫画《他敢剪吗?》)

  问:从两个人的神态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处于敌对状态,甲某想剪乙某头上的绳了,请问他敢剪吗?

  他当然不了敢,因为甲某乙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甲不想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某掉下支,它们之间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而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拿计算机来说吧,假如没有计算机毒,人们也就不会开发出杀毒软件,而有随着更多的病毒的出现,杀毒软件也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高级了,有跟踪式的、嵌入式的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病毒与防病毒的矛盾双方,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再如疾病与健康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现在:饱尝了疾病的痛苦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假如我们双目失明了,我们才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到这美好的世界有多么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战争就无的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等等。但是呢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理解社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更是如此。例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美因也需在中, 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美两国能够签署同意中国加处世贸组织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愿望成为现实,这充分说明这点。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依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十分荒谬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在分析这点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大家都认识吧?我想大家也学过他不少佳句吧!我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苏东坡年少时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写了一幅“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得意洋洋的贴在大门上,而在对联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一个老人上门请教,老人指着书上的字,苏东坡竟有好多不认识。最后苏东坡红着脸向老人认错,并把对联改为:“发愤读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听了这一则故事后,同学们能否说一下苏东坡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他从开始时的“妄自尊大”到后来“谦虚认错”进而“决心改进”。

  不错,苏东坡一开始是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后来由于老人的请教使他醒悟,认识到自己学识用有限。因此他发愤学习,刻苦无读,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这其中蕴含着啥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由骄傲自满到谦虚攻读,这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种转化是无条件的对吗?(学生回答)不对,矛盾的转化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苏东坡转化的条件就是老人的请教。

  可见矛盾双方的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依存,矛盾双方的转化也是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例如说,落后与发达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如今的温州可谓是日新月异,么那我们温州这几年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坐着就自动改变,自动发展的呢?当然不是,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的,它是依靠国家宽松的正确的决策,温州人民的勤劳、智慧、敢闯敢拼的精神把温州从一个沿海城镇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同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由穷到富的变化。其主要条件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了改革开放。

  好,老师现在已讲了这么多了,那同学们也应该发言发言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大家可以随意发言(学生回答)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

  对,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不过在我们今天学了这一节课后,懂得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学习很苦,但考出好成绩、学到真本事,苦就转化为了乐。对于顺境与逆境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转逆境为顺境。同样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总之,我们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好,我们在上面已经具体讲解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基本含义,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日常用语中的矛盾不是哲学上的矛盾,像寓言故事中的“自相矛盾”,那是人的主观思想的逻辑混乱,哲学上的矛盾则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关系,两者根本不同。社会生活中不同法,不同意见的矛盾也不是哲学上的矛盾,充其量它仅仅类同于矛盾的对立性,

  二要明白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如:我们班的学习来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有互助有竟争,同时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同别的班级也有这种关系。因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之间。

  最后应明白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我们再次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一幅漫画,甲某乙某处在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维持平衡,保证各自的存在。假如甲某或乙某利用力的作用晃到对方去抓住对方的绳子而离开自己这一端,那么将会出现啥后果,对,他们将同归于尽。

  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性质只有在相比情况下才存在。比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啥呢?因为上是下对立的,大是下小对立的。可以依存只有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另外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上与下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啥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谈啥排斥呢?比如正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给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大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了。如法制与自由这一矛盾,有人说法制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同学们说对不对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学生讨论)

  自由和法制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也统一,上面这个人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自由与法制的对立。否认二者的统一,殊不知,离开法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法律纪律约束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只能造成社会的一片混乱。当然只强调法制,否定自由,这也不正确,这也是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夸大了二者的对立的表现。

  总之,任何只看到对立,忽视了统一,或者只看到统一而忽视了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对立统一,为了巩固我们今天所学内容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C、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以统一的关系

  E、 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有其统一性

  2、“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篇3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李玉镯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事物联系的概念,同学们说说看联系的含义是啥?另外我们也讨论了事物的联系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它们分别是指啥?(学生回答)普遍性、客观性。也就是说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这些联系的形式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7页,请同学们说说看有哪些具体形式?(学生回答)联系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等,它们对事物的存在和发起着不同一作用。而在这么多的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呢?我想啊内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事物为啥这样?也就说是因果联系,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一框:

  一、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因果联系是人们最常见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联系形式,所以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首先要了解啥是因果联系,啥是原因,啥是结果,以及因果联系的特点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样先来看一幅漫画(出示漫画)同学们说为啥这个钓鱼的人钓上来的都是那种鱼呢?因为这个工厂开工,河水受污染进而导致鱼的死亡。这里工厂开工河水污染是一种现象,而鱼的死亡也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引起那种现象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原因和结果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叫因果联系。而引起某种现象本身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知道了因果联系的含义,那同学们说说看怎么样才能将因果联系和其他联系区别开来,这就需要我们明白因果联系的特点。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那么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啥呢?同学们注意看我这里(扔粉笔)从刚才这个过程你们看到了啥呀?(学生回答)粉笔落地。那这是原因还是结果?答是结果。那啥是原因呢?(学生回答)是万有引力。对,是万有引力引起粉笔落地,而粉笔落地是被引起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A、先行后续 

  在一个因果联系过程中原因总是出现在前,结果出现在后。如有了万有引力才有粉笔落地,钟只有被敲才会响,敲是响的原因总是先敲后响,总不会倒过来成为先响后敲。那么是不是具有先行后续关系的都是因果联系呢?例如说,我们这节是上政治课,而下一节课上数学课,他们存在先行后续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不是因果联系呢?显然不是的,它们虽然具备了先行后续的特点,但它们都缺少了因果联系另一个重要特点:

  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只有当事物之间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也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因果联系,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因果联系具的先行后续和引起和补引起的关系,那么这两个特点相比较哪个更重要,哪个才是因果联系的本质特征,我们上面分析了光有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有引起和补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和被 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所以,它是因果联系的本质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因果联系的知识分析判断经下现象是不是因果联系?

  (1)白天过去夜晚到来     (2)、电闪雷鸣    (3)摩擦生热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同时我们还知道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和联系的关系(板书)

  (1)、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首先、含义的不同。同学们来一起说一下原因是啥?那结果呢?(学生回答)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含义不同,这是第一个区别。而第二个区别是时间顺序的不同。在一因果联系过程中,原因总是在前,而结果总是在后,同学们说一说为啥现在的河里的鱼大量死亡啊,对是由于人为的作用,没有好好的保护环境使河水受到污染,由于河水被污染在先,所以才会导致鱼的死亡。而第三个区别是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为啥这么说呢?你们说河里的鱼想死吗?其实它也不想啊,可河水被污染它无法生存下去啦,所以说原因总是处于积极地位,而结果处于被动地位,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如说,有侵略就有反抗。侵略者的侵略是原因而被侵略者的反抗是结果。如果把它们倒过来把侵略者侵略看成结果被侵略者的反抗看成是原因,这显然是荒谬的。可当前日本国内的一些反对分子哦了隐盖其侵华事实采取了这种颠倒因果的手法,说啥日本军进入中国,是哦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当时的中国人太顽固,所以晶本人才不得动用武力。他们这种荒唐的论调受到了我国政府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有力抨击。同学们可不能犯这各颠倒因果的错误。

  好,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了,那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请同学们思考48页的小栏)“想一想:有人在办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的原因而无结果?”(学生回答)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我们去办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能说未办成就不是结果,所以说有因必有果。另外,事出必有因,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只知道,虽原因还未找到,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因。如1940年夏季在苏联的高尔基某个地区,几千枚伊凡四世时代的银币哗啦啦地从天而降,使当地的人民非常惊奇,人们都被搞得莫明奇妙。那同学们想想看,这个天上下起钱雨,是不是就只有结果,而没有原因呢?(学生讨论)当然不是,后来经过研究,人们才知道天上下钱的现象和龙卷风有着联系,龙卷风它把埋藏在地里的银币卷到高空,而后也把它降到另外一个地方,因此就下起了钱雨。所以说钱雨它并不仅仅只有这种奇怪的结果,而无原因,因此,我们说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空穴来风”。

  另外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 种情况:一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一关系用公式可表达为:A       B      C例如,我在师院里的时候因为我雨一位学生,所以我必须认真学习积累知识。而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正是我在了在学院所积累的知识,才能向你授课,成为你们的老师。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公,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用公式表达为:A        B如教与学,就老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的方面来说,教的好坏是因,学生学的好坏是果,以学作用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中提出的意见促使教师改进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说学是因教是果。再如科学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物质文明秘精神文明。那同学们是否分析一下它们这种关系吗?(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因果联系的一些基本知识,它对我们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进行实践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请学生阅读49至50页看看有哪些办法论义意)

  3、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办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我们说联系有两个重要特征即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作为联系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处于因果联系之中的事物时,既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也要分析它出现的结果,只有寻根究果精神,才能有所建树。人类科学的发展与正是基于解答很多为啥,在人类科技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与发现和承认因果联系有关。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他对因果联系探究的结果。牛顿有一天坐在iPhone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树上掉下一个iPhone,这一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牛顿的思考:他想为啥iPhone不往天上蹦,也为啥不水平向外飞出,而偏偏掉到地上呢?人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啥呢?下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迷促使牛顿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实验,最年他发曹iPhone所以落向地面是因为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为年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因果联系原于是的第一个办法论意义。那第第二个是啥?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就要求人们应当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留给起们的最大教训是啥?(学生回答)最大的教训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这一点后,起们必须自觉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说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

  另外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的发展结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趋利避害。

  再如同学们上网也要预见后果,在网上起们可以看新闻、看评论、看学习资料,也可以聊天、打麻将、玩游戏。对天前者它可以使起们在课余生中多充电,使我们视野开拓,知识丰富,因而对这一方面我们支持同学们多上网,而对于后一种,不仅对我们没有啥好处,而且还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和青春,这是我们极力反对的。因此我们说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到事物的发展的结果,进而做到“三思而后行”。

  好,这节课的知识点我们讲完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是:三个含义,两个特点,两个办法论。大家一起来说一下它们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大家做一下下面几道练习:

  1、下列属天因果联系的是(AB)

  A、无风不起浪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白天与黑夜轮流更替

  D、  饮止渴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怎样理解这句话所体现的哲理?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篇4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啥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板书)

  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对于狼可谓是深恶痛绝避而远之,可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却提出要把狼请回来做客,这也是为啥呢?原来啊在美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自然生态保护区本来存在着鹿群与狼群,可当发的人们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然而失去天敌的鹿群在舒适的生活中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进而导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得引狼入室。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联系

  1、   联系的含义(板书)

  啥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也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 (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也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好,同学们举得非常好,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例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例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啥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也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例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   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啥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啥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耳朵发痒有人在背后咒我等。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显示胶片)今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啥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也将怎样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就拿我们温州来说吧,温州本来就与外地存在着联系,而在梧田建立了火车站建成后,更强化化了温州与外地的联系,温州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火车运往世界各地增加了温州的知明度,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地区也铁路地带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在网上发信、聊天也是体现了这一原理。异地人们的交往本来就存在,在以前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的快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说到这点,可能细心的同学就会问了,不对啊,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另一方面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岂不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具体联系,它并不否认事物的联系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事物自身所固的的联系。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么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如人们发射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形成新的具体联系,而全不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中介,但是呢要发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如果忽视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那卫星也就不可能发射成功,这种新的联系就建立不起来。其实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好,上面就是人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两个特征。一个概念指的是啥啊(学生回答)联系的概念。而两个特征呢?(学生回答)一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二是指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好为的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做几道练习: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 C、 D)

  A.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 、C )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 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  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布置作业 〗:(投影)请同学列举有关联系方面的成语、谚语并分析是怎么样联系的。

  比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失火的条件下,城门——水——鱼发生联系。

推荐站内搜索:2012成人高考分数线、国家公务员试题、2013年山东专升本分数线、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作文、观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录取分数线、监理工程师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贵州自考成绩查询、初中生活日记、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9104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