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通用14篇)《诗两首》(通用14篇)《诗两首》(通用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诗两首》(通用14篇)

《诗两首》(通用14篇)

《诗两首》 篇1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妈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妈妈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么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啥?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也,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妈妈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强化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妈妈/在那头                             妈妈/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么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啥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啥特征?在诗中有啥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么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妈妈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妈妈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家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也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huawei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啥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家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不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家乡月夜的笛声、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家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啥?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赏析舒兰(中国台湾)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诗两首》 篇2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Lenovo、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办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办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气氛,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

  师  怎样,大家有啥感受呢?

  生  我陶醉了。

  生  美!实在是美!

  师  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  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  我喜欢《雨巷》。

  师  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  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  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  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  我喜欢《雨巷》。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  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

  生  老师真是我的知音!

  ……

  师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

  生  (齐声)对!

  推进新课

  师  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这一次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怎么样读能读得更好呢?

  师  下面,我们每首诗分别请出3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大家先挑选自己的代表吧。

  师  请选出的同学,各自朗读一遍诗歌,每首诗,我们再让大家点评一下。

  【两首诗都分别由三位同学范读,由学生点评其读得好在哪里,哪里是不足。教师边引导学生在点评中归纳朗读的要点,边在黑板上板书】

  生  我觉得王林读的《雨巷》最好。

  师  为啥?

  生  她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有的地方重读,有的地方轻读,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很有诗味。

  师  李丽同学提到了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两点:感情投入和重读与轻读的问题。很好!

  生  我觉得梁敏读的《再别康桥》最好。因为,她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节奏快慢。好的朗诵者应该就像演唱者一样,让听众陶醉在旋律和节奏里。

  师  对,刘力同学也给大家归纳出了朗读的第三条注意事项:注意节奏。大家还有啥看法?

  生  应该还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吧。刚才,我就是有几句诗的停顿上把握不好,所以,没读好。

  师  好,王军也总结了一条:注意适当的停顿。既然,王军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失误,我们欢迎他再为我们朗诵一遍,大家说好不好?

  生  (齐声)好!

  师  这次感觉怎样?

  生  好多了!

  师  大家说呢?

  生  (齐声)好!

  师  看来,朗读诗歌真是一门学问啊。我们在合作中也有了新的收获。

  师  同学们读得很好,归纳得也很好。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注意重读和轻读等。那我们现在一起再来读读,牢记刚才归纳的要点。

  师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足够好了吗?

  生  老师,我觉得我们在朗读中好像还缺了点啥?

  师  嗯。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是缺了点啥。缺啥?大家一齐想想。

  生  似乎还缺了点感情。

  师  是啊。因为我们还没体察到诗人的感情。上一课我们讲到,体察诗人的情感应透过啥去分析呢?

  生  诗中的意象。

  师  对。那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刚才你选择哪一首诗来朗读的现在还选哪一诗来分析其中的意象,及透过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也可以低声诵读,帮助理解。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意象及其蕴涵的感情。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紧扣诗歌中的意象,不背离诗的感情基调,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生  我觉得《雨巷》中的“姑娘”这个意象很独特。

  师  深入分析一下。

  生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她很神秘,很幽怨,让人难忘。

  生  我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应该不是现实中的人,这个意象应该别有含义,可我还没想出来。

  师  大家帮他想想吧。

  生  这位“姑娘”应当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对这个意象,学生分成两派,各自说出不同的观点】

  师  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有道理。对“姑娘”的理解历来也像大家一样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解释符合诗歌的意境就是合理的。

  师  这首诗写得既实也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不限的烦忧,但也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啥、追求啥,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也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那么,《再别康桥》呢?

  生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师  很好,还有吗?

  生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不限留恋之情。

  师  作者对康桥除了留恋和热爱,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  在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师  没错。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啥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师  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再读、再背诗歌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啦。时间交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朗读的要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气氛,合作学习

  师  让我们继续美的历程,把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结合在一起。请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你们挑选的配乐。

  【学生播放自己挑选的音乐】

  师  音乐都很美,但哪一段与我们的诗是最相配呢?同学们讨论讨论,要说出理由。

  推进新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生  我们觉得王军选的那首中国古典音乐很好,跟《雨巷》的意境很配合。

  师  为啥?

  生  因为,这首诗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味道,我在网上看过简介,“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是忧愁、落寞的象征,而且还常常与雨联系起来。王军选的古曲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那种幽怨的气氛里了。

  师  好,李立同学是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很好。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我更喜欢王林选的那首轻音乐。

  师  也谈谈自己的理由。

  生  第一,我认为,这首曲子也符合《雨巷》的意境;第二,从节奏上,这首曲子与诗歌的节奏更配合。王军的那首好像太慢了一点儿。

  师  梁亮同学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节奏。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两首曲子哪一首更符合诗歌。我们就请挑选者配乐来朗诵一下,大家来做评委。

  【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雨巷》】

  师  好了,朗诵结束,哪一首更好,评判权归大家。

  师  结果出来了,王军选的古曲以34票战胜了王林选的轻音乐。

  师  《雨巷》有了它的“搭档”,我们也不能冷落了《再别康桥》啊。大家也评一评吧。

  生  我们觉得刘丽选的那首钢琴曲不错,符合刚才大家提的标准。

  生  我们都喜欢你上节课播放的《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

  师  看来,也是要用擂台赛的形式解决了。刘丽选的音乐当然由她朗读;《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让谁来朗读呢?

  生  (齐声)老师!

  师  (微笑)这个擂台赛,我的身份有些尴尬啊。我应该当裁判,还是参赛选手呢?

  生  老师,您就当一回参赛选手,让我们也来当一下裁判吧。

  师  也好,现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过,你们裁判可要公平啊!

  生  (齐声)一定公平!

  【教师和学生各自用配乐朗诵了《再别康桥》】

  师  好了,到裁判出手的时候了。

  师  结果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以40票战胜了刘丽的钢琴曲,谢谢大家的支持。

  师  通过讨论和表决,我们给两首优美的诗歌配上优美的乐曲。下面。我们就用自己选出的曲子来配合朗诵吧。大家也来感受这种诗美配乐美的意境。

  【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配乐朗诵】

  师  美的音乐,美的诗,其实诗的语言本来就如音乐一般是美的。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其美在哪里?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的第2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这句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师  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把虹与梦,这两个奇异的意象,叠加起来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师  分析得很恰当。

  生  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师  看来,你一定是在课下翻看了不少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了。

  生  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因此喜欢上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关于他的简介。

  师  由一首诗而到一位作者,再到整个诗歌的世界,这是我们步入诗歌乃至文学殿堂的开始,祝贺你!以后,我们再找时间让你给大家谈谈对徐志摩的看法,怎样?

  生  没问题!

  师  《雨巷》呢?谁来谈谈?

  生  我喜欢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也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全诗的主旋律。闭上眼睛,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情,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景,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让人难忘至极。

  师  李立的分析一下就抓住了主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也很好。作者心目中的女孩,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也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和幽怨。

  师  很好!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的内蕴最终都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的。下面的时间给大家,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伴着音乐,我们赏读了两首优美的诗篇。《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布置作业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语言之美

  拓展阅读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啥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鉴赏提示:《口供》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也一幅景象,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但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也使诗人的抒情中含有了些许苦涩。最后两行诗,是诗人对自身严酷的反省,对旧我的否定,对灵魂蜕变的渴望。

  闻一多的诗讲究结构上的“建筑美”,语言上的韵律美,对新诗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把握节奏,熟读并能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1.节奏例释:

  例1: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也彷徨。

  例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紧扣诗中意象分析,合理揣测诗人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命题意图:品味诗歌的美,分析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提示:1.这一问是开放性的设问,无论回答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只要是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都是可以的。

  2.最后一节诗与第1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中三个“轻轻的”回环对应,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的特征,体现了志摩诗的“建筑美”之特征,形成了全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命题意图:拓阔阅读视野,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1.三首诗词中的“丁香”都是诗人“愁心”的象征。这愁心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固结不可解。而李词和王词还把丁香置于雨中的境界,使丁香更加凄艳动人。

  2.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抓住诗中淡淡的愁绪展开描述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诗两首》 篇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妈妈“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Lenovo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妈妈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妈妈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妈妈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小孩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办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母亲不见了小孩,多么着急,一旦见了,也惊也喜,自然嗔怪小孩。这句应读出母亲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母亲。”小孩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母亲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母亲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小孩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母亲三次嬉戏。为啥“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小孩沐浴着母爱。)他是怎么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啥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怎么样表现的?

  ② “我”为啥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也象征啥?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啥不愿让母亲知道?

  ④ “我”和母亲各是啥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啥?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妈妈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季,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妈妈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妈妈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办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的深情呼唤,是献给妈妈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小孩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妈妈不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啥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妈妈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啥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妈妈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妈妈哪里,为啥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Lenovo,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啥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妈妈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妈妈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妈妈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妈妈的强烈思念,对妈妈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办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也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妈妈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妈妈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 篇4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两首》 篇5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就是对妈妈的深情倾诉。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也在新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小孩,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呢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小孩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也成了你的小孩,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

  “我不告诉你,母亲。”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纸船 寄妈妈

  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棗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妈妈,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二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

  “我不告诉你,母亲。”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妈妈,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读一读,写一写

  嗅 摩 衍 叠 摇摆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惊讶 无端 至爱 笑嘻嘻

《诗两首》 篇6

  1 诗两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也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中国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虚拟主机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进而将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么样升huawei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

  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也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进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四)重点难点突破

  1、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  (1)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啥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4、“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么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么样将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

  [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进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 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为                           。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啥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妈妈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妈妈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也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Lenovo。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

  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进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律。

  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么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

  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

  萤火虫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啥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啥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么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么样理解的?这对你有啥启示没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三、资料下载

  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气氛。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呢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Lenovo和想象,进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王继波)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中国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中国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1)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   中国台湾  家国之思 2、(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从诗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得Lenovo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4、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妈妈牵挂儿子,儿子想念妈妈。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也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呢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能力提高

  1、d  2、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进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4、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开放探究

  1.语句:“你微小”  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

  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

  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

  4.只要言之有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

  5.略

《诗两首》 篇7

  课    型:自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办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

  一、啥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办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啥?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布置: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啥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啥重点也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啥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概念是啥?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啥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七、作业布置: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父亲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怎样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 篇8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啥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简介,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也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简介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啥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啥重点也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啥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啥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啥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也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Lenovo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父亲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怎样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妈妈“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Lenovo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妈妈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妈妈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妈妈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小孩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办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母亲不见了小孩,多么着急,一旦见了,也惊也喜,自然嗔怪小孩。这句应读出母亲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母亲。”小孩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母亲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母亲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小孩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母亲三次嬉戏。为啥“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小孩沐浴着母爱。)他是怎么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啥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怎么样表现的?

  ② “我”为啥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也象征啥?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啥不愿让母亲知道?

  ④ “我”和母亲各是啥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啥?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妈妈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季,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妈妈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妈妈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办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的深情呼唤,是献给妈妈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小孩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妈妈不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啥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妈妈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啥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妈妈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妈妈哪里,为啥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Lenovo,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啥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妈妈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妈妈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妈妈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妈妈的强烈思念,对妈妈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办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也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妈妈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妈妈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 篇10

  第2课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也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

  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Lenovo;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不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

  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么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啥?

  点拨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啥?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不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呢,这种美好的理想也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其中油纸伞和篱墙对于意境的营造有啥作用?

  点拨 写油纸伞这一意象一方面是写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写意,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陈旧的时空距离远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气氛,塑造了撑一把伞风雨中独立的销魂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这个篱墙是写意,就产生了一种清远的气氛。

  5.《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啥特点?

  点拨 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气氛,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6.《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么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啥意味?

  点拨 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

  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也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

  首节不说“告别康桥”,而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清新飘逸,尾节中,将本不能带走的云彩说作“不带走一片云彩”,显得情意绵绵。

  7.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点拨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一、中心主旨

  《雨巷》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象征性的意象也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也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也幽深的美感。

  《再别康桥》

  诗人通过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着意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及由此引发的诗意Lenovo,表达了对康桥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不限留恋之情。

  二、写作特色

  《雨巷》

  1.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也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也怀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也幽深的美感。

  2.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也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再别康桥》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人,而转向天空,告别“西天的云彩”,进而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却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

  “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答案 d

  解析 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  流淌  契合  b.积聚  流淌  吻合

  c.积淀  流露  吻合  d.积聚  流露  契合

  答案 a

  解析 积淀:积累沉淀。积聚:积累聚集。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流淌:液体流动。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 a

  解析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种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呢,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被掩埋在教学楼废墟下将近76个小时的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被救援队成功救出,他获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有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 c

  解析 a项“营造”与“性格”“精神”动宾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主语“李安宁”之后无谓语,陈述对象变成了“教室”;“超过20秒钟左右”数字表达错误,去掉“左右”。d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雨巷》中的文段,完成5~8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走近,也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5.(1)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啥特点?(4分)

  答案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也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解析 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

  (2)应该怎样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4分)

  答案 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办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呢,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也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解析 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啥?(4分)

  答案 孤独、抑郁、消沉。

  7.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8.本诗押韵有啥规律?有啥作用?(4分)

  答案 全诗每节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9.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啥作用?(4分)

  答案 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气氛,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10.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情绪?(4分)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也忧伤的情绪。(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

  11.“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12.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么样理解的?(6分)

  答案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四、语言运用(8分)

  13.《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4分)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案 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解析 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选用准确的词语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14.课堂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好的课堂导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假如你是一位语文老师,请你在给出的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课堂导语。要求:与所选的课文有关,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00左右。(4分)

  《再别康桥》 《雨巷》

  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再别康桥》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也是怎样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示例②《雨巷》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虚拟主机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现在,让我们走近这《雨巷》。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审题,弄清楚课堂导语的意思。所写导语要有感染力,要有激情。

  五、随堂练笔(30分)

  15.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有时是美好的,有时也是苦涩的。面对梦想,我们有许多话要说。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或叙述自己的梦想,或发表对梦想的看法等,中心明确,不少于400字。

  答案 略。

《诗两首》 篇11

  课题:

  签字:

  【学习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导读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 )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合作探究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么样的内容?

  (2)怎么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也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  5  )怎么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强化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未选择的路》

  (一)课前准备:了解作者,读熟成诵。

  (二)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Lenovo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四)合作探究:

  1怎么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啥手法?

  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啥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啥?

  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啥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5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啥不同?

  6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啥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么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

  人生之路

  (象征)

  (六)达标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欺骗(piàn)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怀恋(liàn)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足迹(jì) 诱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叹息(tàn) 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

  a.《自由颂》         b.《祖国》          

  c.《致大海》         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______(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也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同时也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6.解释下列诗句加点词的意义。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会儿”来代替,为啥?

  8.从全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9.从全诗中找出一组同义词。

  10.对末节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末节诗是诗人笑对苦难和忧郁的心声,劝说的口吻里,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b.“未来”写出了期待的美好,“现在”点示暂时的忧郁,“过去”意味着亲切的回忆。

  c.“永远”写出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天长日久,“瞬息”写出再大的“忧郁”不过是过往云烟。

  d.这首诗应用豪迈铿锵的语气读出诗人所抒发的真诚的情感。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小孩,也像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的小孩子,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所扰,不快的阴影终会消逝。

  b.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进一步分析,“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句意蕴无穷。

  c.这首诗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月当前,我们必须振作。

  d.这首小诗是诗人为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题的,是诗人对心爱的小孩的叮咛和嘱托,与诗人的自身处境无关。

  12.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啥,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

《诗两首》 篇12

  雨  巷

  一.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①、了解戴望舒的创作道路以及对中国新诗作出的独特贡献,学习白话新诗音  乐美的审美特征。

  ②、掌握《雨巷》一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2、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

  原名戴梦鸥;参与编辑《新诗》杂志;主编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等;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 内容提示:

  此诗写于1927年夏,正是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原先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但依然渴求着新的希望在阴霾里飘起。因此诗歌以“雨巷”为题,以“丁香般的姑娘”为中心意象,反复咏叹,反复求索,整首诗情被迷茫的凄风苦雨和微茫的希望交织出梦幻朦胧的意境。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音乐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被叶圣陶称为“替中国新诗开了新纪元”的《雨巷》,为初创期的中国白话新诗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二)背景简介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三)意象情感

  全文当中有哪能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有6个  

  背景道具:雨巷  油纸伞  丁香  篱墙

  人物形象:我   姑娘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虚拟主机。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气氛,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气氛。

  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   哀怨彷徨

  丁香先生:独自彷徨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也惆怅的。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呢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摩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也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也像梦一般远去。

  (四)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进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也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五)原因探究:

  1、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六)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进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也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进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七)基   调――低沉幽怨伤感

  (八)歌曲欣赏

  雨  巷   江涛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忽来一位姑娘

  出现在寂寥的雨巷

  梦一般凄婉迷茫

  有着叹息的眼光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我身旁飘过匆匆的女郎

  她走到了颓篱墙

  这女郎像梦一样

  冷漠凄凄也惆怅

  我多希望送她一只丁香花

  消散那眼眶里面迷茫的忧伤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这女郎像梦一样

  冷漠凄凄也惆怅

  我多希望想送她一只丁香花

  消散那眼眶里面迷忙的忧伤

  这女郎像只丁香

  寂寞美丽也芬芳

  我多希望送她一只丁香花

  交换那眼眶里面哀怨的惆怅

  丁香一样的姑娘

  消停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再次相逢在这寂寥的雨巷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梦一样撑着油纸伞

  飘过了雨巷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办法。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xx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怎样,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爸爸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爸爸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三、作品简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也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也何等温柔。(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也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也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也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也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也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Lenovo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也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也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也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啥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妈妈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啥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啥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也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也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怎样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啥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诗两首》 篇13

  陈景峰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啥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简介,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也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简介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啥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啥重点也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啥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啥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啥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也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Lenovo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父亲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怎样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 篇14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妈妈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妈妈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推荐站内搜索:广西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英语四级报名官网入口、高考网首页、成人高考现场确认、教育局24小时咨询电话、证券从业资格准考证打印、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六年级作文、党旗飘飘演讲稿、四川人事考试网、

《诗两首》(通用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诗两首》(通用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389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