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通用1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
语文阅读题从小学开始就要训练,因为语文的阅读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小编在这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小孩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引起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爸爸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失去小孩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3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3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父亲,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爸爸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父亲!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样?有几个小孩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有砸着。”
爸爸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
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父亲。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目: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爸爸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来突出爸爸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答】:( )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办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②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③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啥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办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啥意思?突出了啥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爸爸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父亲。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爸爸的爱有啥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中的父与子》参考答案:
1、C。
2、①行动描写;②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办法即可给分);③心理描写;④外貌描写。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爸爸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爸爸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5、“不论发生啥,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爸爸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6、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 准备写好的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 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启发谈话:你知道老师最喜欢啥样的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问得老师瞪目结舌……)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啥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揭题。
2、 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啥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这个故事发生在啥时间?啥地点?
2、 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 父亲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 父亲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 为啥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大地震后的景象怎么样?
2、 这位年轻的爸爸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么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啥?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爸爸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么样的结果?
4、 在地震后,儿子有啥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啥?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爸爸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爸爸说的:“无论发生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爸爸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
双眼直直 渴望帮助
一个念头 信念坚定
爱
挖38小时 坚持不懈
相拥而泣 欣喜若狂
教师小结:
这位爸爸是精神失常了,但是呢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爸爸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啥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啥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啥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爸爸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父亲!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啥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爸爸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爸爸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啥启发?
(不论遇到啥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3
【教材简介】
课文讲述的是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3、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焦点、亮点部分理解课文,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焦点、亮点部分理解课文,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课前准备】
1、建议学生阅读简介地震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教学理念与办法】
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过程与办法,突出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以学生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注重读中想象,读中体验,突出表情朗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地球这位人类伟大的妈妈,平日里是那么美丽,那么文静,那么和蔼可亲,可是她也有躁动的时候,她要是一躁动,那可不得了!一次小小的躁动,就可能给人类造成天大的灾难,顷刻间,一座城市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生灵变成了冤魂。这是啥恶魔,竟然能制造这样滔天的罪恶?
对!就是地震!(板书:地震)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堆废墟里,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板书:___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2、齐读课题。
3、读一读课题,看一看板书,想一想,我们在阅读课文时,要着重探究啥问题?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交流预习成果
导语: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共享?
1、练习朗读:
导语:首先,让我们来听听朗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别人读的时候,我们怎么听?
轮流朗读、评价朗读、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2、交流感知:
导语: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的一个啥故事?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你初步的理解。
⑴ 爸爸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
⑵ 了不起──爸爸,深沉的爱子心,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诚信;儿子,坚定的信念,博大的友爱,惊人的勇敢。
3、质疑问难。
三、精读课文
1、导语:
从交流的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态度都很好,自学的能力都不弱,学习的收获都不少。下边,我们来细读课文,以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请注意阅读的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找到最能感动你的句段,画出来,多读读,多想想我们提出的问题,多想想为啥那么感人,注意与同学合作解决难题。
2、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谁愿意先来汇报阅读感受?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是……
⑴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句的前半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部分的思考和感受。
挖的时间很长,三个整天两个整夜。
再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作者是怎么样强调挖的时间长的。
把36小时分时段来写。
36个小时,三个整天两个整夜,就这样不停地挖,如果是一般的人,能做到吗?不能!绝对不能!要是一般的人,他一定要怎么样?
要吃喝拉撒睡!
阿曼达的爸爸为啥要这样挖?为啥能这样挖?
他曾经常常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发生啥?总会在一起)这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
我们再来读读第一句的后半部分,这个部分中哪个词语值得我们深思?
再!
为啥要用个“再”?
许多人曾经劝阻过他,不过,都没有成功。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所以不再劝阻他。
你能联系上下文读书,很好!我们来读读人们劝阻他无果的句子。现在你也认为他精神失常了吗?
是!要不然,他不会这样疯狂地挖,也会像常人一样绝望地离开。
(板书:疯狂挖)
有不同的观点吗?
不是!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板书:爱子 责任 信念 坚毅)
第一句该怎么样读才能把句子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呢?前半部分要读得慢而有力,以突出时间的漫长和挖掘的顽强;后半部分要轻而缓慢,以表达人们的悲凄。请同学们先练一练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爸爸的样子,再根据爸爸的样子想象挖的情景,进一步感受父爱、精神、责任、信念和顽强。
他长时间疯狂地挖掘,已疲倦不堪,因而“双眼布满血丝”;他不顾生死地挖掘,曾多次被水泥块砸过、压过,被断钢条、玻璃片戳过、划过,因而“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一句该怎么样读呢?语调要低沉而缓慢,这样才能形象地表现他的惨状。还是请同学们先练一练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还有哪些句段让我们感动?
⑵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我们还用读懂上一句的办法读懂这一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用心地想一想,感受感受。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有几层含义?
首先是他自己不害怕,这样才能鼓励大家不要害怕。
把第一句连起来读一读。
他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他之所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我父亲活着,也能救大家。
读第二句,再把两句连起来读,注意两句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个关心用心感受。
再读读,再感受感受。
他对爸爸的话坚信不移。
让我们再来联系前后文想一想,阿曼达在废墟下至少呆了多长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他是怎么度过的,他*的是啥力量?
至少38小时50分钟,耐心地等,鼓励大家,*信任,*勇敢。
(板书:耐心等 信任 勇敢)
这段话该怎么样读?大家练一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还有让我们感动的句段吗?
⑶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谈谈你的感受。
先人后己。(板书:先人后己)
四、总结
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爸爸疯狂地挖了36个多小时,终于救出了在废墟下耐心等待了近40个小时的儿子,在出废墟的关头,儿子竟能让同学先出去。爸爸的爱子心、责任心、信念、精神和毅力,儿子的耐心、信任、勇敢和先人后己,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让我们再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啥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总会在一起!
爱子 责任 信念 坚毅 信任 勇敢 先人后己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4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办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啥事?事情是怎么样发生的,经过怎么样,结果怎样?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2、为啥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爸爸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爸爸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爸爸的了不起:
⑴ 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啥?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⑵ 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爸爸“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啥 ?)
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啥?)
儿子的了不起:
⑴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凭啥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父亲?)
⑵ 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
了不起 爱
儿子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洛杉矶 混乱 废墟 疾病 瓦砾 颤抖 昔日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
⑴ “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爸,是你吗?”
⑶ 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3、为啥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为失去小孩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你认为这位爸爸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5、想像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啥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当时的情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如爸爸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爸爸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在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好在哪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办法。进而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小事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资料链接】
1、课外阅读: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幕让我难以忘怀。那时爷爷还活着。我爱父亲也爱爷爷。我知道父亲和爷爷也同样的爱我。但在我眼里,父亲只是父亲,爷爷也只是爷爷,我从来没意识到,爷爷是父亲的父亲。有一天,我去爷爷家,爷爷不在。奶奶说,父亲带爷爷去洗澡了。
我走到阳台上向远处张望,正数着红绿灯每隔多少秒变一次时,我看到了父亲和爷爷。父亲推着一辆自行车,朝这边走来,爷爷坐在车的后座上。父亲怕爷爷坐不稳,不敢骑。只能慢慢推。推到胡同口对面的马路边,父亲停下了车,小心翼翼的把爷爷扶下来,然后自己把车推过马路停好,再跑过去接爷爷。我看着父亲在马路上跑过来也跑过去,忽然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是我的父亲,同时也是爷爷的儿子。原来,儿子的背影也能让人如此感动啊!
我默默的回到屋里,从鞋柜中拿出拖鞋,打开门,等着他们上楼。然而我也一次震惊了,父亲竟然把爷爷背上了楼!当时,爸爸怎么多也已经40多岁了,背着爷爷上三楼他吃得消吗?看着父亲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只觉得泪往上涌。奶奶说,你父亲每次都是这样把你爷爷背上来的。爷爷听了笑得很幸福。我忽然明白了啥。父亲爱自己的父亲,爷爷也爱自己的儿子,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从不把爱说出口,但他们心里都知道,他们彼此深深相爱。
2、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北京时间17日20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北纬34°13′,西经118°32′)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雷击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刀,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5
预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爸爸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啥,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孩子。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生感动,于是有
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进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啥感动。
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爸爸”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爸爸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爸爸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吗?还会吗?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与倾听的过程中,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小孩的爸爸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爸爸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爸爸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爸爸的爱去感动学生。
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
案例
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爸爸的初步印象。
【教学预想: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初步感受“这位爸爸”的了不起,并让学生以续写结局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爸爸了不起在哪儿?”】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啥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生:(安静)
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啥?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啥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爸爸”为啥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爸爸一样认为自己的小孩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啥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也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爸爸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
生:(齐读)不论发生啥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爸爸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爸爸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生:这位爸爸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啥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啥?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小孩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小孩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小孩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地过程中,师在黑板上板书“爸爸了不起”]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在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爸爸了不起在哪儿?
师:“了不起”是啥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小孩的爸爸就更加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啥?或者对这位爸爸说些啥,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爸爸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1:其他小孩的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小孩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爸爸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爸爸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小孩爱得太深了……
生3:……
二、改变结局,“诗化”品读爸爸解救儿子的过程。
【教学预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为啥?”,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爸爸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爸爸”。】
师:是啊,由于这位爸爸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呢,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爸爸,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小孩,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啥感受?
生:很难受。
生:很伤心。
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但是呢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
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
生:我从“有的爸爸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
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
生:……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啥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爸爸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爸爸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爸爸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爸爸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爸爸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爸爸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我们像你爸爸,我请你读,好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我不情其它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失去小孩,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爸爸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生:尽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读(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
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
生:读(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
师:蒋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蒋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Lenovo到这位爸爸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Lenovo——
师:你Lenovo到了啥?
生1: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2:我想到这位爸爸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
生3:这位爸爸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爸爸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生4:……
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Lenovo,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读)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Lenovo到这位爸爸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请你联系上文,看看他承受了怎么样的压力?
生:(生默读,找,思。)
师:
生1: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爸爸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2:课文中说,这位爸爸放下受伤的需要照顾的妻子,匆匆赶来救自己的儿子,他的心既牵挂自己的妻子,也担心自己的儿子,心力憔悴……
生3:其实这么多人劝他,他也知道情况很危险,万一,他们有啥以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妻子一个人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生:(读)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教师喊停)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辨证解读“所有爸爸”。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为啥?”,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爸爸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失去小孩,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爸爸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小孩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师:同学们,我看有些人看了这个结局之后,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但是呢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2: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爸爸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
生:(静静地思考)
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
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
[学生与学生互动辩论]
生甲1:这位爸爸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
生甲2:我觉得这位爸爸有点自私,如果发生啥意外的话,那他的妻子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生甲3:我觉得这位爸爸太冒险了,这位爸爸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小孩。我想身边的救护人员不会置之不管的,让他们来救,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生乙1:这位爸爸是非常爱小孩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爸爸是了不起的。
生乙2:当小孩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爸爸走开了,而这位爸爸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
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3:这位爸爸得知自己得小孩有危险以后,心里觉得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活要见人,
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爸爸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小孩,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小孩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爸爸。但是呢其他的爸爸,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爸爸,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爸爸的。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我觉得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爸爸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生:(读)
生:我从“急匆匆”看出……
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
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
……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但不要感伤了,下课后,大家去做做游戏。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6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激情导入。
1、谈话回顾旧知。
2、教师激情导入。
(二)以情入境,突出重点。
1、提领全文关键句,解读全文,学生边读边划出父子了不起的语段。
2、默读相关语段,思考他们怎么样了不起,写出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用教师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相关镜头,音乐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说,读中写。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品读感悟,突破难点。
1、在品读感悟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和读书办法。
切入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切入情景:16自然段感受儿子在绝境中冷静、勇敢。想象在长38小时中,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会有怎么样的感人镜头。结合课后练习,读写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四)探索体验,化解疑点。
1、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啥没弄懂的问题?
2、质疑问难,梳理归纳。
3、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创读升华,拓展延伸。
1、播放父子拥抱的配乐画面,学生自然带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到这激动人心时刻,再诵读这激动人心的句子————全文关键句(照应开头)
2、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动了说说都想到了啥?
3、推荐有关人物亲情的文章和动物亲情文章。
附:板书设计
17 了不起
地
震 父 子
中
的 守 刚 执 勇 无 冷
父 信 强 着 敢 私 静
子
爱
[NextPage]以情入境 品读感悟 探索体验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恩施市实验小学 李小东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情入境 突出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也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积极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看到了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言之有理地写,晓之以理地说。到后来,小孩们质疑问难,那动之以情地思,激情满怀地解难,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深感在有限的时间里长文这样有效地短教,是小孩们的需要,我做对了,心里感到特别痛快!
品读感悟 突破难点
关于领悟文中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我是这样来突破的:我在课中尊重儿童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活跃、更为开阔的实践平台:抓住提领全文的关键句品读全文,感受父子“了不起”,采用读中划(相关语段)、读中写(体会)、读中想(感人镜头)、读中说、读中思、读中悟(表达办法)、读中议(解难),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引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凸现了儿童主体地位,但也不忽视老师的导引、组织、学生活动的促进者,适时点拨,积极鼓励。如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接合点,利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读书办法,这样自然贴切,不着痕迹地教给了学生人物对比描写特色,不断列数字写爸爸挖掘时间之漫长、之艰难的特色,及人物外貌描写的特色,读书办法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不仅痛快,而且很踏实,是因为我实实在在给了学生营养。
探索体验 化解疑点
作为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寻找最近发展区,强化教学设计的启发性和针对性。我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学生带着各自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没弄懂的问题,学生潜心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困惑与需求,这是纯开放性的。我在此过程中归因析理,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真正的难处,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求积极、高效地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享受到了探索的快乐,也享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是让我痛快,也不是踏实,而是兴奋。课堂评价是课堂上师生、生生间交流的基本手段,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我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让学生充分享有发言权,表述自己观点,发表意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意到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注意了语言的丰富性、有效性、激励性、引导性,为学生做好示范,进而使课堂和谐,真正让学生“人在语言中渐渐长大,心在语言中慢慢享受”。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望专家和同行们不吝赐教。
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精彩
――评李小东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NextPage]李小东是恩施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她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细腻的课堂教学风格,前不久在参加市、州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技压群雄均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李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精”。从这个“精”字派生出五个词,即精深、精确、精巧、精妙、精辟。
一, 文本解读——精深
李老师就《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研读不少于20遍,因此,熟读成诵,甚至背得滚瓜烂熟。这还不足以值得称道,真正让人佩服的是李老师自己先把这篇文章读成了一幅画,再把文章读成一句话,那就是“父子了不起”。只有教师把文本解读深透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地与文本对话。
二, 目标定位——精确
本节课属于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李老师在确定目标时重点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流程设计——精巧
李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对话,激情导入——以情入境,突出重点——品读感悟,突破难点——探索体验,化解疑点——创读升华,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一是紧扣了教学目标;二是体现了时代特色;三是突出了教学重点;四是回归了语文本源。
四, 情景创设——精妙
首先,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时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的真实感人的场面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毁灭性的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为学生走进课文,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然后,李老师也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问题创设对话情景和问题情境。以情激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李老师的匠心独运所在。
五, 课堂语言——精辟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过渡性语言,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很精美、精辟、精彩。比如李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说,这样的表达真清楚,可以说是言之有理;我发现你有一双慧眼,找得很准;你在读中已经动情了,如果你再把字都准一点会更好;它最先抓住这个机会,就让他来说吧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时,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自己感知,自己品味,自己想象,自己领悟,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给学生以自能获取知识,自能开发智力,自能陶冶情操的广阔虚拟主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7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爸爸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办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啥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啥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爸爸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爸爸关爱小孩,担心小孩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爸爸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小孩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爸爸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么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爸爸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爸爸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爸爸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么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爸爸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爸爸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啥是爸爸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小孩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啥?(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爸爸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爸爸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爸爸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爸爸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父亲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父亲,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父亲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的信任,他坚信爸爸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爸爸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也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啥?(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爸爸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爸爸先救他人,而这也是那朴实但也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爸爸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啥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8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爸爸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爸爸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爸爸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爸爸别挖的场景;二是爸爸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小孩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比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小孩们读出爸爸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爸爸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也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爸爸,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爸爸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9
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就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在小孩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爸爸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失去小孩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父亲,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爸爸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父亲!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样?有几个小孩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爸爸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父亲,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爸爸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啥?(4分)
2.爸爸请求帮助时,为啥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6分)
3.填空。(4分)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啥,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爸爸对儿子的 ,儿子对爸爸的 。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爸爸起啥作用?(5分)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啥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6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1.(4分)因为他看到儿子上学的小楼已变成废墟,(2分)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2分)(意思对就得分)
2.(6分)人们认为这位爸爸因失去小孩而精神失常,对他深表同情;(3分)但断定小孩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3分)(意思对就得分)
3.(4分)责任感 信任
4.(5分)突出爸爸挖的时间长;(2分)表现爸爸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小孩的深挚的爱。(3分)(意思对就得分)
5.(6分)
(1)父爱:
①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救火队长关心爸爸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爸爸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的安全。
④好心人劝慰爸爸。
⑤过路人帮助爸爸救出14个小孩。
⑥儿子鼓舞同学。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此问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就得分。)
(2)认识(示例):
①爱能够创造奇迹。
②爱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③爱使人高尚。④爱是精神的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
⑤爱使人坚毅。
⑥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此问3分;答案不限以上所列,只要切合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精炼就可得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0
内容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爸爸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日以继夜的挖掘,最后与儿子劫后相逢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爱”为主题的感人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爱并不陌生,所以学生理解和体会父爱比较容易,但对于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未曾体验过,所以要去体会文中父爱的人格力量,还是一件难事。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吟诵体会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课文中生字难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用心领会父子俩的了不起,感受父子俩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品质和父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认识“塌、昔”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等8个字,掌握“昔日、漆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办法: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质,感受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子俩的了不起。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质和父子之间真正的爱和信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典、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地震情景课件,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残酷无情的,它使多少人亲离子散,流离失所。1989年,美国洛杉矶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在地震中,有一对失散的父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最终劫后相逢了,同学们想不想认识这对父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认识并理解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①抽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找出的生字词,交流记忆办法。
②指名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③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2)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3)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爸爸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四、朗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理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爸爸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爸爸当时的心理。
五、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都很厉害,不但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还会合作解决我们提出的部分问题,希望我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对于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我们下一节课作为重点学习一下。
六、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2.围绕课后题及父子俩的了不起预习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领悟: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子俩?课文里哪个词最能概括?
2.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1.师导入: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的了不起?
2.默读课文,找出表现爸爸了不起的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4.指名汇报,课件出示有关语句,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例如“冲向”一词体现了这位爸爸寻子心切,担心小孩会有危险。)
②师指导朗读。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一边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一边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悲痛。
②该怎么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哭着哭着,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学生交流感受: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
②师引导朗读。
(4)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①指名谈体会。
②句子比较:(感悟省略号的作用)
他挖了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③师:课文没有给我们简介爸爸是怎样挖的,我们来想象一下,面对着巨大石块,面对着破碎的玻璃,爸爸是怎么样挖的?学生想象爸爸挖掘的过程。
④指名汇报。
⑤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爸爸就是这样忘掉白天黑夜,忘掉疼痛饥饿,坚持不懈地挖着,那么是啥力量使爸爸没完没了地挖呢?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爸爸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齐读。
⑥引读:是啊!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就是这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到第三十八小时,爸爸突然听到儿子的声音,了不起的爸爸同样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四、以读导学,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22自然段。
2.品读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①通过朗读“我告诉同学们……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句话,体会儿子在困难面前充满信心、不屈服的品质。
②通过朗读“不!……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无私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子俩的坚强和他们之间真诚的爱让我们感动。面对着这样的父子,你想对他们说些啥?你此时是一种啥样的感受?
2.学生动笔写自己想对父子俩说的话或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以后我们也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阿曼达学习,做一个坚强的儿女。
六、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1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感受爸爸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爸爸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么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啥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此刻,爸爸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出爸爸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爸爸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怎样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爸爸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爸爸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爸爸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爸爸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爸爸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爸爸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爸爸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爸爸,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小孩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么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小孩,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啥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啥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啥?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爸爸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爸爸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爸爸,谁愿意替爸爸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爸爸,您好!您现在最想说啥?”(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爸爸拯救小孩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妈妈,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啥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妈妈,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爸爸。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小孩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小孩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2
【预习提示】
阅读课文,填空:
他满脸( ),双眼布满( ),衣服( ),到处都是( )。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hùn luàn fèi xū xī rì bào zhà
( ) ( ) ( ) ( )
wǎ lì chàn dǒu zá kāi ān dùn
( ) ( ) ( ) ( )
二、组词。
机( ) 虚( ) 埋( ) 屈( )
矶( ) 墟( ) 理( ) 掘( )
乐( ) 辟( ) 甚( ) 振( )
砾( ) 僻( ) 堪( ) 震( )
三、查字典填空。
1、“疾”字的部首是______,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疾病;b痛恨;c急速。“疾步”中的“疾”应取第______解释;“疾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绝”字用音序查先查字母______,在字典的解释有:a断绝;b穷尽,完全没有了;c绝对;d极,最。“绝望”的“绝”应取的解释是:______。
3、“昔”字用音序查,字母是______,部首是______,“昔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近义词。
颤抖( ) 悲伤( ) 绝望( )
伤害( ) 安顿( ) 疾步( )
☆☆【巩固运用】
一、连线题。
态度 坚定 悲痛的 琴声
性格 坚决 悲惨的 故事
身体 坚毅 悲壮的 心情
立场 坚实 悲凉的 生活
二、缩写句子。
1、这位爸爸的双眼直直地看着好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啥句式。
a疑问句;b反问句;c感叹句;d陈述句。
1、“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 )
2、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 )
3、“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 )
4、《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坚决 坚定
1、他想起对儿子说的话,( )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小明认识了错误,( )改正。
☆☆☆【拓展运用】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那些被救的其他小孩的父母会对阿曼达父子说些啥呢?
被救的其他小孩对阿曼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小孩对阿曼达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小孩的父母对阿曼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小孩的父母对阿曼达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有关地震的谚语吗?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白哦县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教时抓住“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爸爸的对比,体会出爸爸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爸爸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爸爸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爸爸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啥这样写?也能反映啥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郑 丽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反思、引导、Lenovo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读爸爸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位语言、积累语言。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其他爸爸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一、让学生在“解构”的阅读中进行多元思考
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呢,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爸爸”进行多元解读。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爸爸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怎样,这位爸爸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爸爸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爸爸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小孩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爸爸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进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二、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爸爸”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4
各位评委: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办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办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爸爸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爸爸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办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爸爸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爸爸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4、说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爸爸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爸爸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爸爸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啥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爸爸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爸爸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5、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也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篇15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啥疑问吗?
2.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爸爸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爸爸的语句,并说说爸爸为啥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爸爸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爸爸关爱小孩,担心小孩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爸爸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小孩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爸爸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么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爸爸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爸爸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爸爸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么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啥要这样描写爸爸的外貌呢?爸爸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爸爸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啥使爸爸没完没了(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地挖呢?是一个信念,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小孩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啥?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爸爸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爸爸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爸爸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爸爸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啥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父亲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父亲,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父亲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的信任,他坚信爸爸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爸爸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也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啥?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爸爸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爸爸先救他人,而这也是那朴实但也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爸爸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推荐站内搜索:专升本报名入口官网2022、公务员考试试题题库、教师节日记200字、电影雷锋观后感、周记500字、2012成人高考分数线、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分数线、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事业编报名入口官网、悲伤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