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案(精选18篇)
《数字》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办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二、情境创设
1、出示教材图片
2、简介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思想教育
3、活动设计
活动1——探索算法
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啥?
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活动2——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说出算法
四、教学效果评测
1、做一做1、2题
2、练习四1、2题
《数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今天老师上课要先点同学们的学号,请听到学号的同学喊:“到”!并起立。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请按规律自报学号并起立。
师:现在站着的同学和坐着的同学号码有啥不同?根据啥分为奇数和偶数的?
生:
2.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办法,今天就来研究这种分类办法。
二、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比赛:写因数。一组写1、2、3、5、7、11、13的因数,另一组写4、6、8、9、10、12、20的因数。
师:写得慢的原因是啥?
生:我们组的数的因数个数多。
(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结合学生的汇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板书概念)
师:刚才啊,同学们把自己的学号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填在了不同的集合里,不过好像少了一个学号哦,(一生站起)能告诉老师你的学号是几吗?
生:1
师:谁知道1为何不能进入这两个集合圈?
生:因为1的因数只有1。
师:说得好,1只有它本身1个因数,这两个集合圈呀,就都不能进。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不过,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1,本单元中,它可是占有很特殊的地位的,在进行各种题目的判断时,你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它了。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我们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
(4)小组内说一个数,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
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不必要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2、完成p23做一做。
3.学习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怎样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简介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 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出示图表)
(4)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
5.完成练习四的第一、三题,第二题做作业。
(教师提示:要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三、小结激志:
1、这节课学习了啥?
《数字》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 1 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办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了解啥是整除。
[教学重、难点]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办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建立整除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了解“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并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二、因数与倍数
1、 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进而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进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进而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出示a ÷b=c(a、b、c、都为整数,且b不为0)让学生互说整除。教师完后讲解: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三、找一找
1、 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
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办法来判断。
2、 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办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不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使学生交流,并说说找倍数的办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怎么样才能不遗漏。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a ÷b=c(a、b、c、都为整数,且b不为0)
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
[教学目标]
1、探索2、5倍数的特征,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啥特征。进而 ,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教师进而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啥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 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 也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六、思考: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特征是啥?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特征是个位上都是0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
[教学目标]
1、探索3倍数的特征,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了解9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3的倍数有啥特征呢?
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思考3的倍数有啥特征。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进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各各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三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四、教师提问:同时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啥?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办法去研究9的数。
得出9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强调:是九的倍数就一定是三的倍数但是呢三的倍数不一定是三的倍数。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三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 (第8-9页)
[教学目标]
1、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办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办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再说出不同的拼法。
引导学生想: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教师强调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办法,并引导学生要有序思考,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二、试一试
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三、练一练:
第2题: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办法。提问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也是21的因数。教师强调公因数,即:共同的、共有的因数。
第5题: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办法进行思考, 48=1×48=2×24=3×16=4×12=6×8,所以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强调有几个因数就有几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 6种图形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 (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探索质数与合数,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强调: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办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么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办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啥?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用 “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体验研究的办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办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总结得出:偶次数时和原来的状态相同,奇次数时和原来的状态相反。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接着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数字》教案 篇4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十个数》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儿歌和古诗,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田字格,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竖弯钩、横折弯钩、横折、竖弯,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时注意良好的姿势。
3、认识部首反文旁。
4、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
1、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
教学难点:
1、会写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
教学办法:朗读背诵法
学习办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生字卡片,10 个汉字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大屏幕出示图片。请小孩子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说一说。观察图画时,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说图。
2、出示1 —10 个阿拉伯数字,请学生认读。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小伙伴纠正字音。
3、班上交流。请小孩子试试,其余学生仔细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他的声音响亮吗?神态自然大方吗?
4、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5、再读课文,把你认识的数字用“—”画出来。
6、出示生字卡片:“十”、“一”、“二”、“三”、“六”、“八,请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7、再出示生字卡片:“个”、“数”、“也”,请学生拼读。
8、“开火车”读,齐读。
9、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啥,全班讨论。
10、背诵课文。
三、游戏扩展
1、“找朋友”。先把阿拉伯数字卡片和汉字数字卡片分别发给两组小孩子。游戏开始,一学生拿“3 ”跑上台,说:“我是3 ,谁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位学生拿“三”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转向大家大声读“三”。其余依次类推。
2、完成课后“读读连连”。
四、指导写字
1、教读儿歌。要想写好字,得按顺序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记得牢,写字写得好。
2、认识田字格,念田字格歌,读、写基本笔画。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识字一
十个数(一)
yī shí bā liù
一 十 八 六
十个数(二)
一、猜谜语引入
1、小孩子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吧。
2、出示课文,教师读文,请学生猜猜是啥。
3、我们一起边学课文,边猜谜语。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读课文,读通句子。
5、指名读,评一评。
6、看看图,再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啥。
7、齐读全诗。
8、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口头组词。重点指导读好:“四”、“五”等字
9、抽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10、做“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字音。
11、分组比赛读全诗。
三、指导背诵
看图背诵,做动作背诵,想象画面背诵,互相提示背诵。
四、指导写字
1、认识基本笔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示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
十个数(二)
qí jiǔ wǔ sì
七 九 五 四
《数字》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
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
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1、拔珠游戏:知道每位上最多可拔几颗珠子?为啥?(满十进一)现在请同学们分别在计数器上拔出3、30、300、3000这四个数。
2、交流发现:刚才我们用同样珠子拨出了相同的数。为啥两样用3颗珠子却能拨出不同的数呢?(数位不同,板书:数位:千位百位 十位 个位)每个数位上3分别表示啥意思?(板书:数位: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二、操作探究,建构新知
(一)类比创造,构建数位顺序表
1、Lenovo:如果接着进行拨数,应该拨多少?(三万)
2、创造:你能想办法在计算器上拨出3万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会说在千位上拨出30颗珠子。二是学生认为把两个计算器进行合并。
3、交流:这个3还表示3个一吗?它应该表示3个万。照这样类推,左边的十、百、千可以分别改成十万、百万、千万。
4、体验:想象一下,我们学校约有1500人,多少个寨桥小学约有3万人?
5、建构:原来,新增加的计数单位千万、百万、十万、万和原来的四个计数千、百、十、个之间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正因为如此,我国的计数办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统称为万级,而原先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则统称为个级。
(二)联系生活,构建读写数的办法
1、读一读:读一读2003年我国茶叶、甘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2、拨一拨:你能在读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3、写一写:你能在纸上写出这些数来吗?
4、说一说:刚才我们借助计算器认识了三更大的数,观察这三个数,你觉得这三个数有啥共同点?像这样个级上都是零,表示多少个万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整万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下面这些数你能写出来吗?
(2)写一写并读一读。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听写:就一次我们仍就来写数,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如果报的数需要在个级上拨珠,请左边同学写出来,如果报的数需要在万级上拨珠,请右边同学写出来。教师报同6个数。(想想做做的第一列)
(2)交流:同桌间读一读,你有啥发现?引导学生可以用画分级线的办法来进行读数和写数。
(3)应用:用这种办法给第二列分一分、读一读。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读一读:读一读北京天安门和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2)比一比:我们的教室面积约为50平方米,天安门的面积大约有几个教室那么大?
我们的学校的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颐和园的面积大约有几个寨桥小学那么大?
(3)说一说:你有啥感受?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想一想:出示第5题,想一想六千五百万和七十万应该怎么写?
(2)读一读:你有啥感受?
四、全课总结,扩展延伸
你有啥收获?还有啥疑问?如果教师要把开始的游戏接着玩下去,应该拨哪个数?如果要拨了一个九位数能吗?
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1、造就冲突,激发兴趣
这节课开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3、30、300、3000这四个数,学生拨珠中唤醒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到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让在计数器拨出30000,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造就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类比创造,建构新知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30000,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会在千位上拨30颗,也可能会根据刚才游戏的经验进行类比Lenovo,既然位数不够,就可以在计数器的左边在添上数位,甚至有的学生会想到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在交流中完成对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
3、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让学生去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去认识生活中的整万数,让学生在读、拨、写中掌握整万数的读写办法。在比一比、说一说中去感受整万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字》教案 篇6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乘整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办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探索计算办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重点难点: 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办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炎热的夏季,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季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啥?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季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啥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办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啥办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用不同的计算办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 0. 8× 3 2. 4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季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办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么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指导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集体交流、纠正。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还有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指名交流 五、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啥会先看到打闪,后听到雷声呢? 指出:因为光传播速度快 提问:这道题中雷声在空气中传播了几秒钟?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啥? 学生在作业本上解题。 3、 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辆汽车的油箱里现在有多少千克汽油?这些汽油够这辆汽车行使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啥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0. 8× 3 2. 4练习设计: 一、计算下面各题 6.8×25 2.05×13 1.04×12 二、口算。 3×0.5= 0.7×4= 2.1×3= 5.2×4= 1.1×8= 9×0.8= 1.5×2= 0.2×5= 三、用竖式计算。 3.4×6= 17×0.8= 23×4.4= 7.2×30= 50×2.8= 0.25×40= 四、根据25×14=35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 0.25×14= 2.5×14= 25×1.4= 25×0.14= 0.014×25= 250×14= 14×25= 140×250= 五、如果每桶纯净水的价格是11.5元,买41桶纯净水大约需要多少钱?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积极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5×10 50×10 5×100 50×100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 4.53 45.3 0.7 0.07 3、导入新课比较一下,刚才每组的两个小数有啥相同的地方?有啥不同的地方? 为啥每组里的数字相同,数字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数的大小却不同呢? 揭示课题:小数点享有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5×100=504 5.04×1000=5040 (3)引导观察比较:50.4和50.4比,小数点向啥方向移动了几位?504和5.04比,小数点像啥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乘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啥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乘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树,分别把它乘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2、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啥,结合学生的交流是适当简介“蛋白质”的含义。 (2)提出“每千颗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千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 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 板书0. 351千克=( )克 (3)提问:你会把0. 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么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0. 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可以用把0. 351乘1000,计算0. 351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0. 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三位。 3、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也是怎么样想的?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么样想的?如果把36看成小数,小数点应该在啥位置? 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要先做啥?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课堂作业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了啥?游谁知道为啥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 3、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项简介给大家。板书设计: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 扩大100倍 向右移动三位 扩大1000倍练习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3.8×100 5.004×10 0.09×10 7.02×1000 0.38×100 5.004×100 0.09×1000 0.02×100 二、完成下表。
5.8
4.02
0.037
52
×10
×100
×1000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8元=( )分 64.2千克=( )克 0.06米=( )分米=( )厘米 9.05千克=( )克 1.25千米=( )千米( )米 9.05千克=( )千克( )克 6.04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四、水果超市部分水果单价如下: iPhone4.8元 桃子5.2元 草莓6.7元 1、买10千克iPhone、100千克桃子各需多少元? 2、草莓每箱10千克,买100箱共需多少元?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办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办法。理解上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 商贩在卖iPhone,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一斤” “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3斤卖不卖?” 听到这里,你有啥想法? 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数量之间有啥关系? 你能求出母亲买的这iPhone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办法,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办法说给大家听? 竖式计算时,追问:为啥要把上的小数电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12÷5得出商2后,组织讨论:除的余数2以后要不要继续往下除?为啥可以在余数2后面添0再除? 提示: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总结法则, 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 三、课堂练习。 1、错题医院 学生独立完成69页练一练,指名说一说促在哪里,怎么样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啥?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啥,你有啥想提醒大家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啥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啥疑问,小组里议一议,再在班里交流。 五、作业 完成《学习与探究》。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2 2个十分之一 3)9.6 9 6 6个十分之一 6 0练习设计: 一、口算。 2.7÷9 0.12×3 3.6÷12 0.68÷4 6.5÷13 10.5÷5 0.35×2 0.56÷14 二、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9÷5 0.6÷4 3.12÷6 4.4÷8 57÷15 1÷25 6.42÷3 31.2÷24 三、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65÷26 41.6÷13 4.62÷22 55.8÷31 88.8÷24 5.28÷16 9.72÷54 3.48÷29 四、思考题 小明做一道除法算式时,把除数6看作了9,算出的商是0.4。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本课初备
课时1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积极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二、复习引新 1、口算。 90÷10 900÷10 900÷10 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4、教学例5 (1)出示例2: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21.5 ÷10=2.15 21.5 ÷100=0.215 21.5 ÷100=0.0215 (3)引导观察比较:21.5和2.15比,小数点向啥方向移动了几位?21.5和50.215比,小数点向啥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啥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换一种说法,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 5、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啥。 (2)提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 板书:500米=( )千米 (3)提问:你会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么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可以用把500除以1000,计算500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三位。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也是怎么样想的?把“3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可它的整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0.8除以10、100、1000时,你是怎么样想的? 把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要先做啥?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小组交流怎么样想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6、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项简介给大家。 五、作业 完成《学习与探究》板书设计: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 向左移动两位 缩小100倍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练习设计: 一、划去下面的小数点,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点上小数点. 32.5 60 7.8 2.68 0.583 二、划去下面的小数点,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二位,点上小数点 70.5 380 582.6 12 0.5 三、完成下表。
19.7
650.4
320
5
÷10
÷100
÷1000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5角=( )元 3500克=( )千克 12平方分米=( )平方米 600米=( )千米 5080毫升=( )升 5400厘米=( )米 五、解决问题。 画笔每包有10枝,总价18元;练习本每包有100本,售价85元。 1、每枝画笔多少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2、学校购买了10包画笔,需付多少元?购买了10000本练习本,需付多少元?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1
共 1课时,本课第1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被除数(除数)变化,除数(被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8÷2= 7.2÷9= 3.5÷5= 0.56÷7= 4.8÷8= 7.2÷6= 0.35÷5= 0.56÷4= 学生先心算,在指名口算。 二、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结果。 观察每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能发现啥?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练习十二第12题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啥,你有啥好的办法响简介给大家。 五、作业 练习十二 12、14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练习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也随着扩大(缩小)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商也随着缩小(扩大)练习设计: 先判断哪些题的商小于1,再计算. 2.58÷3 32.93÷37 54÷36 210.6÷65 38÷95 0.672÷14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本课初备
课时1
共 1课时,本课第1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办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重点难点: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办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啥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进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办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办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 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啥?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四、作业 完成《学习与探究》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机板书)练习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08升=( )毫升 600毫升=( )升 5.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68克=( )千克 3.06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计算下列各题 5.95÷7 80.64÷96 53.2÷14 64×1.3 561.6÷72 87.64÷7 96÷15 91.2÷24 三、计算下列各题 6.5÷5 0.32÷8 5.67÷3 6.5×5 0.32×8 5.67×3 四、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因数
38
38
380
3.8
0.38
38
0.038
因数
5
50
5
5
5
0.05
5
积
190
五、完成下表。
李阿姨
买5张光盘
用42.5元
张阿姨
买8张光盘
用( )元
1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本课初备
课时1
共 1课时,本课第1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办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习。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色拉油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作业 完成《学习与探究》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练习设计: 1、有一批布,做成人服装每套用布2.2米,可以做150套.现在改做儿童服装,每套可以节约用布0.2米.这些布可以做多少套儿童服装? 2、六名同学参加立定跳远的成绩如下表:
李强
王鹏
张思羽
王静
郑武
陈冬
120cm
118cm
105cm
113cm
111cm
117cm
这六名同学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米?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探索与实践
本课初备
课时1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参与统计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活动。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最投入、最有效果。 二、实践与探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内选择4位同学,先记录下它们的身高,再计算平均数。可以先用厘米为单位进行计算,再用米为单位计算。相互验证每次的计算结果。 2、完成12题 师出示题目。 学生计算图中每条边的实际长度时,要提醒学生应用移动小数点的办法直接算出得数,并把用“厘米”做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计算图书馆的实际占地面积时,可提示学生使用算出的实际长度,还应鼓励学生用不同办法列式计算。 3、完成第1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尝试自己设计花边,量一量再计算。 三、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段的练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还有哪些问题?小组交流。 四、作业 课后把自己的收获制成手抄报,存入档案袋中板书设计: 探索与实践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机板书)练习设计: 1、一块草地长16.8米,宽15米,这块草地占地多少平方米?在草地的四周围上栏杆,围成的栏杆长多少米? 2、一辆摩托车4小时行了21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7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数字》教案 篇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掌握正确判断质数、合数的办法.
(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若干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小黑板出示例1),要求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 2的约数 3的约数 4的约数
5的约数 6的约数 7的约数 8的约数
9的约数 10的约数 11的约数 12的约数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打开书58页,按要求把例:填好,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也就是说这些数的约数都有几个,从少到多找一找.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板书: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板书:有两个约数的)
有三个约数的,有四个约数的,有六个约数的.
教师提示:像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约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为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2.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三种情况.
(1)分组再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说出:1 的约数是:1(板书:1 的约数:1)
有两个约数,它们分别、:
板书:2的约数:1、2
3的约数:1, 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 7
11的约数:1、11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4的约数:1, 2, 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 8
9的约数:1, 3, 9
10的约数:1, 2, 5、10
12的约数:1, 2、3、4、6、12
《数字》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办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办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办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办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怎样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啥要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啥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一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一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啥信息?你能提出啥问题?现在,每一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么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一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办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办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啥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啥。括号里的表示啥?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啥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啥?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进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么样呢?你发现了啥?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啥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啥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啥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啥?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移多补少
一共收集
人数
代表
环保小队
快乐队
天使队
阳光队
同样多
求和平分
(14+12+11+15)÷4
=52÷4
=13(个)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办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小孩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小孩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小孩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虚拟主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孩们在“做中学”。进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办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怎样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啥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么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进而愿意并想学数学。于是,我设计了评比“环保小队”,出示表格里的总数,故意让学生出错,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数更合理。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积极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小孩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虚拟主机。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小孩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也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数字》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虚拟主机。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2至5页:数一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办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材说明:
1、教科书第2至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意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2、教科书第4至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事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学生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出示图之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分散他们的兴趣,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带着任务去观察。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给适当的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办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办法。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办法; 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小孩子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孩子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 激发观察兴趣。
(1) 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2) 师:小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孩子。
(3)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啥?还有啥?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孩子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孩子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孩子们再数数看,你也发现了啥?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孩子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孩子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家人,好不好?
《数字》教案 篇10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 次
一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数一数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办法。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办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啥?分别在哪里?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二、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孩子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孩子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三、 拓展运用 讲述:小孩子,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五 小结六、巩固深化1、游戏:火车钻山洞2、数水果,摘水果七、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 次
一
课次
2
授课课题比一比
教 学
基本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6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2、 初步知道怎么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办法。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及难点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办法。
教学办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复习。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二、新课导入。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三、新课教学。1、明确比较的要求。(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啥比较。(2)确定啥和啥比较,比较的标准是啥。(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进而进行比较。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啥?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4、练习。(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5、小结。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四、巩固练习。1、课本想想做做。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五、质疑。六、总结。七、作业。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 次
一
课次
3
授课课题
分一分
教 学
基本内容
苏教版第一册第7页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及难点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办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寻求“分类”的策略。(1)、同桌讨论(2)交流分的办法,相互评价。动手操作,体验分类。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啥不同?反馈分类的结果。小结。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想想做做第3题。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1)、小组讨论可以按啥特点来分。(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 次
一
课次
4
授课课题
认位置
教 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办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二、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出示主题图——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啥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啥?讨论交流。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啥位置?小明在小军的啥位置?板书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也可以怎么样说?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2)拍手。三、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4、5题。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周 次
一
课次
5
授课课题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 学基本内容
课本第11—12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 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办法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一)认真观察,积极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办法同上)
3、认识3
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啥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办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也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3、4、5办法同上。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数字》教案 篇11
二、认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认识,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能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办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
八课时 新课 标第一 网
第一课时 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2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
23 65 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 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
2) 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 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 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
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一千
1.计数器拨珠。
1) 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 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拨的。
3) 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 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 怎么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是,只有百位上拨了4各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 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
300、600、700、900
3) 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么样写?
3.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填数。
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啥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 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
(指名说,要举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 完成第3题。
明确题意,让学生独立估算。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 列算式。
2) 想一想:应该怎么样计算?
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办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 学生练习。
2)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图中小孩子的对话。
2) 根据已有条件,学生提问题。
3) 学生独立解决,反馈。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啥?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认识整百数
10个一百 是 一千
200+300
第二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15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数数。
1) 一个一个的数,从63数到100。
2) 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口答。
100里面有多少个十?
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千)
二.教学几百几十数的认、读、写
1.出示例题图。
1) 指名学生完整说图意。
2) 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 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 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也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
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写数时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十位上写0占位。(板书:450)
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
320、750、480、990
3.教学试一试。
1) 在计数器上拨出370。
指名学生说370的组成。
2) 一十一十的数 ,从370数到430,数到390时,问:十位上再拨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390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390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
3) 学生继续数。
4) 生边拨珠边数,再数一遍。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5)问:一十一十的数,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
生独立完成,反馈。
指名说说是怎么样想到990后面是1000的?
6)把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4.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 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2) 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
3) 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学生计算并说出思路。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 指名读题。
2) 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啥用加法计算。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百几十,你能说说怎么读写吗?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4 5 0
百 十 个
300+20 20+300
第三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8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数数。
1) 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 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也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 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么样写呢?(指名生说)
有几个百再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都没有,怎么办?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 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
(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 学生完成。
2) 指名说说为啥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啥?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 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 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 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啥规律。
2)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啥?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几
四百五十三
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
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第四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啥?
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练习。(板书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
问:一百里有几个十?
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问:一千里有几个百?
2)一个一个的数,从487数到503。
3)一十一十的数,从260数到320。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1) 同桌交换练习。
2) 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该注意啥?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303、30、33、330
问:3在百位上读作啥?3在十位上读作啥?3在个位上呢?分别表示啥意思?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再组中的上、下两个数,在读数时有啥不同?在写数时有啥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5.完成第5题。
1)学生练习。
2)交流反馈。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1.口算
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
2.完成第6题。
五.综合练习
1.完成第7、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完成第9题。
1) 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 指名提问,其他人回答。
六.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比大小:
67和57 23和32 9和10
指名比较,说说为啥。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数位相同,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个位上大的数就大,一位数总比两位数小。
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36、288、52、1000、998
3.揭题:今天我们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图,指名说图意。
2) 问:你认为哪种树多?为啥?
所以,比哪种树多就是比哪个数大。
3)那么,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啥?(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小结:312和285都是三位数,在比较大小时可以先从百位比起,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也可以把312看作300多,285看成200多,所以312比285大,用大于号连接这两个书。(板书:312>28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生自读题目。
问:这个问题,实际就是让我们比啥?你觉得该怎么样比?
(生讨论)
2)指名回答比较的办法。
小结:两个数都是两百多,就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哪个数大,那么那个数就大。(板书:279<28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 学生看图,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生独立完成)
2) 组织学生交流。
问:803和308为啥不相等?999为啥比1000小?
2.完成第2题。
1) 生独立完成。
2) 小组活动:一人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1) 出示数轴,生填完整。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 观察数轴,问:你发现了这两条数轴分别是怎么样排列的?
问: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还是小?
四.全课小结
你学会了啥?你能说说怎么样比大小吗?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312>285
279<285
第六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2~23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要求: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 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啥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二.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323 769 561 936
问:他们分别是几百多?323比500要怎样?比100呢?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
207○307 657○269 900○1000
3. 分别请学生说说比较大小时的思考过程。
4. 指名说:你觉得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要怎样比较呢?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三个杯子,教师如图在杯子中放入一些黄豆。
简介:左边第一个杯子里大约有200粒黄豆。“大约”是啥意思?(板书:大约)
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杯子里大约有多少黄豆吗?
2)指名说说自己估计的根据或理由。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
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比630少很多是啥意思?
2)学生在合适的一栏打勾。
指名说说选择的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出示图,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问:差不多是啥意思?题目要找和多少差不多的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说说理由。
3)问:你觉得445米和700米相比,怎么样?
引导学生说出:445米比700米近得多。
问:那么,950米比700米怎么样呢?
引导说出:950米比700米远得多。
4)问:通过比较,你觉得“远得多、近得多、差不多”是啥意思?你能说出与700米相比,远一些的距离吗?近一些的呢?
4.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想一想:能不能用“快一些、快得多”的语言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呢?
5.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6. 想想做做第10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反馈说一说自己填写的办法和策略。
3)想一想:怎样能一个不少的按规律来写呢?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啥收获吗?
小结:其实“远得多、近得多、少得多、快一些、慢一些”等等都是相对与某一个数来说的,不是绝对的。
第七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么样去读和写,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认数)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 完成复习第1题。
1)问: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要求:你能不能说一句话,其中出现一个一千以内的数呢?
(同桌互说,师再指名说)
3)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学知识。
2. 口答下面各题。
1)千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么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啥?百位上的数表示啥?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多少?
3. 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 720 702
1)学生口答。
2)问:他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啥?
3)请学生说说,应该怎么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如果这个数中间或末尾出现0,该怎么样读?
4. 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 )
一千写作( )
四百六十写作( )
七百零三写作( )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样写的。
3)指名说说应怎样写一个千以内的数?写的时候要注意啥?
5.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6.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第3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核对,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了啥?
2)第4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书,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在课前收集的信息,交流。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 口算下面各题
1)300+200 600-400 1000-200
2)400+20 570-70 620-600
学生开火车口算。
指名说说口算的办法。
2.完成复习第5题。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完成复习第6、7题。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话中提供的信息看懂图意。注意:第7题要理解“领先”的含义。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两题各是怎么样想的?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怎样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第八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26页复习第8~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
1. 完成复习第8题。
1)学生们先找规律,再独立填写。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按照怎么样的规律填写的。
指名说一说。
3)学生们从头到尾把每列数都读一读。
2. 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924○810 1000○999 876○875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比较大小的办法、思路。
3. 完成复习第9题。
1)请学生拿出8、4、5的数字卡片,老师出示854。
问:你能拼出比它小的数吗?你能用“大于、小于”来说说这些数的关系吗?
2)请同学们拿出其他的数字卡片模仿练习。
(同桌互练)
三.估计能力的练习
1. 完成复习第10题。
1)出示这一组数,请学生读一读。
2)问:这组数中最大的多少?最小的多少?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吗?
3)练习:圈出接近400的数。
说说自己为啥要圈出这几个数。
小结:这些数有的比400多,有的比400少,但都与400相差不多,比较接近。
2. 完成复习第11题。
1)出示赛跑图。
说明:在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些编号就是一些数字。
2)请学生把这些数按要求排列起来。
3. 完成复习第12题。
请学生说一说为啥“不够买”,进一步理解“贵得多”的意思。
4. 完成复习第13题。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学生推理、思考。
3)组织交流,说说为啥这样推理。
5. 完成复习第14题。
1)鼓励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三位数,学生练习。
2)汇报核对。
《数字》教案 篇12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也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怎样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比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么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怎样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怎样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办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啥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办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平均质量各是啥?(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办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办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数字》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也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怎样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比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么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怎样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怎样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办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啥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办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平均质量各是啥?(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办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办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数字》教案 篇14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意义及实用价值。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办法,会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会根据字母所取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中常见数量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们喜欢玩扑克牌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扑克牌的游戏————算24。
师:比一比谁最快
请最快的一组展示你们的算法。
生:13+11=24 (允许有多种答案)(生直接把k读作13)
师:真棒。老师有个问题,扑克牌里根本没有13,13怎么来的?
生:“k”就是表示13
师:噢,字母“k”表示13。(板书:k——13)
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师追问:扑克牌里还有没有其它字母表示数的?
生:q表示12,a表示1,j表示11
二、探究体验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口述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学生口述定律。)
(3)出示学过的运算定律,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
(2)提问:你能用文字叙述一下运算定律吗?
学生叙述后,你认为用文字叙述与用字母表示哪个你更喜欢?为啥?
(明确字母表示的好处:简明易记,方便使用)
2. 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学过的图形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2).学习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1>引入: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中有哪些可以用更简便的办法来表示。
<2>学生自学课本p86的相关部分。
<3>集体交流自学的结果。
(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字母表达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a×a可以写成 a2
老师:强调”a2”读作a 的平方,是表示a×a
学生:举例
a×4 可以写成 a·4 或 4a
老师:强调乘号可以记作“·”或省略不写,数字应在字母的前面
学生:举例
(3)适当引导,着重提问:
<1>含有字母的式子在啥情况下可以简写?怎么样简写?
<2>简写时应注意啥?
(4)完成练习: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 × x x × x
b × 8 b × 1
2、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
a2 2.5 × 2.5 x.x 6×2
x2 6 × 2 2.5×2 a × 2
强调:a2表示2个a相乘,即:a×a a × 2表示2个a相加,即:a + a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首先情景导入,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给学生创设“算24”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其次,教学整体上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比较紧密,进而使学生能积极的构建知识。
最后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数字》教案 篇15
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并能准确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得思路。
2、 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得计算办法,掌握计算要领,
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关系,明确在啥情况下需要啥样的计算办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法学法:复习法、讨论交流法、分析法
一、 复习口算、估算
1、 师拿着一个导游证: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旅行,想跟着老师一起去吗?(想)想跟老师去旅行得要先通过这一关:口算关,获得资格证才能跟我去旅行。
2、出示口算题目(要求3分钟内做完)
20×4= 7×40= 600×7= 9×400=
20xx×3= 9×1000= 7×0= 0+7=
0×0= 5000×0= 56÷8= 25÷5=
4×3+3= 5×6+3= 3×7+4= 7×10+6=
69×3≈ 309×6≈ 297×3≈ 131×3≈
(1) 学生在3分钟内在练习纸上完成。
(2) 集体评讲,评讲时抽40×7 问:你是怎么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
要注意,是几个十就要在后面添一个0, 400×9问:你是怎么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要注意,是几个百就要在后面添两个0 ,20xx×3问:你是怎么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要注意,是几个千就要在后面添三个0。
(3) 在评讲估算的时候,以69×3≈,497×4≈,131×3≈为例让学生说
说是怎么样估算的,总结出:在估算时一定要注意看成了那一个最接近了整十整百的数。
4、集体订正完问:全部做对的请举手?恭喜同学们拿到了旅行的资格证。
【设计意图:复习课容易出现沉闷的状态,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的年龄特
点,本课以带学生去旅行作为整节课的主线,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口算的题目当中包含了本单元口算和估算的要点,并在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样口算(估算)的?”归纳口算和估算的要领。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模块的构建。】
二、复习笔算乘法
1、师:同学们都拿到了去旅行的资格证,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去旅行要准备些啥呢?
2、生:准备水、食物、雨伞、交通工具等等。
3、同学们说得很对,去旅行我们要乘坐交通工具,这次我们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先坐飞机(出示飞机图片)再坐面包车!(出示面包车的图片)
4、出示题目:一辆面包车准乘12人,4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为啥要用乘法?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4为啥要对着2来写?(4表示4个1,所以写在各位上)你是从那一位乘起的?
5、师:当然,我们还要准备食物,出示题目:三(1)班有48人,每人准备2份小蛋糕,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份小蛋糕?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在计算这道题目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那里?(生说)师总结:先乘那位?再乘那位?遇到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怎么办?(个位上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
6、师:去旅行,水是很重要,我们必须要准备水。出示题目:三(1)班班一共有 48人,每人配备7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在计算这道题目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那里?(生说)师总结:个位上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十位积加进来的数也满十也要进位。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上,两位数乘一位数体
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好了,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计算办法,在本环节的复习中是以为旅行作好准备引出了准备交通工具、食物、水等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并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评讲时用让学生说:计算这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个地方?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每种类型计算的要点,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会更加清晰和明朗。】
三、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师:我们准备好了旅行的东西,请跟着老师出发,今天冯导游带我们班的同学去那游览呢?九寨沟!
简介: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这块神奇的仙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发现。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景色名胜区,197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童话世界”的美誉。我们一起走进那童话的世界里!
2、播放九寨沟的录象!
3、师:九寨沟里的小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帮忙,愿意吗?(愿意)
4、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分析。
改错题:
师:他们不知道这三到题目究竟有没有算错,同学们帮帮检查检查!
(1)7 0 3 (2) 2 3 6 (3) 2 6 0
× 4 × 4 × 5
2 8 5 2 8 9 4 1 0 3 0
5、游览完九寨的风光,冯导游我呢想请同学们看马戏,想看吗?(想)但在马戏之前,同学们必须要通过以下这个关口哦!
出示题目:列竖式计算
(1)127×5= (2)345×3= (3)102×3= (4)1300×7=
(1)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2) 集体评讲,让学生说说每到题要注意的地方。
6、播放马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复习主要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
尾有0的乘法。课到这里学生已经感到有点累,因此,以帮助九寨沟的小孩子检查作业和做对了列竖式计算才能去看马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让学生说说我们在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的事项达到巩固计算办法目的,并在九寨的简介、欣赏中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热爱的情感!】
四、选择合适的算法
1、师:还想看马戏吗?(想)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和笔算,那究竟啥时候用口算?啥时候用估算合适?也啥时候用笔算合适?看看同学们会不会选择合适的办法。
出示:
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 希望小学有6个班,每班人数大约是29人。这个希望小学大约共有多少人?
(2) 一盆鲜花4元,学校买来200盆,一共用了多少元?
(3) 学校运动会上,有8个方阵的体操表演。每个方阵有128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并让学生说说选择啥算法是合适的。
播放马戏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和笔算三大块的知识,怎样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进行计算相当重要。为此,在本环节的复习中主要通过学生先自己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方计算办法,再让学生在交流和辨析中明确在啥情况下需要啥样的计算办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
1、师:今天的旅行开心吗?(开心)那你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些啥?
六、小测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些啥能达到再一次归纳本单元的计算要领。刚刚复习完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能及时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以便以后的复习中找到方向。】
《数字》教案 篇16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虚拟主机。“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案例1
《买文具》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写简单的小数,难点是明确小数的意义与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啥?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加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看一看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二、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啥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啥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啥?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么样读、怎么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啥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 固练习: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1 张 5 元
4 张 1角
1 枚 1分 1 张 10元
1 张 2元
1 张 5角 1 张 2 元
4 枚 1 分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说,师总结。
3、说一说
统计年本学期教科书的年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
比如:数学7.40元,也就是7元4角。
4、游戏
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游戏,同桌一组,一个说元角分,一个用小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啥是小数。
生2:我学习会了小数的读法、写法。
生3:……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小数。
16.85
小数点 读作:十六点八五
案例2
《买 文 具》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啥?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简介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啥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例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简介,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啥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啥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
.
.
小数点
案例3
《货比三家》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办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办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
(师出示下图)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啥?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
师:你是怎么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生3:…… 新 课标第 一网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样比较的?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 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 0.48元○1.3元 0.05元○0.50元
3.06元○3.60元 6.00元○6.0元 4.95元○4.94元
小组自己练习。
小松鼠商店
铅笔盒8.50元
书包23.00
笔记本1.30元
2、 到哪个商店去买?
小熊商店
铅笔盒8.25元
书包24.00元
笔记本1.25元
小猪商店
铅笔盒8.37元
书包24.50
笔记本1.23元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啥新知识?
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办法?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 ②5.1元比5元多,
5.1元=5元1角 4.9元比5元少
案例4
《货 比 三 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的办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 过程与办法
通过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组合作的协作精神.
办法与策略
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大小比较办法。
教具、学具: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创
设 1你平时喜欢去超市购物吗?谁来说一说你曾到过哪些超市,购买了些啥物品?你有啥想法?
2出示挂图(课本第三者页):这是三家文具店橱窗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观察 回顾学生到超市购物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探
究
与
体
验 1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每家超市文具店的每种学习用品的价格是多少.
2比一比
如果让你在这三家文具店买件学习用品,你想买啥?在哪里买?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⑴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
(可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你的购物方案和理由.)
当学生说出哪种物品在哪个文具店便宜时,教师可适当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己发现怎样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
学生如果能自己发现橡皮在丁丁文具店购买便宜时,可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中体会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办法.
如果学生没能发现,教师可适当引导.
(学生的购物方案和想法说的只要合理就就应予以肯定.)
3议一议
教师可从学生交流的方案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试一试(课本第4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由小组互相检查完情况,针对本组出错较多的题找一找原因或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办法和过程.
学生分别说
小组讨论时,组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向组员简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重点说一说你为啥购买这家文具店的文具,说出想法)
学生充分发表小组的意见
可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购物的理由.
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样想的?可让学生多说.
学生比较
可选择几题说说比较的办法和过程.
让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
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先让学生试验一试验,找出自己错误,长出病因,对症下药.
实践与应用 1估一估
第5页的第1题.
要给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的充分的时间.反馈评价时应关注0.05元和0.50元,6.00元和6.0元的大小比较办法.
第2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实践活动(第5页)可建议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记录.后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你的发现.
独立练习.
小组全作.
课下调查.
让学生通过练习薄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深化认识.
评价与提高 1这节课你学习了啥?
学得怎么样?你认为你的表现怎么样?好在哪里? 师生共同评价. 对学习的知识予以回顾并加以认识与提高.
案例5
《买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能。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出示课件: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也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样列的?
生1:3.2+11.5=
生2:11.5+3.2=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生3:也可以直接列小数加法竖式。
3. 2
+11. 5
14. 7
……
(4)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这几种算法各有啥特点?小数相加时,为啥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学生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啥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啥不同了。
(6)学生试着将小数加法竖式写一遍,师巡视指导
2、师出示课件: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啥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3.5 12.6 27.9
+ 4 +3.2 - 1.2
3.9 44.6 2 6 7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
师播放课件: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啥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啥?你认为你的表现怎么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3.2+11.5=14.7(元)
(1)3.2元=32角 (2) 3元2角 (3) 3.2
11.5元=115角 +11元5角 +11.5
32角+115角=147角 14元7角 14.7
也就是14.7元。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答:淘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6
〈买 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书的问题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的过程。
2、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啥一定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 训练导入:
1、出示练习题: 1元+2角 3吨+1克 1米+1千克
1米+18分米 3千克+500克 3厘米—8毫米
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啥?
3、 在这之前我们学过了那些数的加减法?它们都有那些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整数加减时相同数(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位上的数要对齐),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买书)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也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1) 通过读题,你明白了啥?说给大家听。
(2) 3.2元=( )元( )角
11.5元=( )元( )角
共有( )元( )角,或者等于( )元。
(3)14.7元中14是怎么得来的?小数点和7是怎么样得来的?为啥3和5(11和2)不能相加呢?
(3) 共同研讨个人提出的不同做法。
2、 解决问题。
(1) 汇报交流。
办法一: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14.7元
办法二: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办法三: 元角
3.2
+11.5
14.7
(2)分析自己的解题办法,并说出自己做法的注意事项。
(3)相互学习,相互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拓展自己的思路。
(4)归纳解题关键:竖式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相同的数位一定要对齐)。
3、 根据上题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啥数学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自己试着做。
三、 巩固训练
1、 第6页第2题。学生板演完成,集体订正。
2、 第6页第3题。
3、 第7页第3题森林医生。
四、 小结:这节课你有啥收获?说给大家听听。你还有啥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买书
4.2+11.5=14.7(元)
3.2元=32角 3元2角 元角
11.5元=115角 +11元5角 3.2
32角+115角=147角=14.7 14元7角 +11.5
14.7
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7
〈寄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估算就能正确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笑笑到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童话故事》3.4元,一本〈数学世界〉16.5元。笑笑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帮笑笑解决了一个问题,真棒!她要把这两本书寄给同学们阅读,以表示感谢。你们感到高兴吗?
生:高兴。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播放课件:笑笑到邮局寄书。其中《童话故事》需要邮费1.6元,《数学世界》,需要邮费12.4元。她一共需要多少元?
(1)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独立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样列的?
生1:1.6+12.4=
生2:12.4+1.6=
(2)师:一共需要多少元邮费,你能估算一下吗?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问题。
汇报交流估算结果,解释估算过程,师小结。
(3)师:你能试着自己解答1.6+12.4吗?试试看。做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选择算法计算,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算法。
(4)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1.6+12.4的?
生1: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也就是14元。
生2:1元+12元=13元,6角+4角=1元,1.6元+12.4元=14元。
生3:可以用竖式计算。 1.6
+ 12.4
14.0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那你比较一下计算与前面估算的差距,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比较,小组交流。
师:在进行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师小结: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即向前一位进一。
2、师出示课件:这两本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啥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11.5 28.6 10
+ 2.7 + 2.7 - 3.2
13.2 1.6 7.8
2、用竖式计算。
1.8+4.5 6.1-3.8 20-3.6
3、超市购物。
师播放课件:小明跟母亲到超市购物。。一条饼干3.8元,一包瓜子2.5元,一盒薯片4.6元,一包虾条0.8元。
(1)一包饼干和一包瓜子一共多少元?
(2)一盒薯片比一包虾条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啥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啥?你认为你的表现怎么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6+12.4=14(元)
(1)1. 6元=16角 (2)1元+12元=13元 (3) 1.6
12.4元=124角 6角+4角=1元 +12.4
16角+124角=140角 1.6元+12.4元=14元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案例8
〈 寄书 〉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 探究新知。
1、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啥?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 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分组讨论。
(2)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 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师巡视。
(3)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办法。
第一种:1.6元=16角 12.4元=124角 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4=14元
1.6
+12.4
-----------
14.0
(3)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办法比较简便。
4、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办法去做。
(1) 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 展示做题情况。
12.4—1.6=10.8(元)
12.4
— 1.6
————
10.8
答:2包邮费相差10.8元。
5、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啥?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 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 指名板演第8页第2小题,集体订正。
(2) 独立做第9页第1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2、 提高练习。
同桌讨论第9页第2题,找出错因,并改正。
3、 拓展练习。
独立做第9页的3、4、5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啥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数字》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平均值、最大最小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二、1、教学重点
sum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三、教学办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四、教学素材准备
Excel文件《2000年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统计表格一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一、 情景引入:
1、展示投影片,创设数据处理环境。
2、以环境污染中的固体废弃物数据为素材来进行教学
3、展示《2000年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工作簿中的《固体废弃物数量状况》工作表,要求根据已学知识计算各省各类废弃物的总量。
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
=SUM(起始单元格:结束单元格)
比如“SUM”表示统计指定的单元格的值的和,以“=”为函数的起始,SUM为函数名,中为函数的参数,参数是在函数中参于计算的数值(例子中为统计区域)参数被小括号包围,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表示中文到的意思
4、问:求某一种废弃物的全国总量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哪个方便?
注意参数的正确性
二、 新课教学:
1、简单描述函数: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
2、使用函数SUM计算各废弃物的全国总计。(强调计算范围的正确性)
3、通过简介AVERAGE函数学习函数的输入
函数的输入与一般的公式没有啥不同,用户可以直接在“=” 后键入函数及其参数。比如我们选定一个单元格后,直接键入“=AVERAGE(D3:D13)”就可以在该单元格中创建一个统计函数,统计出该表格中比去年同期增长%的平均数。
(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
有的同学开始瞪眼睛了,不大好用吧?
因为这种办法要求我们对函数的使用比较熟悉,如果我们对需要使用的函数名称、参数格式等不是非常有把握,则建议使用“插入函数”对话框来输入函数。
用相同任务演示操作过程。
4、引出MAX和MIN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提示应用MAX和MIN函数计算各废弃物的最大和最小值
5、引出COUNTIF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COUNTIF函数按要求计算并体会函数的不同格式。
三、 根据统计分析数据
1、教师小结比较。
2、根据得到的数据引发出怎么样的思考。
四、 课堂练习
1、废弃物数量大危害大,各个省都在想各种办法进行处理,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2、研究任务:运用表格数据,计算各省废弃物处理率的最大,最小值,以及废弃物处理率大于90%,小于70%的省份个数,并对应计算各省处理的废弃物量和剩余的废弃物量及全国总数。
五、总结
1、分析存在问题,表扬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
2、把结果进行记录,上缴或在课后进行分析比较,写出一小论文
1、让学生体会到固体废弃物数量的巨大。
2、处理真实数据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比较得到两种办法的优劣
学生的计算结果在现实中的运用,真正体现信息技术课是收集,分析数据,的工具。
通过类比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实际数据,引发思考
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学生带着任务离开教室,课程之间整合,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得到强化
观看投影
学生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两种办法计算各省废弃物总量
回答可用自动求和
动手操作
计算各类废气物的全国各省平均
练习
练习
用自己计算所得数据对现实进行分析
应用所学知识
练习并记录数据
《数字》教案 篇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办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你们每天都和数打交道吧,请大家听一组信息:
商店在春节前夕运来一批新鲜的草莓,第一天盈利500元,第二天不赔不赚,第三天亏损了200元。你能不能把这组信息记录在这个表里,试试看 单位:元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减200元,我们还可以说是负200元,那-200元叫啥数?看来生活中还有一种新数: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负数。(板书课题)
关于负数你想学习和研究些啥?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生活中的应用,负数表示啥,产生与历史,分类
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者用到过负数吗?(学生纷纷回答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出示例1:师抓住温度的表示法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 5 -2的含义
小结并板书:“ 5”这个数读作正五,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5”也可以写成“5”;“-2”这个数读作负二,书写时,可以写成“-2”。
1、2007年3月7日北京最高气温是6c,最低气温是-6c,北京历史的最低温度为-20c,中国的最低温度的记录是-55c。你能解释一下这些温度的含义吗?
2、在本子上用温度计表示下面几个温度:6c -6c -20c -55c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同学们展示各自找到的一些负数例子。(各自发言)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00元用 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你会读这写数吗?齐读各种正数、负数。小结读法和写法
你还能再说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吗?生说出各种正负数
那么正负数有多少个?能说完吗?
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归纳正数和负数。
【设计理念】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 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啥这样分?小结:像 15、19、 2000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3.知识应用。
(1)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啥?(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2)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①0为啥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啥?(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③你是怎么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
师: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么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略)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
数轴上表示数
教学内容:例3以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难点:不管表示啥数,都要从0点开始。
三人为一组,中间人不动。左右两边的人听老师的指令,其他同学在本子上记录游戏产生的结果,看谁的记录结果最能说明问题。
1、甲向右走1步,乙向左走1步。
【预设】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用汉字表示。另一部分在思考能不能用上 -这些符号。应该有少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向右的记做 1,向左的记做-1。
问题一: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操作。这时,老师可以做相应的暗示。用正负数来表示。问题二:哪边为正呢?(结合平时的在直线上表示数,一般在右边。那么向左的就是负数了。)
2、甲向右走2步,乙向左走2步
【预计】此刻应该有大部分很快地用正负数表示了。
能不能将刚才同学们的游戏和你们写的数联系在一起呢?数和形结合在一起呢?
【预设】可能有学生提出“在直线上表示数”。但可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这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1、在直线上表示0、1、2、3,
首先找到找到了分界点(分界数)。然后定好单位长度。
这些数有啥特点?
除0以外都是正数,越往右边的数越大
【预设】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越往右边数越大。这是一个重点,引出“数轴的三要素”之一的方向。有必要的话需要老师做适当的提示。引出“数轴”这个概念。
(为下一节课的比较大小做准备)
2、在同一条直线上表示出-1、-2、-3.
——有啥发现?
3、小结: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在0的左边;越往右边的数越大;……
你能表示出-2.5吗?
①、从0开始往左边数2格,再数半格也就是在2与3的中间。
②、你有啥发现?
1、做一做第7页第一题
2、做一做第7页第二题
四、完成作业 练习一 3(比北京时间早就用正数表示,晚就用负数表示)
教学内容: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能充分利用数轴进行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负数之间的比较。
一、生活常识引入
思考一个问题:零下1摄氏度要冷一些还是零下10摄氏度要冷一些?
说明了零下1摄氏度要冷一些还是零下10摄氏度这两个温度哪一个温度要低一些?
你可以得出啥结论?(也就是比较-1和-10的大小,我们可以想啥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预设】-1、-10这两个数相对于学生来说,才认识不久,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得出-1的温度高于-10(-10的温度低于-1).
二、利用数轴比大小
【说明】有温度计的可以带上
将一周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出示例4.
【说明】这个例题只应用表示一周的温度。自己画数轴和在数轴上表示数。
提问:哪些温度最冷?将这些温度按自己认为冷热程度从冷到热排列起来。
你发现了啥?
1、学生可能的语言:越往右边越热。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大小 02,-2-3,-10,-1-8,
在理解的基础上,两人合作一人说数,一人比大小。再交换。
小结:正数与0比,负数与0比,负数之间的比,正数之间的比(已有知识)。
2、学生可能还会说:-1与1到0的距离一样,只是方向(符号)相反。同样-2和2。可以适当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示“相反数”,但同时告知在初中要系统学习。
推荐站内搜索: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张雪峰最不建议上的专业、中国梦演讲稿 3分钟、综合素质答案2021下半年、预计2021年本科分数线是多少、专科最吃香的十大专业、雷锋电影观后感、500字周记、山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