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这堂教研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肖邦”的故事、资料、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挑选了一些复印给学生读。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爱国的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在备课时,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准备用一些爱国古诗穿插于课堂之中。如:在通读课文后,找点明课题句子时,“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于是我想到了陆游在弥留之际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从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小孩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时,来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祖国”一段时,她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国的强盗欺凌,不忍离去,我引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肖邦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发出来,引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要“活起来”,让已有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知识解释知识,这是我备课时比较得意的地方,可试教试给师傅听课枪毙了,师傅说这样上课有点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感觉。

  因为是上的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一、二两段,当然在备第一段时,我也想过“肖邦这样爱国,为啥不留在国内,为啥不参加战斗?”我想我的疑问就是小孩的疑问,于是在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就欣赏了肖邦的钢琴曲《革命联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对肖邦作品的评论“肖邦的作品时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进而理解肖邦时音乐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爱国的方式不只有一种。

  在学习第二段时,主要是送别的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补充进去让小孩读。对于第二段中三个感人的镜头采取了三种方式。“咏唱送别曲”让小孩设计临别赠言“即使你远在他乡,——————”。“老师的叮嘱”以读带讲。“赠送泥土”设计了 小练笔,写肖邦临别时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发表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user1/31908/archives//287885.html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9

  今天第二节语文课上,我教了新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因为事先没让学生预习,所以,揭题后,我范读课文。本想用自己的情感先下手为强——从听觉上感受肖邦的强烈爱国心。可没料到,读着读着,有几个读音吃不准了,有几个句子读破了。比如,“薄薄的雾霭”中的“薄”到底是读“báo”还是“bó”,“埃斯内尔特地”中“埃斯内尔”读成“埃斯内尔特”……当时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幸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还因为他们大概被故事吸引,故没有多大反应。

  课后,很为自己上课的表现内疚。虽说到了高年级,我已很少给他们范读,可难得的一次表现就露馅。唉,这种失误作为老师是不能原谅的。自己都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怎么来要求学生呢?在备课时,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怎么没想到每篇课文我们更应大声朗读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曾几何时,把最基本的朗读给遗忘了!

  就拿今天来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是我备课的(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备课前不知看了多少遍,对于重点的语句和词语还反复咀嚼,本以为对课文很熟了,可还是在范读时读了破句。细想,都怪我没有认认真真读几遍,哪怕一遍也好!只是一味地看,一个劲地思。眼观不如口诵啊,看十遍不如读一遍!可不知从啥时候起,读熟课文再开讲已演变成看熟课文再开讲了。而且,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毛病,而是大家的通病。你看看周围,我们的老师很认真地钻研教材,很花心思地设计教案,可却很少在办公室里听到(甚至听不到)他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究其原因,或许因为和我一样,只会看,不会读;或许认为自己的水平读这些小学生的文章是绰绰有余,课堂上拿来就是;还或许在办公室里大声读,会引来异样的眼神……这些的或许导致了我们读书的丧失,也造成了课堂上的或多或少的尴尬。

  看来,今天的事情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前也得像学生那样不妨大声的把课文读上几遍,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有缺憾!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啥?还有啥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啥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啥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简介: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啥?

  (1)交流:肖邦为啥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19世纪初,波兰到欧洲列强的肥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 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板书设计。

  肖邦(波兰)    不 得不离开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读音写汉字。

  mi                                 you                            ji

  (    )漫                         (    )虑                    (   )驰

  (    )失                         (    )秀                    (   )使

  (    )留                         (    )久                    (   )时

  2.把你了解到的肖邦的资料写下来。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4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3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妈妈。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也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啥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进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5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啥要离开?在啥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啥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啥?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啥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啥?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啥?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也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么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也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啥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啥?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啥?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啥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啥?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啥?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啥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啥?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啥?还有啥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啥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啥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简介: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啥?

  (1)交流:肖邦为啥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啥?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啥。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也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么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也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啥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啥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么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啥?(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啥。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啥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啥?(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怎样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办法,办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啥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啥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啥。(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啥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由墨香阁免费教育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波兰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从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表达钢琴诗人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肖邦的爱国是不容质疑的。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拒绝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呢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我要质疑的是,课文为啥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非要给肖邦这个浪漫的钢琴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文章第一段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离开波兰前的确时局震荡,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国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决定因素的是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家乡了。我深信,我要和家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记)”,但最后,肖邦还是选择了离开。因此,课文中“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之说,把他的离开完全归结于政治因素,是不恰当的。

  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课文为了强化肖邦的爱国情,先写老师和同学的送别,此时的肖邦只是“感动地点了点头”,后来老师送给他一杯泥土时,才“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而我所查阅到的资料却是这样的:“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课文把这两个场景的先后顺序故意颠倒,以此来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情,不知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的确,去世前两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见,他的高产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创作激情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爱情的归宿。1835年,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热恋。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遭到玛利亚爸爸的拒绝。失恋后的肖邦,两年后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请看以下资料:“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季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847年,他和乔治·桑的关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渐变坏,这正是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提到的“肖邦的肺结核病也复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也复发了。”但资料显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资料中还提到“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显然,课文这么写是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呼唤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举重若轻。多年以前我们学习政治,我们义愤填膺地感受着西方国家人民的苦难,恨不得一步跨过去把他们全部解放到我们社会主义的天堂来。这种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一种感叹,一种无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们顺着教材把课文中那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样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学生脑海的话,这与当年学习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会读到众多诸如“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比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东方红纺织厂,今年上半年棉纱的总产量,完成了上半年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二百零九点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中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光明生产队夏熟作物的总产量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像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这种政治教材思想却总不能从人的脑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们可爱的肖邦成了一个牺牲品,这样的教材之下,牺牲的也何止是一个肖邦呢?要知道,读者是千千万万的小孩啊。

  人文的起码底线是真实。人文的重要内涵是把人当做人,既不把人当作鬼,也不把人当作神。肖邦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是一种中国式的神化,其间折射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典型,也是一种悲哀。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8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Lenovo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在第二教时重点讲解第2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1)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2)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补充句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当时在此也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啥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进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3)学完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领悟肖邦的情感,被肖邦的情感感染,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通过写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写出。

  二.简单的教学后记

  教完这一课时,得出结论,在课堂上,教师一定留自足的虚拟主机给学生。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提出更多的为啥;不在于教师运用啥办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文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得更实在,我更应注意这一点。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Lenovo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啥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啥?(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也为啥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啥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啥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小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啥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妈妈。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也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啥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啥?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啥?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也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啥?(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啥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也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也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呢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0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啥带回祖国,为啥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进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呢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这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啥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啥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啥,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也做了啥,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么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怎样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理解课文,学到办法最重要。但是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 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 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为啥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 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 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 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办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 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 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 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 默读,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2

  【语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小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也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也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Lenovo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也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弥(  )(  )  眠(  )(  )  奔(  )(  )  愤(  )(  )

  辞(  )(  )  复(  )(  )  疲(  )(  )  逝(  )(  )

  2、根据拼音组词。

  脏zāng (   )   盛chéng (   )   发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认真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从“为了生计”这个词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四处奔波”这个词组,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忧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紧握着”和“喃喃地”这两个词同时用来形容弥留之际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这样用词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法上,这段文字对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3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肖邦从离开祖国到逝世一共有多长时间?

  生:一共19年。

  师:那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么样的19年?

  (生自由小声读课文3分钟)

  师:现在有结论了吗?谁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肖邦这19年是悲愤的19年。这19年以来,他的祖国一直沦陷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人民灾难深重,他的心情肯定很悲愤。

  师:课文中有谈到的吗?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小节)这里能体会到肖邦那种悲愤的心情。

  师:对敌人的愤怒并不能消减肖邦的意志,反而更能激起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说的很好。

  生:肖邦的这19年也是勤劳忙碌的19年。19以来他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此时此刻,在肖邦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的祖国,肖邦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就是请求姐姐——(引读课题)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为了祖国能早日独立,为了人民能早日摆脱欺凌,他彻夜地作曲弹琴,我想,肖邦一定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引读课题)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么样的19年”是我在总结课文升华情感时设计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肖邦热爱祖国、思念祖国情感的体会,也是从整体上再次认识课文。我想,学生此时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刻。

  教后记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4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办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简介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啥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啥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啥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啥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啥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啥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办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啥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啥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啥?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啥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啥?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办法。用啥办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办法很多,比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啥办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啥。(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啥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办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简介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现,进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 篇1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啥?还有啥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啥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啥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简介: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啥?

  (1)交流:肖邦为啥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啥?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啥。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也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么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也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啥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啥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么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啥?(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啥。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啥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啥?(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怎样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办法,办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啥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啥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啥。(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啥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推荐站内搜索:广东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教师证考试报名时间、关于鲸的作文、考试宝典在线题库、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题库、辽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中考成绩查询登录入口、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考研历年国家分数线、我会变作文

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拾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点滴(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608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