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2页—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经历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1)能按要求把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会用自己的话叙述分的过程和办法,体验分法的多样性。(2) 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办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8个、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两兄弟合作,一共摘了8个桃子。刚开始,两兄弟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现在,他们却为了“分桃子吃”发起愁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分一分吗?(课件呈现猴子兄弟摘桃子的情境。)
2、揭示课题:
分桃子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3)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4)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分法当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能让猴子兄弟都满意?(得出结论:分得同样多最公平)板书:同样多或一样多
(5)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板书:平均分
2、分小棒,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把6个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
(2)学生开始摆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自己分的过程,说一说哪种分法叫“平均分”?为啥?
3、分小鱼,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小猫的一家”情境图(教材32页“分一分”第2题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一共有多少条小鱼?多少只小猫?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只小猫要吃同样多的小鱼,每只小猫能吃几条?(3)先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然后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分法。
4、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32页“分一分”第3题的骨头图片,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多少根骨头,再看看要分给多少只小狗。
(2)思考: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3)同桌商量着用学具摆一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一次平均分。也可以像刚才“分小鱼”的同学那样,采用多种分法去分。
(4)小组汇报。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试一试”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全班同学圈一圈。
2、“试一试”第2题。教师说分铅笔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试一试“第3题。先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奥运五环”的含义,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并进行热爱体育、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样圈,然后圈一圈,并填空。
4、“试一试“第4题。
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孩子,要求学生一一对应的分一分,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填空。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啥?
五、板书设计:
分桃子
同样多或一样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桃子—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教材从“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动,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括思考对于认识除法意义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办法目标: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猴子头部图片、糖果、大红枣等。
学具:圆片、三角形等。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进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出示图片、课件,同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中仍用同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实践运用阶段从分实物、分学具,到观察课件思考,再到举生活实例,最后体会“剩余”,体现循序渐进原则。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同时启发学生今后继续留心身边事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你知道小猴子喜欢吃啥吗?对了,喜欢吃桃子。有一天,有这么两只小猴子(贴图)它们俩下山去玩耍,路过一座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也大也红的桃子,它们俩非常高兴,就飞快的爬上树,一会儿就摘了8个大桃子(板书:8),这时它们打算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打开课件),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个圆片学具摆出来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分8
1、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
2、 指名汇报分法。
(板书:
8
︷
1 7
2 6
3 5
4 4 )
3、师: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到小组里讨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啥?
4、学生汇报:
(板书:一样多)
(二)分9
师:这时猴父亲从桃园里走了出来,它摘来了9个桃子(板书:9),想要分给自己的3个小孩(贴图),快来告诉猴父亲,怎么分才能让3个小孩都满意,为啥?
(板书: 9
︷
3 3 3
同样多 )
(三)分12
1、 师:说来也巧,猴母亲也在桃园里,它摘来了12个桃子,把它分给了自己的小孩,结果每个小孩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桃子,想想看,猴母亲分给了几个小孩,每个小孩分到了几个桃子呢?请你拿出12个圆片学具到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分。
2、小组活动。
3、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分法?
4、学生汇报。(板书:
12
︷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
(四)小结:
师:刚才我们帮助谁干啥了?(帮助小猴分桃子!)(板书课题:分桃子)像我们刚才这样,分东西的时候,每份一样多或者说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啥是平均分吗?
指名说。
三、实践运用:
(一)指名分糖果(实物投影)
1、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块糖果吧。(10块)谁能把这些糖果平均分成2份?谁能把这些糖果分成5份,每份一样多?
2、学生到前面来分。
3、师:他们分的对不对?
(二)全体分三角形学具:
1、师:请你拿出15个三角形学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样多。
2、生分师巡视,随时指导。
(三)出示课件:14只小手套
师:这里有许多只小手套,正等着你的巧手去整理呢。一副手套是啥意思呀?对了,一副手套就是两只手套。谁能很快看出有几副手套呢?
生:(齐说)7副!
(四)课件出示33页第3题:
1、 师:同学们快看,这里的圆环比刚才的小手套还要多。这个画面就是33页的第3题。请你打开33页找到第3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把答案填在书上。
2、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指导。
3、师:谁来说一说你拼成了几个这样的图案?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4、生汇报分法和做法。
师:老师觉得这个图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吗?你在哪儿见过它?(在奥运会上见过它。)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居世界第几位?(第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真骄傲!
(五)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老师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六)出示课件:下列哪种情况是平均分,哪种情况不是,为啥?
(1)有两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动。
(2)一只小兔分到4个蘑菇,另一只分到5个蘑菇。
(3)有9只蚂蚁,每3只划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5枝。
每个花瓶上方飞着2只大蝴蝶。
(5)两个盘子里各有3个iPhone,第三个盘子里有5个iPhone。
(七)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平均分的问题呢?谁来说一说?
(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平均分大红枣。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进而体会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课堂小结
师:请你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啥收获呢?对了,同学们积极动脑动手,解决了生活中需要分一分的问题,重点学习了平均分,今后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道继续留心身边事物,看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好不好?
板书设计
分桃子
8 912
︷ ︷︷
17 3 3 3 12
266 6
354 4 4
443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样多 同样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小熊笨笨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他为啥这么高兴吗?因为他的新房子造好了,他准备了许多食物招待他的好朋友们——小猴、小猫和小狗。可是当笨笨把桃子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时,兄弟两个闹了起来。快,让我们来给他帮帮忙吧!
(出示课题:分桃子)
二、操作体验,感知新授
1.活动一:分桃子。
师(出示下图):这里有几个桃子?(8个)有几只猴子?(2只)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
生1:猴哥哥吃到7个,猴弟弟吃到1个。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2:猴哥哥吃到6个,猴弟弟吃到2个。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3:猴哥哥吃到5个,猴弟弟吃到3个。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生4: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吃到4个。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可以让两只猴子都满意?
生5:猴哥哥分到4个,猴弟弟也分到4个。
生6:两只猴子都分到4个桃子。
生7:两只猴子各分到4个桃子。
师:大家都认为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可以让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为啥呢?
生8: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
生9:因为这种分法两只猴子不会打架。
生10:这种分法更公平、合理,因为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师:对了,这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因为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同样多(也就是一样多)。
(板书:同样多 一样多)
师:像这样,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或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活动二:分鱼。
师:两只猴子分到了同样多的桃子,可高兴了!现在该给谁分食物了?
生:小猫。
师: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课件出示),该怎么样分呢?你能帮笨笨分一下吗?
生:能。
师: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条鱼,动手分一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么样分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如下:
a.有一条一条地分的,分三次。
b.有两条两条地分的,分两次,最后一次分一条,刚好分完。
c.有三条三条地分的,分一次。
师:这些分法有啥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不管怎么分,“平均分”要求的结果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3.活动三:分骨头。
师:小猴和小猫都分到了食物,还剩下谁没有分到食物呀?
生:小狗。
师:笨笨准备了多少根骨头?(生数出:18根)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师:你能给笨笨帮个忙吗?
师: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32页,思考“分一分”的第三题,并拿出铅笔在书上分—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每只小狗平均分到了几根骨头?
生:6根。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样分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刚才我们在帮笨笨分食物的过程中,知道了啥是平均分,并也学会了自己动手进行平均分,你们高兴吗?(高兴)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深化
1.分筷子。
一双筷子有2根,12根筷子可以平均分成几双?请同学们动手圈一圈。
2.分铅笔。
14枝铅笔平均放在两个笔盒里,平均每个笔盒放几枝?
3.拼奥运五环。
每个五环由5个圆环组成,20个圆环可以拼成几个五环?
4.分气球。
有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孩子,每个小孩子分到几个?剩下的一个还能分吗?剩下两个能分吗?三个呢?四个呢?为啥?
师(总结):平均分里有刚好分完的,还有现在这种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
5.拓展:小蜜蜂。
师:啥是一半?16的一半是几?8的一半是几?4的一半是几?2的一半是几?
四、小组活动
插花:把12枝花插在花瓶里,要使每个花瓶里的花同样多,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需要几个花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五、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你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呢?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办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呢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做强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内化”与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啥,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么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内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过程中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办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进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
(通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问题。
课件展示:(一):周末小猪请好朋友来做客的情境。
课件演示:来了大小两只猴子,小猪拿出8个桃子。出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进行猜测。说出几种可能。
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8个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通过猜测的过程,体现出把8个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样性。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其复述图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不改变情景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点故事情节,加上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并揭示课题--分桃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交流分的结果:
师: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师:出示两只猴子一只分到7个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的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两只猴子的表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自然会回答: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
这时师追问:怎么样分2只猴子都满意?同位讨论。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择机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怎么样分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戏,要求: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样多!
学生活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进展,分法的多样性,以便为下一步的提问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样分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关键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不过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数目小,学生刚开始就会用4个4个的分。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分,这里应注意体现。】
4、老师小结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一份1个,一份7个,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例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表示)
并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通过操作的活动感受到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这时可以把平均分上升为理论,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么样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步学生完成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转变做铺垫。】
5、通过小猫分鱼,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
出示4只小猫、12条鱼及要求,让学生复述图意,想办法进行平均分,老师制造困难,没有卡片了,怎么体现出分的过程。
提醒学生可以用画图的办法,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会用圆形、三角形代替,还可能会直接的用文字写出来,也有的可能脱离不了实物,这样也可以,都要给予肯定。因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这里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小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比较的简单,所以这里加深了一点难度,算是一个小的实验。
无论用啥办法进行的平均分,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办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进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狗分骨头。
3、出示习题的1、2、3题!
让学生思考:怎么样能很快的知道有几双筷子?
4、完成习题的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办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办法来分物体】
四、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啥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啥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五、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父亲、母亲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北师二年级上册教材32、33页分一分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数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的办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过程与办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老师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对不对?(对)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小猴的故事。森林里住着小猴皮皮一家。猴父亲特别疼爱他的两个猴宝贝,他经常给猴宝贝代一些美食、好玩的。一天,猴父亲在果园李摘了8个桃子带回家。猴宝贝可高兴了,一会就吃完了。猴哥哥吃了5个,猴弟弟皮皮吃了3个。(老师边说边贴)猴哥哥高兴的舔着嘴唇,皮皮可不高兴了,皮皮为啥不高兴呢?
生:它们吃到的果子的个数不是同样多,皮皮就觉得特别不公平。
师:小孩子怎么分这8个桃子才公平呢?
生:应该是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
师:请你来分一分。(学生上台分桃)
师:好的,通过他这一分,现在每只小猴拿到的桃子是不是同样多了?(是)
师:都是几个?
生:4个。
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
师:现在猴父亲拿了6各木块要小猴皮皮分成2堆,你们猜猜小猴皮皮会怎么分?
生1:我觉得小猴会分成3个一堆,两堆都是3个。
生2:我觉得小猴也许会一个木块为一堆,另一堆5个木块。
师:你分的两堆没有一样多。
生2:可猴父亲只说把木块分成两堆,也没有规定要两堆一样多。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只说分成2堆是可以有多种情况的,还可以怎么分?
生3:也可以分成2个一堆,另一堆4个。
师:原来猴父亲出的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现在猴父亲说,你们拿出8个圆片,自己动手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小猴皮皮一听,说:“这太简单了!”一会就分完了,你们知道小猴皮皮是怎么分的吗?请一个同学上台分一分。(学生上台操作)
师:要分成4堆,要先拿几个?
生:4个。
师:然后怎么分?
生1:每堆分一个积木。
师:你是一个一个地分,这样每次都会同样多,8个积木正好分完,每堆有几个?
生:2个。
生2:我是每次拿2个,放一堆。
师:你为啥一次拿2个放一堆?
生:因为8里面有4个2。
师:你真了不起!
2、游戏:刚才我们一起分完了8个积木,现在你们能自己按要求分一分小棒吗?(能)现在小组4人做游戏——分小棒。看哪个小组分得也快也对。每人15个小花瓣,分成3堆,每堆的花瓣个数一样多,你们组有几种分法。
①学生分组活动自由分。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分法。
③班际交流,并展示分法。
3、认识“平均分”
师:有一群小猫辛苦地钓了一天鱼,可它们满心欢喜地看着锅里的鱼,却犯了愁,你们想帮助小猫吗?(想)我们打开课本32页看看小猫们到底遇上啥难题?
(学生独立观察 ,理解图意,然后集体交流)
生:有12条鱼,要分给4只小猫。而且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问每只小猫分到几条?
师:你们会解决这道问题吗?用小棒试着摆一摆,说一说。
(黑板上画4个圈表示4只小猫。)
生边摆边说:有4只小猫,我先拿出4根小棒,每只小猫分一根,然后再拿4根,每只小猫再分一根,最后4根小棒再每只小猫分一根,正好分完。
师:你说得很好。然后我们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把8个积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有12条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都是把东西分成几堆(几只),分得结果都要同样多。把东西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让学生读一遍。
师:把8个积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把8个积木怎么样分成4堆?
生:平均分成4堆。
师:谁能完整说一说?
生:把8个积木平均分成4堆。
师:(出示小黑板)把10朵花分成2束,每束分得同样多,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把10朵花平均分成2束。
三、巩固运用
师: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1、小狗分骨头。
让学生看分一分第3题,请一名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强调:分啥,怎么分)
2、试一试第1~4题。
(1)试一试第1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先讲一讲一双筷子有几根,然后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2)试一试第2小题。先让学生讲明题意,再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3)试一试第3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你是怎么分的。
(4)试一试第4小题。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让学生理解体会分的过程有时不能正好分完。会有剩下无法再平均分的数。
(5)思考题。
先小组讨论“一半”表示啥。
独立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集体交流反馈。
四、质题问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是平均分的数学现象,还有啥不理解的问题?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本内容北师版第三册分桃子的内容(第32-33页).
教材分析:分桃子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
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办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呢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不强求公式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节课是由学生的分物体的经验开始出发,让学生体会日常的随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区别。以及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个体的过程学习过程。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也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虚拟主机,让学生去思索、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课改以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长期渗透于实践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平,本节课在设计小猫分鱼的活动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
3、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办法,取代小棒进行分鱼的操作。这是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4、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有所体现。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5、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设置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反馈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3、培养学生在有任务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办法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进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学生兴趣。(2分钟左右)
出谜语:小姐生来嘴儿歪,粉红脸蛋擦起来;麻脸娃娃肚里藏,五月仙果人人爱。
师:猜一猜是啥?
谁最爱吃桃子呢?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教学,较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0分钟左右)
1、课件展示(一):猴母亲及8个桃子
师:猴母亲摘了一些桃子,准备分给她的猴宝贝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师:猴母亲可能会怎么样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请你先来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由于分的数目较小,程度好的学生会脱口而出,每个猴子分4个,这时,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并让起说出分的理由。如果学生能说出几个任意分的情况,老师也给予肯定 ,可以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分的效果。在这个环节里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猴母亲到底是怎么样分的?
课件展示(二):猴母亲将桃子按7个和1个分给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伤心。
师:小猴子有啥样的反应呢?
生:分到7个桃子的猴子非常高兴,另一只猴子很难过。
师:为啥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母亲分的不公平,因为分到7个的猴子可以吃很常时间,而分到1个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伤心。
学生动手分桃子。
师:猴母亲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么样分才算公平呢?猴母亲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请学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纸上分一分8个桃子卡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台展示了学生各种不同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移多补少分……,便于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法是多样的,但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结果的统一化。既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好多办法。在汇报自己的分法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分的办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小孩子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是两个两个的分,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个桃子,再分3个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师:猴母亲觉得小孩子分得太公平了,就按这样的办法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也有啥反应呢?
3、课件展示(三):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啥会都很高兴呢?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
老师随机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体会平均分与随意分的区别,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在这里,老师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平均分的分法,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
三、创设小猴子请客的情境,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办法和含义。(15分钟左右)
活动一:小猫分鱼
1、师: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开心,邀请小猫来做客,并准备了也肥也鲜的小鱼。小猴子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训,要给每只小猫分的小鱼同样多。(课件显示:4只小猫和12条小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孩子和它们一起来分小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怎么样分每只小猫得到的鱼是同样多的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的同样多,在合作动手去分鱼!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是为教学来服务的,是教学的一个手段,为了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必须设计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任务明确,活动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就强,完成任务的效率就高。】
2、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小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
这里在汇报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一条一条的分、两条的分,还有的可能是三条三条的分。还有可能会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进行平均分(这时应该表扬,用乘法口诀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分的真够快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需要演示,可以是小组的一名代表,也可以是两个小组成员,一个操作,一个解说。这是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一个良好机会。】
4、小结:像这样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样多、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这种分的办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说: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后,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完成由操作经验到表象认识的过渡。】
5、联系生活,举例说说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说那些分法是平均分,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好客的小猴把小狗也请来了!
1、课件显示:三只小狗和排列整齐的18根骨头。
师:有多少根骨头?
生:横着数每排有9根骨头,有2排,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二九十八,一共18根骨头。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小猴要把18根骨头怎么样分给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师: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的最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学生动手分骨头,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平均分的。
3、展示学生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办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办法来分物体】
4、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平均分的三次活动的体验,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这里不做很高要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地“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四、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师:今天同学们收获特别多,在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平均分东西,你们真能干!老师这儿也有一些问题(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组五环图),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吗?看一看都有哪些问题呢?
课件课本33页:试一试。
要求:用圈一圈、连一连、或利用学具分一分,自己选择办法,独立完成1、2、3题结果。
学生独立做,后汇报。
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并动手填写内容解决简单的问题。(注意提醒学生看清楚练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可以用课件演示。】
单独出示: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孩子,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先放手给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引导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再分吗?为啥?引导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孩子”的活动,有意识地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做了铺垫】
五、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啥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啥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六、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有父亲、母亲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2—3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办法
1.设置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单元的学习.
2.引导学生从"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与求知欲.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办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勇争第一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突破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积极地学习.利用图片(或小棒)引
导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
个用语,不能用固定的语言表述,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来代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物:若干糖果;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2.图片:"分桃子"的主题教学主题图.
◇学生准备
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提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出示教学挂图,安排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办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体验平均分
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
1.思考问题,在情景中进入新课.
2.观看教学挂图,参与活动,体会学习
的乐趣.
3.分组操作学具,动手操作,积极讨论,
交流学习办法.
4.完成练习,体验和掌握平均分.
5.巩固知识,完成练习.
一,设置场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班上有多少名同学呀
2.拿出准备好的糖果,引导提问:老师这里有50颗糖果,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样分呢 3.组织学生把糖果分给大家. 4.谈话引入新课,提示今天学习的内容
1.齐声回答:50名(假设).
2.思考后,兴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学一颗.
3.很高兴地领糖果.
4.认真听讲,仔细想想分糖果的细节,与分糖果有关.
二,创设情景,解决实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分桃子"的主题图,制造问题:
两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个桃子招待小猴子,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几个桃子呢
2.提示学生用手中的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说怎么分.
3.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32页"分一分"的内容,讨论解决小猫,小狗遇到的问题,听取全班汇报.
4.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1—3题,在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1.认真观看主题图,思考老师的提问.
2.认真动手操作,举手回答,说出各种办法.
3.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圆片摆一摆,在小组内交流办法,由代表汇报结果.
4.积极参加活动,采取连一连,圈一圈或摆一摆的方式完成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三,解决新问题,完成思考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并引入新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东西以后,都正好将东西分完呢
结合教材第33页第4题的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分气球的活动.
请学生思考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
向学生解释"一半"的概念,指导学生完成第33页第5题.
总结本课内容.
思考老师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寻求得到正确的讲解.
利用小圆片进行分气球,发现在每人分得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剩余的气球.
齐声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剩余的情况.
认真听讲,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解决疑问后,完成练习题.
回顾本课知识,初步了解平均分.
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同学们在学习中利用小棒和小圆片,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内容,仔细思考,用小木棒摆一摆,将10个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种分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融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善于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深刻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除法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进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能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 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过程与办法目标:
1、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的办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评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科学,符合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如其分。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运用不同的办法进行平均分,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办法和手段:
1、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 “分桃子”、 “拼奥运会五环形”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智慧星多颗、桃子图片一个、猴子头饰四个。
学具:圆片、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的片断。
师:孙悟空大闹蟠桃盛会后,给他的儿孙们带回好多好多的蟠桃,把小猴子们乐坏了。这么多桃儿,该怎么分呢?这可愁坏了孙悟空。让我们来帮帮孙悟空分桃子,好吗?(师在板书“分”的后面贴桃子图片)
评析:教学情境的创设很独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操作探究与体验感悟
(一)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
1、动手分桃子,体会“分”的不同形式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可能吃几个桃子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帮它分一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做记录。(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分法:
1和7、7和1、2和6、6和2、3和5、5和3、4和4、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2、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在演示课件时有意停在1和7这种情况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小猴的表情:刚才谁认真看了,你发现了啥?(有一只小猴哭了)为啥它会哭呢?(引导学生说出它得到的桃子少,很不满意)
师:同学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中,哪一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呢?
学生很快会找到:每只猴子分给4个桃子这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
师:为啥这种分法两只猴子都接受呢?(引导学生说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师相机板书:同样多)
师: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都是一个意思,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这样分很公平,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我们看看小猴会怎么样?(课件显示:每只小猴子抱着4个桃子,高兴得跳起来。)
(二)把18个桃子分给三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同样多。
1、导入:两只猴把分给自己的4个桃子高高兴兴地领回去了,别的猴子可着急了。我们接着把剩下的两堆桃子分一分吧!
2、分一分,体会分法的多样化:
师: 18个桃子要分给闻讯赶来的3只猴子(课件出示),怎么分才能让3只小猴都满意,为啥?(同样多)现在请同学们用小木棒来代替桃子,分一分。组长扮演孙悟空分桃子,其他3名同学扮演小猴。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分一分?(四人小组走上讲台, 孙悟空扮演者负责分,向同学简介分的办法。)
总结:平均分的时候有很多办法。
(三)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四只小猴。
1、导入:猴哥三抱着桃子蹦蹦跳跳地走开了。也来了四只小猴眼巴巴地瞅着最后一堆桃儿。
2、圈一圈,平分桃子。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代替桃来分。如果一时找不到小棒或其他实物代替桃,怎么办?其实,大家还有一个本领--画图。现在,请每位同学都在本子上画12个小圆圈代表12个桃儿,然后试一试能不能用圈一圈的办法来表示分桃的过程及结果。
(独立思考,并汇报各种画法。)第一种画法:
把桃子4个圈在一起,,也就是每只猴子都能从圈里分到一个桃子,圈了三次,一共得到3个桃。
第二种画法:
把桃子3个圈在一起,因为有12个桃,我们有4只小猴,想到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每只小猴一次就能分3个桃。
师给予表扬。
评析:
教学方式办法有创造性,灵活多样,符合小孩们的认知特点,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实践与运用
(一)拼奥运五环形
(放flash动漫:福娃盼奥运)出示五环旗。
师:谁认识这是啥标志?(奥运会会旗)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高兴吗?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师:我们再来看奥运会会旗,它是由几个圆环组成的?老师这有一些圆环,让我们把它们拼成奥运五环吧。
出示习题: 可以拼成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二) 分筷子(数学书33页第一题)
师:我们学会了“平均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找到好多“平均分”的问题。出示有双筷子。
师:这里有几双筷子呢?要想很快知道有几双筷子,你用啥办法?(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三)整理铅笔
(课件显示:摆放杂乱的14枝铅笔及2个铅笔盒。)看着这些摆放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啥想法?(把它们收起来,放进铅笔盒。)
师: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那么,平均每盒放几枝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喜欢的办法试一试。(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四) 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小明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评析: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四、反馈评价,深化感悟
小组合作分智慧星(有的小组是8颗星、有的小组是9颗星)
师:你们是怎么样分的呢?
(8颗星的小组):8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
(9颗星的小组):9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还剩1颗。
师问:剩下的这颗星还能不能继续平均分了?(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也有分不完的情况。)
(老师把这颗星奖励给发言积极的学生)
评析:
能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突破“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啥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4
4
18 6
6
6
12 3
3
3
3
同样多
教学反思 :
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课例点评:
本节课开始提出了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后来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了怎么样分得同样多,进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了对数目少的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画面显示生动、形象,使学生倍受感染,教学效果很好。
2.教师在教学重点的地方,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发展、自主交流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分法多样,而且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全班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
今后还要强化课前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调查,以及课后的数学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好数学。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9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办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办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虚拟主机。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办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办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进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 学习目标
1.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办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积极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办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啥,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也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啥?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孩子,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孩子吗?为啥?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啥?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季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啥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啥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办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啥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办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办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及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桃子图等。学生每人准备4篮桃子图和8个桃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48÷6=
说说算理。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板书例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师:该怎么样列算式呢?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
书:48÷2=
解决48÷2= 师:48÷2你们会算吗?
我们可以用桃子来分一分。(请学生分桃子。)
1、用小木棒代替桃子,先分四捆,每捆10个,每个猴子分两捆(20),剩下8个每个猴子分4个,所以每个猴子分得24个。
2、交流口算办法: 40÷2=20 8÷2=4 20+4=24
3、尝试写竖式。谈话:如果做题都用实物分一分,那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以后还会学更大
数的除法,经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啥办法来计算呢?(列竖式
来计算)前面我们复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
会不会写竖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两次,写竖式时要分几步来写,大家试一试,写
出竖式。同桌两个人可以讨论,不会写,也可以看课本第54页。展示同学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评讲。(为了不乱,也让人看得清楚,写竖式时,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办法。)
4、师结合分桃子,规范竖式写法。因为先分整篮,所以先把4平均分两成2份,得到2,商在
啥位上?(十位)为啥?(表示2个十)下面算2乘2得4,4表示啥?(表示分掉了4篮桃子),4减4得0,因为还没分完,这里不写0,整篮的分完了,就要分单个的,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落下来放在这里除,把8个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所以商4,写在啥位上?(个位),2乘4得 8,8表示啥?(表示分掉了8个桃子),8减8得0,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5、写竖式时应注意啥?
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四.三只猴子分桃谈话:两只小猴都分到了24个桃子,正准备回家,,他们的好朋友来了。
不能让好朋友空手回家呀,于是决定把48个桃子重新平均分给3个小猴,每人能分得多少呢?该怎么样列式?
6、鼓励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想,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么样分,再怎么样分?根据分的过
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学生活动)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么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
代表你们组的发言。
7、指生发言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两位小老师当得怎样?
8、总结归纳计算办法。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从哪一位除起?(十位)每次出得商写
在啥位上?(去除被除数十位时商写在十位上,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时,商写在个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48÷4 69÷3 86÷2的竖式。
四、教师总结
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值得表扬。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办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鉴于学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势影响会导致错误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学生的竖式书写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并通过小组交流加深竖式书写的算理,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我校处于郊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况且我们的班额大(60人),很难做到一节课照顾上每个小孩,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的教材画面直观、色彩斑斓,有许多课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创设出很好的教学情境,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却根本达不到。因此平时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环境中,积极地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
(一)探究算法
1. 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个?学生独立列式。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办法。
3.小组汇报(若有竖式上黑板板演)。
组1:我们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个桃,最后还余一篮零8个,合起来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组2:我们也是口算。不过我们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组3:我们用的是分实物的办法。3个猴子每只先拿1篮,还剩1篮,剩下的1篮和8合起来一共是18个,再每只猴子分6个,因此一共是16个。
师:同学们,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师想听听这个小组用竖式怎么样计算,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将具体分实物和算式结合起来。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强调商书写的位置。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1个10,余下的1个10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4.三只小猴刚分完桃子,一只猴子突然想起他出门时忘了收衣服了,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走了。这时剩下了2只猴子,你们猜猜他俩在商量啥呢?
生:我想他们可能在想,如果48个桃子平均分给我们俩每只分几个?
5.师板书:4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几个?
6.探究算法,你喜欢用啥办法就用啥办法。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
(3) 学生汇报。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的算理,体会竖式的写法。
7.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实践应用
1. 这两个小猴子做完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们?完成练一练1。
2.出示第55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对学生进行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物会分,也会说,可是在用竖式计算时,虽然克服了预料中的错误,但是呢还有不少学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竖式的书写。这就导致了先把商写完,再写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把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下面,竖式书写错误率达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办法,只是在竖式书写时,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分实物,和学生共同探究了竖式书写过程及算理。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做到按时下课,但学生的竖式书写正确率却达80%。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案例点评〗
1. 教学中,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而且设想很大胆,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学生受口算定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具体操作来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计算课充满了活力。而且体现了团队精神,同学发言代表的是小组的结论,而不是个人,充分地体现了合作,没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处是课堂评价体现得不够。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办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一分“,并体会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难点: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关键:运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分一分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或小棒)20个(根)。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打扮的漂亮吗?你们知道这是为啥吗?对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都有谁呢?(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伙伴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大家,看看都有啥?这节课我们就帮助小熊把这些美食东西分给伙伴们,好吗?
2、揭示课题:分一分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摆一摆。
小熊先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两堆。
2.说一说。
(1)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2)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样分?看谁分得多?
(3)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1 2 3 4
8
7 6 5 4
3.想一想,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小猴都满意?说说你的想法。
4.引导小结:都分4个。两只小猴就分得一样多。像这样分得同样多,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
5.分一分:放手让学生分,着重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两只小猴喜滋滋地抱着桃子到一边去了,该给小猫分鱼了。
1)12条鱼分给4只小猫吃,要想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几条呢?
想一想怎么样给小猫分鱼比较快一些?(用学具代替小鱼来分、连线、圈一圈)
可把小狗急坏了,汪汪地叫了起来。我们赶紧帮小熊给小狗分骨头吧。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用你喜欢的办法分一分。
6、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啥?
1)把6块糖分成2堆;
2)把12本书分给三个人,每一个人分得4本;
3)30块饼干6个人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数一数有几支筷子。
这些筷子有几双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得出答案的。
2.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说图意。 汇报答案。
3.看到这些圆环你想到了啥?请大家数一数有多少个圆环?
这些圆环可以拼出几个五环图?集体订正。
4.请学生观察图,叙述图意。
这次分气球活动,你发现了啥?
学生汇报答案,同时大屏幕显示连线或者画圈的办法。
剩下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为啥?
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均分一定是全部分完吗?如果分不完,分到啥情况就不能再分了?
师小结:分不完就是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必须小于份数。
5.请学生看图,数一数蜜蜂有多少只,结合给出的条件,说说图意。
“飞走一半”是啥意思?
请用铅笔圈出飞走的和剩下的,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五、课堂总结。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4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啥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进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呢,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办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 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啥,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也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啥?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孩子,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孩子吗?为啥?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啥?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季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啥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啥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办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啥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板书: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学反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进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推荐站内搜索:初中数学题库、初级药师报名时间、我不想长大 作文、辽宁高考试题、北京成人教育考试网、味道作文、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官方、银行从业资格题库、国家公务员考试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