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作者:罗曼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8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作者:罗曼

  教学目标: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啥? 有啥问题? 还想知道些啥?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同桌讨论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啥?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啥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小孩们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啥? 比比谁说得最棒!

  5. 你知道苏代为啥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啥?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株洲市泰山学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作者:湘妃竹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6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

  湘妃竹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也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简介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办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办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么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啥?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也有啥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啥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啥?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啥呢?鹬蚌它们听后也会说些啥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啥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啥?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啥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路】 

  婴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婴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婴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婴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婴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此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婴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婴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婴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 

  3、布幕 ;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孩子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啥事情?为啥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婴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婴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婴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也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婴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婴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样?(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啥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婴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样做动作?(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婴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到了蚌,鹬要去干啥(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样(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也去捉蚌,蚌也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小孩创编的动作 ,请婴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婴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婴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婴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 完整表演  体现快乐 

  1、请婴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婴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婴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婴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婴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婴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婴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此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婴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婴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婴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办法来进行活动对婴儿很有诱惑力,使婴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此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婴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婴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啥?有啥问题?还想知道些啥?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啥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小孩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啥?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啥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啥?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啥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啥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办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啥?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75

  《鹬蚌相争》听课体会

  东越河小学   田荣  

  在听了《鹬蚌相争》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艺术魅力.我发现一门好课,必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要充分关心儿童学习特点.在《鹬蚌相争》这节课中,就有很好地体现。

  1.  趣为先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如果能激发儿童的学习

  兴趣,学生就会像蝴蝶恋花一样,徜徉其间,乐而不疲。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了恰当教学式,引得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比如多媒体理解“鹬蚌相争”。预示“夹”字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而对记忆于形,理解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2.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的“学”。

  教师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来看,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呢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办法,比如“毫不示弱”的 逐字理解词语法 ,“琢”和“捉”用部首区别字形,字义的 并在语境中强化训练。还有把本课中字词连起来,形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却十分巧妙地引导

  作者:田荣

  越河教育总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啥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好吃的一顿,也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也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小孩,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小孩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积极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啥。(鹬的嘴巴也尖也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啥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啥?(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啥?(预设:鹬和蚌为啥会争吵?它们是怎么样争吵的?结果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也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办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也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板书: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8

  作者:张薇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2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张薇) 

  教学目标:

  1. 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简介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啥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 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啥?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 引导学生质疑。

  4. 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办法:

  1.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 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 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 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 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 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 提问:鹬和蚌为啥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啥?

  1. 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 自读全文。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 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么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 评价学生习作。

  3. 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 创编故事。

  2. 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 蚌 相 争

  鹬     啄      生    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     夹      豪不示弱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9

  作者:郑 梅    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    点击数:65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啥?)

  (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

  (3)郑人买履(啥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

  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

  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

  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

  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

  再读课题。

  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

  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

  师:蚌生活在哪儿?

  生:生活在河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

  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

  把课文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文。

  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师:谁能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文。

  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

  生:“谁”字读成“谁”了。

  师:两个字音都可以。

  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样了?

  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

  师:你有啥问题吗?

  生:它们俩为啥不放开?

  生:它们俩为啥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

  师:你们都会用“为啥”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

  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

  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

  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

  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

  生:不是。

  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

  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

  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

  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啥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

  指名再读一读。

  自由地再读一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

  生读。

  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

  师:你听出啥了?

  生:谁也不放开谁。

  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

  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啥来?

  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师:(染红两个“活活”)

  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

  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

  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小组练习。

  指名两人读一读。

  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

  再指名读。

  师:它们俩谁赢了?

  生:鹬赢了。

  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

  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

  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

  再齐读。

  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

  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

  指名二生表演。

  师:它们是在啥情况下争的呀?

  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

  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

  师染红课件前两句。

  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为啥呀?

  生:先要看看周围有啥情况再争。

  生:要随时警惕。

  师:警惕啥?

  生:危险。

  师:啥样的危险。

  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

  生:

  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啥?

  生:如果

  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

  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

  生:战国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母亲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

  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

  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

  (故事略)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啥吗?

  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最后说……

  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

  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

  小组排练。

  指名小组台前表演。

  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

  专家质疑:

  娄湘生:

  今天在这节课上,为啥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啥让学生反复读?

  郑梅:

  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把重点词语出示出来,逐字逐句地读,让学生提高,来体会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娄湘生: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活活把你饿死”其实它的读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带着一种气人语气。不一定就像课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样,有可能是故意气它的语气。阅读课不一定只读够量,还要读出质。读法应是多元的。

  另外关于寓意:

  鹬蚌该不该争?啥该争?啥不该争?小日本鬼子占了我钓鱼岛我该不该争?.......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作者:执教:一师附小 郑 梅 笔录:吴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也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简介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办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办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么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啥?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也有啥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啥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啥?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啥呢?鹬蚌它们听后也会说些啥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啥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啥?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啥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1

  《鹬蚌相争》的故事学起来可真带劲,小孩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奇怪的是,每逢这种时候就分外活跃的小常今儿个怎么似乎游离在外?我正待悄悄过去看个究竟,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般的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也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

  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小小组讨论讨论。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片刻也是唧唧喳喳的一片。

  “我同意开始几位同学的意见,课文这样写不妥。”

  “我觉得那不能怨编者,古文就那样写着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不对,古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确的也要修正。”

  “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么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可是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

  我们想是不是可以这么改: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河滩上吧。蚌好象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本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是成人,学生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儿童主体精神的缺失与沦落。表现在教师们每日进行着的课堂教学中,即是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据此为标准制定出过于精细、严密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的过程便是“教案剧”的演绎,一切尽在“执行与落实”之中,尽在预料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然地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着我们必须重构课堂教学的运作机制。其实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轨。我们以为,这所“偏”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唯若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孕育成长。

  教学《鹬蚌相争》这课时,我就遭遇了这种状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实境并未如我所料地进行,于是,我干脆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而是基于课堂学生即兴生成的问题,以此为生长点,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进而帮助学生完善教材,让他们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活动中,课堂不断生成着新的问题,最后并未形成一个“标准”,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课外。我以为,课堂的概念在这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简介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办法)

  4. 解释课题:啥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啥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啥“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么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啥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啥?农夫“焦急”啥?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啥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啥意思?为啥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也累也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啥意思?他的儿子纳闷啥?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啥?如果你是他的邻居,也会说些啥?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啥?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啥?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啥?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么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啥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啥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到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么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啥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父亲母亲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3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办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办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办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怎样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怎样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呢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也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母亲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怎样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也会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学生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也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也会怎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虚拟主机和学生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将讨论分两部分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如果我是“鹬”或“蚌”的话,我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也会有啥问题呢?结果怎么样呢?”学生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一个人也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将学生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摆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到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小孩,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我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学生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互相帮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思考

  学习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习是一种不断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习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习就到此为止的话,学生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如果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也应该怎么做呢?该怎么样将它内化,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导办法得当,通过学习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思考是可以不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办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我决定将这次学习向课外延伸。我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安排分工,筛选材料。),上网浏览或查看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组的学生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我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  吉东明

  效果

  虽然小孩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习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学生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来分析问题。但是呢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再思考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虚拟主机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也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积极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习中获益匪浅,但是呢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虚拟主机、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小孩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啥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啥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小孩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小孩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虚拟主机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不应该让小孩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么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办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小孩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小孩们去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小孩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推荐站内搜索:专升本网站、江苏成人高考网上报名、河北考研成绩查询、江西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河北省自学考试报名、自考本科报名官网入口、2013年10月自考成绩查询、学生会主席演讲稿、昆虫记读后感800字、演讲稿网、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855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