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1

  智慧小木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开心一练

  一、我会读拼音,写生字。

  rónɡ yù    dǒu qiào    yì lì     qínɡ yǒu dú zhōnɡ  

  (      ) (         ) (      )   (                   )

  wò dǎo    bīn kè    pén jǐnɡ   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

  (      ) (        )(      )   (                   )

  二、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例;郁郁苍苍

  、            、            、          

  例;依依不舍

  、            、            、          

  三、我能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奇、佛、舍、处、便”都是多音字。(     )

  2.“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日月如梭,挥汗如雨”的搭配形式相同。(   )

  3.黄山松可分为:奇松、迎客松、陪客松 、送客松。(      )

  四、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1.改为反问句;

  2.改为感叹句;

  3.改为双重否定句;

  开心阅读

  五、课文片段我会读。

  黄山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屹立——(       )   秀美——(         )

  2.仿照“千姿百态”写四字词语。

  、                 、             

  3.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黄山松树的           

  的特点。

  4.省略号省去了许多内容,根据想象在补充一些。

  六、课外的短文,我也很有兴趣。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的颜色,渐渐地鱼肚色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它也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着那遥远的天际 彩云在不断地变化 一会儿好像红iPhone 一会儿也好像紫葡萄 一会儿仿佛也变成蓝宝石 珍珠   彩玉   瑰丽无比的朝霞 变化莫测

  没过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般,晶莹闪耀,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想到,日出的景色,竟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地吹拂着,我尽量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        )——(        )——(      )

  2.用“——”画出第一自然段的实写部分;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虚写的部分。

  3.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本文是按         (1、时间 2、方位3、事情发展 )的顺序来写的。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

  (2)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

  (3)齐白石爷爷画的虾,像是真的一样。

  轻松探究

  与“松”并称岁寒三友的是       和        与它们有关的诗句有:

  ,                  ;             ,                  ;                    ,                    。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        、       、      、      (生回答),ppt 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啥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你从文中的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情有独钟)3、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啥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二、导读,感受奇松,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  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2、  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3、  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2)交流总结:位置奇、形态奇、精神奇4、  大家说得真好,想看看真的迎客松吗?(ppt出示迎客松)(1)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人们叫它迎客松是名副其实。(2)       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3)       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4)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自由读,你读懂了啥?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5、  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也是谁呢?[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6、  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简介了哪一棵奇松?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7、  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简介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行,现在你们看到的是:。[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简介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ppt设计超链接,学生简介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  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啥?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四、欣赏了黄山这么多美丽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昨天刚接到的一个任务:(ppt出示:学写广告词:元旦快到了,泰兴的教育旅游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游览路线,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通过广告词的设计,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五、总结课文:同学们,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回家后,做个小导游,将黄山奇松简介给你的父亲母亲听,兴许你的精彩简介会吸引父亲母亲,那么,明年的黄山就成了你的快乐所在地啦。六、作业:1、当一次小导游,给父亲母亲简介黄山奇松。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美术课上,我们将举行一次黄山松画展)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景色区和旅行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也有啥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景色;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呢不写也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么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么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进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景色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 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啥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也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啥?(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啥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样?为啥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简介黄山奇松,

  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简介。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虚拟主机,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 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区。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像雾,它比雾纯洁;

  (4)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八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景色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气氛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小孩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 、谈话:好!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汇报自学情况:

  ( 1 )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么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啥?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 2 )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啥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啥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啥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啥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 、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进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 、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 、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啥?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行。

  探究:为啥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啥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啥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也仿佛是在作揖送客,也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 、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 、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 、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 、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 、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小孩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小孩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小孩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教学点评: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办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专家评点:利用网络教材,让学生深入领会黄山松树“奇”的特点;启发学生 探究黄山奇松所蕴含的审美因素——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渗透在了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是该课例的可贵之处。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也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简介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啥?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也怎么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也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也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么样去读呢?

  这时,你也体会到了啥?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也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啥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啥?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也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简介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简介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也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7

  授课教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四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工作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执教老师:汤爱华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么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进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景色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 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啥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也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啥?(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啥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样?为啥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简介黄山奇松,

  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简介。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虚拟主机,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 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区。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 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 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 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 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 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 像雾,它比雾纯洁;

  (4) 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黄山奇松》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表 

  课题名称知 识 点教 学 目 标教 育 媒 体讨 论知识能力情感电脑投影vcd光盘图片黄山奇松黄山有奇松√ √√ √  √三大名松动人姿态√√√√ √√√√千姿百态的松√ √√ √   拓  展 √√ √√ √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8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根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本课时,我主(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热情等等。还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黄山松的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办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办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也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积极、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么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虚拟主机,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积极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虚拟主机,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景色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节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片段一:

  师: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啥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边读边写写划划)

  生1:它的姿态优美,象一个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就像个迎宾先生。

  师:哦,是迎宾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劲,就像手臂的肌肉发达,所以我觉得是迎宾先生。

  生2:它饱经风霜,经过了上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还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是很难得的。

  生3: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十分茂盛,绿得很有力,生机勃勃。如果“郁郁葱葱”就显得很嫩,像小草一样。

  生4:它十分顽强,战胜了困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文本进行感悟,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掘,他们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对“黄山奇松”的“奇”字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奇特,而是读出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有位同学把“郁郁苍苍”和“郁郁葱葱”的意蕴之别也体悟出来了,这是智慧的阅读,语感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片段二

  (在学完第二、第三节后,再回到第一节。在学习第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在这神奇的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是为啥呀?

  生1:因为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十分好看。

  生2:因为黄山奇松有的姿态优美,有的姿态奇特,像黑虎,像孔雀,十分神奇。

  生3:因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远望过去十分壮观。

  生4:因为黄山奇松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潇洒、挺秀。

  ……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在充分接触和熟悉文本后,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也是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把握了文本的精髓,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黄山奇松”的“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办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也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积极、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么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虚拟主机,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积极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虚拟主机,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较到位、智慧的。遗憾的是原本设计的一个仿写练习,即“仿照第二节的写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没有实施,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怎样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做得不到位。主要还是暴露了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啥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啥比做啥?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啥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啥松?你根据啥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啥?(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啥作用?还会有些啥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啥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简介,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简介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景色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二、学情分析

  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小孩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的热爱。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运用课文的写作办法写海南椰子树。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准备:黄山风光片断、黄山奇松图片、重点段落链接

  七、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魅力,能让人观

  而忘岳呢?就让一起走进黄山景色区,感受黄山风光的神奇吧!

  2、“黄山风光”视频片断,引出“黄山四绝”之一:奇松

  3、齐读课题,强调读出“奇”。

  二、检测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幻灯片(词语),齐读。

  2、听写,请一学生读(四个词一次,读两次),一学生在黑板前写,教师巡堂指导。看黑板同学写的词订正。

  3、分自然段竞赛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并思考每一段写了啥?

  班里谁最需要多读课文?(指名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重在鼓励)

  4、课文内容摸底(出示幻灯片抢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请你结合第一课时的初读感知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啥特点?

  现在谁来用这样的句式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内容:《黄山奇松》先总写了……然后具体叙述了……最后概括写了……。(幻灯出示要求)

  反思: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根据年段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篇章结构,并有意识往习作能力方面迁移。虽然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小步骤,课标新理念却不打折扣地落实。其实,不是刻意,只是当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有意识进行这方面训练,因此学生篇章结构方面把握较好,这一环节非常顺畅而自然。

  二、深入研读,体会奇特

  齐读黑板课题:读课题时你觉得要突出哪个字?“奇”,加重点号,再读一遍。据说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两次在黄山流连忘返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其中的理由就与黄山奇松有关。那么,黄山松树究竟奇在哪呢?请翻开课文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课题是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明示学生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重点。引入徐霞客除了寻路入文外还考虑到增加一点人文气息。学生因“奇”而起趣,而起探究之心,更明确文本探究方向。引入讲究有效才能实现搞高效。

  (一)首尾把握,找出奇特

  1、齐读第一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读这一段时有哪些词语要重点突出?”(引出板书:数量多、位置悬)松树的“家”有啥特别?(出示幻灯片资料学生默读了解松树成长的艰难)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反思:以突出词语的问式指导朗读,更重要的是暗示奇松“奇”的两点理由:数量多、位置悬。资料的出示在帮助学生领会松树生长不易同时也较到位地理解了位置奇特的理由,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就不难。在学生一下子不能准确地找出数量、位置的奇时,引导他们读读“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这几个重点词,学生马上敏捷地说出“多”“位置奇”等关键字眼,在默读松树生长艰难的资料后再读这几处重点,朗读自然而然就带上了情感。

  2、指名读第三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刚才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松树的数量多,位置悬,那么现在除了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千姿百态我们能用动作来表达吗?(生读总起句和总结句,师读两生表演。生想象齐读。引出板书:形态奇)

  反思:多一种朗读方式就多一种表达方式,也就多一种理解的方式。语言、动作、想象三合一,思维的多方位训练。

  首尾相接,结构清晰,整体入文,衔接紧密,重点随后呼之欲出。学生在学习时既觉得新颖也有一定挑战性,思维、知识、能力训练有章可循。在这一环节学生表演时他们的动作是准确的“屹立”“斜出”“弯曲”……那么说明他们是理解这些词的含义进而是理解松树的这些姿态的。分角色读是潜意识里让学生了解这一句式特点(总起句——分述——总结句),内化为阅读能力。通过动作表现松树奇态后学生再想象读就有了依据。另外这一形势的表达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重点,体会奇特

  默读第二段:思考:为啥人们会把这三棵松树分别叫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把相关句段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大家可以看着大屏幕上的提示去读书去思考。

  1、说话训练:指名说、齐说(相机板书)

  反思:由整体而入局部进行重点部分学习。默读是高段学生重点训练的阅读能力,只有潜下心来默读才能真正地去思考去写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伴随写感受,将阅读引向深层次。屏幕上的读书提示明确学习方向外也提供了一个把话说完整顺畅的结构模式。学生根据提示很顺畅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语言的组合排列以提供的模式把话说到位,落实了内容提炼的语言训练,实用有效。

  2、研读重点句,体会迎客松奇特之处

  (1)“迎客松”(出示幻灯片、句子)

  师:先来看看第一句话,指名读。

  这句话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词有哪些?”(“遒劲”,读理解遒劲。饱经风霜(查理解: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郁郁苍苍:反义词“草木凋零”“枯枝败叶”)这三个词中哪个词背后的含义更深?(饱经风霜)

  想象一下,这棵迎客松有可能经历了那些艰难困苦的生活或斗争?(结合你充满感情的理解,咱们一起把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仍然生机勃勃读出来)(注意:读好转折点“却”)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烈日炎炎,隆冬飘雪,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历经了800多个春夏秋冬,饱受风吹日晒,虽然——饱经风霜,……(请刚才那一生读。)

  饱经风霜后的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是一种啥样的精神啊?(顽强、坚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吗?来,同学们读好这句话,让迎客松坚韧不拔的精神长在我们心中。

  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也因为它外形的独特,人们也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让下面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迎客松的热情)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出示无诗句迎客松图片)假如你是一个游客,看到这株饱经风霜依然郁郁苍苍的迎客松你想说啥?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出示诗句幻灯片)。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迎客松真是名副其实的迎客代表啊。客人迎了上来还没尽到主人的义务呢,黄山上的松树还要陪客、送客呢。来看看陪客松、送客松。

  反思:故设悬疑,引出学生有必要理解的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研读来理解句子内在含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还“顺手牵羊”将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浓缩成三种理解词语的办法“交还”给学生,那就是“读书理解词语”“查字典理解词语”“反义词理解词语”,充分体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导学理念。在理解“饱经风霜”这一词语的字面意思后在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义时,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对松树生长环境的理解进行想象:这棵屹立在陡崖边的松树有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的生活?学生就读书感知:风吹雨打、没有水源汲取、没有泥土可供依附、位置太悬很危险、雷劈雪压……有了这些想象,之后的引读与学生的感受就水到渠成、浑然一体了,情感化为语言时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而然就呈现了。不足之处:总感觉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只是词的表达而不能进到句的表达,这就使想象的情感打了些折扣。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想到的词句有秩序有感情地表到到位,达到预期目的才是教学机智。

  (2)抒情表达,丰富情感。

  出示陪客松图片,指名读。

  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棵陪客松,请你针对自己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对游客做个自我简介。

  出示送客松图片,指名读。

  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棵送客松,面对即将离开黄山的游客,你会说哪些依依惜别的话?

  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齐松的赞叹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反思:这一环节感觉有点过浅,有点表面,因为训练的点很简单。位置与形态都在句子中了,学生只需转化一下角色就可以说,应该针对所说逐步提高说的层次与难度。例如学生很顺畅地按照句中意思说了之后,应该再导向:在陪客时你是怎么想的?或你还可以向客人简介些啥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深度会得到发展。

  3、想象力训练:出示松树图片,学生想象给松树取名字。

  引起:黄山松真是——(预备齐)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反思:想象起名字也是教学中一个生成的亮点。学生在前文的深度入文后已经领悟松树“三分形状七分想象”的特点,他们中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形象地为出示的松树图片取了许多有意思的名字,难得的是理由都说得很充分,令人耳目一新。这一设计将课文学习推向了高潮。

  三、总结提升

  1、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令人赞叹。黄山啊,真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啊(完成板书: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2、作业布置:请把“黄松奇松”绘声绘色地向家长简介;请学习《黄山奇松》的写法,写写海南的椰子树。

  反思:最后的课文概括以板书上的一棵迎客松形象收尾,照应巧妙,感觉不俗。学以致用的作业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点,深化学法,提升能力。

  整堂课优点:教学设计巧妙合理,训练点突出明确,重点拿捏到位,主线明晰。教学环节结构紧凑,文本挖掘比较深入,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训练准确有效,情感的熏陶也适当适度。板书形象简练。民主课堂、探究课堂、高效课堂建构意识明显。

  整堂课需要改进之处:教师语言教态:严肃有余而激情不足,严谨有余而亲和不够。教学内容可以适度加入写的训练,体现读想结合与读写结合的最佳融合。公开课课堂应使用麦克风,让师生精彩有效传达到听课的每一位老师耳中。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3、教学重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二、说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行”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Lenovo,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景色区和旅行胜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行”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设计意图】[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啥?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虚拟主机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啥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啥?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虚拟主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也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简介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啥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景色。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强化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简介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简介”。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说话想象训练:怎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啥?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呢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简介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游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路线,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也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的旅游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简介给父亲母亲,说不定父亲母亲听了你精彩的简介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推荐站内搜索:窗作文、竞选宣传委员演讲稿、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成绩、心情日记大全、成人高考、天津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英语故事演讲稿、2022年研究生报名入口官网、2013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八个字激励短句、

《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黄山奇松》作业设计(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884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