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通用16篇)
诗词五首 篇1
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阴 山 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赏析】 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Lenovo。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方>筷子。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的(dí):<书>真实;实在。如:的确。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二、词语识记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演奏琵琶常在马上。混沌:这里指大地。乌金:指煤。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鼎彝: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现在写作“原”。赖:依赖。铁石:古人误以为铁石久埋地下也可变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何时了:何时才完了,何时才到尽头?东风:春风。故国:被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几多:多少。一江春水:江水春季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也深也广、无穷无尽。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五十弦:这里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三、预习效果反馈1.“但愿苍生俱饱暖”中“苍生”是啥意思?2.“可怜白发生”中“可怜”是啥意思?3.《行路难》的作者是 ,文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4.“破阵子”是 名。作者辛弃疾是 朝著名 词人。其词以 为主。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凉州词》作者是 ,选自 。《咏煤炭》作者是 , 朝家、 家。《虞美人》作者是 世称 。2.停杯投箸不能食, 。醉卧沙场君莫笑, ?小楼昨夜也东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行路难》1.第1~4句:开头欲先 ,极言 的华美,并透露出内心 。2.第5~8句:用四个意象揭示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诗人 的变化。3.第9~14句:从中清醒过来,表达诗人 的心态,对前途充满了 。《凉州词》本诗以 的风格写了 战士 的情景,具有浓郁的 军营生活的色彩。《咏煤炭》1.首联:以 称煤炭,再以 借指煤炭,并极言其 之深, 之大。2.颔联:赞其作用,既给人们带来 ,也能冲破 。3.颈联:揭示其 意义,赞颂甘于 的人,是国之根本、民之福星。4.尾联: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甘于 ,为国 的丹心。《虞美人》上片:写一年一度,往事 。下片:愁苦之情似 ,永无尽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本词描写了作者梦中的一次盛大的 场面。表现了词人 的壮志豪情和 的忧愤之情。(三)写作特点1.语言洗练,均抒发一定的感情。《行路难》表达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的志向;《凉州词》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和长期在外流露出的些许悲凉意绪;《咏煤炭》表达了作者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虞美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以及自己的愁苦之情;《破阵子》表现作者报效朝廷,渴望统一河山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忧愤。2.运用典故。《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上古的姜尚、伊尹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来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也构成了文章结构上的跌宕起伏。3.托物言志。《咏煤炭》中,诗人借煤炭燃烧自己、给人以温暖来直抒胸臆,表达为了百姓温饱,自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燃烧自己,表现诗人为国效力的志向。三、古文今译行路难(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译文)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也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凉州词(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咏煤炭(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译文)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也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也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也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破阵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弹奏着塞外曲。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疆场上战马疾奔,匹匹如同“的卢”,士兵们拉弓射箭,弦弦声如霹雳。(抗金)可以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心事,(抗金)可以了却我驰骋沙场、赢得英名的夙愿。只可惜我的头上也新添了白发。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啥,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是该诗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第二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作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也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4.“沙场秋点兵。”这句话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仿佛让人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一个“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ⅳ.当堂练习1.默写填空。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③但愿苍生俱饱暖, 。④ ,赢得生前身后名。2.我们学过的李白的作品不少,请你写出一首诗。【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 100分)一、填空题(5分)1.醉里挑灯看剑, 。2.小楼昨夜也东风, 。3. ,古来征战几人回?4. ,铁石犹存死后心。5.马作的卢飞快, 。二、整体感悟(5分)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煜在《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辛弃疾在《破阵子》里说“可怜白发生”,仔细揣摩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三、课文阅读题(36分)(一)阅读《行路难》,回答问题(16分)1.给加粗字注音并释义。(2分)樽: 羞: 2.“垂钓碧溪”传说是 的事,“乘舟梦日边”传说是 的事,作者用两个典故表达了 的愿望?(3分)3.“长风破浪”说的是 的事,在诗中采用了 修辞,意思是 。(3分)4.李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请写出另外两位及其作品各一首。(8分)(二)阅读《破阵子》,回答问题(20分)1.辛弃疾是宋代三大词人之一,另外两位是谁?请写出你学过的他们的作品各一首。(8分)2.“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中“八百里”指啥?“麾下”是啥意思?(4分)3.“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啥事?(2分)4.“可怜白发生”表达作者一种啥感情?(2分)5.我们曾学过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请写出一首。(4分)四、类文阅读题(23分)(一)《凉州词》的类文阅读(9分)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①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②金甲,不破楼兰③终不还。【注释】①暗:遮暗。②穿:磨破。③楼兰:这里是对侵犯我国边疆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1.作者王昌龄是 朝著名诗人。(2分)2.试解释第一、二句。(4分)3.第三、四句表现出戍边将士的啥感情?(3分)赏析:该诗和《凉州词》一样均属边塞诗。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方面描绘了边地的特有景色,写得空旷辽远,很有气势,另一方面写出将士们身经百战、报效国家的忠诚。而《凉州词》只描绘了边塞军营的生活,且带有些许感伤。(二)《咏煤炭》的类文阅读(5分)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解释加粗字。(2分)焚: 若: 2.这是一首 绝句,表达了诗人 的精神。(3分)赏析:于谦的《石灰吟》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诗人为祖国利益甘愿自我牺牲。这和《咏煤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只不过石灰是白色的,而煤炭是乌黑的,一白一黑,形成对比,可说是姊妹篇。(三)《破阵子》的类文阅读(9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给加粗字注音:(2分)榭:( ) 词:( )2.该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2分)3.上片中“孙仲谋”指 ,“寄奴”指 。表面上赞颂这两位建立了赫赫伟业的历史人物,但同时寄寓了作者的感慨。(3分)4.下片中作者以 自比,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为 尽力的雄心。(2分)赏析:本词抚时感事,笔势纵横,气概雄伟,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情悲壮苍凉,语言铿锵有力。和《破阵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该词Lenovo自然,针对性强,而《破阵子》写梦中情景,与现实有距离感,存有壮志难酬之忧。五、中考题(11分)欣赏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中,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啥样的意境?(2分)2.第一句诗主要写啥?由这句诗你想起了李白的哪两句咏月的诗句?(4分)3.暗写诗人望月的是哪一句?为啥?(5分)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描绘一个季节,体现该季节的特征。250字左右。ⅵ.合作探究题李白,作为唐代诗人,其地位很高,一生写下了大量诗作,被称为“诗仙”。请同学们探究:李白的诗按内容分,有哪几类,试举例说明。ⅲ.写作练习。一、片段作文三年初中生活眨眼而过,回想起刚进校园时的天真、幼稚,仿如昨天,如今的沉稳、成熟写在脸上。请你代表你们班全体毕业生给母校写一篇赠言。300字左右。二、创新作文生活中,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思想境界上,同前者一样,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但是呢不同的人对贫穷的看法不同,请以“贫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角度要新颖。③600字左右,书写要工整。参考答案ⅱ.三、1.“苍生”在古代指老百姓。 2.“可怜”是“可叹”之意。3.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4.词牌宋 爱国 豪放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拨:要强化对书下注释的把握。ⅲ.一、1.王翰 《全唐诗》 于谦明 政治 军事 李煜 李后主点拨:对基本文学常识要掌握。2.拔剑四顾心茫然 古来征战几人回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点拨:对诗句要能准确默写。二、(二)《行路难》1.扬 抑 宴席 深沉的苦闷和迷惘。2.人生遭遇 心情 3.迷惘 乐观 信心 《凉州词》豪放征戍 饮酒作乐 边塞 《咏煤炭》1.乌金 阳和 埋藏 储藏热量2.温暖 沉沉黑夜3.象征 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4.燃烧自己 效忠 《虞美人》 不堪回首 一江春水 《破阵子》 点兵 希望恢复祖国河山壮志难酬 点拨:对每首诗词的内容要准确把握,该题可迎刃而解。ⅳ.1.①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不辞辛苦出山林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2.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拨:小学和初中所学均可。ⅴ.一、1.梦回吹角连营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醉卧沙场君莫笑 4.鼎彝元赖生成力 5.弓如霹雳弦惊二、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抒发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则是抒发自己在经历了从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这一巨大的角色转变之后,对人生如梦的一种惆怅和感叹。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则是对自己只能在梦中去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醒来后还得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的一种愤懑和无奈。点拨:从诗人当初所处的环境来考虑,分析。三、(一)1.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 xiū 滋味好的食物。2.姜尚 伊尹 自己渴望遇到明君 点拨:要理解诗人引典故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典故的原意。3.宗悫 比喻 比喻施展政治抱负4.杜甫、白居易 如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点拨:课内外积累的均可。对古代诗人的作品要善于厚积。(二)1.苏轼、李清照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点拨:对苏轼和李清照的作品均学过,要默写准确。2.酒食 部下、军队3.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点拨:要结合书下注释准确把握内容。4.壮志未酬的幽愤情绪。5.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点拨: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菩萨蛮》等。四、(一)1.唐2.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从青海向西北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点拨:第二句“孤城遥望”应是“遥望孤城”,是倒装句。3.不怕艰辛、坚决杀敌的思想感情。 点拨:抓住“终不还”来考虑。(二)1.烧。 像,好像。2.七言 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 点拨:抓住“粉身碎骨”来分析。(三)1.xiè cí 点拨:“祠”不读“sì”。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点拨: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3.孙权 刘裕 时无英雄 点拨:作者写古是为了论今,要明确这点。4.廉颇 北伐大业(或收复河山) 点拨:要准确把握词作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感情。五、1.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点拨:抓住后两句内容来考虑分析。2.中庭月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点拨:第一问抓住“地白”来考虑。3.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润湿了庭中桂花,由这庭中桂花自然使人Lenovo到月中桂树,眼前的景和意中的境,给读者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也暗示了作者正在庭中凝望。点拨:抓住月中桂树和庭中桂花去Lenovo。六、作文思路:首先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季节。每季的前后阶段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者再去对时间段进行筛选,然后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办法来体现该季节的特征。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办法去刻画。例文: 盛 夏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点评:点明时间,夸张手法。)……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窟,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点评:拟人手法。排比、比喻、运用侧面烘托、夸张手法。)(老舍:《骆驼祥子》)总评:该段文字用生动的语句把盛夏的“酷热”写了出来,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采用一些拟人用比、夸张等修辞办法。ⅵ.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写下了大量的诗作。现流传下来的有九百多篇。有的鲜明地表现了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揭露政治的腐朽,如《古风》;有的赞美祖国的壮丽山川,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也有的流露出对现实不满,想逃避隐逸的消极情绪,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还有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的,如《丁都护歌》。总之,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自然清新的语言、奔放豪迈的气势,创作出许多杰作。点拨:在对李白较为了解的基础上,可查资料,或向老师请教,进行探究,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口语交际ⅳ.如: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应同学们的要求,今晚7:30我们全班学生在本班举行毕业晚会。经过同学们商讨,我们的活动方案是这样的:没有老师参加,人员是我们初三(8)班全体学生,主持人是李薇,首先致辞的是复习委员王小明,接着大家上演自己的节目,节目的顺序我们已拟好了,一会儿发给大家,最后让我们的大班长讲话。谁有啥想法,可随时提出来。点拨:语言要口语化,设计的活动方案要符合实际。写 作ⅲ.一、作文思路:首先要明确是给母校写赠言,这就要符合实际,可适当表达惜别之情、感谢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等。另外要做到语言简练、感情真挚。例文:母校,谢谢你! (点评:开门见山表达谢意。)三年的时光如云般飘过,时间的天使不苟地将时针拨向离别。在这临别之际,我们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点评:运用比喻。)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是挂着红领巾的蹦蹦跳跳的少年,多么幼稚,多么天真!而如今,我们脸上写着成熟。(点评:前后对比。)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只会加减乘除,多么无知,多么贫乏。而如今,我们似乎上通天文,下明地理,洋洋洒洒,满腹经纶。三年的阳光雨露,三年的辛勤耕耘,花儿开放了,姹紫嫣红;果实成熟了,硕果累累。花儿翩翩起舞,是在感谢这片沃土;果实频频点头,是在报答辛勤园丁。(点评:排比段的运用很好。强调在母校的时间。运用拟人手法,排比句。)风筝飞得再高,它的线仍牵着您的手;游子走得再远,他的心仍挂着妈妈。不管走向哪个岗位,我们都不会忘记您——母校,努力地复习和工作,用优异的成绩献给您,母校。(点评:对母校的感激报答。)总评:该短文用诚挚的语句回忆了在母校成长的经历,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母校的惜别之情,品位高雅。二、作文思路:根据提示可确定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要把握“贫穷”的含义,啥是真正的贫穷?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懂得了这一层意思,就把握了“贫穷”的含义。然后再看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这就给了一个宽泛的写作文体,那么就可以选择新颖角度,选取恰当材料来写。另外,根据写作的内容,还要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标题要能体现文章的内容。例文: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魏惠报载: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个“宏志班”,招收的都是品学兼优而生活贫困的学生。有个女学生,家住北京郊区,离校20里。她每天4点钟起床,读一个小时英语,5点钟从家里出来,一个女小孩摸黑赶20里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她从不让家长接送,要从小锻炼自己,做生活的强者。记者问她:“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学在一起,有没有感觉生活对你太不公平了?”她十分平静地说:“没有。我倒认为,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点评:引资料确凿,用具体时间突出其艰辛。目的明确,出语惊人。)“贫穷也是一笔财富”,这话让富家子弟听起来肯定别扭。但是呢,贫穷的确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因为这些同学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复习机会,所以,尽管他们家庭环境和条件很差,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所以,尽管入学时他们的成绩比其他班低1o分,但到期终,他们的成绩已跃居全年级第二名。(点评:引出论点,道理论证。用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穷则思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比较贫穷,为此,我们有决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且如此,一个人更应是这样。坎坷能增强斗志,刻苦能磨炼强者。他们知道,所谓“宏志”,是“立宏大志向”的意思,要实现大志,要用脚一步步地走出来,这就需要吃苦,需要意志和毅力。我们再去看看那些贵族学校的学生吧,他们过早地躺在父母的金钱堆里,尽情地享受着优裕和奢华。这里的不少学生,感兴趣的是比吃、比穿、比权、比钱,而对知识却很少感悟。对于享受奢华的人,吃苦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这样的学生别说将来担当建设重任,恐怕连生存都困难。在他们身上,物质富裕,精神贫穷,这才是最可怕的。(点评:引名言,解释意思。与“宏志班”学生形成鲜明对比。)正是特殊的环境,养成了“宏志班”学生艰苦、勤劳、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现在,那些富裕的学生比“宏志班”的学生强,因为他们靠的是父母。将来,“宏志班”的学生肯定比他们强,因为“宏志班”的学生靠的是自己。(点评:特殊环境造就可贵精神。用语肯定。)总评: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论点明确,论述严谨,摆事实,讲道理,用对比手法充分阐述,语言流畅有气势,结构完整。
诗词五首 篇2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强化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 出使人是谁?在啥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啥?结果怎样?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也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啥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也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啥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啥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啥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啥?(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啥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么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第三首《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XX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啥诗? 内容上春末离别诗; 男女分别的恋情诗 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啥时候?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季,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啥人分别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也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呢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也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也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也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也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五、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师范读
二、理解诗意(见课文)
三、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Lenovo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 朱阁(ge2) 绮户(qi3 )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啥怨恨吧 为啥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啥。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啥?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啥?写了啥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啥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Lenovo和想象?
板书:Lenovo: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Lenovo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Lenovo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Lenovo和想象。
(1)讲解“Lenovo”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Lenovo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啥来实现的?它有啥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Lenovo到啥?(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Lenovo: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Lenovo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诗词五首 篇3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尽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词五首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季,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妈妈,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也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也将是怎么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也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家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啥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怎样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诗词五首 篇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首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了解备首诗词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体会各首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汉江临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和
词《烷溪沙》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导入
古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
素负盛名。王维的(汉江临眺)是五言律诗,写景历历如画;李白的(宣
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是首古风,情感奔放旷达;晏殊的词(烷溪沙》
则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三、正课
1.朗读(汉江临 眺)。
2.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选自《王右丞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洁,太原祁
(现在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九岁属辞,有俊才,博学多艺。开元间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善书画,通音律。苏拭称:“昧摩洁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传世。
3.赏析
楚国接连着三湘流水,
荆门通往各条河流。
江水仿佛从天地外流来,
青山在水气中时隐时现。
州郡城镇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
波涛汹涌好像震撼着远处的天空。
襄阳真是风清日丽的胜境,
就留给我这山翁醉酒观赏吧。
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
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
中”“浮”“动”也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
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Lenovo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个山水田园诗人竟有异曲同工
之妙。
4.朗读《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入
5.作者简介
李白 7O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
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
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
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
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
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
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6.解题
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谢公楼所作。题一
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人谢眺楼是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
守时所建,也称谢公楼或北楼,唐末改名为“叠蟑楼”。李云是当时有名
的散文家,官秘书省校书郎,是李白的族叔。全诗意气豪放,语辞慷慨,
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7.赏析
诗一开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结尽情吐出。“昨日之日”
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正是
诗人长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
出天宝以来政治的日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三、四两句突然一转为出境界:面对着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
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畅饮高楼的豪情逸致。这两
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了诗人豪
迈阔大的胸襟。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刚
健道劲的建安风骨,下旬以“小谢”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眺那样,具有
清新秀发的风格。这两句自然关合了题目中的“谢眺楼”和“校书”。
七*两句进一步渲染双方的豪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
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这一豪情壮志
不仅是诗人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
流露,反映了他因对现实不满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
酣墨饱,既与诗的开端相吻合,也淋漓尽致地把“长风万里”的境界推向
了昂扬的情绪高潮。
然而,诗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诗人的愁思汹涌,恰似谢眺楼前滚滚东流的宛溪水,刀斩更流,酒浇更
愁,诗人极欲摆脱忧愁,可也无计可除。此两句写饯别时的感叹,为全
诗的也一大转折。
最后两句,写饯别时作者的自明心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
弄扁舟”,这里兼有放浪不羁倔然不仕两层意思,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
思想。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饱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
因此放弃对进一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显示着
一种雄壮豪迈的气概。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
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诗中完美地统一起来,而自然与豪放的语言风
格也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8.朗读(浣溪沙〕注意正音。
9.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十四岁时以神
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同平章事,封临淄公。当时的名臣
范仲淹、富粥、欧阳修等人均出其门。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
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
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内容狭窄,袭五代绮丽词风,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含情凄婉,音调和谐,工于造语,有些词语虽经精心雕琢而无凿痕。词
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人
10.解题
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
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作者在对酒当歌之时,自然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
的回忆,并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
人生,其中不仅有理念活动,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思考: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
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
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很有关系。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
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11.赏析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词意仅仅是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的飞逝
而已。
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
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
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去年天气旧亭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
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于’是就眼前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
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
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
“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
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两
句属对工巧流利,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
强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
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
之多。“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动
作,也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其时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
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
与恨,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
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
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
四、小结
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艺术特点和作家风格各不相同。(汉江临眺)
描写襄阳的自然风光,作者善于运用自然而也精练、准确、富于特征性
的语言,塑造出完美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意气豪放,语辞慷慨,强烈地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浣溪沙)则是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作。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
丽.音韵和谐。意蕴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五、作业
1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上JJ题。
3.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默写王维(汉江临眺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波澜动远空2.小园香径独徘徊
3.对此可以酣高楼4.欲上青天、明月
三、简答。
1“夕阳西下几时回”表现作者啥样的心理?
答: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句诗好在哪里。
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这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导入
与晏殊婉约词风相反,苏拭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两
首词也是他们的代表作,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词。
三、正课
1.检查背诵前三首古诗词。
2.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L注意正音。
3.作者简介
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
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不久,出任
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 ( 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
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
才遇赦北归。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在他历任地方官时,
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词摆脱崎丽
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也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
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4.解题
这首词写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1075)全词借“出猎”抒发了作
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
5.赏析
这首词借写“出猎”表现了作者要求保卫边疆,随时准备抗击辽与
西夏贵族统治集团侵拢的决心。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写得有声有色。
下片写渴望效命边疆的豪情壮志,气概非凡/’鬓微霜,也何妨”,作者不
仅不服老,还希望朝廷能够“遗冯唐”,让自己去“射天狼”,消弧边患,一
个英姿焕发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词风格豪放,对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抒写柔媚情趣的
婉约词风有较大突破,独成一家。
6.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
7.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金人已占领故乡十二年。1161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
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
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
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
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
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8.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
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
1193)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
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
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9.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
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
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
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
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
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
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
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
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
有力批判。
四、小结
苏词具有开阔的境界和奔放的风格,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
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作者慷慨报国的爱
国主义激情,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洋溢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怀抱
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的诗人自我形象。
辛词也是豪迈派的代表作,在词中我们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澜,热切
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豪放派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
联系起来,一扫那样只把日情闹愁、离情别绪作为词的推一抒写主题,
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晏殊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所写词的题材多限于个人生活,
日情闲愁,离情别绪。风格上语言清新自然,和婉明丽,风流蕴藉,音调
和谐,艺术形象概括力强。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一、4、5题第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默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简答。
1.(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抒
发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答: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略 二1.震动2.来回走动
3.尽情畅饮4.同“揽”,摘取 三J.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
之情。2.诗人的愁思汹涌如流水,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力
想摆脱忧愁,但实际上愁上加愁,无计可除。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极度忧
愁的感情。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略 二 1 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2.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的无奈之情。
诗词五首 篇6
第24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能力目标: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要点】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设想】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办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导入新课】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妈妈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妈妈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啥?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新课探究】
一、解题: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雅”也有“正”的意思,“雅”也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③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 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Lenovo。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2.自行诵读,当堂成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也渴也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也渴也饿不胜寒。不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解释加点字
载饥载渴(也))雨雪霏霏(下雪)
4.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前两句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回首往事,写的是回忆之景,“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之状,也表现出戍卒对故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三四句写眼前之景,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前四句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六两句写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时的不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全诗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
四、写作特点(结合《关雎》,《蒹葭》来简介)
1.巧用叠字叠句,如:依依、迟迟、霏霏等,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增添了诗的韵味和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1.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雪。雨雪犹“落雪”。)
2.一词多义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 “也”。如: “载渴载饥”。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句末语气助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名句理解
(1)诗中写出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不限悲伤的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背诵诗文。
【小结】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板书设计】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眷恋之情 对 融情于景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沉重抑郁 比 寓情于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心力交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限悲伤 —— —— 直抒胸臆
诗中主要描写戍边士卒的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十五从军征》。
【导入新课】
上一首诗使我们了解了士卒的生活。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一首反映古代士卒归乡情形的诗篇——《十五从军征》.
【新课探究】
一、简介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也一种新诗体。
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自汉经魏晋六朝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汉代乐府诗大都入乐,每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咏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音韵、节奏上渐趋整齐,推动了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和发展。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的藩篱,另立新意,抒写新事,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到中唐时,自居易,元缜等人力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创作了大量“新题乐府”,讽喻朝政,针砭时弊。
《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吠曲辞,相如歌辞,清商曲辞,歌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
二、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
冢zhǒng 窦dò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
三、朗读全诗,疏通意思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啥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四、分析内容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么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十五、八十”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旨在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气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也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一句描写远望中的家,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凄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也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么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么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以具体形象的情景,展现凄凉的气氛,反应战争的残酷无情。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家中空无一人,老翁举目无亲,其凄楚心情可想而知。深刻感受到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啥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啥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面对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也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也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也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诗中刻画了一个善良、年迈力衰,退役归来、痛苦、迷茫的士兵形象。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针对当时社会战争频繁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老兵的生理活动过程:从军归来,急切盼望回家,渴望与家人重逢;得知家破人亡之后,倍感悲伤;看到家中破败凄凉景象,老兵感到凄楚孤独;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其痛苦之情无法形容。
五、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与《采薇》有啥不同之处?
点拨:《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则以写实为主,通过记叙表现人物感情,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布置作业】
1、 名句理解
(1) 反映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极言从军之久,浓缩了兵役生活的种种艰辛与痛苦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描写老兵家中荒凉破败景像的句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 解释字词:
八十始得归(始:才) 松柏冢累累(冢:坟墓) 不知贻阿谁(贻:赠送,送)
兔从狗窦入(窦:洞)
3.背诵全诗
【小结】
《十五从军征》,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板书】
归家——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军之久
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满目荒凉
近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凉破败
所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孤独痛苦
所感——不知贻阿谁?泪落沾我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送别》。
【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的主角仍是士兵。大家仔细朗读并鉴赏这首诗。
【新课探究】
一、解题
《送别》一诗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的“杨”谐音“隋炀帝杨广”之“杨、炀”,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痛恨。
二、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
1.细读。
送别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来。
三、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啥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3.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4.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进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5.这首诗抓住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另一种理解:该诗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憎恶。
6.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1.字词解释
杨柳青青著地垂(著zhuó:接触,贴近)
漫漫:到处都有,遍布的样子。
行人:出征的人。
柳条折尽:“折柳”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诗中表明思念之深,恋恋不舍。
2.名句理解
(1)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诅咒的一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直接抒发思念依恋之情的诗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收集描写杨柳的古代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背诵全诗。
【课堂小结】
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季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板书设计】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借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
主旨:借杨柳抒发离愁别绪。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清平乐 村居》。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农家生活情趣的诗词——《清平乐 村居》。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这是一首词,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作者
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于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
3.背景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啥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啥地方啥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读音:媪ǎo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清 平 乐
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 学生朗读全词,体会作者怎么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啥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 自学思考,疏通词意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2. 逐“片”讨论: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即描绘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引出人物:一对慈眉善目、散淡安闲的老人。
上阕:展现的是田园情趣,悠闲自在而美好的生活。
(2)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啥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小孩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不限情趣。
下片:勾勒出农家生活的画面:有的田间劳作,有的在家忙碌,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3.配乐朗读。
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啥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呢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啥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提示: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
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字词解释
相媚好:互相说喜欢要好的话。媚好:悦耳,动听
翁媪:老头和老太太,翁:年老的男性;媪:年老的女性
无赖:顽皮
2.名句理解
词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童真童趣的诗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背诵课文。
【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板书】
上阕——写江南的田园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景物描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人物描写
下阕——写江南的农家生活
大儿锄豆溪东——田间劳作
中儿正织鸡笼——家中忙碌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童趣横生
主旨——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导入新课】
背诵前面几首诗导入。
【新课探究】
一、背景知识简介
1.作者的基本情况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明代著名散曲家。
2.解题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实质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朝天子”是曲牌名,“咏喇叭”是题目。
二、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pán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文意参考:
喇叭呀,唢呐,别看你吹的曲子少,调门却很大。来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身价。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哪里还顾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眼见得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产那家遭殃。只吹得河水干枯鹅飞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组织课堂讨论
1.内容分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先写“吹”之声。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写“吹”的功用。“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写“吹”的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
2.整体把握
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表面上句句是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主旨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实质是借物咏怀,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讽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四、作业与练习
1.字词解释
鹅飞罢(罢:完,尽)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里:哪里 甚么:啥 共:和)
2.名句理解
形象地写出了宦官为非作歹,老百姓被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背诵全诗。
【小结】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结构板书设计】
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
吹之恶果——军愁,民怕。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主旨——寄憎恨之情 寓抨击之意
【教学总结与反馈建议】
诗词五首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办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强化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强化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诗歌,赏析品位。
1.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不限的意趣。
2.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提示: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么样的志趣?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啥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啥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么样理解?
7.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陶渊明是一个啥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啥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赏析诗歌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怎样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二、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雁门太守行》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二、赏析诗歌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也“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已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Lenovo。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怎样,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虚拟主机,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二、文体知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也称为“套曲”、“套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季的思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对远处景色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也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夕阳西下”: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也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思考:
1. 为啥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提示: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悦,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也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 作者通过怎么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家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季思念家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教学反思:
诗词五首 篇8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办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家乡水”,即家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家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么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啥却“仍怜家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家乡。初次离别家乡,他怎能不不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家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家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妈妈,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季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季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季,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季怎样秋高气爽,秋色怎样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季的肃杀气氛,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朴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怎样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办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也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么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么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啥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么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啥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设计者:杨先武)
诗词五首 篇9
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啥?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办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也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办法吗?说自己学诗的办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啥?你感受最深的是啥?(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啥?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啥?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办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行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游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故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也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也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气氛,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啥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啥?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怎样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怎样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也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啥?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景色异:[诗人的故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季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季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呢“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也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也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么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呢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故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也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 篇10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2、 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过程与办法通过诵读、讨论、对比Lenovo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 描绘意境。 突破办法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及补充资料。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 1.朗读,体味2.重点提 2.把握情感3.拓展巩固 3.对比朗读一、《迢迢牵牛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情境导人。投影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2.牛郎织女的故事,尽人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简介:《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3.“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谈谈本诗 抒发的是一种啥情感。4.请同学们将这种情感通过吟咏来表达。(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和指导)5.请同学们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1.看投影,朗读古诗,进入情景。2.结合注释①了解《古诗十九首》:收 录在萧统编的《文选》,题目都是用 诗的首句为题。3.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理解 内容,积累词语。 谈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全诗抒发了 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 情)4.至少找五位同学来表演,可选好、 中、差同学轮流表演。5.改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内 容要充实、丰富;语言要优美,能将 人带入意境之中。 小组评议,将最佳作品在全班朗读, 朗读仍要做到有声有色。
二.《渡荆门送别》(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每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候,母 亲送你上车,你总会觉得有些许留 恋,这时,看看路旁的树,都会觉得 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谈谈当时的 感受。2.板书《渡荆门送别》,提问“送别”到底 是谁送,送谁?3.请反复朗读本首诗,并结合注释,理 解诗意。请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 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4.朗读表演。(本诗充满激情,最好请 几位男同学来表演)1.各抒己见,谈出真情实感。2.整体感知,找到理解本诗的突破口:从首尾两联看,是家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3.把握诗歌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本文是作者顺流而下,但他却说江水跟从自己游览,可见诗人的大气魄;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莽莽无际的辽阔草原,依然滔滔不绝,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晚上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乘船的诗人仍旧喜爱那不远万里伴随着他的故乡水,诗人虽是远行,却少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激情) 4.朗读。
三、拓展阅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故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2.两位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表 演。四、复习导入《春望》(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那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怎么样的豪情壮志。可是诗人在中年却经历了安史之乱,长安被占,诗人被俘,在长安城时,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板书题目、作者)背诵《望岳》,朗读《春望》,了解背景。 二、重点提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放录音,范读。2.简介律诗各联的名称,并提问。 (1)首联写啥景象?你怎么样理解 “草木深”? (2)颔联中的“花”、“鸟”怎会使作者 “溅泪”、“惊心”呢?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3)“家书抵万金”是否太夸张了?3.国难家愁使诗人变成了怎么样的形 象?1.听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自由朗读,排除字词障碍。2.记录、记忆。 (1)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的破败、人烟 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含着人作者不限的感慨。 (2)由于感伤国家破败,看到美丽的 花、听到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 自己的感伤。 (3)并非夸张,这是作者对亲人思念 之切所致。3.描述诗人的形象。
三、辐射对比(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诗人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体会,让我们以读来进一步体 会诗歌内涵。2.下学期我们将学习杜甫晚年的代表 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通过 这三首诗会对这位诗史的一生有所 了解。(投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小组轮读课文,互评。朗读表演。 学习自学、讨论,整体感知即可。不 做过多要求。2.看投影,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形成印象。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两首诗歌,一首低回婉转,一首意境宏大,都是中国诗歌中的精品。请同学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搜集一两首与这两首诗在内容、写法上有相似之处的诗歌做做比较。读了《春望》一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了簪子了。五、板书设计参考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皎皎 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荆门2.填写诗句 ①迢迢牵牛星,________。 ② ________ ,札札弄机杼。 ③盈盈一水间,________。④ ________ ,江人大荒流。 ⑤月下飞天镜, 。⑥ ,恨别鸟惊心。⑦烽火连三月, 。◆个性练习设计1.请写出至少三句有关写长江的诗句。2.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________。这首词中的“愁”与“春望”中的“愁”有啥不同。 3.古人描绘凄惨环境时,常用一些动物形象的描写。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回顾旧知2.指导朗读 2.感知理解3.诱思导学 3.思考表达4.引导辐射 4.拓展丰富一、情境导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李白曾有一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虽是一首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记忆,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释题(“歌”是指歌行)
二、指导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初读课文2.听读、正音、范读。3.请大家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巡视,个别辅导)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 课文。 2.请2至3名同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 帮助正音。听读,把握感情基调。3.自由诵读,熟悉课文内容。
三、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诗的前四句是从啥角度写疾风 暴雪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这一比喻句的本体、 喻体分别是啥,你认为这个比 喻句用得好吗?为啥?2.哪几句是写酷寒中的军营生 活。运用了啥手法。写作顺 序是啥? 3.(投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中哪一句 与李白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找出来并默读。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感情?1.默读思考(从视觉角度): 作者把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比喻 成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十分新 奇、贴切。,作者不畏奇寒、昂扬向上的精 神得以表现。2.分析发言: 次六句写酷寒的军营生活。运用反衬的手 法,先着意写“珠帘”、“罗幕”,以见主人地位之尊贵,取暖设施之优越;但是呢穿“狐裘”、盖 “锦衾”仍觉寒冷异常,乃至都护也手脚僵 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瀚海”二句从帐 内写到帐外,仍紧扣“寒”来写。3.默读雪地送别的四句。勾划诗句“山回 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畅谈感受。 边地虽酷寒,但不觉其苦;主客虽难舍, 但不觉缠绵。本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 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四、引导辐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请学生赏读《沁园春·雪》,思考:这两首诗中的景物都是以“雪”为主,但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 (此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学生回答,要联系词句:两首诗都对雪景做了描写,都表达的是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精神。岑参的诗主要突出边地的奇寒,毛泽东的词,描写北国雪景,色彩丰富,动静结合,两首诗各有千秋,都是传世名篇。
五、导入《西江月》(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放朗读带。 2.请同学谈听了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1.静听、欣赏。2.谈感受(仿佛来到了乡村夏夜,明亮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人Lenovo到丰收的景象。
二、朗读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指名解说作者、题目。2.指导朗读。1.依课下注释解说:西江月,词牌名。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 2.个人朗读、齐读。
六、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出思考题。 (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 物,给我们描绘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 体现了词人怎么样的心情?请同学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2)上片,夜色清幽,气氛恬静,那么 下片则描绘了啥样的情景?2.提出问题。 (1)你怎样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 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 为啥呢?3.鼓励个人背诵,看谁背得快。 (提出齐背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语 速)1.理解词意。 (1)词人选取了风、月、蝉、鹊这些寻常景物,经过巧妙组合,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由近而远,着力描写远处的 “星”、“雨”、“茅店”、“路”、“溪桥”, 与上片清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2,分组讨论,明确: (1)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Lenovo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 “说丰年”。 (2)词人因醉心丰收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3.踊跃背诵。集体背诵。
七、辐射比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写农村风光的诗句?与本诗描写的意境有何异同?交流,思考。(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诗一词。在作者的笔下,一幅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或令
人感慨,或使人陶醉,在思想、情感上都给予了陶冶,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召开一次讨论会,围绕对古诗文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观点一:“古诗文那么难
学,现在也不写古诗文,有啥必要学呢?”观点二:“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语文
整体水平。”你怎么样看待上述两种观点?你还有其他观点吗?将你的观点说出来,并
说说理由,大家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古诗文教学,一要重视“读”,特别是朗读;二要重视“想”,Lenovo诗人创作时的意境;三要重视“情”,品味作者所抒之情。做到了这三点,就差不多了。另外,应利用早自习,多积累名家诗作。
诗词五首 篇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办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二、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朗读感知
2. 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也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 理解诗句
4. 了解内容
? 这首诗写了啥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 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 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 朗读诗歌
2. 作者简介
3. 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 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如梦令 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背诵
二、 学习《如梦令》
1. 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也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 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 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Lenovo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 朗诵诗歌。
五、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诗词五首 篇12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办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强化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 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 、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么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啥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么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强化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也描绘了一副啥图
画。
2.简介王湾的生平。补充简介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么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 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么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 、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天给你留下了啥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也是啥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天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简介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季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也会是啥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啥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啥?
(2)人们是怎样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季思念家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景色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季思念家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强化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作者邮箱:
诗词五首 篇13
一、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今天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需要我们背诵的。
(二)、诵读办法:
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如果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
第 一 首:离 京
一、作者、背景简介:
龚自珍,字尔玉,也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也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也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啥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呢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故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四、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离 京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浩荡(比喻)—离愁—(衬托)日斜
落红 ——————————— 护花
(自比)
脱离官场 —————— 不忘报国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25岁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小官,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诗很著名,尤其“咏史”和“无题”最著名。本诗是客居四川时所作。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终身潦倒,四处漂泊,此时正在四川做幕僚,与亲人团聚遥遥无期,第一句就用问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团聚的无奈。然后,以景衬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绵绵,以使池塘涨满,孤灯只影,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词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可见谈话时间之长;“共”,更能见关系之亲密;“西窗”, 西,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实指西面之窗。诗人由实转虚,设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烛,促膝畅谈此时的巴山夜雨、吟诗 寄北的情景。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不仅使思念之情表达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转化成对未来的希冀,格调更高,情味更浓。
四、名句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常用“剪烛西窗,共话夜雨”来表达怀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时再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唐代诗人
归期难定 思念 剪烛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长 共话夜雨
(孤寂思念) (拟想会晤)
六、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理解名句含义。
第 二 课 时
第 三 首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寄
一、作者、背景简介:
李 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 他的同情。
二、范读:
三、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也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季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 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 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 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四、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五、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唐代诗人
我 ———— 月 ———— 君
(寄) (随)
愁 心 相 伴
第 四 首 :钱 塘 湖 春 行
一、 作者、背景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29岁中进士,官左拾遗,翰林学士等,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大量讽喻诗,他的诗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流传广泛。本诗于被贬为杭州刺史时所作。
二、范读:
三、讲解诗意: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的,所以诗里提到了“行”,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湖面初平”写的是怎么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岸平。
4、为啥说“云脚低”?
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5、“几处早莺”有啥含义?为啥“争暖树”?
写不多;如多,当用“处处”;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因此争暖树。莺是春季的歌手,燕是春季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
6、为啥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
7、浅草有啥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马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8、诗人最喜爱的是啥?
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啥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
9、诗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近景?
1、 2句是远景;其余是近景。
10、哪句是仰视,哪句是俯视?
3、4是仰视;5、6是俯视观察景物的。
11、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是色的感觉。诗人善于抓特征,突出了早春特征;并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西湖早春图。
四、名句欣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句集中了几种典型事物,描绘了清新明快的早春风光。
五、板书设计: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代诗人
孤山寺(起点)
水面——初平 远
云脚——低垂 行
早莺——争
新燕——啄 高 踪
乱花——迷 近
浅草——没 低
白沙堤(终点)
第 五 首 :清 平 乐 、村 居
一、作者、背景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21岁时参加义军,后投南宋,主张收复失地,为当朝统治者所忌,43岁起闲居20多年。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词内容广泛,境界开阔,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为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本词是他闲居时所作。
二、范读:
三、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的环境。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啥这样构思?
通过翁媪醉酒后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做到“人”与“景”的融合,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 小结: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四、板书设计:
清 平 乐 、村 居
环境: 茅舍、小溪、青草———— 清新优美
翁媪:醉饮、吴音、媚好
大儿:锄豆
人物: 中儿:织笼 各得其所
小儿:剥莲
生活: ———————— 和平安适
五、作业:
课后练习1、2、3题。
后记: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多读成诵。
诗词五首 篇14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简介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简介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家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也充溢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家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家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家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简介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季,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季。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简介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Lenovo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呢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也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家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15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简介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简介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家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也充溢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家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家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家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简介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季,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季。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简介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Lenovo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呢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也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家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16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么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啥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也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啥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啥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啥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么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怎样”(怎样)上,试比较“岱宗怎样”和“岱宗夫怎样”在语气上有啥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啥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啥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也是啥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啥?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啥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啥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啥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景色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啥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啥要夜行?这时是啥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啥?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啥不同?为啥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推荐站内搜索: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西北工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129演讲稿、广东学位英语成绩查询、2020河北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周记100字大全、师德建设心得体会、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库、最新中央人事任免、湖北自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