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4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朴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朴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也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啥?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朴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色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啥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也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么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啥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怎样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朴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啥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朴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怎样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啥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不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⑵ 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⑶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怎样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录音机、磁带。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简介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⑴ 标画生字新词。

  ⑵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季的蛐蛐是怎么样联系起来的。

  ⑶ 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爸爸去世,妈妈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妈妈也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简介作品: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这首诗注重气氛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季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季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气氛既形成对照也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季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季“蛐蛐的歌/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也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读完了这首诗,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啥?

  1、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不限美好、不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虚拟主机,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首诗注重气氛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也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本文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为啥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不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三、研读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啥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明确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也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也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并通过Lenovo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不限美好、不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虚拟主机,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

  a、前8行   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

  “蛐蛐”鸣叫的环境是:            。

  但它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啥?

  。

  5、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的声音。

  。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气氛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十九岁时,他的一本诗稿得到当时著名诗人勃洛克的称赞,称他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诗集有《亡灵节》、《天青色》、《乡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将近十本。

  读完了这首诗,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啥?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提问:文章中是怎样体现“夜”的美丽的?

  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Lenovo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辉。第四节也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气氛,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也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不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也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的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3、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 

  2、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办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小孩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啥?为啥?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怎样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不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啥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啥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啥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么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1]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办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办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啥?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朴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色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啥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⑴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⑵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景色,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⑶学生活动,交流。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也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么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啥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也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朴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啥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朴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赵杰全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怎样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构想】

  1、这两首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不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教学诗歌,不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Lenovo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简介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也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啥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季的蛐蛐是怎么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Lenovo,将冬季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也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练习说明】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季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不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⑴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⑶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啥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⑵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⑶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朴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朴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也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啥?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朴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色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啥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也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么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啥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怎样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朴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啥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朴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办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小孩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啥?为啥?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怎样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不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啥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啥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啥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么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一、《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季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不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啥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诗意,并加以表达。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习题解答

  一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啥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游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么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啥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理解诗的意境。

  2.体会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感情。

  2.难点:两首诗歌风格的比较。

  资料助读:

  两位诗人简况: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爸爸去世,妈妈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妈妈也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XX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自主学习:

  (1)怎样理解《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季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反复朗读《夜》,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3)《夜》一诗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展示:

  (1) 阅读两首诗歌,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组内交流其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2) 比对两首诗歌分析它们在内容、情感表达、构思上的特点。

  (3)比较阅读郭沫若的《静夜》同叶赛宁的《夜》,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同:

  异:

  当堂训练: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不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 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场景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 为啥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 为啥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

  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气氛。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 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办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推荐站内搜索:最伤感的日志、过年的作文600字、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安徽高考查分时间2021年具体时间、感悟日志、北京成人高考网、家乡的变化作文400、北京自考报名时间、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稿、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985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