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呢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母亲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母亲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 米 ,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强化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2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办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呢,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啥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小孩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明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啥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历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情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进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进而提高了对米的认识。

为了强化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进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3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办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厘米 ,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样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么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办法。

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办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认识 米 。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 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进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啥?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 1米 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啥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进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 为中心。 做 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啥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啥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强化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啥工具、办法可以帮助估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进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办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办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办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也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办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啥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也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呢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呢,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强化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 一棵大树高10厘米。 小明的身高120米。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啥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 为啥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 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强化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 静止状态 的学习材料转化为 动态生成 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 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 身体尺 ,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啥工具、办法可以帮助估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进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 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办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办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办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也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办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啥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7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啥?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不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在前几天执教的《我们成功了》一课当中,我对此感触很深,特总结以下几点: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小孩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 以读为本,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也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 流利 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进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啥?有啥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3、 生活处处皆语文 ,我努力实现 大语文 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也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

由于小孩们通过观看视频及自己的朗读感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申奥成功后大家激动兴奋的心情, 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举国同庆、欢声笑语、心花怒放 等词语由小孩们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见民族自豪感已根植于小孩们的心中了。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8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脸肿,猫母亲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第一课时我重点放在读的训练上,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第一幅插图的段落,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边看读课文边看插图,注重读的训练。比如:(1)“小猫在一旁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胡子。”这一句中“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一眨不眨地”要重读,从语气上感觉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好奇的猫。(2)“小花猫觉得自己的胡子老长老长的,太难看了,就学着主人的样子,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其中“老长老长的”“也”“干干净净”这三个词在朗读时语调要拉长一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小猫的调皮可爱。 在猫母亲耐心教育小花猫时说:“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从小墙洞里钻进去,先要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当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段话字的行间饱含了猫母亲对小花猫的关心。这句话不仅借猫母亲之口告诉了我们“猫的胡子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见到啥学啥,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再作决定。在朗读时语速应放慢一些,读出猫母亲对小孩的关心和疼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小孩们从读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理想。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话故事。春季,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花长得很好,渐渐地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 为啥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啥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 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 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一开始是 白栽 到后来也说 没有白载 ,这到底是啥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进而也突破了难点。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啥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 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啥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也说玫瑰没有白栽? 我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动作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是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我先和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 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感悟出 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 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学习目的。抓住学生思维正活跃之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劳的蜜蜂、小兔 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那就是 简简单单教语文 ,让学生多读吧,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0

《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的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前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让学生直接打开课本,听老师范读,我而是把课文内容改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认真。然后我也抛出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主人公吗?为啥?让学生进行了几轮发言后,我询问:你们愿意近距离了解他吗?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成长》这一课。

紧接着让学生充分自读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成长》教学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情境,进而走近约翰。

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么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啥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些事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用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小孩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特别是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他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由家长包办的生活,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把藏在他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去加以雕琢与塑造,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1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也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 诗中有画 的特点,把 诗 与 画 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 由读引情 ,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 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音乐,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在引导学生观察参与的同时,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10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以游戏形势结束,寓教于乐。

练习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学完10的组成后,在找朋友与拍手组10的游戏中巩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3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进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进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么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4

《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遗憾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母亲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母亲影响着小孩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这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

1、读中识字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来,然后再把文章读通顺,这样,生字在学生找的时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读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够经常再读中呈现,效果更好。

2、猜谜语识字

我先自己编了两个谜语给小孩们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学生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谜语给同学猜,评选出编谜语能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来了,有的编“棉: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有的编“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编“晒:太阳西边照”等等。通过编谜语,学生不仅对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识字兴趣,从识字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阅读教学

1、从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我安排了较多读的时间。有学生自由读,学生分小节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等。在读中,适时抛砖引玉,例如:“小峰看到母亲给奶奶晒棉被,奶奶盖着暖和的被子睡着了,他会怎样想呢?”“小峰为啥帮奶奶晒棉鞋呢?”等等。从文中的一些细节来体现小峰爱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联系实际,从自己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中使情感升华。

都说小孩是最真实的读者,也是最可爱的人。在今天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人是怎样互相关心的。有的说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说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我们班同学的回答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同学。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深地懂得了怎样尊敬长辈,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6

一、巧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复习,认读,书写字母jq x后,板书下面内容:

板书完毕之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j与i相拼组成ji……j与ü相拼组成jü……),这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就发现问题了:

“老师,你右边的写错了。”我故作吃惊状:“是吗?”然后作短暂沉默。见老师不言语,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此时,学生大概会有这样几种心理状况。1.我都看出来错了,老师还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师,还写错。看你怎样办?(看笑话)3.也许老师没错,但为啥要这样写呢?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心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讨论判断

待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你们说这是错的,理由是啥呢?不等我提出讨论的要求,大家就自觉积极地讨论起来。有的说:“n、l与ü相拼时就没去掉上的两点。”有的说:“jqx与i在一起时,i上的那一点就没去掉。”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ü而是u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篇17

《丑石》是一篇新课文,备课时还是花了点时间好好读了读。作者先言丑石之丑,那是极尽渲染:一是外貌之丑, 黑黝黝的 牛似的模样 二是一无用处,不能垒山墙,不能压台阶,甚至想凿一方石磨人家也没看上;三是不但无用,而且小孩们在玩的时候还要当心,一不小心那坑洼不平的表面还会让人摔破膝盖。而就是这样一块丑得不能再丑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发现,被奉为至宝,最后被 小心翼翼 地运走了。美与丑都在一块石头上,关键是看人们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

初读课文之后,先让小孩们说说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再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因为作者的层次清晰,解决起来也并没有啥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文中 天文学家 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表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间。我以 天文学家 的身份出现,我简介说: 这块 丑石 原来是天上的陨石,它曾补过天,在天上发过光,发过热,辉煌过,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等等。 学生的眼睛马上亮起来了,个个都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了作者家门前那一块巨大的 丑石 的图片,然后再把一些陨石的图片给学生看,学生很好奇,马上激发起他们那种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急着想去了解 这块 丑石 的地位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后,村名们是怎么对待这块 丑石 (陨石)的呢? 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也跟着作者 对 丑石 的丑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 进而引导出本文的两个中心句 以丑为美 和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节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推荐阅读:雨点儿教学反思(精选15篇)凡卡教学反思(精选19篇)与朱元思书反思(精选6篇)半学期反思作文(精选5篇)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精选15篇)故事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反思检讨书

推荐站内搜索:医德医风演讲稿、历害了我的国观后感、周记200简短的高级情话、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历年考研数学国家线、建造师考试成绩查询、周记300字大全、伤感的日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135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