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通用14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3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 解回声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办法
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也是怎么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也是靠啥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 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也有啥变化?
2、 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 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啥问题? 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例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 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2、 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啥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 声速:V固〉V液〉V气
2、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啥?
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啥?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 :作业 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6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 解回声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办法
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也是怎么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也是靠啥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 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也有啥变化?
2、 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 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啥问题? 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例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 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2、 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啥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 声速:v固〉v液〉v气
2、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啥?
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啥?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 :作业 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0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 解回声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办法
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也是怎么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也是靠啥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 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也有啥变化?
2、 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 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啥问题? 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例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 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2、 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啥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 声速:V固〉V液〉V气
2、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啥?
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啥?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 :作业 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1
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学生实验 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师: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生:发生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啥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啥?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也在振动.
[演承实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啥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师: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 3-5 1,l
-5-3 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怎样发出“嗡嗡”声?
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师: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
[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4]将收音机的小喇叭悬挂在玻璃钟罩里,两根导线从橡皮塞上穿出接在收音机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或使小喇叭发声.密封好玻璃钟罩,开动抽气机,有乐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再把空气逐渐放回玻璃钟罩内,声音也逐渐强化.
[板书7] 2.声音的传播
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么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演示实验5]用振荡器做水波实验,投影出振动被水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水波.
师:发声的喇叭纸盆在振动,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只是我们看得见水波,而看不见声波.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投影1」课本第26页图3-4.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师: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二举些实例.
生: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师:鱼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渔民可以利用数码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这表明水能够传声.让学生议论水传声的实例.
[投影 2]课本第 26页图 3-5·
[学生实验 5」小铃挡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能够听到铃声(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做水的实验,一组做酒精的实验,第三组做盐水的实验).
师:铃铛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为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呢?
生: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板书9]液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6]用一根粗线联接两只空易拉罐(或纸筒).
拉紧联线,在一只易拉罐前小声说话,在另一只易拉罐上听声音.同学之间打“上电话”.老师将收听声音的易拉罐放置在扩音器的话筒前,全班同学都可以听到通过粗线传播的说话声.表明固体也能传声.
【板书10】团体也能传声.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生: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学生实验7」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板书11」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师:真空不能传声.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4.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例如赛跑时,看到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生:(其说不一)
[投影3」课本第 26页“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师:表头上“米/秒”的物理含义是啥?
生:“米/秒”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师:请看铜3810,这表示声音在铜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3810米·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软木500说明啥?
(2)声速表中有空气(15 )340及空气(25 )346说明啥?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师:从声速表所列举的数据看出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基本上是由小到大.而软木传声的速度小于所列液体中传声的速度.
表中空气、煤油、蒸馏水、海水都注有温度,说明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板书12]声音在团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师: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山崖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你还可能听到啥声音?
生: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板书13] 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
师:请计算:在课堂里老师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如果也能听到回声的话,你发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到回声?
生: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
师:对,事实上我们在屋里谈话听不到回声,这是啥缘故呢?因为回声到达人耳如果比原声晚0.1秒以上,入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而我们在屋里谈话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04秒,不到0.1秒.人耳把回声和原声源在一起,使原声强化.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
[板书l4]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 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师: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生: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师:利用回声还可以测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你们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啥?要测出啥?然后怎么样计算?
生: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生: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生: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师:把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记作V;把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记作t,把海底深度记作人则计算海底深度公式可写作
5.全课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6.课堂练习(投影4)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
(3)15 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
(4)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 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本节教学是通过能直接观察到的发声体振动的实验,从发声和不发声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在振动.并借助于一些演示验证不易观察到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而总结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声音传播的最普遍情形.本节采用了用手体会大音量收音机喇叭周围空气被振动及“真空铃”实验,使学生用触觉、听觉理解声音靠空气传播.在空气中的声波是比较抽象的,是本节难点.本节课采用投影做振荡器水波实验与声波比拟,也使用投影图使声波形象化;加上形象的语言讲解突破难点.
本节教学采用了大量的谈话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实例,总结结论.采用猜想法鼓励学生由感知引起求知欲.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想象等物理思维办法.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么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也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也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也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也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办法,怎样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办法,怎样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么样发生的?也是怎么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办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啥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办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啥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啥?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啥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也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啥?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啥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强化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强化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3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进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办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办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么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啥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14
第1章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怎样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教学准备] 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 、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你知道这是啥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怎样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 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啥在振动吗? (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么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么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 (不能)
播放多媒体:(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比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比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啥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啥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听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 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几乎不能 )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不能 )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 )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能 )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 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啥? (固体能传播声音)
四、声波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 (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现象捕鱼 3、探测海水深度 4、b超)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站内搜索:国学经典读后感、初级会计官网登录入口、八个字激励短句、北京成考分数线、陕西高考语文答案、公务员考试分数查询、事业编报名入口官网、河北省自考、周记、成人高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