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十则》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办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办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办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办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啥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办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办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办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办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么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办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3
《十则》教案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办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办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办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办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啥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办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办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办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办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么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办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十则》教案设计 篇3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某一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课题
前天,老师参加了我班举行的“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根据小伙伴的特点,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在童年生活中,你一定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的邻居;还有的……你一定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许多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要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要突出的人物特点是,选择的一个事例是。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此次习作的要求:①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②用一件事来写;③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三、提供情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这是我们班去年秋游中的几个画面。(无声,给学生思维虚拟主机。)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①这次秋游中发生了几件事?
②哪件事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2.交流归纳
①秋游中××同学收拾午餐留下的垃圾,体现她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的行为。
②帮助邻校一位掉队的小同学寻找老师,反映她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通过这一情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用比较的办法来选择材料,而且让学生懂得最好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材料的真实、新颖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学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十则》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么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慭憖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办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啥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啥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也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也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也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也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啥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也可
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点明写作特点。
①善于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
分清楚。
②抓住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布置作业 。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益习其声 B.益押
C.至则无可用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项。
A不可胜数已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判断下列译文对不对。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间窥之]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愁越然,莫相知]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
么东西。
D.〔驴一鸣,虎大骇]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参考答案〕
l.A.渐渐B.更加 C.却 D.就 2.D 3.A/ B.X C./
D。X
(罗英)
《十则》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前滚翻、游戏“智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前滚翻是一种保护性动作,通过练习前滚翻,让学生掌握在摔倒时正确的保护动作。为今后生活学习提供安全保障。并帮助和启发学生开展一些创意活动;发展学生体能,提高灵敏、协调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敢于在体育活动展示自我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都比较活泼、思维反应敏捷,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但是呢自我约束能力差,在集体活动中有时不能顾及团队。所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对培养其社会适应性也有积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讨,互相合作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技巧是小学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的主要教材内容之一,比一二年级滚动与滚翻教材提高了动作的难度。三年级学生是柔韧和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感知事物直接视听和形象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课中运用了“道具”——手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分散与集中,友伴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尝试练习为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体育运功的愉悦,并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技巧。
1.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教学常规。
2.准备活动:教师创设游动物园情景,让学生模仿在游览过程中所见动物的走与跳.
3.学生自主体验尝试前滚翻动作.互相探讨动作。
4.学生大胆展示动作,学生评价。
5.教师评价表扬,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
6.学生友伴分组练习前滚翻动作,互帮互助练习。争取每个都能够参与到保护与帮助中。
7.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语言表扬激励学生,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分组.对动作掌握差的学生进行双腿间夹手绢辅助练习.鼓励学生勇敢练习。
8.小组选出的,进行展示。
9.游戏,“智取”。
10.放松:“人浪”,互相放松。
11,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表彰鼓励。
《十则》教案设计 篇6
qgyy
(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语文教案设计的问题,提出语文教案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包括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关键词:教案设计 动态生成性 个性
余映潮先生在《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在四个不同的层面理解“教案”二字。第一层面——定义层面: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第二层面——技术层面: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办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第三层面——艺术层面: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也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第四层面——教改层面: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案与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学正式实施之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 的规划,它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办法、步骤,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体现着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因此,可以说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这四个层面中,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的教师是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密、实用性强的教案的,同时一个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的教师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我认为语文教案设计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不可偏废。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却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教案设计中更是如此。潘涌在《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一文中提到指令性教案的三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唯有欲达之教学目标 和欲授之教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忽视他们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用这样的教案指导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习主体灵性思维的泯灭。所以,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课文。这一点使语文学科的教学根本区别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不能像它们一样给学生某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有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和学习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张琼在《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一文中讲道:实实在在地一切以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遇的障碍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内在需要为教学重点。一篇课文从哪儿讲起,重点讲啥,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亲密接触”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他还指出:关注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不是廉价简单地肯定学生,而是把学生在钻研文本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形成的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关注学生“独特体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这个过程在课堂上能否得以落实和突出。
我在设计《第一次真好》这课的教案时就设计了学生体验环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对“第一次”的认识,学生通过交流便能更深切地体会第一次的重要意义。全文的中心句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怎样让学生领悟这句话的含义?我便于此处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他们便谈出了对“第一次”的深刻感悟:第一次使我们慢慢成长,使我们尝试做一些事情,使我们接触新事物,历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有学生还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一次虽然不见得都成功,但毕竟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次即使失败了,也能为下一次积累经验,这样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才能取得成功;第一次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今后要积极尝试好的第一次……
上这堂课时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联系他们的体验来学习课文,这种心中有学生的备课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关注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有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也常常是滔滔不绝一节课,给学生以信马由缰、贯古通今的享受。但是呢大部分教师的“满堂灌”则是照本宣科,极其乏味地肢解课文。整个课堂,教师的讲授不仅没有给学生知识,还剥夺了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动口说、自己动手写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还应关注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适时适量地设计出适合所学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些活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扩展学生语文学习虚拟主机、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讲《女娲造人》一课时,我认真研析教材,设计了“探究品味——比较阅读”环节,让他们通过对《风俗通》译文与课文的比较得出改编神话的办法——抓扩展点,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办法。接着便设计了“拓展延伸——想像力训练”这一环节,使学生发挥想像力,根据文中学会的找扩展点的办法改编神话《盘古开天》。提供了四个角度(天地混沌的景象;盘古开天的过程;盘古顶天立地的情景;天地成形后,盘古化成了啥),请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展开想像扩充这个神话故事。课后作业 为“在作业 本上将《盘古开天》改编为动人的神话,注重情节的构思及想像力的发挥。”
课后反思时我感到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文本,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我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圈、点、勾、划的习惯。这一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我发现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课上习得的办法改编神话,而且还有想像丰富的佳作。这就表明这种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之贯穿于教学之中。
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教案是在对教学进行预设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预设不到的情况。特别是语文教学,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是很难预设全面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动态生成的因素。俞发亮在《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一文中指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教学当然课前要备课写教案(详案、简案),当然得预先设计;但是呢,当过分强调教案的预设作用时,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师生即兴的发挥、创造无法生成,进而导致僵化,缺少生气和智慧。教学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越少。
那么,教师在教案中应该怎样处理这对矛盾呢?目前较普遍的主张是增强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即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自觉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在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虚拟主机,要以多种教学办法构筑学生展示思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样才能促使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的形成,建设开放性课程。
讲《行道树》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想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思路。经过自己的琢磨,我这样设计:假如我是一个记者,全班学生每人都是一棵小树,我这堂课将对他们进行采访。上课之初,我便给学生点明我们的角色。我便问道: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生长在草原上,获得一种高大挺拔的优越感;有人说生活在海边,享受海风吹拂;有人说生活在一户人家的小院里;有学生说想做一棵行道树……我就由此自然导入 课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我最初设计时,就把自己当成一位记者,将要探讨的问题列了一“采访提纲”。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完全可以让学生也转换角色,让他们一部分人当小记者,随便请班里任何一棵“小树”答记者问。“记者”就需要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小记者”的发问,我发现自己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他们都能找到,而另外一位学生也能很好地应对。我成了一位引导者,我也积极参与其中,这种气氛特别好。他们回答问题时,我提醒他们要注意“采访”别人的语气,注意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下课铃响了,他们课下还积极地讨论。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种探讨学习的形式。课后反思时,我为自己的教学机智而自豪。如若自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可能觉得还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将教师提问灵活地变通为学生之间的提问与作答,便使他们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若我固执地坚持教案的预设性,那么这堂课就不见得那么成功。不要被教案预设性束缚了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教案虽然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案设计中,却始终存在着单纯依赖教参,甚至完全地照抄照搬教参的情况。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缺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木讷、呆板、千篇一律。我们现在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如果我们的教案是这样的,我们怎样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我们的教案、我们的课堂就要有个性,而能够使我们的教案、课堂变得有个性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将个性融入教案设计,教案中不仅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教师要从自身的特长、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对学生的了解来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案,使教案设计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才情以及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在进行《斑羚飞渡》公开课时,我将课文读了十几遍,最终决定第二课时设计“让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过程”的课上小练习。我自己研读课文后也查阅了大量备课资料,但很多都千篇一律。我将课文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等教学内容安排在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镰刀头羊的形象及斑羚飞渡的精彩瞬间。斑羚飞渡的过程震撼人心,这种过程是怎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一系列动词。这样,便可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使他们学习掌握并能将这种办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备课时我精心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上课时个别学生读了自己写的片段,发现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这种办法了。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案,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自己的教案设计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要将教案教条化,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变通,构建生成性课堂。改变教案千篇一律的面孔,将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构思融入其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使教案切实成为自己课程改革思考的载体。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案也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⑴余映潮:《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⑵潘涌:《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学科教育》2004年第1期
⑶张琼:《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第6期
⑷俞发亮:《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⑸辛朋涛、魏雪莉:《啥样的教案是好教案》,《教学与管理》2002年7月1日
⑹杨旭:《语文教案设计五因素》,《教学与管理》2002年9月1日
⑺姜世扬:《浅谈个性化教案的设计》,《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⑻戴正兴:《教案:共同面对的话题——今年来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动态综述》,《辽宁教育》2004年第1期
《十则》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宋代的词派(婉约与豪放),把握此诗的婉约风格。
2、能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对项羽、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2、准备《月光》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音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月光》这首歌吗?(课堂假设,没有听过吗,那让我们来细细倾听,听过了是吗?那让我们再回味一下) 播放歌曲 师:正如这首歌词中所唱得‘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有谁能称王’,秦末汉初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弥漫的年代,这是一个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被无情割裂的年代。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秦时明月》?《月光》正是《秦时明月》的片头曲,这个动漫正是以秦末汉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背景的,那么可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人物吗?为啥喜欢他呢?
学生回答
2、人物简介,深入感悟
师:老师喜欢的是其中的项羽,就是历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一位具有创奇性色彩的英雄,有哪一位同学了解项羽的传奇故事。
学:回答
师:项羽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他的性格具有复杂矛盾性,他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往往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同时也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既有着武林侠客的豪气干云的伟男子性格,同时也有着细腻温柔,为情所困的情种性格,正是多种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项羽形象,为后人所诗颂。
项羽在年少时便能力能扛鼎,拥有超人般的壮志雄心(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仪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我可以取代他!“确实,他最后做到了,*了秦王朝)
二、成语拓展,导入深入
师:同学们知道“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吗?有哪位同学可以可以讲一下 学生回答
师:就是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度过黄河,去营救赵国以解救巨鹿之围,楚军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所有士兵饱饱地吃一顿饭,每一个人吃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令,破釜沉舟,就是说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以此来表明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展示以一当十,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项羽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杀伐决断的英勇。然而从鸿门宴,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没有听谋士范增的话,进而错失了借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终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备用,侠骨柔情) 总的一句话,项羽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传奇性英雄,就连他的死都是那样的悲剧,在被敌军追赶到乌江边时,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苟且偷生,无脸见江东父老,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
我想每一个人的心中有对英雄不同的解读办法,有不一样的看法。几百年前,有一位女诗人,写了一首诗,对项羽的评价也很高。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女诗人是怎么样评价项羽的,是否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呢?
1、朗诵全诗,把握古诗的节奏 先由老师朗诵,再请同学来朗诵,随后老师在黑板上 划分全诗朗诵的节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读出豪放之气。
2、疏通字词,解释全诗 先有老师解释重点词语,再由学生自由讨论诗的意思,最后抽学生来尝试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老师最后说出正确的意思。 生当作人杰。句意: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
人杰:人中豪杰 死亦为鬼雄。
句意: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鬼雄:鬼中英雄。至今思项羽,
句意:到现在仍然思念项羽
思:思念 不肯过江东
句意:思念他不愿意回老家
不肯:不愿意 江东:江南的东部(项羽的老家)
3、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 豪迈悲壮
4、诗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诗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颇有感触,有《易安词》留世。
5、知识点拓展 了解“婉约”与“豪放”的区别
方案一、通过老师的表演来完成,用扇子作为辅助工具,表演江南女子的婉约姿态,与东北汉子的豪放
方案二、语言阐述。婉约就是话语含蓄柔美的意思,例如当你认为一个人的说法不对时,直接的说:“你的观点是不对的。”那么委婉含蓄地就说:“我认为你的观点,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
方案三、现在我们再欣赏一首李清照的一首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说说这首诗与本首诗在风格上的不同,本首诗(婉约),这首诗(豪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诗人,却写出了如此豪放的诗,这首诗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是异类。 选用哪种方案,视实际情况而定
6、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李清照为啥会写这首诗呢,联系李清照当时正处在北宋战乱的年代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发生战乱。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呢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李清照在行至乌江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7、理解全诗的主旨。从全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项羽有怎么样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全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是对项羽的歌颂,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更表达了李清照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铿锵的表白。
8、总结:老师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怀有远大的理想,男生可以做一位像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女生可以像李清照一样做一位富有才气、正直的才女。
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十则》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啥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么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也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办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啥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啥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十则》教案设计 篇9
荣成市实验小学 三 年级 音乐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
课题
欣赏乐曲《森林水车》《打枣》
课时
一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区别《森林水车》中悠静的旋律与欢快的旋律,初步记住并能辨认描写水车转动的主题旋律,认识世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唢呐的音色。
教学办法设计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1、直接导入新课(初听)(1)猜一猜这是啥的声音?(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水车。(3)师总结2、复听3、欣赏唢呐独奏《打枣》(1)初听(2)复听 , 宁静的森林早晨,轻盈的舞蹈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在水车主题出现时全体学生模仿车轮转动。在欣赏过程中虽不必告诉学生这首乐曲是回旋曲结构,但应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最重的水车主题,间隔地出现了三次,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1、欣赏管弦乐合奏《森林水车》。(1)猜一猜这是啥的声音?(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水车。(3)师总结水车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人力或畜力,风力推动水车,将河中的水抽上来浇灌田地,在我们中国的农村中大多都是这一类,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水车已被抽水机所代替,现在农村中已经很少见到水车了。第二类是利用江河水位的落差推动水车,进而推动水车旁磨坊里的石磨转动以加工粮食。2、要求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和印象最深的一段音乐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4、小结本节收获出示唢呐的图片或实物,并作简单的简介,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唢呐的认识。并能过教师的讲解打枣的情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开拓学生的思维主。①教师在琴上弹奏水车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并能初步记住。②复听,要求学生说出水车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乐曲大致的结构,教师归纳:序(宁静的森林)------水车主题------轻盈的舞蹈-----水车主题------欢乐的舞蹈------水车主题----尾声。 ③情景表演。
请几位擅长舞蹈的学生即兴表演3、(1)生谈对唢呐的认识(2)师总结并简介打枣作品(3)复听体会人物对话的情景。(4)再听,可即兴动作。
板书设计
森林水车 打枣
课后反思水车,对于城市的小孩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更别说是国外的水车。所以我在课前就搜集了一些关于水车的图片和简介,首先给了小孩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猜一猜水车的功能。这样通过对水车一步步认识的加深,在欣赏乐曲《森林水车》的时候,学生就能结合对大森林的想象听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同时在聆听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森林里除了水车还吸引来了很多的动物小孩子,使水车变的突然生动起来,然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自森林的不同的声音。
《十则》教案设计 篇10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啥?唐华的使命是啥?为啥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啥?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办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简介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进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2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表现手法。
(l)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自该思考 1.做课后练习三。
2.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第1题根据单元诵读要求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2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也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参考答案 1.(l)也:疑问语气“呢”;(2)与:反问语气“吗”;(3)哉:反问语气“呢”;(4)乎:疑问语气“吗”;(5)矣:陈述语气“了”;(6)尔:限止语气,同“耳”’‘罢了”;(7)矣:陈述语气“了”。2(1)相同点:文体上都是记叙文;内容上都是写唐雎的事;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课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本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十则》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择观察中自己感兴趣的,最想写的部分内容按顺序写一则观察日记。
2、引导学生写日记做到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选择观察中自己感兴趣的,最想写的部分内容按顺序写。
教学难点:
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具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写下观察日记。
2、准备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小实验项目。
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刊、查阅网站解决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重温有趣的发现
创设通过闯关获取“小小观察家”的情景,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中有趣的发现。
设计意图:三年级小孩子勇于表现,争强好胜的心态,创设通过闯关获取“小小观察家”的情景,然后设计让学生回顾口语交际中的发现,自豪地简介。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信与自豪的情感,活跃了气氛,轻轻地掀开作文在学生心中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放下畏惧习作的心态,乐于投进习作活动的中。为下一环节的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畅谈感兴趣的观察,点拨观察的办法
1、小组交流观察日记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评出最热烈的小组。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日记,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彼此的互相取长补短,有效调动了学生说的积极性。而且设计组间相互竞争,使课堂气氛既紧张,也愉悦,使交流更有实效。
2、全班汇报交流观察日记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引导生生互评。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指导(各类点拨1到两种)
植物类
含羞草
A、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器官观察含羞草的形状、生长特点等内容。
B、引导学生将验证碰含羞草叶子合拢的实验过程有序地简介。
睡莲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学习《花钟》的表达,将观察睡莲展开和合拢的经过说清楚。
发豆芽
引导学生抓住发豆芽的变化,将发豆芽的过程简介清楚。
玫瑰
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玫瑰花的花、叶、枝、茎的特点。
……
动物类
乌龟、金鱼、蚂蚁、水甲虫等等
引导学生抓住样子、性格、习性、有趣的现象等内容说清楚。
3、科技等其他方面。
引导学生抓住发现中发现的现象及探索发现现象的观察或所做的实验的经过简介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说,如:学生描述,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等形式,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所习得的观察办法,表达办法。并“润物细无声般”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观察办法和表达办法运用到自己的观察日记中。有效地体现单元内容间的连贯性与承接性。
三、自主习作,绘写发现
学生自主习作。
要求:选择观察中自己感兴趣的,最想写的部分内容按顺序写一则观察日记,语句通顺,并注意将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正确。
设计意图:以闯关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自主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动力。
四、集体会诊,修改作文
挑选学生的两、三篇习作,学生朗读作文,引导其他学生评议。评议要求。
1、发现一个优点,提一个建议。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修改,在师生互动中评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修改习作的能力。读写结合,不仅体现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也凸现了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总结评奖。
师:大千世界充满无穷的奥秘,平凡的生活却处处充满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再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定能发现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物。只要你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说不定有朝一日你的发现会震惊全世界的。
3、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作文,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观察日记
观察办法
眼──看
鼻──闻
耳──听
手──摸
脑──想
《十则》教案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 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 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啥?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么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啥?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
教学办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啥?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办法。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自由读文,举例说说课文中的写作办法,说说这样写有啥好处?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 易懂 深远 广博 不朽
《十则》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 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办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简介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简介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么样向读者简介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 ,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啥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简介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么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啥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啥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简介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办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办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办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办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 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办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也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办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也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办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也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啥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办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也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进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简介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进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十则》教案设计 篇14
一、活动内容:
Hello! Hello!(你好!你好!)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单词、短句。
Hello!(你好!) How are you?(你好吗?) thank you (谢谢) fine(好) How do you do ?(你好吗?)
I,m glad to meet you. 我高兴认识你。
三、活动准备:
1、英文字卡,小礼物(星星、iPhone等)
2、一只小熊、一只小白兔、花、草、树等板面设计教具。
四、活动过程:
1、板面设计,导入。
A、板面设计:在一个有花、草、树的公园里一只小熊出来散步,碰见一只小白兔。
B、导入:老师双手各拿一只小动物小熊、小白兔,一边走出课室,一边做着动作说:hello! hello!引出今节课的儿歌!
2、老师带动作教婴儿读儿歌三遍。
3、提问单词、短句,并进行照应、敲打。
①老师学小熊的声音问小白兔 说:“Hello”并让婴儿猜想小熊说了啥?然后学习“Hello”是“你好” 的意思。
②跟着小熊也说:“How are you?”老师提示这句话是平常见到人时互相问候的话,请婴儿猜出这句话的意思写啥?老师小结“How are you?”是“你好吗”的意思,请婴儿跟着老师读三遍,并对婴儿加以表扬,将小礼物送给最棒的婴儿。
③老师问婴儿,小熊已经向小白兔问好啦,那小白兔应该怎么样回答呢?小白兔做着动作向小熊回答:“fine!”老师请婴儿举手回答小白兔回答的中文是啥?唔,原来fine是好的意思,并小白兔还说: “ thank you!”那么它是啥意思昵?老师请全班婴儿说说看。唔,原来是小白兔对小熊说“谢谢!”。
④交织、照应单词。
小熊刚才和小白兔做啥啦?说“Hello” 小白兔也说啥?为啥小白兔说: “ thank you” 小熊对小白兔问“How are you?”
⑤ 老师问小孩子:刚才小熊已经向小白兔问好啦,那么现在请小孩子听一听小白兔说啥?“How do you do ?”引导婴儿说出当别人问你好的时候,那么你自己也要问别人好,那就是“How do you do ?” “你好吗?” 的意思。
⑥并你要对别人说自己很高兴认识他,那你就要说;“I’m giad to meet you”“我很高兴认识你”的意思。
⑦ 老师说小熊和小白兔已经打招呼啦,那么请小孩子再听一遍它们是怎么样说的。小熊对小白兔说“Hello”, 并问好“How are you?”小白兔很感动说: “fine, thank you!” 小白兔也很有礼貌地对小熊说:“How do you do ?”并说自己“I’m giad to meet you,too!”
4、指着教材读儿歌
老师要求婴儿用食指指着教材的儿歌,老师带领婴儿读两遍,让婴儿全体读一遍。
5、玩游戏,结束课堂。
①老师请一组婴儿扮演小熊队,一组婴儿扮演小白兔,请两队的小孩子手拿字卡,然后请两队出场,两队的小孩子一出场就互相问好:
小熊队说:Hello! Hello! How are you?
小白兔队说:I,m fine,I,m fine,thank you!
小熊队说:Hello! Hello! How do you do ? I’m giad to meet you,too!”
②教育婴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见到别人要打招呼
③请两队的婴儿各自做着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的动作出活动室去。
《十则》教案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宋庆龄敢于蔑视不合理传统习惯的大无畏精神和民主平等、尊重劳动人民的高尚人格。受到人格美的熏陶。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文章过长,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课前查找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重点是指导交流和阅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宋庆龄生平。播放多媒体课件,
1.交流资料。课前,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或向大人请教,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谁来说说宋庆龄的情况,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课前对宋庆龄生平的了解。
2.简介生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作简要的简介。
二、自读课文,感悟宋庆龄人格
1、设悬念,明确要求。
(1)制造悬念,导人新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安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左面的李燕娥是谁吗?她为啥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呢?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第8课。
(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①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2、自读自悟,交流感受。 .
(1)自读自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的哪几件事,在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2)小组交流: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说说课文写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②你从中体会到了啥?③还有啥问题不能解决?
3、汇报交流。
(1)概括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交流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几件小事中,你想到了啥?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3)交流疑难,集体解决。
三、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重点指导读好两三个片断,例如第三、四、九自然段,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可以在学生对宋庆龄充满敬意的时候,用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读出对宋庆龄的赞颂。
四、拓展阅读,收集宋庆龄故事
1、教师小结: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也是(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全国少年儿童慈祥的奶奶。她的生活经历如波澜壮阔的海洋,有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进一步去了解她?
2、课后查找简介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如果学生查找有困难,教师直接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网站。)
3、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宋庆龄奶奶的故事”的故事会。
作业设计:
课后查找简介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平等、民主、不搞特殊化
《十则》教案设计 篇16
《猫》这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老舍先生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猫》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猫》教案【教学设计说明】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通篇不过71个单句,478个字,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也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强化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办法。
根据课文特点,拟定四方面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么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的办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办法。
3.分析判断句子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和、折;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会用“彼此”、“无忧无虑”造句。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讲读第二段,指导背诵第四节,总结课文,有感情朗读,小练笔(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3.想想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怎么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并分清段落。
1.指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预习题。
2.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后明确: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猫既“老实”,也“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也“胆小”。)(3)提问: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5)再问:猫的尽职也表现在啥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啥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提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啥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8)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啥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0)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啥?(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么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11)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啥?为啥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啥?(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12)再问:课文也是怎么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13)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啥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14)小结第一段:①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啥感情?②想想刚才我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学习第一段的?(归纳出:首先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接着弄清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最后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看看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2.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啥?(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交,打秋千。板书重点词语: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交、打秋千。)
(4)提问:作者对小猫怀有啥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在讲清内容,理清层次,弄清句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可引背,引语如下:小猫怎么样的可爱?它们是怎么玩耍的?它们的胆子大到啥程度?作者为啥不会责打它们?
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总结全篇,练习仿写。
1.师述: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么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教师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啥?(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4)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猫》反思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
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呢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怎样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也有如下的几点疑惑——
一、没有“提问”但是呢应该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除了以话题的形式呈现以为,有没有其他的呈现方式了呢?
二、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三、在学生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么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十则》教案设计 篇17
一、说教材
[出示远程教育资源网图片]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父亲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怎样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样?有啥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啥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啥要谢我,我为啥要谢老爷爷?“居然”是啥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父亲的话,品析“汲取”是啥意思?你从父亲的话中懂得了啥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简介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啥启示呢?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啥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进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设计理念]
1、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优秀的教学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可根据媒体上提供的内容找到答案。比如:天都峰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
3、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最终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办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推荐站内搜索: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爱国演讲稿、2022年上半年教资考试答案抄一篇日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成绩、儿童演讲稿、小小动物园作文家人、运动让生活更美好500字作文、2013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吉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