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说课稿(精选13篇)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1
下面是关于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中华考试论坛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也累也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母亲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正是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啥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妈妈,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进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怎样?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啥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小孩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底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19课《七颗钻石》。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3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在第一篇和第三篇精读课文后面编排了主题为“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综合性学习及提示。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
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初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拓展延伸,了解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做阶段性小结。今天我着重讲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对文本的研读、品悟。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文本特点,我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第3个教学目标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即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情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教学办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积极获取。尤其是本文是一篇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重视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围绕水罐的变化开展,抓重点词句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所以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开放性的弹性练习。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还利用ppt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小孩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本与想象充分结合,为学生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情灾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简介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新课一开始,我就深情描述这一段文字并辅以渲染气氛,抓重点词句加以品析,让学生感觉旱情之严重,产生情感冲突,体会此时对水的强烈渴望,为朗读后文设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初感爱心。
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放声朗读课文,读中自学生字。因本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再加上三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本课时对生字不做过多分析讲解,个别难点字主要在品读中相机落实。
学生初读后交流在自读中体会到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小姑娘的爱心。
(三)精读课文,感受爱的力量。
在学生初读初知的基础上,引导深入阅读2、3自然段,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水罐的变化这一线索,分4步去层层深入教学。
1、画出写水罐变化的句子,在朗读句子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想一想水罐在啥情况下发生变化的?组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体验,并能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筛选整理。
3、在学生充分研读、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老师随机出示相应句子,抓重点词句进行适当占据。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过够”等词,感受小女孩对母亲的爱;想象小狗饥渴的样子,对水的渴盼,进而体会小姑娘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通过品味母亲的语言,感受母亲对小姑娘的爱;最后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进行想象讨论,表演朗读,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但她还是把水让给了过路人,再次体会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在一次次的与文本对话、深情朗读中,学生自主感悟,自学内化,真正懂得了文本所承载的价值涵向。
4、小结升华:结合板书,教师深情小结,进而疏理文本,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四)情感体验,积累语言。
课至此,学生沉浸在充满爱心与激qing的童话情境中,不知不觉中表达的欲望被激发了,但学生个体也存在差异性,这时我开放性地设计了3个写话训练,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完成。
1、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也新鲜的水流,这水流到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想象水给这个干涸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体会爱心的力量。
2、读着这个感人的童话故事,我想对小姑娘说:______________。
3、因为有爱,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激qing对话中提升爱,潜移默化,感受人格的熏陶。
最后我布置的两个作业:1、试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家里人听。2、收集身边类似的关于爱心奉献的故事。这两个作业,既让学生积累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了交流材料,打下了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学生的探究讨论过程中相机板书。这一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七颗钻石》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妈妈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大熊星座,进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想像小姑娘所做的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的美好心灵,领会到爱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我之所以把培养学生的爱心定为教学的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老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教学生怎么样做人,做怎么样的人。
(2)难点是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构思小女孩的梦。
本单元是奇思妙想单元,怎样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进行奇思妙想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美妙的童话吸引着众多的小孩们,作为初一的学生也不例外。虽然以前在本册中从未学过童话,但在课外学生已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教也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文是篇童话,学生较为感兴趣,所以我打算通过“谈——读——议——想”这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谈”,让学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谈童话的特点。这一环节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2、“读”,学生先通过默读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过齐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3、“议”,学生通过议故事的内容,议自身曾给予别人的爱或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及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4、“想”,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像小女孩的梦,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完成本课教学难点的任务。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四、说学法
小学生普遍喜欢看童话,本篇童话篇幅较短小,情节也不复杂,浅显易懂,学生掌握童话的内容一般没有啥大碍,重要的应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即爱心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对小姑娘的想像,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我利用激趣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你们喜欢看啥童话呢?能说说吗?学生自由谈?大家都看了那么多好看的童话,那大家能不能说说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啥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总结)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常用拟人的办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神奇的童话《七颗钻石》(板书)。
二、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学生第一次接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以非常有必要去了解,托尔斯泰这一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这些全属文学常识,学生需要了解。
三、学生先默读,扫清字词障碍
在小学阶段,积累字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我设置了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补充以下几个字词:
干涸(ché) 舔净(tiǎn) 瞬间(shùn) 唾沫(tuò)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清澈:清而透明。
四、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扫清字词障碍后,再一次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这个环节可以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五、 生按导读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虽然这篇童话浅显易懂、但学生大多只从表面来理解而没能深入实质,理解较为肤浅、片面,因此我设计了导读卡,导读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我的导读卡共有3个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事故的内容。
虽然这篇文章较为简短,但它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全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啥地方,为啥?小姑娘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爱心行动共有几次。
这一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水罐的神奇体现在“变”上,引出在这“变”内层的核心——“爱”再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文中其体现了几次爱,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啥?
这一安排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六、拓展延伸。
请联系你身边的事例,谈谈别人曾给予你或你曾给予别人的关爱及其感受,假如没有了爱,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对前面问题的拓展延伸,前面的问题是从课文内容上去把握爱心的力量,在认识上多少还带有片面性,把握得不够深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爱心的美好,爱心的巨大力量,进而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进而完成了教学重点的教学任务。
七、童话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它的神奇是因为它里面的情节是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的,是啥可以使我们超越现实呢?大胆展开想像是童话的大特点,想像是童话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现在请同学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想像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吧!
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兴越,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最后我让同学们欣赏歌曲《爱的奉献》,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体会爱的巨大力量。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也有方向指引的气氛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导入感受神话的美丽。导入课题:今天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检查词语认读,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读到这里你有啥疑问?(学贵有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此时鼓励学生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也一想,这些水给母亲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妈妈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啥?
③从妈妈身上你也见到了啥?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习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整体入手,品析文本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啥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啥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爱心——奇迹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乐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过程、办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而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2、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学情
美妙的童话吸引着众多的小孩们。小孩们从课文中、课外书中己读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因此,有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应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无定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同行者、陪伴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创设情境法等办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今天,我们说来学习一篇与钻石有关的课文。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2、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文章大意。指名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大旱灾?
2、抓住重点词“干涸”“焦渴而死”体会。
(四)品读课文,探究中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找出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学贵有疑,学到这里,鼓励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啥疑问?
4、交流汇报,教师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1)当她醒来……清澈新鲜的水
a、是啥力量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b、小姑娘得到水后,心情怎么样?喜出望外是啥意思
(2)她以为……还是满满的?
a、创设情境:小姑娘你干嘛那么匆匆,以至绊倒啊?
b、绊倒了,水却未洒,水罐也一次显示神奇的力量的原因是啥?
(3)本头做的……银的
a、本头的怎么会变成银的呢?
b、文章有两处对小狗的描写,你能模仿它的当时的语言吗?通过想象,体会爱的力量。…
(4)当妈妈把水也递给小姑娘时,母爱使水罐由银义变成金的。
(5)后来水给了谁?水罐为啥也会发生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习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也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析文本重点词句,使学生明其义、品其义、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引伸延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己有了很深的理解,明白水罐发生这么多的变化,是爱的力量的作用,但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问:“为啥七颗钻石会飞上天变成七颗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只在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变成的星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灯。
六、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神 变出了水来 爱
奇 绊倒水未洒 心
的 由木变成银 的
水 由银变成金 力
罐 钻石 水流 量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效率。
七、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的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也有方向指引的气氛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的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6
《七颗钻石》说课稿
——淮安市施河中学 施大军
一 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²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
² 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
² 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 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²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²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²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 [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
²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Lenovo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Lenovo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 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²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积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² 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² 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使水罐发生了一次也一次的变化,最后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星,进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永远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
2、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主线,把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作为教学重点来把握,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为教学难点来突破,而认知目标的实现则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二、说教法学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因此在教学办法的选择上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侧重与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是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验。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去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运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揭示课题时,利用多媒体良好的图文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时,以课件为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小姑娘美好爱心的片断中,课件把形、情、意融为一体,世界生机盎然的美景令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在谈感受时,学生有情可悟、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教学中不仅有以上的功效,还大大的节约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感知导题。
开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数星星图片及大熊星座图片,让学生谈对星星的了解。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接着学生随课件感知与星星相关的故事——七颗钻石。进而揭题诱发情感。为进入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2、研读文本,理解感悟。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策略是——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出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小姑娘的水罐为啥这么神奇呢?(出示图片)有了这一主线,让学生带着图片中的问题,或是圈画,或是朗读,或是讨论,或是理解,或是感悟。然后幻灯片出示问题:围绕水发生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你喜欢小姑娘吗?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且师点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后,也出示幻灯片,总结五次爱心行动。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再辅之以课件恰到好处的渲染,帮助学生理清了顺序,也诱发了学生情感陶醉,学生的思维之门完全打开。
用幻灯片出示梦想剧场,教师引导学生记住小女孩“找水”的过程,抓住小女孩、小狗、妈妈、过路人等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剧场表演,感受水罐最后一次变化——水罐里跳出七颗巨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时,学生欣赏到了世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那美妙的音乐,人间的美景令他们陶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当老师提出你想对小姑娘说点啥的问题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主题鲜明,感悟深刻。
3、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在总结时,主要把握两条线:一条是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旨在回顾童话故事内容。另一条主线是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幻灯片出示“爱心故事大家谈”师引导学生以“爱心”为主题讲故事;也出示“心的领悟,爱的箴言”的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有关爱的名言,同时用幻灯片展示名言,深化主题。最后用幻灯片出示小姑娘做了啥梦以及奇思妙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童话故事。
本环节使用幻灯片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省时省力,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图文并茂,增强了课文的直观性,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依托文本,重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首先是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也就是教师要深研教材,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我想在这方面我还有努力。其次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养成潜心会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默读,静心会文,圈点勾画,使学生进入享受语文的佳境,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彼此的对话中,心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办法的提炼,语言的欣赏与积累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渗透,这可能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我今后课改之路的追求目标。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进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
二、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 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 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点分析: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 分析: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难点 的设计便着重在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五、教学办法的分析:
听——想——议——写——说
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良好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七、教学过程 :
课前音乐,舒缓情绪。
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
(一)、导入 、激趣、揭题。
1、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呢?
引导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回忆小时读过的童话,让学生进行充分阐述。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
(2)、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主要从童话的构思、情节、语言方面来说,如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口语化、适合儿童阅读等。问题难度较大,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作答。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教师出示投影,展示课题,明确作者。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
(2)、你们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哪些作品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简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学生齐读。
3、出示学习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目标应简洁明了,即通过童话的学习,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能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要求。
(二)、欣赏童话,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七颗钻石》。
初一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便设计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个环节,在教师的语言诱导下,学生进入情境,自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绊(bàn)倒,干涸(hé)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个别字词学生在预习时已掌握,课堂朗读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4、学生表演朗读。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悟,通过个别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加深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知。
(三)、理解课文,讨论交流。
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么样变化的?是啥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教者可从小问题着手提问:七颗钻石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学生很快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即七颗钻石是从水罐里变出来的,顺水推舟问:水罐是个怎么样的水罐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会变”,也可能是“神奇”,教者均应予以肯定。(学生针对投影上的问题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应在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中进行。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我便在议一议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出及时解答。如有的学生会问:“小姑娘凑上水罐想喝水的时候,这时如果过路人没有出现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愿把水给过路人怎么办?”此时教者要联系童话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水罐不断的变化中明白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它从现实生活中来,也经过作者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四) 、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度和适应期,心理上对这些情节精彩、感情丰富的童话是很喜爱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容易得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写梦中场景这一片断的训练。教者在简单小结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后,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将童话《七颗钻石》的梦中场景补充完整。
1、教者出示投影,指名个别学生朗读习作要求。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啥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为了创设良好的写作气氛,在设计课件时,配设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投入写作。教者在学生写作时,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点拔、指导。
2、 学生朗读习作片断。
学生朗读时教师或学生作旁白,可依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赏析。教者对好的习作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体会作者写作用意,联系生活谈感受。
1、 体会句子的含义:“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者可先提问学生:作者为何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可从钻石的价值来说,也可从作者的用意去阐述,明确作者以“七颗钻石”为题,是因为钻石的价值是贵重的,小姑娘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七颗钻石一样在空中闪现着耀眼光辉吗?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大概便可。然后打出投影,出示题目,从文中最后一节来展开,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远放射光芒,向人间遍洒爱的光辉。
读完这篇童话,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者出示投影,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小组交流。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布置作业 。(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排演《七颗钻石》课本剧;
2、 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未来社会的人没有合作的态度是不行的,在这一环节上,教者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充实和完整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排课本剧、画插图等形式对童话内容作补充,演课本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里有导演、演员的分工、道具的使用,这个过程不单单让学生记住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
这节课的板书以“爱心”为中心,辅以小姑娘水罐的变化,充分体现“爱” 的主体。
九、设计感想: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既学到知识,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地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七颗钻石》。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也累也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母亲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正是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啥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妈妈,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进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怎样?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啥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小孩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也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也累也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母亲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正是小姑娘对妈妈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啥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妈妈,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进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也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怎样?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啥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小孩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11
《七颗钻石》说课稿
——淮安市施河中学 施大军
一 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²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
² 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
² 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 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²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²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²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 [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
²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Lenovo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Lenovo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 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²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积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² 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² 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进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
二、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点分析: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分析: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难点的设计便着重在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五、教学办法的分析:
听——想——议——写——说
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良好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七、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舒缓情绪。
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激趣、揭题。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呢?
引导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回忆小时读过的童话,让学生进行充分阐述。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
(2)、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主要从童话的构思、情节、语言方面来说,如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口语化、适合儿童阅读等。问题难度较大,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作答。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教师出示投影,展示课题,明确作者。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
(2)、你们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哪些作品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简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学生齐读。
3、出示学习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目标应简洁明了,即通过童话的学习,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能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要求。
(二)、欣赏童话,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七颗钻石》。
初一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便设计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个环节,在教师的语言诱导下,学生进入情境,自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绊(bàn)倒,干涸(hé)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个别字词学生在预习时已掌握,课堂朗读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4、学生表演朗读。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悟,通过个别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加深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知。
(三)、理解课文,讨论交流。
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么样变化的?是啥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教者可从小问题着手提问:七颗钻石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学生很快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即七颗钻石是从水罐里变出来的,顺水推舟问:水罐是个怎么样的水罐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会变”,也可能是“神奇”,教者均应予以肯定。(学生针对投影上的问题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应在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中进行。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我便在议一议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出及时解答。如有的学生会问:“小姑娘凑上水罐想喝水的时候,这时如果过路人没有出现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愿把水给过路人怎么办?”此时教者要联系童话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水罐不断的变化中明白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它从现实生活中来,也经过作者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四) 、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度和适应期,心理上对这些情节精彩、感情丰富的童话是很喜爱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容易得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写梦中场景这一片断的训练。教者在简单小结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后,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将童话《七颗钻石》的梦中场景补充完整。
1、教者出示投影,指名个别学生朗读习作要求。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啥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为了创设良好的写作气氛,在设计课件时,配设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投入写作。教者在学生写作时,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点拔、指导。
2、 学生朗读习作片断。
学生朗读时教师或学生作旁白,可依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赏析。教者对好的习作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体会作者写作用意,联系生活谈感受。
1、 体会句子的含义:“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者可先提问学生:作者为何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可从钻石的价值来说,也可从作者的用意去阐述,明确作者以“七颗钻石”为题,是因为钻石的价值是贵重的,小姑娘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七颗钻石一样在空中闪现着耀眼光辉吗?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大概便可。然后打出投影,出示题目,从文中最后一节来展开,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远放射光芒,向人间遍洒爱的光辉。
读完这篇童话,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者出示投影,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小组交流。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排演《七颗钻石》课本剧;
2、 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未来社会的人没有合作的态度是不行的,在这一环节上,教者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充实和完整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排课本剧、画插图等形式对童话内容作补充,演课本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里有导演、演员的分工、道具的使用,这个过程不单单让学生记住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以“爱心”为中心,辅以小姑娘水罐的变化,充分体现“爱” 的主体。
九、设计感想: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既学到知识,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地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进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
二、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点分析: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分析: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难点的设计便着重在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五、教学办法的分析:
听——想——议——写——说
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良好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七、教学过程(www.定制ifanwen.com):
课前音乐,舒缓情绪。
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激趣、揭题。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呢?
引导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回忆小时读过的童话,让学生进行充分阐述。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
(2)、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主要从童话的构思、情节、语言方面来说,如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口语化、适合儿童阅读等。问题难度较大,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作答。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教师出示投影,展示课题,明确作者。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
(2)、你们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哪些作品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简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学生齐读。
3、出示学习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目标应简洁明了,即通过童话的学习,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能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要求。
(二)、欣赏童话,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七颗钻石》。
初一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便设计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个环节,在教师的语言诱导下,学生进入情境,自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绊(bàn)倒,干涸(hé)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个别字词学生在预习时已掌握,课堂朗读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4、学生表演朗读。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悟,通过个别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加深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知。
(三)、理解课文,讨论交流。
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么样变化的?是啥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教者可从小问题着手提问:七颗钻石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学生很快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即七颗钻石是从水罐里变出来的,顺水推舟问:水罐是个怎么样的水罐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会变”,也可能是“神奇”,教者均应予以肯定。(学生针对投影上的问题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应在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中进行。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我便在议一议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出及时解答。如有的学生会问:“小姑娘凑上水罐想喝水的时候,这时如果过路人没有出现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愿把水给过路人怎么办?”此时教者要联系童话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水罐不断的变化中明白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它从现实生活中来,也经过作者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四) 、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度和适应期,心理上对这些情节精彩、感情丰富的童话是很喜爱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容易得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写梦中场景这一片断的训练。教者在简单小结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后,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将童话《七颗钻石》的梦中场景补充完整。
1、教者出示投影,指名个别学生朗读习作要求。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啥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为了创设良好的写作气氛,在设计课件时,配设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投入写作。教者在学生写作时,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点拔、指导。
2、 学生朗读习作片断。
学生朗读时教师或学生作旁白,可依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赏析。教者对好的习作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体会作者写作用意,联系生活谈感受。
1、 体会句子的含义:“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者可先提问学生:作者为何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可从钻石的价值来说,也可从作者的用意去阐述,明确作者以“七颗钻石”为题,是因为钻石的价值是贵重的,小姑娘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七颗钻石一样在空中闪现着耀眼光辉吗?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大概便可。然后打出投影,出示题目,从文中最后一节来展开,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远放射光芒,向人间遍洒爱的光辉。
读完这篇童话,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者出示投影,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小组交流。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排演《七颗钻石》课本剧;
2、 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未来社会的人没有合作的态度是不行的,在这一环节上,教者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充实和完整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排课本剧、画插图等形式对童话内容作补充,演课本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里有导演、演员的分工、道具的使用,这个过程不单单让学生记住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以“爱心”为中心,辅以小姑娘水罐的变化,充分体现“爱” 的主体。
九、设计感想: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既学到知识,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地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13
《七颗钻石》说课稿
——淮安市施河中学 施大军
一 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²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
² 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
² 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 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²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 [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²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²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 [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
²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Lenovo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Lenovo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 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²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积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² 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² 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推荐站内搜索:四川大学考研成绩查询、高中毕业典礼演讲稿、北京成人高考分数线、新疆自考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稿、我们的校园作文、军训日志、新年祝福语大全 简短、中秋之夜日记、5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