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渔歌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本词意象丰富、情真意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本词的设计力求在朗读诗词的基础上,由词中画、词中人进而通过了解词人生平,将读、思、悟、说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怎样学好古诗词,在渔歌子的音乐中,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四个生词。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在音乐中回味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词,深刻体会词人的志向,体悟其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办法:启发式讲读法、以画促悟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四个生词以及九种景物。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词的意象,在品析意象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知道张志和是谁取的吗?(适当点评)张志和16岁时考取进士,努力学习,给皇帝上了一份折子,里面提到很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赐名张志和。

  【设计意图:这首词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词人做官直至后来弃官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进而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

  (一)初读本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中需停顿的地方。浅层次的了解本词)

  (二)词语学习。

  学习步骤:

  1.识字与注意停顿

  ①记住鹭、鳜、箬与蓑四字的读音和写法

  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需注意停顿

  2.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和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我在处理字词的音、形、停顿三方面时,通过图片、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情感体验对字词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义,另一方面通过讲解诗词的区别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的办法。】

  三、抓住重点,以图入境

  (一)请一位小孩子回答出词中的九种景物

  (二)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框,请两位小孩子合作,把九种景物画入框中。其余同学划一划、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九种景物。这可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深入体会词义,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本词的九种景物—以图入境,加深体会。】

  四、身临其境,集体交流

  (一)同学闭上眼睛,教师把这首词的词义有感情的朗读,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想到了啥

  (二)集体讨论 

  (三)站立起来,再一次全班齐读本词

  【设计意图:讨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想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想象,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1.提问:为啥作者迟迟不归,真的是因为留恋西塞山的美景吗?

  2.预设:

  第一处: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在《和答 弟志和 渔夫歌》中,希望弟弟早日归来,为啥弟弟还是不归?

  第二处:

  (1)了解作者生平

  (2)指导本词。

  第三处:

  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本特点,我进行了充分预设,分为三块进行引导。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思、悟、说为主,通过有层次地引读、学生的想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充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  音乐结尾

  【设计意图:更深刻体会词义】

  3.小结:同学们,本词所作之处就在湖州,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自然,自由的追求梦想。

  五、总结,深情结课

  以歌结尾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本词,并背诵本词

  2.查找相关资料,更深刻的了解作者,找找有没有与张志和思想感情相同的词或诗歌,课后同学之间交流

  【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词语的掌握需要书写,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朗读,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反思。而且,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了读写反思的作业。】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2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例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例如,渔歌子,你会想到啥?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啥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到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啥?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办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不限的想象虚拟主机。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啥?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不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3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景色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读出词的意韵美。

  2、激发想象——体会词的画面美。

  3、品味赏析——感受词的内涵美。

  4、举一反三——形成丰厚的积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塞、若、笠、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前十分钟:

  1、自我简介

  2、小游戏:比赛说词语(表示颜色的一、二、三、四字词语)

  比赛诵春季的古诗

  七、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境,走进《渔歌子》

  1、师:同学们,你知道吗?中国古代有许多诗人喜欢以钓鱼为内容写诗,我这儿就有几幅钓鱼的图画,你能读出相应的古诗吗?(指名诵读《小儿垂钓》)(评价:这个钓鱼的孩子儿真投入)这幅图所描绘的也是哪首钓鱼诗中的情景呢?(出示《江雪》画面)(评价:这个钓鱼的人好孤独呀)

  2、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和钓鱼有关的词——《渔歌子》。(师板书课题)

  3、师:谁来读读?(指名读)这是一首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了,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来,我们一起诵读(师生齐读)你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一幅色彩多么鲜明的图画呀,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渔歌子》也很美,来,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出示全词)

  (二)初读,读顺《渔歌子》

  1、师:打开书110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词,注意把词中每个字的字音读准,遇到不认识的字你还可以做做记号,多读几遍,对于词中不懂的词语,你还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你们平时是这样学习诗词的吗?你看这办法多好。(生自由读)

  2、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成果吧?

  3、师:(课件示词语)哪一组开火车来读读这些词?(师相机指导“塞”、“蓑”等字读音。指导说说对 “白鹭”、你还在哪首诗里见过“白鹭”?“鳜鱼”的认识。)

  4、师: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这首词中,把整首词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师:同学们,在这首27个字的词中,只有3个字不是写景的,你一定可以发现的,(指名答)“不须归”:这个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啥意思?是啊,谁不须归呢?他为啥不须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吧。

  2、学生自由练读,引导学生和同桌互读。

  3、师:谁来说说,这首词中,是谁不想回家呀?他为啥不回家?

  4、是啊,西塞山前白鹭飞——(生接读)(出示词句)

  谁来读读这句词?(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你呢?你一定能把眼中的西塞山读出来的。你呢?读读,让我们也感受到。同学们,来,让我们看着这    的西塞山一起读读这句词。)

  读着这句词,我还想到了一句写山的诗:相看两不厌——,现在我觉得相看两不厌的,还有西塞山。

  还有谁来读读这句词?听了他的朗读,你还看到了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引导学生把各种景物的颜色、姿态、声音、气息充分说出来,相机延伸相关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如果学生说到“自由”,引导说出西塞山是自由的,白鹭是自由的,桃花是自由的,流水是自由的,鳜鱼是自由的,小草是自由的,等,如果你置身于这景致之中,你也是——,张志和也是——,来,让我们抬头看山,低头看水,读出这美丽的景致吧。)

  5、师:读得真有韵味,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板书:景色优美)这还是一个    的世界!   的世界!

  6、师:(配乐)看,(指图)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桃花艳艳,鳜鱼嬉戏,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指一组)情不自禁地吟诵——张志和(指一组)情不自禁地吟诵——

  在这世界里,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多么悠然自得,我们不禁轻轻地吟诵——张志和不禁轻轻地吟诵——

  7、师:(配乐描述)现在,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西塞山的自然万物在脑海中再次清晰地浮现出来,你,就是张志和,正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垂钓于西塞山前。不知啥时候,轻轻地,悄悄地,风吹来了,雨飘来了,这微微的斜风把这绵绵的春雨吹得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请大家睁开眼睛,你有啥感觉?

  8、是啊,置身于这连绵不断、满目青翠的西塞山,看到那清澈的小溪、红艳艳的桃花,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家呢?让我们读读这句诗——生读第二句。

  看到那自由飞翔、悠闲自在的白鹭、活蹦乱跳的鳜鱼,张志和实在舍不得回家。读——

  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听见山间鸟儿欢快的歌唱,张志和真不想回家呀,读——

  任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拂面,任沾衣欲湿的杏花雨飘落,张志和也不想回家呀——

  9、师:让我们和张志和一起,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吧,来,我们一起吟诵《渔歌子》。(全班齐读)

  (四)拓展,悟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仅仅是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舍不得回家吗?如果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写下这首词的诗人——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吗?

  2、师口头简介张志和资料。

  3、师: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人们钓鱼,通常会用弯钩,上好鱼饵,可你知道吗,张志和钓鱼,用的可是直钩,他也不上鱼饵,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他啥也没钓到,张志和却说他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啥呢?(板书:悠然自得)大家还知道和张志和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钓鱼之趣不在鱼的人吗?(简介姜太公、柳宗元)

  4、师:张志和写下《渔歌子》后,他的哥哥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面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谁来读读?(指名读)

  4、师:你读懂这首词了吗?哥哥叫弟弟做啥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5、师:哦,哥哥要弟弟快些回来呀!那现在我们来扮演扮演这两兄弟,老师是哥哥,你们是张志和,我来劝你们回家好吗?

  6、师生合作和答:

  师:弟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须还。

  生:不归。

  7、师:我们还是尊重张志和的选择吧,和他一起寄情于这美丽的大自然中,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致远吧。让我们把这首《渔歌子》深情地吟诵出来吧!(生配乐齐读)背诵。

  9、师:张志和终究在这悠然自得中悟出了更多的人生哲理,这首《渔歌子》和另外四首《渔歌子》传唱千年,并流传到日本,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本《玄真子》也成了他的传世经典。就让这首千古绝唱,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最后,让我们用歌声来回味,再次感受中华诗词悠远的意境吧。

  八、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美如画

  悠闲自在

  乐而不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也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季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季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啥?为啥?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啥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啥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小孩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小孩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么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也是怎么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办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小孩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啥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办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啥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景色,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也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景色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啥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景色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啥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啥?

  生:美丽的景色。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办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啥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啥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啥?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么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啥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也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季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季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季,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啥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啥?(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哪?(美丽的景色,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6

  初夏时节的清风,所过之处青梨小果,浸润虞南平原。果林绕环之中,一曲《渔歌子》在上虞市谢塘镇小唱响。听着由乐清市乐成七小赵惠文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颇有一翻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乡间风情。新语文的课堂呈现着:赵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学生灵动的想象,师生畅游词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简练而富实效

  由一幅优美的山原景色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啥?”

  当学生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简介了“词牌”的意义,使学生明确了词牌的用意。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也让学生说说“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

  生:满江红

  师: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新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单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学生,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如果能读得再响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学生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词,听着显然比第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朗读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他们,我们更需要有一位语文老师所特有的细心与忍耐。赵老师的轻声细语,呵护着这位学生。从赵老师的言行举止中,这位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实也便是如此。这便是赵老师的语文课堂。)

  三、尽展想象的臂膀

  师: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要在读一首词中,想象词中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想象词中的画面。

  赵老师范读《渔歌子》,生闭眼,聆听,想象。

  (赵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尽情地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恬淡的乡间风情之中。)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生:我觉得溪水叮咚,桃花夹岸,鳜鱼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丽。

  生:我觉得西赛山前白鹭高飞的情景最美。

  生:我觉得作者在斜风细雨中垂钓,肯定很自在。

  师: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么样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生:应该是很开心的。

  生:他看着周围如此优美的景色,也自在地垂钓,肯定很愉悦。

  师: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

  生:诗词中将事物的各种颜色都写出来了。有青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

  师:是呀,作者所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师: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啥,还会听到啥,闻到啥?用心去闻一闻,还能闻到啥?

  生:能听到白鹭的叫声。

  生: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一首词所展现的画面是无尽的,赵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不仅展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更可贵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的镜头。清幽的远山,流动的溪水,高飞低鸣的白鹭,悠闲垂钓的老翁,在赵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尽情想象,直至听到了鸟儿的鸣叫,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灵动的课堂练笔

  当同学们尽情地想象着诗词所带来无穷魅力,看着、听着、闻着一切的一切,赵老师适时地提出了练笔写作的要求:“书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此时学生经过想象交流后,头脑中已经呈现了清晰的画面,适时地提出练笔的要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也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语文,深度的语文

  在听取了赵老师的《渔歌子》一课后,我对“新语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种有“深度的语文”。它是我们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开拓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并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等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生读,“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想到的是哪句词?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读,“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怎么样的细雨呢?“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师:不须归,轻轻地读,慢慢地念──不须归

  师: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诗词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对,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你读出了啥?

  生:兄弟呀,为啥不归呀?

  生:作者厌恶官场

  生:作者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师:作者在那里悠闲垂钓,也钓到了啥?

  生: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游与山间的田园生活

  (深度的语文,并不是单单指挖掘深层的人文内涵,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景色画而已,为啥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新语文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赵老师旁征博引,对同一景色的描写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词汇。这些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7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小孩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孩子钓鱼时做啥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例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例如,渔歌子,你会想到啥?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啥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到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啥?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办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不限的想象虚拟主机。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啥?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不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8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季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也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也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季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啥,甚至是闻到些啥。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啥?也闻到了啥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么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小孩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简介简介。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小孩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啥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 猜猜谁给他取得?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赐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简单简介张志和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也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啥?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例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季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老师趁势说,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有绿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季,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季。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1、引读《渔歌子》后,张志和他留恋青山和绿水,他称自己是江波钓徒。他的哥哥为词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啥?(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 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0

  课文类型:阅读课

  上课课题:渔歌子

  上课年级:六年级

  上课时间:3月27日

  上课地点:钦州市第四小学多媒体教室

  上课类型:公开课

  研究要点:怎样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扩展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如梦令》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吗?苏轼在一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个人独自观赏圆圆的明月,先是埋怨,后来心里宽慰了许多,并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所吟诵出来的,就是一首歌咏中秋之月的词,题目是《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出示,齐读)

  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词《忆江南》,还有印象吗?

  生(齐):有。

  师:好,咱们一起来复习。(学生齐背《忆江南》)

  【对学过的古诗词的复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入境始与亲”,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再次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Lenovo到啥?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律。(教师范读,生齐读。)

  师:现在你们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课件出示“填一填”)

  生回答。

  【填空题的设计,为学生描绘江南水乡美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这真是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美丽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志和到那去游览一番吧!(生齐读)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凸显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带着微笑读,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诗人愉悦的心情。】

  师:春季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季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季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季)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季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季)

  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季的早晨)

  生:《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师指着窗外的绵绵细雨:现在外面下的就是春雨)

  师: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咱们还学过一首《清明》,有印象吗?

  生:《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让学生汇报搜集积累到的关于春季美景的诗句,扩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季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季的美好。我们被春季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么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啥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啥不走?是啥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啥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季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让学生融情入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咱们再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在老师眼前出现的是一位匆匆赶回家的渔夫,谁能读得更悠闲些?

  指名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么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这一环节补充了《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比较了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有啥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教材,也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虚拟主机,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景: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人:不须归      悠闲自得

  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也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透露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课堂上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将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虚拟主机。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学生还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对《渔歌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这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学校评价:

  黄红冬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接待了钦州市犀牛脚镇70多名老师,得到了听课老师及领导的好评。本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更有灵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或新问题时,教师仍把解决问题的积极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和谐的生成中得到发展。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预案为:引导学生领悟“是谁斜风细雨不须归?”,把问题的答案预设为“渔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有对“渔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读;也有对“诗人” 留恋忘返的升华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学没有受预计教案的约束,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因动态生成更有灵性。

  二、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而更精彩

  在这堂课中,教师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词的基础上,也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这两首词,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同是垂钓图,意境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整合课程资源,既立足于教材,也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虚拟主机,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更精彩。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1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说关于颜色和景物的词语)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忆江南》)(请生背诵)

  2、 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

  3、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啥内容?(师相机简介:“渔歌子”也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么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

  3读得真不错,你能带大家读读词语吗?(出示生字:西塞山  鳜鱼  箬笠  白鹭)

  (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重点指导“鹭”字的书写,让学生写在书上)

  4、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鹭飞”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还有没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们都听出来了,这就叫读得有板有眼。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请看,每行词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我来读。(出示课件,师生合作朗读完词,)

  6、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7、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三、品味词中画,体会词的意境。

  1、师加动作重复读最后一句,设问:“不须归”是啥意思?(板书)?(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啥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2---3个)

  3、哦,你还从这首词中读出了美景,你真会读书!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读一读,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个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4、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师板画)

  5、这幅迷人的画卷,色彩也是那么鲜艳,再去读读词,你看到了那些绚丽的色彩了吗?

  6、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啥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7、谁能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8、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塞山走进那个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吧!(配乐 寂静山林)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9、这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就汇成了《渔歌子》里这样的句子—— (出示句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能用朗读为我们展示这份美吗?先自个练练

  10、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11、这让你感到是一幅动的画,来,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想象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下,或是徜徉于流水两岸,……(播放音乐,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12、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柔和的春风中,花瓣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 (诵读整首词。)

  13、来,男小孩们,读出白鹭高飞,鳜鱼欢腾!女小孩们,读出桃花芬芳,流水依依

  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啥。请大家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写一写?(师小结: 真是如诗如画呀。真是如诗如画呀。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四、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小孩们,你们看,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2、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3、师:我们似乎忘了啥?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雨,他依然写道——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依然写道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2、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好,你来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啥?你怎么知道的?

  3、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4、是啊,这么美的景色,怎么舍得回来呢?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呢,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5.说到这里,你有啥疑问么?

  6.读诗歌,光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了解张志和吗?(生简介后师补充)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 “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也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呢都没有找到。

  7、你觉得他钓着些啥了?

  8.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这首词才能成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词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效仿《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填词,可以说,这首词宛如架加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读。

  五、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听,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诗人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小孩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来当一回诗人,吟诵吟诵吧!(生吟诵《渔歌子》)

  2、这么美的词,你也一定想把他记在心中,就试着背背吧!(同桌互背)

  3、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是多么希望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和谐的大自然中自在地生活­——齐读

  4、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是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纷争,远离战乱,永远幸福安宁地生活——指名读

  5、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一片向往,都化在了《渔歌子》的字里行间—— 齐读

  6、同学们可能干,我们一起走进了诗人的心中,精妙的古诗词留给了人们不限的想象虚拟主机,你们知道吗,古代的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不但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呢!让我们在《渔歌子》的歌声中再一次倾听诗人的心声吧!

  六、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回去把这首词乡改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也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三种层次的朗读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读通”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懂”时要学生读出词中蕴涵的景物;“读好”时让学生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读出词人的情感。这样循序渐进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办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简介张志和,并非常自然地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写的一首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根据词牌的特点,师读哥哥写的词,让学生对照《渔歌子》和答,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陶醉山水间“不须归”的情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最后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跟唱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并熟记了这首词。

  这样,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更让学生读懂了词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不须归”蕴含的两个不同境界。

  整堂课朴实自然,要是还能在读词前加入诗人的生平会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孩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小孩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小孩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小孩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办法: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小孩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小孩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简介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啥叫“不须归”?为啥“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啥?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你能用啥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也闻到了啥?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啥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么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啥?(哥哥在叫弟弟干啥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不限的想象虚拟主机。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啥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小孩们的兴趣。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小孩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么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小孩们的想象说出是啥样的西塞山?啥样的鹭?啥样的流水?小孩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小孩们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小孩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景色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Lenovo到啥?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季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啥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啥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季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季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季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季)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季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季)

  生:《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季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季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季的美好。我们被春季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么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啥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啥不走?是啥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啥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季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么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4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啥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景色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也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5

  师:谁能把本课的词先读出来?注意把字音读准,字字落实。(提出朗读要求)

  生:开始读词。学生读得好,老师给予掌声。

  师:为啥能读准?(反问)

  生:我们都有预习,查了字典。

  师:对,课外查字典是个好办法。但是呢,要读准字音,需要借助啥?

  生:拼音。

  师:对,拼音是帮助我们读准字音的拐杖。(生动形象的比喻)

  生:继续读词。

  师:西塞山是个山名,在哪?借助啥知道?

  生:在。我是借助注释知道的。

  师:看,注释多重要。(提示学生注意注释)再看下面两个词:箬笠、蓑衣。怎么理解?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和图画。

  师:对,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提示学生注意插图)

  生:男女读全词,老师不停的表扬、鼓励。

  师:这跟以前的诗有啥不一样?

  生:这是一首词。

  师:你怎么知道?学过词吗?

  生:以前学过《忆江南》。

  师:好,谁能把它背出来?

  生:一个个背《忆江南》,老师不停的表扬。

  师:这个词还可以唱呢。动情的唱起来。

  生:不停地鼓掌。

  师: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归”是回去的意思,我把它换成“还”字,大家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好听吗?

  生:不好听,很别扭。

  师:对,很拗口。现在大家把一、二、四据最后一个音节标出来,然后读一读。

  生:标音,读。

  师:怎样?他们的韵母是否相同。

  生:是一样。

  师:那是因为他们要押韵。读古诗词,要琅琅上口。(提出古诗词朗读的要求)现在很多歌曲,也是讲求押韵的。例如这首歌(轻轻的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问:有没有押韵?

  生:有。

  师:好的诗词像一首歌,还像一幅画。(板书历历在目)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九种景物。

  师:画家看到一些美丽的景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在通过笔墨将他画出来、写出来,这种景物更美。其实,通过想象,我们即使是闭上眼睛也能看,用我们的想象来看,好不好?

  生:闭上眼睛,开始想象。

  师:播放美妙的背景音乐,开始朗诵,并述说,引导学生想象。问:你看到了啥?把你看到的融入到你的朗读中。

  生:带着想象齐读。

  师:小结:高明的画家——张志和。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幅画深深地可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带着想象大声朗读

  师:“不须归”怎么理解?

  生:不须要回家。

  师:真的是不须要回家吗?了解作者张志和,出示。

  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作者不想在回到黑暗的官场,他喜爱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津津有味地钓着鱼呢!现在,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津津有味的读一遍课文!

  生:津津有味地读书。

  ……

  研究结论:

  要创设好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注意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从课堂社会学的角度说,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间民主的关系和同学间亲密友好的关系,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的开放式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里学生不用去关心怎样取悦教师,不用去在意同学们对自己态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材料和观念进行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和自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坚持学生问答“无错误”原则,允许、理解、容忍学生的错问、错答。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延迟评价,把工作重点放在弄清为啥错和怎样改进上,而不是放在结果的正确与否上,更不能视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答、敢问。

  (二)努力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个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

  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即积极(良好)型、消极型和一般型。而现在,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这样,便要求我们努力创设情境,通过积极引导,创建活跃的答问气氛,使课堂教学气氛向积极型转变。

  那么,怎么样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呢?

  首先,从教师自身形象来说,要想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教师必须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提问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教导学生敬爱老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其次,从课堂教学来说,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等。

  (三)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呢?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养。

  2、营造课堂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3、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鼓励学生多吸收知识。

  (2)提醒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4、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想问。

  5、运用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提问。我们可以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和定时评价等形式,通过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提问,达到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目的,进而真正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能力。

《渔歌子》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自我简介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简介张志和。

  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你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

  咱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师简介。3、揭示课题。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啥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谁知道啥是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读词,把生字读准,把词念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教师评价后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啥区别?

  4、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啥?把它圈出来。

  5、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共九种)

  (相机理解“箬笠、蓑衣”)学诗词的时候,咱们千万别忘了书上的注释,它可是咱们学习古诗文的好帮手。

  6、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老师要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例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鳜鱼、蓑衣、箬笠”,边写边提示生字“笠”的写法)

  7、生仿照教师板书完成九种景物的填写,师巡视指导。

  8、指名上台板演,师生评价(相机指导“鹭、塞”的写法)。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生齐读后试诵)

  2、同学们,你们发现词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春天)

  3、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季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啥?听到啥?闻到啥?你也想到啥?(师配乐范读)

  4、师生交流。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啥?怎么样的西塞山?怎么样的白鹭?

  词人坐在船上,他的视线回到溪边,他看到了啥?怎么样的桃花?怎么样的流水和鳜鱼?

  词人张志和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渔歌子》来——

  5、读诗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就是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请你们用词来回答。

  3、讨论:为何不归?

  出示作者资料。

  从资料中你读到了啥?

  再读词,你明白啥了?

  学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就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读《渔歌子》。(生齐读)

  五、补充拓展,总结升华

  1、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啥呢?

  (生说话练习)

  2、引诵《渔歌子》。

  3、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4、齐诵全诗。

  5、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心志平和

推荐站内搜索:公务员考试网官网入口、国庆日记300字、浙江省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免费下载、读后感作文500字、甘肃自考成绩查询、公务员打印准考证、宁夏自考成绩查询、湖北省自考成绩查询、作文网 小学五年级、

《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渔歌子》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517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