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 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 10年中增加 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比 1985年提高 13. 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 27. 7%,提高 5. 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33. 4%,下降 13. 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 12. 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比如, 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 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 10年中增加 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比 1985年提高 13. 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 27. 7%,提高 5. 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33. 4%,下降 13. 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 12. 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比如, 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 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 10年中增加 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比 1985年提高 13. 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 27. 7%,提高 5. 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33. 4%,下降 13. 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 12. 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比如, 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 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 10年中增加 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比 1985年提高 13. 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 27. 7%,提高 5. 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33. 4%,下降 13. 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 12. 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比如, 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第 1 2 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

  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10年中增加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提高5.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比如,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

  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

  学习、调研的能力。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6

  专题复习:经济常识考点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在我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农村中的农业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所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因为本考点涉及的知识联系着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热点问题,因此,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涉及党和国家鼓励公有制经济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股份制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保护合法收入等政策的相关知识。

  1.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如果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会使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是从经济的性质上讲的,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营方式和资本的组织形式。衡量所有制实现形式优劣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目前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但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4.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其他的分配方式则与相应的经济成分相适应。应特别注意的是:为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让各种生产要 素参与分配。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能够实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理解这一实现形式时,主要应注意三点:第一,前提是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第二,经营方式是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第三,经营方式灵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3.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可以通过股份制形式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4.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信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有利于调动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本考点知识链接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

  1.公有制经济———xx届三中全会的有关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非公有制经济———xx届三中全会的有关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3.混合所有制经济———xx届三中全会的有关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分配制度———社会财富的分配。xx大报告有关财富分配的论述主要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5.财产权———现代产权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 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例1 在我国现阶段,不同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 )

  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B

  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多少获得报酬,但在现实中,按劳分配的实现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故此题正确选项为B。此题的干扰项为C,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利益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和题干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任何企业都会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报酬。

  例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 (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A

  此题是2003年江苏春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再认和再现能力,以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xx大报告的这段话要求我们不仅要发展公有制经济,而且还要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7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误区一  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剖析】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表明 , 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 , 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 并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因此 , 市场经济是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呢 , 单纯的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 , 需要国家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 国家宏观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因此不能认为 " 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 。

  误区二  共同富裕就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剖析】强调共同富裕 , 并不否定在市场经济中 , 经济利益 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 是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要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 , 必须承认收人分配中差距的存在 ,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通过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搞平均主义 ,只能导致普遍贫困 ; 另一方面 ,国家也要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以适当调节 , 以免造成收人水平的过分悬殊 , 背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因此 , 不能认为 " 共同富 裕就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 。

  误区三.为啥说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

  【剖析】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市场机制即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对有些社会需求不能发挥调节作用 , 或有些社会需求不能让市场机制对其发挥调节作用。比如, 助人为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修建城市广场、改善大气环境、国防、公安等 , 就属于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内容。而麻醉品、不健康的读物等 , 则不能让市场起调节作用 ,那么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 ,这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误区四. 克服对宏观调控理解的几个误区。

  【剖析】 (1) 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2) 不能认为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在于效果上的差别 ,而不是有无问题。

  (3) 不能认为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 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发挥基础作用的基础之上 , 同时也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

  误区五.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剖析】 (1) 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所有的劳动者、 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 , 世界上且没有同步富裕 , 即使在原始氏族社会 , 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前 , 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步、同时富裕 , 这不但做不到 , 反而会导致普遍贫困。

  (2) 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 , 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企业、地区先富起来 , 就能调动各企业、各地区的积极性 , 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误区六. 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的关系。

  【剖析】〈 1) 市场经济总与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 ,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 , 它只是一个反映、标志商品经济的社会化或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的一个范畴。

  〈 2 〉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 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 ,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3) 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都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都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同时也都存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误区七.继续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 , 确保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误区八.突出重点 ,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误区九.我国分配收入差距过大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 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

  (1) 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理解市场经济的特征。

  (2) 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及企业反不正当竞争的必要性。

  (3) 注意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点。

  (4) 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5) 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6) 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论 , 分析企业竞 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用宏观调控理论 , 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7) 联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 进一步理解宏观调控。

  (8 〉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财政、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 , 分析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必要性 , 分析公民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2. 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

  (l 〉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办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办法论、矛盾主次方面辩证 关系原理和办法论 , 分析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和重点论 的办法、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和适度原则 , 分析说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 分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分析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 分析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 , 分析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的关 系 , 分析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的关系。

  (4)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5) 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 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分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三种手 段的整体功能。

  (6) 用对立统一观点 , 分析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 分析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分析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按劳分配与 非按劳分配的关系。

  (7) 用真理标准原理 , 分析 " 三个有利于 " 标准

  3. 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

  (1) 用国家职能、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的宏观调控。

  (2)结合国家性质理解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3) 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知识 ,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1. 复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时 , 可联系到历史上讲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复习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可联系到历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农村状况和粮食生产状况。

  3. 复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 可联系到历史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

  4. 复习公有制主体地位 ,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时 , 可联系地理学科中的 " 中国工业 " 和"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 等相关知识。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 重点 ]

  1. 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3. 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4.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与市场经济的缺陷

  5.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6. 国家的宏观调控

  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难点 ]

  1. 市场的含义

  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 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能力点 ]

  1. 对事物根本性质的认识、判断能力

  2. 辩证思维能力

  3. 综合分析能力

  4. 表达能力

  四、《考纲》要求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4. 公民的合法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5.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6. 国家的宏观调控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办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源的 有限性有更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节的基本观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本节的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怎样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l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1)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也纯”的单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国不能实行私有化,而要坚持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数量的界定,也要有质的限定。党的xx大报告突破了“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确立了“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明确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A从数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

  一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份额、数量的误区。在1985年以来的10年中,虽然工业公有资产在工业总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工业公有资产总额从198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5万多亿元, 10年中增加 6倍多,为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说明份额下降,但总额增加,实力强化。

  B从质量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近30万家,分布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由于战线过长,造成国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因此,现有国有企业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破产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多种运作方式,将国有资产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集中到国有经济应该而且可以强化的领域。这样,虽然由于破产兼并,国有企业每年减少千百户,但国有资产由此迅速由低回报产业向高回报产业转移,向大型企业集团聚集,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从质上看,公有资产要通过优化重组强化其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情况,可以从装备水平这一侧面得以反映。据1996年对全国工业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比 1985年提高 13. 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 27. 7%,提高 5. 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33. 4%,下降 13. 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 12. 8%,下降5.5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等),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比如, 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6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但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格局。1995年末,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资产总额达85%。也如,虽然目前国有经济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但1996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万亿元,国有经济就达6000多亿元,加上集体经济的2700多亿元.两项合计,公有制经济利税总额共为8776亿元,贡献率达88%。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值却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法建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所以,首先应该对该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建议: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办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比如第二框教学可引导同学读图:

  图一,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图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然后课堂思考,并议论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

  最后课堂讨论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向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篇9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误区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剖析】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 也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1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发展也很不平衡 , 生产力呈现多层次的结构 ,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 促进生产力发展。 (2 〉我国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还不大 ,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 在坚持公(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有制主体的前提下 , 在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的条件下 , 一定范围内还要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而国有经济的比重还会有所减少。

  误区二  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否意昧着必须从竞争性行业全部退出

  【剖析】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 坚持 " 有进有退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原则 , 而不是只退不进。国有资产从某些行业退出是为了向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 , 向经济效益更好的行业和企业进入 , 进而增强自身的控制力。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全部退出实际上是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误区三  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剖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 , 按照一定原则 ,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 ,这种联合 , 既有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联合 , 也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其中 , 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联合显然为公有制经济 , 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 , 既不能统称为公有制经济 , 也不能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 , 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应归为公有制经济 , 只有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才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误区四  股份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剖析】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财产占有形式的社会化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也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属于国有经济,有的属于集体经济 ,只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误区五 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

  【剖析】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 资本主义可以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制度的性质 , 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 ,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 , 我们搞股份制 ,只要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 , 就不能说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

  误区六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 前者指的是公有制经济 ,后者指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显 然 ,不能说 "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确的说法是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七.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一回事吗。

  【剖析】(1)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 , 有的地方、有的产业 ,可以有所差别 : 公有资产占优势 , 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表现为 : 第一 , 在 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 ,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 国有经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 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是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 ; 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则是侧重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

  误区八. 我国当前调整固有经济布局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剖析】(1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就是说 , 国有经济是否起主导作用 , 主要不是看它的数量 , 而是看它的质量 , 看它能否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 , 能否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 有没有较强的竞争力。调整固有经济的布局 , 虽然会使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 , 但其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强化。因此 ,经过调整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不会削弱 ,相反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2)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①公有制为主体 , 不等于说国有经济占主体 ,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从量上看 , 调整后 , 国有企业的数量会相对减少 , 国有资产的比重会相对降低 , 但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仍然会占优势。④从质上看 , 调整后 ,国有经济将会更加有力地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 竟争力会进一步提高 , 其主导作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总之 , 只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 , 只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只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改变。

  误区九.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矛盾的。

  【剖析】 (1)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 , 也不平衡 , 由此决定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 , 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 也决定了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2) 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行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市场配置资源 , 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 , 由市场形成价格。因而 ,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 ,也应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各方面的利益 , 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误区十. 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形式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 :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剖析】前者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后者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误区(二) : 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的收人。

  【剖析】: 在我国现阶段 , 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 , 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 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 , 而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 , 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误区(三): 把非劳动收入等同于剥削收入。

  【剖析】  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主和外资经济中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收入属于非劳动 收入 , 但现阶段我国非劳动收入还包括 : ①按资金分配的收入 , 比如利息、股息等 ; ②风险收人。这些都不是剥削收入。

  误区十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 , 市场形成价格 , 价格由供求决定 , 不再由价值决定。

  【剖析】市场形成价格或市场决定价格 ,是指价格在市场上形成 ,而不是人为地规定的。这其中就包含着价值的决定因素和供求的影响因素。

  市场形成价格 , 实质是由价值决定价格 ,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 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 , 这是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 , 价格只由供求决定、不由价值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十二. 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剖析】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市场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存在着 , 但当时并不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 , 所以那时没有市场经济。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 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时 ,才有市场经济。所以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的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十三. 市场经济不是商品经济。

  【剖析】有两种错误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 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根本不同于商品经济 ,不是商品经济。

  要走出这两个错误观点的误区 , 就必须搞清楚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 :(1) 含义不同。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 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 考查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 , 它考查的是生产是否为交换而进行。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 , 它考查的是用啥方式配置资源。

  (3) 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自由竞争阶段。

  二者的联系 :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 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 , 才出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 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 ,必然要 求建立市场经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有密切联系 ,但也不同于商品经济。

  误区十四.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剖析】(1)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等同。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如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民和劳动者集体所有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资本怎样组织管理和运营。

  (2) 同一种所有制可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 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误区十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剖析】(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是侧重于就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则是侧重就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而言。

  (2)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 , 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 公有制经济还包括了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和国有成分。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分布上的优势 ,就全国而言 ,有的地方 ,有的产业上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优势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误区十六.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

  【剖析】(1)分配前提、主体不同 : 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前提是个体私有制。就主体而言 : 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公有制范围内的职工 ,后者分配主体是个体劳动者。

  (2) 分配尺度不同。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为尺度 , 多劳多得 , 少劳少得。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则是除上税外都归劳动者所有。

  (3) 二者的地位不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 是我国目前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后者是其他分配原则争的一种。

  误区十七.  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

  【剖析】(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 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 ,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 , 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2)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指大多数人都富裕起来 ,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它不等于同时、同等富裕 , 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 它不等于同等富裕 , 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富裕程度、生活水平完全一样。如果追求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必然导致平均主义 , 其结果是普遍贫穷。

  (3) 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这就会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的积极性、创造性 , 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 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成功经验 , 并在资金、技术上提供帮助 , 带动共同富裕的表现。

  (4)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并不必然出现共富。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直接带来的是收人差距 , 如果没有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 , 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为此 , 国家要通过分配政策 ,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 取缔非法收入 , 整顿不合理收入 , 调节过高收入 , 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 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误区十八.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1) 认识到这一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 , 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势不两立的 , 故一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被当作 " 资本主义尾 巴 " 割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提法是 :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即它们不占重要位置 , 也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不需要这个补充了。而事实上 , 目前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而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 在这期间 , 非公有制经济都会广泛存在 , 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 ,中共xx大报告明确提出 ,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 ,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 非公有制经济受社会主义 " 普照之光 " 的影响 , 已不同于一般的私有制经济。

  第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 , 同非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 ,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己力量 , 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力量 ,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 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误区十九.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剖析】(l) 生产力水平与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 从根本上说 , 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我国 ,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集中表现的现代机器大工业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 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属于主体地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 呈现多层次性 ,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 生产力水平与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 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3) 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 ; 发展市场经济 , 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误区二十.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剖析】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资本主义可以用 , 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 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实践中的新事物 , 是群众的创造。股份合作制是本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职工具有双重身份 , 既是劳动者 ,也是股东。

  股份合作制的特点主要有两点 : 一是股份合作制改变了所有制主体 , 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的前提下 , 以一股份的形式共同占有和支配企业的生产资料 ; 二是股份合作制企业以按劳分配为主 ,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 , 即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接股分红相结合。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兼有股份制某些特点的合作经济 , 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这是当前城乡集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而不是股份合作制。

  误区二十一.坚持 " 两个毫不动摇 "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 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

  (1) 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理解市场经济的特征。

  (2) 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及企业反不正当竞争的必要性。

  (3) 注意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点。

  (4) 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5) 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6) 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论 , 分析企业竞 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用宏观调控理论 , 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7) 联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 进一步理解宏观调控。

  (8 〉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财政、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 , 分析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必要性 , 分析公民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2. 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

  (l 〉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办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办法论、矛盾主次方面辩证 关系原理和办法论 , 分析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和重点论 的办法、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和适度原则 , 分析说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 分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分析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 分析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 , 分析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的关 系 , 分析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的关系。

  (4)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5) 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 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分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三种手 段的整体功能。

  (6) 用对立统一观点 , 分析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 分析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分析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按劳分配与 非按劳分配的关系。

  (7) 用真理标准原理 , 分析 " 三个有利于 " 标准

  3. 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

  (1) 用国家职能、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的宏观调控。

  (2)结合国家性质理解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3) 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知识 ,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1. 复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时 , 可联系到历史上讲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复习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可联系到历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农村状况和粮食生产状况。

  3. 复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 可联系到历史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

  4. 复习公有制主体地位 ,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时 , 可联系地理学科中的 " 中国工业 " 和"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 等相关知识。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 重点 ]

  1. 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3. 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4.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与市场经济的缺陷

  5.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6. 国家的宏观调控

  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难点 ]

  1. 市场的含义

  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 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能力点 ]

  1. 对事物根本性质的认识、判断能力

  2. 辩证思维能力

  3. 综合分析能力

  4. 表达能力

  四、《考纲》要求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4. 公民的合法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5.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6. 国家的宏观调控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200字大全、包头人事考试网、昆虫记读后感400字、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成人高考、二级建造师模拟试题、黑龙江高考网、蚌埠学院分数线、山西特岗教师报名入口、自学考试查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精选9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794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