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精选15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Lenovo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小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进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啥?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也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啥含义?诗人“发现”了啥?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也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啥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妈妈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2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Lenovo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Lenovo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小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进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啥?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也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啥含义?诗人“发现”了啥?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也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啥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妈妈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3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也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妈妈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妈妈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也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也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也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也启人Lenovo。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Lenovo,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妈妈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也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4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也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妈妈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进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办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也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略
2. 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Lenovo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Lenovo.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Lenovo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3. 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怎样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故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故乡的春季,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故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啥?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故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景色如画的“故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妈妈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故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季”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Lenovo.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比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5
1.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 )a.“灰烬”b.“奇异的芬芳”c.“那么细,那么软”d.“血和灰.阴暗”e.“没有渔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 的日子里写的。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c.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 发行的书。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 到充分体现。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桥 杨山 道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 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 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 (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 a.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 充当“大队”文学习作 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b.“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 的“桥”,让他人或 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 《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c.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Lenovo,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d.《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4.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动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 安定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_。5.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造两个句子。 有的拓荒者是天生的冒险家。他将薄田变成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 ① ② 6.写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里是太阳,是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形的手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理解下列诗句(1)“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啥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评析: [延伸拓展] 一、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家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啥?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的“幸福”指的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和谐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的倾听 你的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啥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啥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4. 诗中写两位诗人听到同一蟋蟀的叫声,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的深刻含义是(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的作用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爸爸的难题 (1)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爸爸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小孩在一起。爸爸喜欢小孩,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2)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父亲摘下眼镜,凑过身子一也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克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3)末了,父亲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小孩,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父亲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效益吗?” (4)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父亲:“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5)父亲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6)“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与兔子较量。d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7)“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父亲坚持道,“它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 (8)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它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跑赢兔子。e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9)父亲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津津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重心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以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用浪线画出与a句中:“也唠唠叨叨”的“也”字相呼应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呆望”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阵”能否改成“一眼”,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小保罗的爸爸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不得超过8个字)。12.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6)、(7)、(8)段,理解d句、e句能否对调,为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致使爸爸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表现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联系你的生活用70字左右谈一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1.a、d、e 2.d3.a4.理想是文明 理想是安定 理想是繁荣5.①有的拓荒者是孤独的苦行僧。他背负着爱.仁义和道德的十字架,头顶烈日,口含蛇胆,脚踩黄沙起程。或:有的拓荒者是肤浅的井底蛙。他省吃俭用,吃苦耐劳,终于在苍茫大漠中筑起一幢像样的小楼,犁出几分贫脊的农田。 ②有的拓荒者是不羁的行吟诗人。他浪迹天涯,随遇而安,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或:有的拓荒者其实是卑劣的拾荒者。他爱繁华,爱富庶,荒芜是他最憎恨的敌人。6. (1 ) 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季”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Lenovo.心理和情感。 (4)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7. (1)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2)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8.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9.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10.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拓展延伸]1. 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2. 指个人的幸福。3.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4. 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突出了同一祖先同一血脉的感情。5. 写蟋蟀之声无所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普遍。6. 说明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心是永远向着家乡的。7.①蟋蟀是本诗抒情的载体,反复咏唱可淋漓地抒发内心的激情。②用蟋蟀是每段内容的核心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由点到面,从内容上得以扩展。③反复咏唱可使段与段之间呈现扩展——收缩的关系感情有起有伏。8.(1)指爸爸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2)父亲对保罗不注意听话而不满,也话语诚恳而有分量,情意深长地提醒他 (3)指父亲当时脸上的表情没办法说出和描述出来 9.第(1)段的“爸爸喜欢……和别的故事。第(2)段小保罗记得……叫人腻味。 10.认真思考的意思。不能,因为“一阵”表明小保罗思考时间较长,与“呆望”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呆望”矛盾。 11.乌龟踏实有韧性 乌龟*的是运气 12.我没有说你会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赛跑中会像兔于那样躺下睡觉。 13.不能,从(6)(7)(8)父子对话的要点看d句是证明(6)段中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这句话的理由,而e句是用来反驳(7)段中“它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这句话的。 14.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办法与爸爸不一样。 15.文章通过父子两代人对故事“龟兔赛跑”中乌龟取胜的原因的不同理解而展开的辩论,说明当代社会两代人的思维办法的不同。 16.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想必同学们会有很多话要说,只要联系自己,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6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Lenovo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Lenovo、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Lenovo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
坚贞不屈的意志美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妈妈的歌。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
[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故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办法有啥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 那里是太阳,是春季。
[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季”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这首诗是怎么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
[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故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 ) 河堤( ) 憔悴( ) 蓬 hāo( ) 荇( )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
(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嶂,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故乡,写了故乡春季的哪些景象?是怎么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啥特点?
3、诗人是怎么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啥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米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季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妈妈,
黄昏路上我看到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季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该诗所写的时间是 诗歌中的“而你们,站在那儿”一句中“你们”所指的是 。
2、诗歌中,诗人由金黄的稻米想到了 、 。
3、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到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Lenovo,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虚拟主机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妈妈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妈妈,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季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三、资料下载
戴望舒其人其诗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
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
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7
王文彬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林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行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以上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简称《手掌》)。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推重。戴望舒本人也偏爱这首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多次(包括在政务院举行的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上)向听众朗诵此诗,表达他爱国的赤诚。
《手掌》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1946年12月15日),尾注创作时间为“1942年7月3日”,后依据尾注时序编排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然而,在诗人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真正写作时间与发表时所注的时间并非一致。在深入考察这一矛盾现象时,我们既看到一些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痛苦,甚至关乎一代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不禁令人掩卷深思、心潮难平。
事情的缘起是,我在整理编辑《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中,读到了戴望舒保存的一份剪报。这份剪报共47页,收录诗人发表的自1941年1月至1946年1月创作和翻译的诗文一百三十多篇。这里的诗作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沦陷时期发表的,有《过旧居》、《示长女》、《天晴了的时候》、《赠内》、《墓边口占》(作者自注:原题为《萧红墓边口占》,萧红二字被检)、《偶成》等。另一种是剪报最后一页所辑录的,自注为“是沦陷中不曾发表而在胜利后发表的”。包括《题壁》、《愿望》、《等待》、《口号》,总题为《旧诗贴抄》,发表于1946年1月5日《新生日报》《新语》副刊,署名林泉居士(这些诗篇后来均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剪报中没有《手掌》一诗,但却另有一首《断篇》,未标发表的刊物和时间(和《旧诗贴抄》编排在一起),署名“易鱼”,以后也未收入诗集(现已被笔者编入《戴望舒全集》(诗歌卷)中)。全诗如下:
我用无形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破碎,那一角是和着血的泥,/那辽远的地方依然还完整,硬坚,/我依稀听到从那里传来雄壮的声音。//辽远的声音啊,虽然低沉,我仍听到,/听到你的呼召,也听到我的心的奔跳,/这两个声音,他们在相互和应,招邀……/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诗与《手掌》的相似,由此推断,它只能创作于《手掌》之前,而不能在其后。从剪报所提供的材料来看,至迟到1946年1月,《手掌》一诗还未问世,只有构思运句与《手掌》相近的《断篇》。因此,戴望舒在《手掌》发表时(1946年12月)注明原作写作时间是“1942年7月3日”,应该是不真实的。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得到证明。
(二)
1946年10月,戴望舒打破了由港回沪近半年的沉默,在《文艺春秋》第3卷第4期发表组诗《虏居诗抄》。1946年12月,《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也发表《诗二章》,《手掌》就是其中之一(另一首是《等待(二)》)。
从两组诗的标题来看,前一组诗标明是“虏居”即沦陷时所作,后一组未标“虏居”,但尾注创作时间则也属于“虏居”。标题和尾注的差异,为我们留下疑窦。因为:第一,如果按照《诗二章》的尾注所标的时间,属于“虏居”时所作,应列入《虏居诗抄》之中发表;第二,如果是旧作(以尾注时间来看),修改可能没有按时完篇,则可以把前一组诗称为《虏居诗抄(一)》,后一组诗列为《虏居诗抄(二)》,如同他为两首《等待》分别标上(一)和(二)。出现这种情况,不可能是诗人的疏忽所致。诗人在同时期的俗文学研究和考证中十分严谨,甚至连一句读都不放过,作出了卓然的成就。具有这种严格的学术素养的学者是不会对自己的创作掉以轻心的。
这种有意在写作时间上的模糊,可以说明诗人的一点苦心。因为,戴望舒后来也没有像《过旧居(初稿)》和《过旧居》、《等待(一)》和《等待(二)》那样,把《断篇》作为《手掌》的“初稿”来处理,作单独发表。否则,人们便能够根据《断篇》推断出作于其后的《手掌》的写作时间。在《手掌》发表后,《断篇》没有再次发表,也没有编入诗集,其意图明显是让人们遗忘《断篇》。由此可见,《手掌》的实际创作时间,是故意被戴望舒模糊的,原作“1942年7月3日”是不可信的。
其次,《手掌》是戴望舒诗作的一个高峰,此作若属于1942年作品,则与同时期作品反差甚大,其他诗作难以与之比肩,可谓孤峰突起,鹤立鸡群。从1942年7月至1944年间,诗人仅写了《心愿》和《等待(一)》两首水准一般的诗。1944年以后,尽管还有《过旧居(初稿)》、《过旧居》、《示长女》、《赠内》、《萧红墓边口占》、《偶成》等幽婉深致的佳构,形成后期创作高潮,但也无出其右。这些诗章虽然吸收了现代派诗歌的某些手法,基本上还是采用结情于景或于事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没有沿着《手掌》一诗探索,向西方现代派借鉴的道路上作进一步的拓展。这里是存在矛盾之处的。
相反,如果我们把《手掌》当作戴望舒1946年后的新作,以上疑虑即会冰释。此间,他正致力于洛尔迎、波特莱尔、阿波里奈尔、魏尔哈仑和梅特林克等西方现代诗人诗作的翻译,诗人的艺术视野更为开阔,代表他译诗的重要成果《<恶之华>掇英》和《洛尔迎诗抄》,也正在凝聚中。他的既有诗人的明丽也有学问家的精审的俗文学研究,已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收入《小说戏曲论集》中的论文,大都是在此时发表的。中西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融汇业已走向更深层次。他有着较丰富的艺术积累,应该会在《过旧居》等佳构之后产生新的超越。《手掌》在此时出现,是瓜熟蒂落,应运而生。
第三,从《手掌》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属于1946年后的新作也很符合戴望舒的境遇。在沦陷期间,诗人抒写的情绪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仇恨,二是等待。沦陷初期,面对日本占领军的铁窗烈火,诗人写道:
我们之中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们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狱中题壁》)
诗人在更多的诗篇中抒发了“等待”的心情:
我等待了两年,/你们还是这样遥远啊!/我等待了两年,/我的眼晴已经望倦啊!(《等待(一)》)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如果生命的春季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相比之中,《等待(二)》和《手掌》二诗抒情的重点则有了转移。《等待(二)》在再现铁窗腥风血雨的画面中,融入了诗人现实的体验:
你们走了,留下我在这里等,/看血污的铺石上徘徊着鬼影,/饥饿的眼晴凝望着铁栅,/勇敢的胸膛迎着白刃,/耻辱粘着每一颗赤心,/在那里,炽烈地燃烧着悲愤。刀把我忘在这里,让我见见/屈辱的极度,沉痛的界限,……
诗中回荡着两种声音,一是“等待”,二是感到“耻辱”,以后者为基调。日本兵的残酷,激起诗人深深的仇恨。沦陷时的梗桔,诗人默默沉静的等待,并没有使诗人感到人格的失落,如今光复了,解放了,诗人却因“朋友”和“同志”的所谓举揭而蒙受耻辱。
日本人占领香港时,诗人戴望舒曾坐了七个星期的地牢,受了种种酷刑,“做柔道的呆对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他没有供出一个人,只在奄奄将毙时被保释出狱,并落下了致命的哮喘病。如今却蒙上“附敌”的罪名,诗人当然无法理解。他在给港粤文协会员的“申诉函”中说:“有时我惨然的想,如果我迟一个星期不释放而死在牢里,到现在的情形也许会不吧.....一也许诸君会问我:你为啥不早点走了呢?不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文化人都离开了这个魔岛吗?...一戴望舒没有说明他留下来的原因,他有不能公开说明的原由。
夏衍当时曾针对叶灵凤、戴望舒“附敌”的说法,指出香港沦陷后叶灵凤对劝他离港的友人表示“有事不能邃离”,因而建议“经过详情恐怕要等他脱险后自己来说明,我们希望暂时不作过早的结论。”四十二年后,他在回答有人询问说:“他(指叶灵凤一一笔者)说有事’,则是1939年潘汉年交给他的‘事’。后来(解放前的47,48年)潘说过,要他(指叶)保持超然的态度不直接介入政治,留待将来‘为我们帮忙’。潘案以前不让说,案后更不能说了也。”①冯亦代也证明,是潘汉年让戴望舒在香港沦陷时留下来。②然而,现在却天旋地转了。望舒在诗中抒写自己现实中强烈感受到的耻辱、悲愤、沉痛,自是题中之义。
不过,在对生与死作深沉的哲理思考后,他还是以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决心,把苦难当作自己的命运来承受:
做个证人,做你们的耳、你们的眼,/尤其做你们的心,受苦难,磨炼,/仿佛是大地的一块,让铁蹄蹂践,/仿佛是你们的一滴血,遗在你们的后面。(《等待(二)》)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承受苦难(耻辱)和再次等待苦难(耻辱)洗刷的心情。
《手掌》则显现了诗人精神品质的另一方面一一对永恒中国的热爱和憧憬。他相信祖国的春季,“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自己再也不会像“牲口一样活”,“缕蚁一样死”,个体的生存价值因祖国的光昌明丽而得到真正的肯定。诗人于此也一次表现了隐含于中的个体与历史、民族、祖国之间的联系。这是经过苦难冶炼后得出的人生哲学和思考,比起《断篇》中“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的心境,明显是一个升华。
据戴望舒的朋友回忆,诗人当时一方面对诬蔑他在香港当过汉奸的人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也咀嚼自己的苦难和耻辱,认为“一个人既要抗日救国,献身民族解放事业,遭受一些苦难,承受残酷的身心折磨,自在情理之中’。③可以说,《等待(二)》和《手掌》就是这种胸襟的诗意写照。
因此,《手掌》作于1946年,是完全符合情理和历史的。
(三)
既然是新作,却也在尾注标明是沦陷时所作,时间的故意错置,当然不是文字游戏。戴望舒是认真的,《手掌》的创作时间故意错置,是诗人借此强调自己沦陷时期的铮铮气节和爱国赤诚。
戴望舒战时曾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负责之一,香港沦陷后,因种种原因,滞留香港三年零八个月。长时间的阻隔,“文协”和文艺界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他的情况。1945年9月,戴望舒向茅盾写信表明心迹。9月25日,“文协”发函慰问戴望舒,并托其调查附逆文化。11月15日,戴望舒根据“文协”的要求,主持召开了“文协香港会员通讯处”第一次会议,12月17日恢复出版《文协周报》。
与此同时,怀疑附逆的阴云却慢慢向望舒身上汇拢。1946年1月1日,有何家槐等二十一人签名的《留港粤文艺作家为检举戴望舒附敌向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建议书》发表。④不久“建议书”得到采纳。1月21日,出至第6期的《文协周刊》停刊。1月29日,由港粤两地作家选出理事,宣布文协港粤分会成立。在分会主编的《港粤文协》第1期的《敌占期间香港文化活动》一文中,多处提及戴望舒的名字。2月6日,戴望舒向港粤各位会员发送申诉函,未果。这样,使经过灾难岁月刚刚获得解放和光明的诗人蒙受了人格的耻辱。
1946年4-5月间,戴望舒依据“文协”总部的指示,回到上海向“文协”报到。其间,他写了自辩书,稍后,得到了“文协”的认可。1946年11月18日《华商报》刊登马凡陀(袁水拍)的“文联社’,特稿《香港的战时民谣》,其中约略可见诗人的陈述和“文协”审查的某些细节。与其同时,他开始在《文艺春秋》上发表诗作。《手掌》一诗,即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面世的。
诗人的灵魂受伤太多,负荷太重。他的人格受到的伤害,不是来自对垒的另一方,而是来自昔日的朋友和同志,来自诗人所参与并信赖的组织。面对这一严峻的境遇,戴望舒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因为心灵脆弱导致自杀。戴望舒曾分析过叶赛宁的自杀,认为他的自杀“我们可以拿旧传统和新生活的冲突下的逃世来解释。’,⑥戴望舒以此作参照,也着重分析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认为他是未来主义者,一个最缺乏可塑性的灵魂,但也是一个革命者,他想把个人主义者的我熔解在集团的我之中是不可能的。“他将塑造革命呢,还是被革命塑造?’,仅有两条路,但决不是为他而设的出路,于是“没有出路’,的他,不得不采取自杀。⑥但依现时而言,戴望舒并没有对政治信仰和感情产生绝望,因此也不会轻生的。
二是可能游离于这一组织及其价值观念。1926年秋冬之际,他在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共青团,其后担任团支部的负责人,出席秘密会议,散发传单曾被逮捕。“四·一二”政变后被国民党上海清党委员会通缉,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诗人和他的几个朋友停止了革命活动。后来,冯雪峰曾希望他们恢复党的关系。施蛰存回忆说:“我们自从‘四·一二’事变以后,知道革命不是浪漫主义的行动。我们三个(包括戴望舒、杜衡一笔者)都是独子,多少还有些封建主义家庭顾虑。再说,在文艺活动方面,也还想保留一些自由主义,不愿被动的政治约束。’,⑦冯雪峰懂得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宽容,理解知识分子在追求自己价值的认识过程中的艰难,把他们“看作政治上的同路人”。⑧“左联”成立时,冯雪峰通知戴望舒他们参加,表达对戴望舒他们的期待。戴望舒参加了“左联”,并创作了《流水》一诗,抒写他对“水流的集体”的向往,对“在同一个方向中奔流到太阳的故乡去”的喜悦。但时过境迁,他也悄悄离开了“左联”,执着于“忠实于自己的艺术”,推进“纯诗”,高高地浮游于社会和人生之上。
三是直面人生苦难。诗人走过了长长孤独而寂寞的路,直到抗战爆发以后,经过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锻炼,他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了香港分会的负责人,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本着“尽一点照明之责”的决心⑨,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
应该说,戴望舒在整个抗战时期,包括沦陷时期他的言行都无愧于“文协”集体的规范和民族大义。他以一己之心,为万众服务,以个体生命承担民族和历史的责任,用“苦涩的诗节”,“为灾难竖里程碑”(《赠内》)。他把《手掌》一诗写作时间前移,就是为了张扬和坐实这一价值,对污陷他“附敌”之说,作更有力的驳斥。
值得体味的是,这种张扬和坐实是在诗人的“自辩”得到文协认可以后去做的。诗人完全可以不这样做,即便标出真实的创作时间,也无损于诗人。另外,如果不是有机缘读到诗人收存的剪报,读到《断篇》一诗及其编贴剪报时的有关说明文字,可能永远不知道这首诗尾注的时间错置,诗人创作的流变会永远成为难解的谜。诗人良苦的用心,是出于一种防御性的心理,其中还能看出有难以言明的顾虑。人民革命已经胜利,历史面临一次全新铸造,民族新生不再遥远,这些当然鼓舞着诗人沿着业已行进的道路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迎接花一样重开的日子”(《偶成》)。革命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但可能也成为锋利的双刃剑。或者对思想领域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认识和经验,不能正确自如地判别对立斗争中种种复杂问题;或者因大潮中鱼龙不分,“左”和奸诈的小人,利用革命过程中某些失控的环节和空隙,滥用革命的权威和权力。种种情况,给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带来苦难和坎坷。诗人已经遭受了一次,只要这种机制还存在,难免不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他要有所预防。他的这种顾虑也并非祀人之忧。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他的代表资格受到严格审查,并向更大的范围取证。后来即使通过了审查,在会议期间,仍然有人再次提出。但他的“顾虑”却在他的朋辈身上,不幸而成为事实。他的许多朋友(包括曾经呵护过他的长者)在扩大的反右斗争和十年浩劫中,都无法自保,蒙受了无妄之灾。当年曾一次也一次举揭戴望舒的人当中,有的也被卷了进去。十年浩劫期间,更多的人,以至我们整个民族都陷入沉痛的耻辱和苦难中。
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再来体味戴望舒当年创作《手掌》的过程,不能不为诗人的敏感和苦心所动容。
①姜德明《夏衍为戴望舒、叶灵凤申辩》,《文艺报》1988年9月24日。
②参见黄宗英《盈盈望望舒》,《文艺报》1999年2月23日。
③孙源《追忆良师益友戴望舒》,《香港文学》1990年7月。
④公开刊登于《文艺生活》第2期《光复版》, 1946年2月。
⑥《诗人玛耶阔夫斯基的死》,《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⑦⑧《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沙上的脚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⑨《<星座>创刊小言》,《戴望舒全集》(散文卷)1999年版。
10 1980年10月笔者曾走访蒋锡金先生,据他说,在第一次文代会代表资格审查时,他曾为戴望舒出具抗战时期毁家纤难的证明。
11 1999年4月笔者走访戴望舒长女戴咏素女士,据她说,第一次文代会结束,爸爸和她姐妹住在北平钱粮胡同,徐迟来聊天,说到在会上提出戴望舒“附敌”问题,是茅盾讲了话,才告罢休。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8
走向语林高手一、佳篇回放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想像、Lenovo、暗示、对比、烘托等。 2.对。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二、类文品评七子之歌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妈妈!但是呢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妈妈!我要回来,妈妈!1.本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喻为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其效果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妈妈和小孩。 2.抒情效果真切、诚挚、强烈。 3.表达了澳门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妈妈的不限忠诚。 4.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迫切心情。走向智慧创新一、牛刀初试1.按原文填空。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________,/那一角________;/我触到________________;/这长白山的雪峰________________,/这黄河的水________________;/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________________;/岭南的荔枝花________________,/尽那边,________________……/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________________,手掌________________,/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上面,________________轻抚,/像________________,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________,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2.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伤”和“快乐”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不超过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5.写出字面上带“马”字的成语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过关斩将(一)你抓住我的手了吗“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女孩手里拿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扔下电活,摸了本书冲出家门截了辆的士。 诗人知道现场在啥地方。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哪儿。为了方便主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者在主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飘台,大桥通车10年来已有20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10多个电视摄像镜头焦渴地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个青年从这儿跳入江中的镜头。 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飘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飘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那本该死的诗集,胳膊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蜒出数条殷红的血道。 诗人两袖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女孩惊惶地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眼神迷离。 诗人的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集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交换。”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左臂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长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女孩从栏杆间伸手接住书。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到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端辟开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女孩惊异的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里的右臂。 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女孩使劲地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他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了出来。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女孩紧紧地抓住了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诗人说:“我们离开这儿,人太多了!” 女孩在诗人的牵引下跨过栏杆,离开了飘台。 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是我背不全了,你能帮我一起背吗?” 几天后,人们发现飘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高潮”部分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品味、揣摩下面句中加粗词语传达出来的丰富的心理活动。(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两袖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想想,画线句子中诗人第二本诗集的名字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说的结尾巧妙地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试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开头,用自己的话为这篇文章设计一个议论性的结尾。答: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女孩始终不能忘记她所经历过的汉江桥上的那一幕。多年之后的一天,她铺开纸,拿起笔,给诗人写了一封信。假如你是文中的女孩,请你发挥想像,把这封信写在下面。(100字左右)要求:(1)格式正确;(2)想像合理;(3)感情真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欣赏下面歌词,按要求答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桃花倒映在明静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啊,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家乡桃园荡漾着小孩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啊,家乡终生难忘的地方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请选择诗歌欣赏的某一两个角度(内容、主题、创作手法及风格等方面),写一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赏析文章,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牛刀初试1.已变成灰烬 只是血和泥 荇藻和水的微凉 冷到彻骨 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只有蓬蒿寂寞地憔悴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沾了血和灰 沾了阴暗 温暖 明朗 坚固而蓬勃生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 恋人的柔发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2.悲伤是一场下在你心头的雨 快乐正是那雨后的彩虹3.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4.c5.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人困马乏、万马齐喑、车水马龙、龙马精神、马不停蹄、万马奔腾、千军万马、犬马之劳、厉兵秣马、汗马功劳、老马识途、快马加鞭、走马看花、兵荒马乱、单兵独马、单枪匹马、盲人瞎马、马马虎虎、白马王子、招兵买马、马踏飞燕、非驴非马、指鹿为马、骑马找马、蛛丝马迹、害群之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牛头不对马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等。过关斩将(一)1.女孩发现了诗人手臂的残疾。2.(1)表现出诗人对女孩轻生的漠不关心。(2)故作鄙视、漠然的神态,缓解女孩紧张的心理,内心却充满了对女孩的关切。3.《我的手扼住了命运》4.诗人。因为作品主要通过诗人感人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面对人生种种的不幸,他用自己无臂的手 (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的主题。5.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主题、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语言通顺即可)6.略(格式正确、想像合理、感情真挚即可)(二)参考答案:示例1: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也传来小孩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景色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示例2: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示例3: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家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小孩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示例4:歌词语言清新,质朴,有诗的韵味,全歌词押“ɑnɡ”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音韵美。一个“愿”字表现力极强,它道出了我们边防战士真挚的情感和心声。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9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简介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怎样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怎样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啥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进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办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0
请你思考 1、国土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饱爱折磨,这时关在日军的牢狱之中,你能体味到诗人创作斗争,此时的思想情感吗?2、本诗诗人运用不同寓意的意象来传达内心中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你以哪些不同的意象中体味到这种变化的?3、本诗虽然现代诗,却也讲究钾韵,你能找钾韵的韵脚吗?你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吗?合作探究想一想:1、在了解了诗人创作本诗的背景后,细细品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你们能揣摩出诗人内心中的情感吗?(提示: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2、诗中说到“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啥?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呢?(提示:“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在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做一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思绪回到那苦难屈辱的年代,破提的山河,无调的双眸,冲天的战火,嘶哑的呼喊,先辈流淌成河的鲜血……带着我们满腔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你会发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那样的应该,那样的自然。尝试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我用残损( )的手掌( )2、堤( )繁花如锦幛( )3、灰烬( ) 4、蘸( )着 5、永恒( )二、用“/”为下列诗句划分朗读停顿1、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三、朗读全诗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回答问题。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啥?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啥情感?2、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用你的历史知识告诉我,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了啥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啥?四、诗中有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试按下面的标准分类整理,各摘录几例。(1) 消极的、冷调的: (2)积极的、暖色调的: 你能展开你的思维,再在生活中找出几例吗? (1) (2) 五、在本诗中诗人炼字造句的能力后现无遗。请以诗中选出几句动词使用精准的句子,秒在下面,并品味它们和妙处。(1) 品味: (2) 品味: 自主检测一、 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灰jin( ) 荇zao( ) 蓬hao( )蓬bo( )生春 li( )枝 qia xui ( )( )二、用“——”标出下列句的朗读重音。1、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2、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三、本诗押韵,但有变化朗读诗歌,找出所押的韵及韵脚,这样韵律的变化有何作用?比如: i韵, 泥、地 四、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为啥会有这种不同?用了啥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啥?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五、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故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春季,堤上繁花如锦障,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本诗选自《灾难的岁月》,写成于1942年7月3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寄与( ) 苏生( )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山沦于敌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Lenovo为抒情线索。诗人借助想象和Lenovo,——再现了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岭南、_________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_________。4、再现景象时,作者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并选择。a、眷恋 b、痛惜 c、憎恨 d、热爱 e、赞扬 f、向往①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 有蓬蒿( )②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与一切希望( )5、找出诗中一处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明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一处地方,指出其表达作用。——————————————————————————————————————————————————————————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拓展视野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诗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 坚 壁 田间狗强盗,来,我告诉你: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办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赵: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钱:“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孙:“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李: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我的收获2、我有残损的手掌尝试练习一、1、sun zhang 2、di zhang 3、jin 4、zhan 5、heng 二、1、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三、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2、诗人所说的“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指的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3、比喻(暗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四、(1)残损 灰烬 彻骨 阴暗 寂寞(2)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如春五、例:无形的手掌抚过江山 贴在上面,寄与爱的一切希望自主检测一、烬 藻 蒿 勃 荔 憔悴二、1、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2、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三、ang韵 掌 乡 幛 某 凉 望 u韵,骨、出; ao韵,草、蒿; ui韵,幛,水; an韵,山、暗; u韵,抚、乳 o韵,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四、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拓展视野李同学的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1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也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妈妈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进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办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也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略
2. 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Lenovo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Lenovo.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Lenovo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3. 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怎样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故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故乡的春季,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故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啥?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故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景色如画的“故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妈妈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故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季”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Lenovo.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比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么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故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啥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季”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3
【教学依据】
“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故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也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么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也该怎么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故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啥?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啥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办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故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1、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啥,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啥。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5、布置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么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也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办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啥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怎样,课外也将怎样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4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Lenovo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 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
⑴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⑶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Lenovo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l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故乡,
(春季,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不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⑴ 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⑵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⑴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进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⑵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⑴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⑵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啥?
⑶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⑴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⑵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故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也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⑶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也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啥含义?诗人“发现”了啥?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也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啥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妈妈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5
《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出版的诗集还有《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一、 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河堤( )锦幢( )荇藻( )彻骨( )蓬蒿( )蝼蚁( )
2、词语积累
灰烬 憔悴 蘸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Lenovo的抒情线索。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Lenovo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Lenovo、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Lenovo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故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Lenovo、心理和情感。
3、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三、学习本文,要注意诗的前后两部分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的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推荐站内搜索:张雪峰最不建议上的专业、思政课心得体会、空间经典日志、山东省会考成绩查询、学习考察心得体会、教资2021下半年考试时间、成人高考成绩、北京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广州自考专升本、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