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 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精读精练】(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拓展提升】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 教(学)反思】
二二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类似现代的杂文。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f、凑足音节,不译。 ⑴何陋之有?( ) ⑵忘路之远近( ) ⑶渔人甚异之( ) ⑷具答之(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拓展提升】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教(学)反思】
二三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 膝(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2.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合作探究】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a、苏、黄(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请选例评点:【精读精练】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⑴诎右臂支船 ( )通(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2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教(学)反思】
二四 大道之行也
【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二五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望岳》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造化钟神秀( )(2)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阅读《石壕吏》,回答: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9.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
推荐站内搜索:安徽会计考试时间、陕西高考数学试题、昆虫记读后感400字、感人的日志、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450、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日记、2021辽宁高考答案、暑期社会实践日记、江西自考成绩查询、青海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