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精选12篇)扬州慢(精选12篇)扬州慢(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扬州慢(精选12篇)

扬州慢(精选12篇)

扬州慢 篇1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提倡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办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也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啥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  

  空城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也是怎么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 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Lenovo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 是啥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XX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啥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也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扬州慢 篇2

  bbo12

  姜夔

  教学目标 :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办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简介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也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怎样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怎样)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也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Lenovo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作者邮箱:

  [1]

扬州慢 篇3

  扬 州 慢   

  姜 夔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办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办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也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也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也为了啥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也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进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也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不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Lenovo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啥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也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进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Lenovo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Lenovo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也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 

  1、[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 篇4

  扬 州 慢 作者:姜夔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啥人开花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2003/01/11

扬州慢 篇5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办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啥内容,感情基调怎样?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区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区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怎样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区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啥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不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啥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啥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也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 ) 沈沈( ) 夔( ) 霁( ) 怆( ) 蔻( )

  二、解释黑体词语

  骤雨( ) 暮霭( ) 良辰( ) 霁( )

  黍离( ) 词工( ) 难赋( ) 自碧( )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也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 2.霍去病 宋文帝刘义隆 3.周瑜 4. 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1]

扬州慢 篇6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原文

  扬州慢⑴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③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题目

  8.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扬州慢·淮左名都》诗词阅读答案及解析

  8.以景结情 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9.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区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怎样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啥要表达啥而诗中写了啥入手。诗人要写啥,包括要写啥景,啥物,啥人,要表达啥情感。诗中写了啥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啥。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以景结情。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也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扬州慢 篇7

  扬 州 慢   

  姜 夔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办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办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也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也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也为了啥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也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进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也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不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Lenovo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啥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也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进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Lenovo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Lenovo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也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 

  1、[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 篇8

  课前预习

  一、相关成语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学常识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

  怎样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

  师:唐诗过后是宋词。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也抒写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

  师:首先请问大家:这首词的词牌是啥?

  生:扬州慢。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啥?

  生:扬州慢。

  师: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啥?

  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把握得很好。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样五步来学习这首词。

  师:既然题为“扬州慢”,“知人论世”的第一步应该了解啥?

  生:了解扬州。

  师:还有啥?

  生:作者姜夔。

  师:姜夔工诗能词,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创作这首词时年仅二十一岁。他笔下的扬州处于啥时代?

  生:南宋。

  师:了解了词人及扬州历史,接着进行第二步:诵读涵泳。我们该怎么朗读这首词?请一位同学结合慢词的特点和小序的内容来谈一谈。

  生:读这首词时,语速要慢一点,句后的停顿要稍长一些。

  师: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师: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生:“悲”字。

  师: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结合诵读提示,自我诵读涵泳这首词。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欣赏。哪一位同学积极读一读?

  (生读)

  师:就让我们随着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南宋初期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吧!

  师:请看四个思考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师:第一个问题,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生: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桥边的红药可以看出。

  师:说得很好。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第二个问题,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一个“冷”字,很真实地写出了扬州的凄清、冷落和萧条。

  生:一个“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两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认可哪一个字呢?

  生:我认为“惊”字概括性更强。

  师:的确如此。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也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生:佳处

  生:名都。

  师:两个词到底选用哪一个呢?

  生:名都好,因为与“空城”相对

  师:有道理。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生: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么样的特点?

  生:繁华热闹。

  师: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师: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昔盛今衰)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啥呢?

  生:“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师:非常好。战争正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多媒体投影相关史实。)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师:第四个问题,本词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请第四组的同学回答。

  生: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

  师: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的第四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Lenovo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生:我鉴赏的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师:大家的领会相当深刻。但理解鉴赏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创造。真正的文艺作品就是使人从世俗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的升华。现在就让我们从悲切伤感中解脱出来,随着另一位南宋词人辛弃疾一起登上京口北固亭吧!

  师:这两首词都是吊古伤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啥不同?

  生: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伤感低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这就是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带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师:子曰: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

扬州慢 篇9

  一、教学目的

  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

  雨霖铃

  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怎样?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也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

  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唐人杜牧笔下非常繁华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已是“尽荠麦青青”的田野,是第一个对比。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点出荒凉乃隆兴二年金兵南侵所致,时隔十二年而疮痍未复,余悸未消,人们仍旧厌恶痛恨兵燹战祸。“犹厌言兵”四字,抒发感慨,点出主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今日扬州:“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已是“空城”,与昔日繁华形成第二个对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设想杜牧重游此地,面对残破情景,必触目惊心。虽有“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的妙词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的经历,也再难写出那样的佳作,为第三个对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唐时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桥上有美人吹箫,故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而今桥仍在,人已杳,唯见水波荡漾,月光清冷,一片死寂,为第四个对比。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已去,城已空,只有桥边痴情的红芍药,不知无人游赏,依旧年年开放。不写凄清,更见凄清。

  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写出扬州今昔变化,令人酸楚。点睛处流露出关心国事,痛恨金兵。指责朝廷腐败的心情。

  5.练习。① 背诵。② 词中常用虚字传神,试将课文中的“竟”、“更”、“尽”、“犹”、“须”“仍”六字的深刻含义说出。

  [1]

扬州慢 篇10

  课前预习导读单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Lenovo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行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                。《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          。《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            。《遣   怀 》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  初霁(     )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曲

  黍(     )离  窥(    )江  戍角(      )   豆蔻(    )

  2.解释字词

  夜雪初霁    霁:          丙申至日   至日:     荠麦弥望   弥: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则:                       寒水自碧   自:

  予怀怆然   怆然:         因自度其曲  因:      度:

  淮左名都   淮左:         解鞍少驻初程    少:  自胡马窥江去后   去:

  清角吹寒   吹寒:         杜郎俊赏    俊赏:    纵豆蔻词工       工:

  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    念桥边红药      念:  渐黄昏           渐:

  3.翻译小序:

  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5.用双斜线标出朗读节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写出词的韵脚:                                                            

  三、内容梳理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几方面内容?

  明确:词作的时间       (         ),

  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

  ( 感 慨 今昔),

  他人的评价       (                )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明确: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也是怎么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

  就“空”写一段赏析文字(50字左右)

  赏析:

  3、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啥感受?为啥?请用一字概括

  明确:

  因为: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也是怎么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明确:

  6、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么样的特点?

  明确:

  7、“名都”是作者Lenovo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明确:

  8、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明确:

  就虚实结合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赏析:

  9.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啥?

  明确:

  四、赏析名句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Lenovo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赏析: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抒发了啥情感?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附: 预习部分参考答案

  一、3. 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   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二、 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 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

  4. 译文参考:

  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

  竹西亭有着美丽的景色,

  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

  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

  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

  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

  都怕提起那场战争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

  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

  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

  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

  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

  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

  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                                    

  二十四桥依然无损,

  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

  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

  花开花落,无人过问

  5.6.答案略

  三、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气氛,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四、赏析名句1. 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 红药一到春季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扬州慢》导学案

  课堂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练习

  1、下列黑体的字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

  a、酹(lèi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江月     凝噎(yè)      似 霰(sàn雪珠)

  雪霁(jì雨雪停止,天晴)                暮霭(ǎi天气)  扁舟(biǎn小舟)

  b、转徙(xǐ迁移)     碣石(jié山名)       恬(tián安静)拂(fú)还来

  天姥(mǔ年老的妇人)                   滟滟(yàn波光荡漾)随波

  c.、东南倾(qǐng歪、斜)     剡(yǎn)溪                  渌(lù清)水

  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贬官)居     捣衣砧(zhān)   芳甸(diān开满花的郊野)

  d、佃(diàn金花)头银篦         塘拗(aò水边地)    汀(tīnɡ水塘)上

  訇(hōng声音很大)然         江畔(pàn)          徘徊(hui) 

  2、下列括号前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shù)角

  b、怆(chuāng)然     豆蔻(kòu)    荠(jì)麦      弥(mí)望

  c、姜夔(kuí)       萧(xiāo)条   留恋(lián)    窥(kuī)江

  d、那堪(kān)    俊赏(shǎng)  芍(sháo)药      黍(sù)离

  3、下列句子都是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用“/”表示),划横线的部分是领起的内容选出划线范围全不当的一项: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②③        b、③⑤⑦     c、④⑤⑥        d、①④⑦

  4.下面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解鞍少驻初程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尽荠麦青青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自胡马窥江去后

  d、鸿雁常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淮左名都,竹西嘉处

  5、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

  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②山ㄧ峻高ㄧ而ㄧ蔽日兮,下ㄧ幽晦ㄧ以ㄧ多雨

  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      ④东临ㄧ碣石,以观ㄧ沧海

  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   ②好雨ㄧ知ㄧ时节,当春ㄧ乃ㄧ发生

  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      ④绿树ㄧ村西ㄧ合,青山ㄧ郭外ㄧ斜

  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

  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

  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

  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

  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             ②元嘉ㄧ草草,封ㄧ锒居胥

  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     ④淮左ㄧ名都,竹西ㄧ佳处

  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限优美的场景

  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

  c、本诗属于近体诗,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虚拟主机不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     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不限痛惜之情

  8、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亲朋无一字     ⑦青冥浩荡不见底    ⑧秋季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9、下面各句中涉及到的人物正确的一组是:

  ①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出师一表真名世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①谢灵运  ②杜甫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杜甫  ⑥孟浩然

  b、①谢棻    ②杜牧  ③辛弃疾  ④楚怀王  ⑤王昌龄  ⑥王之涣

  c、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霍去病  ④诸葛亮   ⑤诸葛亮  ⑥孟浩然

  d、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贺知章  ⑥李白  

  10、对下面词句,理解正确的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创伤仍然严重

  b、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

  c、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池、干枯的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物质、感情创伤似很严重

  d、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市、干枯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生活

  11、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是(多项选择):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如今自生自灭

  b、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以寄哀思

  c、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情伤感之情

  d、遥念恋人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e、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沧

  12、对“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句话的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a、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很悲哀

  b、千岩老人认为这道词像《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c、千岩老人的诗我认为它像《黍离》一样悲哀

  d、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对诗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

  c、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月亮和潮水一起涌出一样)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二)阅读《扬州慢》,完成14—18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这是运用了手法,抒发了词人之情

  1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啥艺术手法?有啥表达效果?

  答:

  1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啥作用?

  答: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8、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啥?

  答案:

  (三)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9—21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9、“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啥?

  答案:

  20、试分析“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答案:

  2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答案:

  附参考答案:

  1.b    2. d    3.b     4.a    5.a    6.c.    7.b    8.c    9.c    10.c

  11.a  c  e     12.b   13. b  

  14.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对比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16.答案: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不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Lenovo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怎样?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也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不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也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不限悲壮

  纳兰性德词两首赏析导学案

扬州慢 篇11

  雨 霖 铃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办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也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Lenovo虚拟主机;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也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样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也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区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比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呢也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景色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也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扬州慢 篇12

  十二.      宋 词 两 首    《雨霖铃》《扬州慢》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也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结构图: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Lenovo虚拟主机;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也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样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也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区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比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呢也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景色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也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 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                         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                                 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                         初程:指 整装待发

  4. 下列词句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 写战 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不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 填空题:

  5. 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

  6. 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按要求填空:

  赠           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           花

  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归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①_____  _   ②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7-10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家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啥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9. 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也蕴含作者的忧愁。

  B. 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 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 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四.阅读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一词,完成10-11题: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不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零,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不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是一样的,都是指 南唐山川。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 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感叹自己大好时光已去,       

  昔荣今衰简直相隔天地之遥。

  11. 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和悲愁交织    

  在一起。下阕重在抒发亡国之痛。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 醒来不限辛酸的亡国之君形象。全  

  词都运用描写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    

  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   

  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照、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12-14题:

  永     遇     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2. 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         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          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13. 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4. 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  

  “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          

  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 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    

  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 

  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 

  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

  【创新试题】

  一. 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5-16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5.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   衷    肠    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柳永      柳屯田     苏轼          辛弃疾       姜夔         尧章    白石道人

  6.①C    ②B   ③A   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7.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  8.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9.C              10。C(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11.B(全用描写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当)

  12.C            13.D(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逝无关)

  14.B(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15.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16.略

推荐站内搜索:2013年成人高考答案、感恩节日志、秋游日记、演讲稿六年级保护环境、法制报告会作文、一秒泪崩的句子、河南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延安整风与党的团结统一心得体会、名著读后感600字、广西大学自考专业、

扬州慢(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扬州慢(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651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