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1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横山中心小学  包长虹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了解郑和的若干次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制作数码作品,汇报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网络环境,了解网站结构,进入网站并注册

  学习过程:

  一、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 欣赏影片,导入课文。

  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些啥?

  请大家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

  ①、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重写了哪一次?

  ②、郑和下西洋有啥重大意义?

  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可以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如课文录音等。

  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精读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①、课文也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的呢?请听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②、听懂了第一次远航的详细简介吗?谁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来简介的?

  ③、指名回答,师生小结。

  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简介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方面?为啥?

  ⑤、指名说具体的一个方面,并讲清为啥?

  ⑥、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

  ⑦、刚才,我们集中阅读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详细经历,领略到郑和场帆远航的壮观,途中与各国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战胜凶险,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详写的部分。

  4、 略读课文第6小节。

  ①、指名读第6小节。

  ②、很明显,作者只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历,而其余六次仅作为略写。

  5、 激发感情,明确意义。

  那么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产生了啥深远意义呢?

  (1)  指名回答。

  (2)  有感情地齐读第7小节。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6、 学生质疑

  读完课文,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你还有啥问题吗?

  二、延伸拓展

  1、那么你还想知道有关郑和远航的哪些问题?思考一下。

  2、学生思考,提出问题。(3、4名)

  3、简介网站栏目。

  你们的这一双双小手都代表着一个个问题,一个个地提问太费时间了,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里有很多文章、图片资料,设置了这样几个栏目(简介栏目),同学们的问题就可以发布到“学习讨论区”,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前,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你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更利于你解决自己或别人的问题。

  4、教师示范怎样发布问题。

  在问题是:后面输入问题:三保太监郑和他有后代吗?然后点击“添加”问题就发布成功了。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这样做:首先将鼠标移到你感兴趣的问题上,然后单击就出现了新的窗口,将其最大化,在“我的看法”这个方框中,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示范。

  大家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去解开你心中的谜团吧。

  5、学生发布问题并有目的地浏览网站内容,教师巡视(配以轻音乐)

  (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越性,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6、交流汇报。

  同学们,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给大家简介一下吗?

  同学交流,包括(学习办法、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成果等),师生评议。

  三、总结。

  1、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汇报,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学习报告,发布到“学生作品”专栏上去。

  (简介学生作品栏的使用)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还利用网络了解了有关郑和及其七下大西洋的更多历史,懂得了郑和为了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交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这篇文章很注意详略,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略写了其余六次,那我们平时在写活动时,也要注意详略。如:写一场乒乓球比赛,七局我们就不要全部详写,可以详写一场比赛,其余的略写。当然,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有问题才有进步,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啥新的问题或见解及发现,欢迎大家将其发布到专题学习网站上,共同交流。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重点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感受、理解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想体现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提倡的“主题教学”。我试图“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也‘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进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用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二、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总领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课文,谈体会,悟真情;

  三、略讲第四、第五段,按顺序复述航海经过;

  四、用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的话总结升华,并布置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我国明朝时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学生接口):郑和。课文主要写了他的啥事呢?(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过渡: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说过(多媒体屏幕上出世句子):“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我想,同学们肯定对郑和远航非常感兴趣吧,那我们就一起踏上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之路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小节)

  1.读课文1—3小节,体会远航之规模宏大

  这到底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请完成填空:这是一次      的远航。并说说你为啥这样认为。

  预设答案一:填上“规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词)

  老师引导:是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宏大的远航,课文中多处描绘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请在这些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1—3小节,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引导:俗话说“大海航行*舵手”,这一支像巨龙一样浩浩荡荡的船队,领头的“舵手”是谁呢?他是怎么样当好总指挥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练读,体会应该读出啥语气。(威武、自信)

  过渡:郑和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起航了,大家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呢?

  2.自学第4、5自然段,体会远航之友好、凶险

  (1)自读4、5小节,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预设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国对这支船队的态度也是怎么样?

  过渡:郑和和他的船队是不是像人们的祝福那样,真是一帆风顺了吗?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也是怎样克服的?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面对危难,郑和有啥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教师小结:是呀,航海之路充满了艰辛,郑和用友善和诚信换回了和平邦交,用刚强和武力给了那些图谋不轨者以教训,就像郑和自己说的那样(媒体出世句子):“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教师简单解释并领学生齐读。)

  三、略读第二段,复述航海经过

  过渡:带着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品,带着明朝人民的友好和善意,郑和率领着船队,一次也一次远渡重洋。大家来看看这张郑和远航图:

  教师手指航海路线图:从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率领的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4个国家和地区,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没有详细写,但我想同学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你能根据书上描绘的第一次航海经过,也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说一说后来的某一次航海经历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四、引读第三段,领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它表现了……也开阔了……郑和出使促进了……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每次提到“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时,便眼露异彩地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郑和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啥?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下节课再交流。

  (出示图片,伴以音乐)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3

  佚名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也写了啥?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啥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啥?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也是怎样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啥?边谈边读。

  ④还有啥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也有了啥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也有啥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啥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啥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也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4

  《郑和远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进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

  教学基本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三、郑和远航的意义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

  四、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节选)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例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

  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

  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

  其他:探索精神   顽强拼搏

  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

  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

  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师: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时间真长!

  生:这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师:你读书很细致!是的,这节主要写的是写航海时间长、范围广。

  生: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人山人海”那场面?(声音拉长)

  生:多雄伟、多壮观!

  生: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七千多人。

  师:两万七千多人,人真多。从这能看出规模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车也叫“宝船”,也能看出规模大。

  师: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此处,把数据与我们身边的实物做比较,更有震撼力!

  师:“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你知道这样的船有多少只吗?( 62艘)

  生: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多么壮观。

  师:课文1到3节是写郑和远航规模大的。读时要把咱刚才画的句子特别突出出来。读得好的同学,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自由练读1至3节)

  师:(认真观察读的情况)相机指名读书。用上这样的话语:恩,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声请并茂地读。

  师:郑和的船队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风顺吗?(不能)课文哪部分写了他们战风斗浪的?

  生:第五节写了这部分内容。

  师:找得真准!让我们去读读这里,置身于这凶险的环境中去。

  (学生自由读)

  师:好,拿出笔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生全神贯注地划)

  师:在你划的句子旁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狂风呼啸着……撕裂”这一句。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想郑和不愧为主帅,尽管海风呼啸着,浊浪排空,他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指挥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对他的评价太好了,不愧为主帅。

  师:齐读这句“狂风——撕裂”(生齐读)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面对如此险境——化险为夷”郑和面对危险能沉着指挥船队前进,真了不起!

  略

  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们充满激情的声音,把你们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响亮地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然而……当了俘虏”

  (生有感情地读,师也跟着读)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师旁边伴读。

  战风斗浪,惊心动魄,友好交往,其乐融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现在拿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过:古城、爪哇岛、杜板、新村、满者伯夷、苏门达腊岛,等小

  国

  生: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比双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师:郑和了不起,太伟大了!

  生:宝船中的巨无霸有138米长,56米宽,载重量为2500吨,排水量达3100吨,大型宝船仅舵杆长11米,舵叶达6米高。

  师:不愧称它们是“宝船”。

  生:我还知道郑和的船队,在白天使用旗语,到夜晚以灯火为号。

  ……

  师: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不简单!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你一定喜欢。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几位西方航海家也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关资料,仿照书上的写法,也创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书

  郑和远航

  1.达到顶峰    2. 顽强探索

  3 .开阔眼界     4. 促进交往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板书为主)

  课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尝试着用新词来组织课文的教学,景观、音乐两方面的内容由这些词语进行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我依旧按照这样的思路,用学习新词来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这样,既很好的落实了词语的教学,也巧妙地结合了课文的初探,一举两得,效果不错。看来,新词教学中很有玄机,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练笔的设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对郑和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写作中,锻炼了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再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啥问题。学生读题后,都能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气氛。新课程理念提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指向性。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7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作者:薛寒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

  东安中心小学  薛寒冰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啥?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7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师:对,郑和曾7次下西洋。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师:对,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板书:航行)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师:对啊。(板书:到达)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师:对,(但不要板书)

  2.生: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a师:那扬帆启航啥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14XX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河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郑和第一次远航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b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起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过渡: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在14XX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书:600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

  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是怎么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也是怎么样克服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郑和,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选择一个方面,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学习提示:选择“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啥?

  (2)品读课文,你也发现了啥?

  (3)郑和远航啥地方最让你感动?为啥?

  三、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交流:

  (一)师:你选择的是啥?

  1.(1)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啥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页)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我觉得郑和向国王赠送丝织品,国王也把他们国家珍贵的麒麟送给明皇朝。可以看出郑和是与各国国君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2)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3第一页)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中国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悦,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己。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4)生: 中国的特产丰富,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的真好,外国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板书:商人)

  (5)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只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

  (揭密远航——航行之迷——两支不同的船队)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只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只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夺,无恶不作,屠杀大量居民,掠夺许多财宝,野蛮残杀的行为,与近一百年前的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多么不相称,真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从两个船队下西洋对比中,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2.出示:课文第四小节(word)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高兴,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个国家”预备开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进入第一范文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6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简介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小孩。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啥?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7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这篇课文详细地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呢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简介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办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简介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办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也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办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啥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办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啥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啥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也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么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啥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8

  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啥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简介了些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啥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啥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简介。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啥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听写词语,小组长批阅。

  2、学生默读课文,练习分层。质疑: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为啥把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自学1、2、3自然段。

  3、指名朗读第一层,体会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二层和第三层: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也遇到了那些凶险?他是怎样克服的?

  5、交流描写友好交往的句子,想象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啥?进而理解“惊叹不已”。

  6、说说文中的“凶险”指的是啥?(险恶的风浪、海盗的袭击)

  7、出示:狂风呼啸者,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句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学习提示:从哪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啥?“化险为夷”一词在文中指啥?(参考《补充习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小组内练说: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质疑:郑和远航共有七次,课文为啥只详细写了第一次?

  10、齐读最后一小节,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可贵精神和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11、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见《补充习题》第五题。)   1、了解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2、默读课文第一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为三层。

  3指导朗读: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远航。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啥?指导朗读。

  6、过渡:这次航行不仅有“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凶险。

  7、点拨:再读第三层,想象当时的场景,你想说写啥?

  8、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为啥要略写其余六次远航?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10、课堂小结:课文详细的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11、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10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深感促动想起郑和远行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它让我改变了对祖国的看法,不在多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自我感到羞愧,它让我扬眉吐气了。   文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郑和竟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航海。从35岁到70几岁,他无不一刻在思索行海的事,想得白了满头的黑发;想得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青春年华......唉呦喂——为何有这么的辛苦!

  不过,他没有白白的辛苦了半生年华。功夫是不会负了有心的人的,他取得了崇高的荣誉,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凭价:“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郑和我真想对你说:“我代表全中国的人感谢你,感谢你所付出的一切。”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11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小孩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小孩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小孩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小孩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妈妈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气氛,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母亲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小孩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小孩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比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简介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简介——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小孩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小孩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小孩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小孩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倡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

  教师拥有“伴着小孩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小孩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提倡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虚拟主机(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悦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小孩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12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简介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小孩。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啥?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对子之间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对子把课文读正确。

  2、对子之间交流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段。

  3、小对子一起记忆生字字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断落。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

  3、说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指导书写“遣、拳、赠、范”)

  五、反馈矫正,达标评测。

  1、完成《达标评测》中的字词部分。

  2、小对子互查,组长反馈课堂学习情况。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篇13

  (第一教时)

  执教: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中心小学 陶立进

  一、 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进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 教学设计板块:

  1.激qing导入,走近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习“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qing导入,走近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进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啥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 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 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 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啥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 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5. 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本板块教学,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字词教学,也尽量高效省时,一举两得。〕

  (三)学习“扬帆远航”。

  1. 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 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 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么样欢呼,怎样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近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走出接受性作业的圈子,唤醒自主意识,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设计作业类型和形式。】

推荐站内搜索: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女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湖北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亮剑的观后感、2021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初中周记大全、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答案、雨中即景的作文、干部学习心得体会、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精选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714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