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对诗好吗?
生:好!
师:你们先来出诗的上句,我来对诗的下句。
生1:停车座爱枫林晚,——
师: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两岸猿声啼不住,——
师:???你们太厉害了,谁来帮帮我?
生4: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诗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知道吗?
生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生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不限思念的感情。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折射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
生1:黑白相间
生2:间隔、间苗、间断、间谍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
生:摇头晃脑读古诗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节奏感不强。
师:同学们,想要把古诗读得有韵味,其实是有诀窍的,读时,一声和二声的音拖长读,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一些,这样长短相间,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你们试试!
生:有韵味地读诗
师:谁再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
师: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啥。
师:谁来说说诗的前两行的大概意思。
生:京口和瓜洲仅一江只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数重山。
师:说得很到位!在这两行诗中有三个地名,能在简图上标示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画长江简图,并大概标注三个地名的位置)
一生在黑板上标注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1:瓜洲应该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为啥?
生:注释中说瓜洲在长江的北面,上北下南,所以瓜洲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你会从书中找原因,非常会学习!看着这幅简图再说说前两行诗的大意。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
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师:你来说说近的原因
生1:我通过“一水”知道,那么宽的长江在作者看来仅仅是一道水罢了,所以他离家近,并他想家。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体会得很深刻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那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也不便,所以说很远。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在作者看来也为啥那么近呢?由此你能体会到啥?
生:作者他特别想念他的故乡,故乡就在他的心里装着,所以实际距离再远,可在作者看来都很近。
师:你设身处地在为作者想,你体会到了他想家的情,真好!
生:我觉得作者他想家,想亲人
师:是呀!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行诗诗!
师:后两行的大意是啥?
生:春风也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啥时候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看这行(出示幻灯片):春风也绿江南岸,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这行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啥?耳中仿佛听到了啥?
学生用语言描绘眼中和耳中的春季
师:多美的春季呀!同学们,这个也字,我们不能忽视,就是这个“也”字,让诗人不由得想到:春季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呀?诗人他怎能不想——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遥望着美丽的家乡,遥想着故乡的亲人,诗人他怎能不问——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就这么想着,望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也出现在眼前,一丝丝甜蜜的回忆也掠过心头,一处处揪心的场景弥漫在胸中。同学们,诗人在故乡会度过哪些难忘的时光,你们能想到吗?请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啥,感受是啥”来写诗人在故乡生活的一处场景。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诗人和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是多么幸福!
师:你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的小孩!
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和家人坐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生活是多么美好!
师:团团圆圆一家亲,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泛舟湖上,饮酒品诗,是多么的惬意!
师:是呀!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特别让人难忘的!同学们,诗人现在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切都已远去,相伴诗人的只有这轮明月,只有这轮明月呀!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肺腑的仰天长问,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啥要问诗人的吗?
生1:我想问:诗人你那么舍不得离开家,为啥还要离开呢?
生2:诗人他为啥要离开家?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出示幻灯片)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季,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啥了?
生1:诗人他被逼无奈才离开了家,所以他特别不愿离开家
生2:诗人他极不情愿离开了家,他其实不想去当宰相
生3:诗人是身不由己的,皇帝的话他不敢不听
师:你们有着很强的感悟力!是呀,通过这段资料,我们读出了一个被逼无奈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诗人他无可奈何离家而去,只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1: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2: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被逼无奈离家而去,只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3: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恋恋不舍离家而去,发自肺腑地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全体: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有这首诗你体会到了啥?
生1:诗人对故乡不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故乡亲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诗人的心!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师:能背诵下来吗?
生背诵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描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有好多,老师在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来读读!
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师:同学们,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课下可以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同学们也可以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对诗好吗?
生:好!
师:你们先来出诗的上句,我来对诗的下句。
生1:停车座爱枫林晚,——
师: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两岸猿声啼不住,——
师:???你们太厉害了,谁来帮帮我?
生4: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诗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知道吗?
生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生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不限思念的感情。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折射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
生1:黑白相间
生2:间隔、间苗、间断、间谍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
生:摇头晃脑读古诗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节奏感不强。
师:同学们,想要把古诗读得有韵味,其实是有诀窍的,读时,一声和二声的音拖长读,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一些,这样长短相间,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你们试试!
生:有韵味地读诗
师:谁再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
师: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啥。
师:谁来说说诗的前两行的大概意思。
生:京口和瓜洲仅一江只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数重山。
师:说得很到位!在这两行诗中有三个地名,能在简图上标示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画长江简图,并大概标注三个地名的位置)
一生在黑板上标注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1:瓜洲应该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为啥?
生:注释中说瓜洲在长江的北面,上北下南,所以瓜洲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你会从书中找原因,非常会学习!看着这幅简图再说说前两行诗的大意。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
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师:你来说说近的原因
生1:我通过“一水”知道,那么宽的长江在作者看来仅仅是一道水罢了,所以他离家近,并他想家。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体会得很深刻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那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也不便,所以说很远。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在作者看来也为啥那么近呢?由此你能体会到啥?
生:作者他特别想念他的故乡,故乡就在他的心里装着,所以实际距离再远,可在作者看来都很近。
师:你设身处地在为作者想,你体会到了他想家的情,真好!
生:我觉得作者他想家,想亲人
师:是呀!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行诗诗!
师:后两行的大意是啥?
生:春风也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啥时候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看这行(出示幻灯片):春风也绿江南岸,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这行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啥?耳中仿佛听到了啥?
学生用语言描绘眼中和耳中的春季
师:多美的春季呀!同学们,这个也字,我们不能忽视,就是这个“也”字,让诗人不由得想到:春季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呀?诗人他怎能不想——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遥望着美丽的家乡,遥想着故乡的亲人,诗人他怎能不问——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就这么想着,望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也出现在眼前,一丝丝甜蜜的回忆也掠过心头,一处处揪心的场景弥漫在胸中。同学们,诗人在故乡会度过哪些难忘的时光,你们能想到吗?请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啥,感受是啥”来写诗人在故乡生活的一处场景。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诗人和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是多么幸福!
师:你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的小孩!
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和家人坐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生活是多么美好!
师:团团圆圆一家亲,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泛舟湖上,饮酒品诗,是多么的惬意!
师:是呀!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特别让人难忘的!同学们,诗人现在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切都已远去,相伴诗人的只有这轮明月,只有这轮明月呀!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肺腑的仰天长问,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啥要问诗人的吗?
生1:我想问:诗人你那么舍不得离开家,为啥还要离开呢?
生2:诗人他为啥要离开家?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出示幻灯片)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季,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啥了?
生1:诗人他被逼无奈才离开了家,所以他特别不愿离开家
生2:诗人他极不情愿离开了家,他其实不想去当宰相
生3:诗人是身不由己的,皇帝的话他不敢不听
师:你们有着很强的感悟力!是呀,通过这段资料,我们读出了一个被逼无奈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诗人他无可奈何离家而去,只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1: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2: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被逼无奈离家而去,只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3: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恋恋不舍离家而去,发自肺腑地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全体: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有这首诗你体会到了啥?
生1:诗人对故乡不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故乡亲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诗人的心!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师:能背诵下来吗?
生背诵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描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有好多,老师在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来读读!
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师:同学们,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课下可以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同学们也可以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3
学习目标:
1.自选办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办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啥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办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么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办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么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办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办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也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也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啥?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么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也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Lenovo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啥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啥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也绿江南岸”中的“也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也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也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季,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啥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季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啥?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简介。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也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积极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也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办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办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虚拟主机。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办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虚拟主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4
五下第二单元的古诗词,第一首就是《泊船瓜洲》,印象中好似给学生上过一般。随机问了几个,都说没有,倒是记起来在哪本作业本中做过这首诗的习题。我一拍脑门,对了,上学期的课堂作业本中是做过这个练习。看来,本想偷个懒,简单上一下就过去了的想法,现在是行不通了。
第一环节:从讨论路途的远近来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不能读?(生自由读)
师(声音渐停后):在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7个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生找,实在找不全的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交流:泊、间、只、数、重、绿、还
师:现在你能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吗?可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法了。
——生自由读后,指一名学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啥吗?
生:“间”字读错了,应该读第四声。
师(故作惊讶状):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京口和瓜洲只见间隔了一条长江。这个“间”是间隔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表扬这个学生,老师在黑板上简单的画出京口与瓜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图。
师:那么钟山呢?它的位置在哪里?
生:京口与钟山只见隔了很多很多的山。
(这时有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京口和钟山只见不远的,因为它用了一个“只”,说明只有的意思。)
师:真会读书,有疑问了。那么作者也用“只”,也用“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生:我认为是近的,因为前面说“一水间”,说明仅仅一水的间隔,不远。
生:我也觉得不远的,因为只有几座山的路途而已。
师:是呀,对古人来说,那时候,交通不便利,一座山、一道水,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路途遥远、要跋山涉水了,但是呢作者为啥偏要说“近”的呢?
生(沉默片刻):因为作者非常的想念故乡,思念亲人,对作者来说,亲人和故乡已经在作者的心里了,所以对作者来说,路途并不遥远。
——表扬这位学生,很会读书,领会了诗的中心意思。
第二环节:抓中心,进一步提炼中心
师:作者把船停在瓜洲,你觉得他去干啥呢?
生1:去游山玩水吧!
生2:可能是路过此地,觉得景色很美就停了下来。
生3:就像那个《枫桥夜泊》一样,到了此地,正好停留一下。
生4:王安石是去做官的途中路过此地,他是被逼的……(说不下去了)
师:我们每学一首诗,都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也就是作者是在一个怎么样的心情、怎么样的环境下的,就像这首诗,请大家看——(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 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季,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师:所以同学们,王安石是被逼无奈才离开了家乡,读一读下面两行诗句,你想说啥?
生:老师,我从这个“也”字可以看出,诗人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年了,因为江南已经过了好几个春季了。
生2:老师,我从“何时”也看出诗人急切地希望回到家乡的心情。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经典在哪儿吗?对,一个字——“绿”
——知道学生看课后的小资料。
师:作者选用“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1:绿字可以看出,春季已经来到了江南,江南到处都是绿色。
生2:绿字在本来是个形容词,表示颜色,在这里表示动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季。
……
师:是啊,春季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作者问自己——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就这么想着,想着,一幕幕曾经温馨的画面再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仿佛看到了……他仿佛想起了……
师:古人很喜欢把自己思乡的情怀寄托在月亮上,例如: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吗?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在古诗朗读、背诵中结束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5
一、利用经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二单元“月是家乡明”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读完后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通过读本组课文的导语,我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漂泊在处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生:我还知道了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办法。
师:诗人,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时,通常都会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静夜思》,诗中主要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表达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思念的。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通过传统节日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故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月亮,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生:我来给大家读一遍,我觉得第一行诗中的“间”应该读“jiàn”,因为间的意思是间隔。
生: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的“还”应该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句,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生:(读悟,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写出了几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生:我喜欢“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瓜洲看到的江南两岸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我也喜欢“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读了这句,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季美景。
生:…………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读这句,读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啥画面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绿草丛中蝴蝶飞舞,鸟语花香的画面,让我陶醉不已。(她的想象不仅陶醉了自己,也感染了同学和老师)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阵春风拂过,小草就冒出新芽,“噌噌”地往上长。让我感受到一种动的美。(从这儿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诗人用那个“绿”字的精妙了)
生:读着这句诗,我就在脑海里想象,春姑娘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把冬爷爷送走了。她所到之处小草发芽了,花儿盛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想象出了这么多的画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看看你有啥更深的理解。
生:我看到插图的近处有两只白鹭在振翅飞翔,它们迎着和熙的春风飞回自己的巢穴,诗人看到这一幕感叹道:鸟儿都回家了,我啥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呢?
生:看到图上江南两岸的景色,读着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我想到昨天间餐时我们吃的月饼,老师告诉我们快到中秋了,中秋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就想起了我的贵州老家,想起了我和父亲、母亲、外婆一起吃月饼的情景。
师:同学们在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深情诵读。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师:诗人这么想念自己的故乡,那他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从那三个地名去探究诗人的故乡,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刚离开故乡就想回家的情绪,体会思乡情意之浓)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6
(课前,学校领导简介陈老师。)
课前谈话:
1 师:认识我吗?听了刚才的简介,我想考考大家听话是否很认真。
2、学生回答:你是特级教师;你叫陈金才……
3、出示教师名片,阅读两分钟,学生补充发言
4、刚才同学们把听到的信息告诉我了,看到的信息也传递给我了,能不能透过这些信息发现些啥?
5、学生回答:你有电脑;特级教师上课很厉害;你很谦虚,名片中名字写得很大,校长、特级教师等字写得很小;很有才华,名字中有个“才”字;喜欢白色和蓝色。
6、教师总结:看名片,就是一种阅读。(板书:阅读)你们刚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读懂了字面上的信息;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书:字面、字里),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读懂字里的意思。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4、这节课该怎么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5、学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诗人感情(师:也算理解);读好(师:而且这个读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诗句意思联起来想(师:这是理解办法);读懂;会用。(板书:读好、理解)
二、读好
1、自由读两遍,注意带点的字
2、个人读(师:他一个字都没读错,每个字都很响亮)
3、个人读(师:你是不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啊,还有更好的)
4、齐读(师:象他这样,读得很有韵味)
5、快速背下来。(一分钟)
6、学生背诵(师:谁的手举得高,谁更自信)
7、总结:刚才我们完成的是第一个任务“读”,同学们不但会读,还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三、理解
1、教师示范解释:泊船瓜舟
2、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划下不懂词语。
3、学生提出问题
① 一水间(提示:“间”是啥?“水”是啥?)
② 春风为啥也绿江南岸?
③ “照我还”是啥意思?(提示:照?啥照?还?还哪里?)
4、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意思。
5、现在还有啥疑问?
6、慢慢读一遍,读完之后,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了啥?
7、再读一遍,知道啥就说啥。
学生回答:
① 思乡的感情。(从哪里知道?)
② 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解决“水”的疑惑)
③ 瓜洲跟南京的紫金山只隔着几座山。(是瓜洲还是京口呢?)
④ 知道江南现在是春季。
⑤ 知道诗人很久没回家了,从“也”字看出,也过了几个春季了。
⑥ 作者离故乡很远。(“远还是不远,赞成远的举手。”举手寥寥无几。教师画示意图说明。)
⑦ 我奇怪,作者离故乡不远啊,为啥不回去呢?还那么思念?(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我们应该向他那样,读的过程中要读出问题。)
8、深入分析
①读第一句,这两句话就写了一个意思,是啥?(板书:近)
②读三四句,这两句也写出另一个意思。(引导:不是一般思念,是急切思念。)(板书:急)
③连起来读,读出啥?有问题吗?(引导:这么近,也这么急切回去……)
④学生质疑:不是很近吗?为啥那么急着回去?
9、课外拓展,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① 快速阅读
② 提问:离家多久了?(刚从家出来。)
③ 去做官为啥还想着回家呢?(上次做官,很多人反对他,这次肯定也有人反对他,所以这次离家充满了忧虑。)
④ 王安石遥望故乡,对着天上的明月说:春风啊,也一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可是,我啥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呢?其实他内心是在说——怎么回来?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⑤ 师总结:这种改革家的路子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忧虑。
⑥ 再读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学生再读,语气自然下沉)
⑦ 师范读。
四、总结
读好没有?理解没有?感情理解没有?这都是你们自己完成的,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水平真高。
总评:在这节课上,老师着力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很多方面都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如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读好、理解”的目标;在“读好”环节,安排了十分钟初读、背诵,然后也有分句读、读出问题、拓展材料读,读出忧患,读出伤情;在“理解”环节,老师没做任何一句解释,先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读,让学生说读完后知道了啥?在老师到位的点拨中,学生基本理解了诗的内容。
其次,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刻、独到。《泊船瓜洲》一般的理解是,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但教者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得出不一样的见解——表现作者离乡的忧患心情。并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很好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7
东台市新曹农场小学 李素琴
学习目标:
1.自选办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办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啥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办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么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办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么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办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办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也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也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啥?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么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也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 钟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Lenovo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啥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 数重:几层。
〈2〉 绿:吹绿了。
〈3〉 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啥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也绿江南岸”中的“也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也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也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 “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季,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啥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季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啥?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简介。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 )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也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积极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也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 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办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办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虚拟主机。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办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虚拟主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作者:李素琴 女 1969年12月生 中共党员 大学本科 小学高级教师 东台市小学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 东台市兼职教科研员东台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通联: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小学
邮编:224246
email:
电话:0515-5860201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8
[chenjc 发表
一、自主研究,确定学习目标。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解诗意。还有补充吗?
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 要知道作者的情况。
师:还是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非常好!在理解之前应该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习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分四人小组学习,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的马上帮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开始。
(学生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jìng,张雨同学告诉我应该读jīng。
师:很好,还有吗?
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平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诉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习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学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有一个字要注意:一水间的“间”应该读第四声。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
(小组齐读诗句)
师:非常好!(学生鼓掌。)这掌声是情不自禁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看课后的注释,认真地看,认真地想。看看,每一句是啥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啥意思。如果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春风也绿江南岸”为啥不用“吹”而用“绿”呢?
师: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还有吗?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啥意思?
……
师:小组学习,讨论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里的同学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一起学习研究,很好!现在我要来考一考你们了。请把诗歌朗读一遍,老师请你们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读了这一首诗,知道了啥?知道一点就说一点。开始。
全班:(有感情自由地朗读)
师:知道些啥啊?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故乡。
师: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他是不是很思念故乡,急切地要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面向同学们)读得怎样?
学生:一般。
师:(微笑着)你可以再读。
生:(读)
师:怎样啊?
全班:有进步了。
师:读出些意思了。我们好象看到了月光下诗人着急地想回到家乡。你们还知道啥?
生:我从“京口瓜洲一水间”这句知道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很近。
师:我们想听你读这一句,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要着重把哪些字突出来?
(生读)
师:还知道啥?
生:我还知道作者停船靠岸的瓜洲和钟山只隔几重山。
生:我知道冬季过去了,春季也来了,春风也吹绿了长江南岸的原野。师:冬去春也来了,“我”格外思念春风吹绿的故乡。现在我们再读这首诗,要把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三、自主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既然京口和瓜洲相距这么近,和作者的故乡也只是隔着几重山,可是作者为啥不能回到故乡呢?
师:好问题!王安石为啥这么想念故乡,为啥也不回去呢?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有没有谈到这个问题的?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以后回答问题。(发放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也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季,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也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师:看完以上的材料,你也知道了啥?请告诉大家。
生: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作者赴任路上写的。
生: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
生:他之所以不肯赴任,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啥样的结果。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啊!所以,他担心,这一去呀,也不知啥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首诗充满了忧愁和伤感。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全班:(很有感情地读)
师:我们一起怀着忧伤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9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呢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啥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故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怎样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啥时候可以回到故乡。
t:回归,啥时候可以回到故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故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故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故乡,他现在还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故乡。
t:对,心里有故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故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也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呢因为心中装着故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啥?(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你再说一遍,加上这个“只”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长江。
t:有没有加上一个“只”?
s齐:有。
t:你为啥要加上一个“只”?
s2:因为“只”能表示……
t:长江够宽吧?(s:宽)渡长江够难了吧?(s:难)但是呢加上了一个“只”,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s:缩短了)那这个“只”其实就是——(s:思念故乡)。所以这位同学在理解第一句的时候,能够按照第二句诗的意思把这个“只”拿上来,这也是一种办法,很聪明的,你是带着这种思乡情,带着这种理解来看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诗一定要这样子去理解,明白吗?
s齐:明白。
t:请你们在一水间前面也写上一个“只”。
s动笔。
t:有没有补充的?从这首诗当中也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的?
s3:也绿。
t:“也绿”,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故乡用了“只”,而这里,在异乡的时候,在别处的时候用了“也”,表示看到春风就想到故乡。
t:用了一个“也”以后,这一年四季变得怎样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种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怎样?(s:慢)也一年过去了,对故乡的那种思念与日俱增哪。同学们,我们这样去理解诗句,一个简简单单的“也”字,也有了自己的这样一种体会。这就是学诗啊。明白没有?
s:明白。
t: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很简单,为啥啊,因为这首诗你们早就会念了。但是呢,第二首就难了。《秋思》,那么这首诗也是怎样告诉我们思乡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齐念《秋思》。
t:看好,困难来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读准,“欲作家书意万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这《秋思》当中你能看出那种思乡情吗?谁来说。
s1:最后两句。
t:说。
s1:复恐匆匆说不尽。就是有很多很多话都写不完。
t:写不完,说不完。还有吗?
s1:行人临发也开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也拆开了。
t:是谁把信拆开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发,要走了。
t:那么“临”呢?
s1:马上。
t:马上要出发要走了,是吧?那么。这时候,有一个怎样的动作?
s全:也拆开了。
t:诗人也怎样了?
s全:也把信拆开了;也打开了信。
t:也打开了是干啥?
s1:看有啥漏了写,没有写。
s2:因为他是有很多话都说不完。(t:跟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有很多话都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t:与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这一联系以后呢,那种思乡,那种情感,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复恐”,这个“复”啥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这个“复”呢?
s3:反复害怕。
t:反复的害怕,都已经害怕了,检查过一遍了。现在呢?(s:再检查一遍)第二遍检查完以后呢?(s:再检查)有啥没写上去,也把它拆开了也看一看……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这种情感写不完,说不尽啊。大家再来读一读。
s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t:这种情景带给我们的是——(s:思乡)还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个,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可以看出写信寄给老家,写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对)写不完?(s4:是)一张纸上都写不完?(s4:对)从这里感受到了,还有从哪里感受到?
s5:秋风。
t:秋风,你怎么想。
s5:秋风就是思念故乡。
t:秋风也是思乡,哦,秋季更能表达那种思乡的情感。这种话有点难懂,你们懂不懂。来,你再仔细讲讲看。
s6:见到了秋风就思念起故乡。
t:见到春风就不想了?
s7:见到秋风就想到了中秋节。
t:哦,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在秋季,有意义,有它的含义在是吧?
s齐:对。
t:还有吗?来,你说。
s8:秋风吹来凉丝丝的,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t:秋风的那种寒意,催生了那种思乡的情感。你看,他的Lenovo多丰富啊。
s9:我觉得,还有就是,秋风它好象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把他的思乡情刮到故乡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够把那种思乡的情感捎回去。刚才我们从这首当中,从它的诗句当中,从它的词当中也感受到那种——(s:思乡)。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s齐读《秋思》。
t:谁能一个人读给大家听。
s10读《秋思》。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板书古诗《泊船瓜洲》,简介作者
启发谈话: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教师简要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泊船瓜洲》这首诗。
2、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地名,在长江的北岸,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杜甫的《绝句》)在本诗题中何意?(指船只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家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啥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啥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啥词?隔开了啥?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京口,地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和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也在哪里呢?(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东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简介)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前两句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故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线路。可诗人虽然离故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故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啥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啥时候想到回家?(春风也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啥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也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啥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情感?(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啥触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啥?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啥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也绿江南岸)
(2)春风也绿江南岸,江南是啥样的呢?(春季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春风也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入”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请大家看课文后面学习链接的内容。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季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啥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季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怎样去欣赏诗歌
(1)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2)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3)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办法。板书:欣赏诗歌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布置学生收集赞美春季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2、布置学生收集表现思乡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欣赏诗歌
京口/瓜洲/一水间,知诗人,解诗题
钟山/只隔/数重山。抓字眼,明诗意
春风/也绿/江南岸,入诗境,悟诗情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办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办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简介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家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办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办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啥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啥词?隔开了啥?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也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简介,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故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线路。可诗人虽然离故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故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啥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啥时候想到回家?(春风也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啥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 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啥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办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也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啥?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季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也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积极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也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简介春季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啥?
板书设计
学习办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也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篇12
北海高庄小学 王丽霞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办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故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故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故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啥?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教给学生思维的办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推荐站内搜索:湖北专升本报名时间、山西专科录取分数线、三八妇女节日记400字、日记文章、浙江省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味道作文、渭南人事考试网、黑龙江省自考成绩查询、成人 高考、河南工程学院专科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