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精选12篇)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也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也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啥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简介“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啥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 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啥?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啥?(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 北海: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 ,但是呢他 。 积累词语: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身轻如燕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坚硬如铁 坚强如钢 洁白如雪 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置:放;度外:部放在心上。“置之度外”连起来是啥意思呢?
2、是啥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 师生配合齐读: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么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啥还要接过旌节?(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一计不成,匈奴王也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苏武也是怎么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也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真是归心似箭啊。“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揣”是啥意思?(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 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啥呢?(相机板书)
5、小结: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 坚强不屈 贫贱不移 坚忍不拔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也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啥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简介“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啥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办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啥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么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啥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啥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也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啥?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啥,说些啥?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简介,一两句话,既简洁,也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啥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啥?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啥?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简介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简介旌节(字形范写,简介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办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也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也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么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简介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么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啥?(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啥?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啥?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啥?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也是怎么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也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啥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啥?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也是怎么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呢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啥?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5
篇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啥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家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办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啥?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也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妈妈、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也是怎么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么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呢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一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2、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3、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啥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家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办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啥?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Lenovo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 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 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20xx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20xx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啥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也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人迹罕至、辽阔也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季,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
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啥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妈妈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妈妈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也何尝不思念他的老妈妈,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20xx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啥?(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朗诵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
(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啥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点击课件:标题三) 语速有快慢 语调有高低 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一:简介《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四: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五:讲解《苏武牧羊》的表演者:张学津、冯志孝
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爸妈讲一讲今天我们上课所学到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简介《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汉魂故事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妈妈,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也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啥脸见人。”也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也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也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也不是他的亲属,为啥要连坐?” 卫律也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还有啥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季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也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也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二: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片段
三:讲解《苏武牧羊》的唱词
张学津饰苏武(操琴尤继舜;司鼓王玉璞)
(二黄散板)
贤弟提起望故乡,
不由子卿我两泪汪。
贤弟迈步头前往,
不知故乡在何方。
(导板)
登层台望故乡躬身下拜,
(回龙)
向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
(反二黄原板)
想当年奉王旨来到北海,
晓番奴息干戈免动刀来。
贼卫律金华馆假意款待,
有谁知贼暗地早有安排。
他劝臣我降北国把心术来改,
为臣我破口骂贼无话来,
二次里见番王煽惑一派,
牧羝羊食毡雪夜卧阳台,
圣天子望为臣把刀兵和解,
怎知道为臣我困沙漠日无食夜无盖,
冷冷清清痛伤怀。
大料着臣的命我要丧北海,
我命丧北海,我主爷,
为臣我终日里愁眉难开,
我拜罢了我主爷也往家拜,
想起了老娘亲珠泪满腮。
儿在这番邦地冻饿已坏,
绿鬓娇妻盼征人不能回来。
故乡万里我难把书带,
我难把书带,
(散板)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再来。
秋风起暗云垂黄叶飘降 (大唐贵妃)张学津 13分00秒
秋风起暗云垂黄叶飘降,
物是人非秋雨如泪。
伴我心中不限凄惶,
望金盆把玉环高声叫唤,
叫不应唤不回存殁参商。
这才知杨贵妃贵在情重,
回首看三宫六院朝秦暮楚,
我是何等轻狂。
我怎不在马嵬坡奋然抵挡,
博得个泉台上灵牌成双。
到如今渡尽劫波虽无恙,
问余生却还有何许风光。
我也曾引领开元之治,
我也曾领戏班人尊鼓王。
为啥朝廷梨园顾此失彼?
为啥江山美人必有一伤?
却原来温柔乡本是英雄冢,
霓裳曲险些毁我家邦。
谁料想竟是我亲手把盛唐断送,
列祖列宗啊
我愧对列祖愧对列宗愧对百姓愧对后人,
自悔自恨自悲自哀自责自骂自迷茫。
只落得涕泪千行愁形万状,
可知我堂堂天子不如平头百姓郎!
淮南王他把令传下 (淮河营)冯志孝 4分38秒
蒯彻:
淮南王他把令传下,
分作三班去见他。
分明是先把虎威诈,
不由得吾等笑哈哈。
此时间不可闹笑话,
胡言乱语怎瞒咱?
在长安是你夸大话,
为啥事到如今耍*滑?
左手拉住了李左车,
右手再把栾布拉。
三人同把那鬼门关上爬,
生死二字且由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二:讲解《苏武牧羊》的表演者:张学津、冯志孝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爸妈讲一讲今天我们上课所学到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欣赏《苏武牧羊》的精彩剧照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9
《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啥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家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办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啥?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也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妈妈、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也是怎么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么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呢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一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10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eji keyinxue jitunzhan jiasheng hongzhuang yanqun haikushilan xinjingdansui
( ) ( ) ( ) ( ) ( ) ( ) ( ) ( )
xiongnu gongfu dewei kongwei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社稷( ) 旄( )落犹未还( ) 红妆 空帏( ) 饥吞毡( )
三、多音字组词
饮 还 塞 难 更 任 教
四、回答问题.
1、按原文填空,并在横线上写出从句中体会出的意思。
苏武留胡( ),
( )也( ),穷困( )年。
渴( ),饥( ),( )北海边。
心存( ),旄落( )。
历尽( ),心比( ),
夜在( )时听( ),入耳( )。
转眼( ),雁群( )。
白发娘( ),红妆( ),
三更( ),两地( )?
宁( ),大节( )。
终教( )心惊胆碎,( )。
2、通过课文,简介苏武其人。
3、为啥称苏武为英雄?
4、《苏武牧羊》这首歌词写于( )年,你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11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本课,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 和第6 小节内容,说说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啥变化。
然后自由读课文思考: 19 年里究竟发生了啥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进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特别是以领会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武,受到他伟大精神的感染。我还及时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料。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我们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整堂课才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案例背景]
《苏武牧羊》是一篇流传千余年的历史故事,这骗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互相的交流,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以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光辉榜样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是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案例过程]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啥)。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办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也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进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气氛。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立足历史故事类文本,进行有效性拓展阅读——《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支代表国家的旌节,一个让后人永远铭记的画面,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一个广为流传、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文章线索清晰,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乍读便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或为苏武之所受而忧愤,或因苏武之所为而赞叹。虽然历史的遥远无法阻隔心灵的感受,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就给教与学增添了难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性的拓展阅读。
一、背景拓展,课前由远及近
关于历史故事类文本,课前拓展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相关信息以及与故事相关的知识,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储备能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匈奴、汉武帝、苏武,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旌节”都离学生的生活极其遥远。因此,为了在课前拉近这段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在预习菜单中安排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上课伊始,我在简单讲述故事背景时,学生就可以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故事;我在讲解“旌节”时,学生也可以迅速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而从文本中发现,进而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背景拓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内容拓展,课中从文到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需要进行适时拓展阅读,或在质疑问难时,释疑解难;或在文本空白处,促进感悟;或在认识不全时,深入引导;或在总结拓展时,升华情感……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升华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荒漠牧羊这一环节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的艰苦呢?当文字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时候,我采用了补充拓展:这千里之外的北海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漠,野草遍地,荒无人烟,特别到秋冬天节,那里简直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北风疯狂地咆哮,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像一条条白色的鞭子无情地抽打着一切。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北海环境的恶劣。渲染情境,利于学生加深感悟,体验真情。
本堂课的最后,在总结文本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后人对苏武评价的几句诗:牧羊北海边,留胡节不辱,雪地也冰天,苦忍十九年,历尽千般难,心如铁石坚。形象大于思想,体悟优于说教,最后让这个典型的画面永远留在小孩们的头脑里,在读中也让学生加深印象,升华情感。
内容拓展与课堂教学的环节相融相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式拓展,课后由一到多
叶圣陶先生曾将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拓展阅读要立足于文本,但决不能局限于文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文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并能灵活运用和迁移,因此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我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历史人物,并学习这一类故事的表达形式,先后推荐给学生多篇文章,有《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岳飞》《屈原投江》《史可法血战扬州》等,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进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形式拓展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发现,拓展阅读是历史故事类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然而,要实现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适时和适度,唯有合理安排,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简介,一两句话,既简洁,也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啥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啥?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啥?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简介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简介旌节(字形范写,简介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啥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办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也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也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么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简介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么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啥?(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啥?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啥?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啥?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推荐站内搜索:教资面试报名入口官网、广西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广东学位英语成绩查询、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金融管理自考科目、高中周记800字、造价师考试成绩查询、上海成人高考分数线、教师证考试时间、中小学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