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通用10篇)
生活中的透镜 篇1
3.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简介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办法 1.经历使用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实验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模拟相机的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 难点: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复习→情景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操作、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归纳小结各知识点→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一、 复习 提问:透镜分为哪两种?它们各自对光有啥作用?学生思考 回答巩固前学二、导入 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屏幕显示),透镜在这些仪器中起啥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3.2《生活中的透镜》。(板书) (过渡) 此时此刻我们欢聚一堂这美好的一刻用啥记录? 其中最常用的是照相机,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联系生活,开阔视野三、新授 (一)照相机 1.简介结构(看屏显),闪光灯、快门、光圈、调焦环、镜头、胶卷、暗箱。 2.让学生说说各部件的作用。(教师补充说明) 3.演示照相机成像过程(屏显)。 (1)教师出示模型。 (2)提问:凸透镜和薄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哪个部件? (3)使物体靠近远离透镜观察像,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同时暗箱是拉长还是缩短了? (4)学生利用照相机模型找到老师的像 问:你认为像的大小与啥有关?(物距大于像距) 归纳:不管怎么样,在膜上成的像相对于物体都是缩小的,此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谁更远一些?请学生回答 小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板书) (过渡)问:凸透镜在照相机上应用,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那它能不能成其它的像呢? 此时将投影胶片上的像投影到天花板上,让学生观察天花板上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这种仪器叫投影仪。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并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猜测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成像过程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用实事说明(二)投影仪 1.简介结构,反光镜、凸透镜、灯泡,屏幕。 2.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其成像的过程。 3.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1)问:投影仪成的像是放大的,那它所成的像与原物体有啥差异?教师让学生看投影片上字母f的方向和开口一侧向着哪个方向放置,同时观察像的情况。 (2)引导学生归纳出像是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 (3)让学生观察投影片(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和像到镜头的距离谁较近一些,得出结论: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较近些。 小结: 投影仪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近时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 4.提问:要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则投影片怎样放置? (过渡) 5.怎样能让我们看着方便,字打在屏幕上? 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凸透镜用在投影仪中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如果老师的手扎了一个刺,看不清怎么办?请学生猜测,此时请学生拿起放大镜。 (三)放大镜 1.让学生利用放大镜看书本文字。 (1)学生观察其成像特点,并回答观察到的像的特点。 (2)让学生用纸承接像,看能否承接的上。 (3)让学生观察放大镜到字的距离的远近变化与所看到的字的大小的变化情况。 2.小结: 放大镜工作原理: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并物体距离放大镜要在一定范围内。(板书) (过渡) 如果现在看不清书上的字也没有放大镜,大家能不能用桌面上的东西解决一下? 引出水滴放大镜 对比三者的像,思考是不是都能用光凭承接? (四)实像、虚像 课件展示:观察实、虚像的形成原因。 (4).归纳(板书) 小结: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3.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补充完板书。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回答操作 学生猜测回答 动手操作并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开学生的思维虚拟主机。 培养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本节总结:(学生填表格)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三个特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都借助于透镜而成像,并各有特点。还学习了实像和虚像的特点。积极思考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办法。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办法的总结。 五、巩固练习及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3.2 生活中的透镜 工作原理镜头的作用物体到凸透 镜的远近像的特点放大或缩小正倒实虚像物同异侧.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比较远缩小倒实异侧投影仪相当于凸透镜比较近放大倒实异侧放大镜相当于凸透镜很近放大正虚同侧实像: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光屏能承接所成的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光屏不能承接所成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 篇2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办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么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啥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办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简介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啥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办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啥问题?可以用啥办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的透镜 篇3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也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简介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办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办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办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积极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XX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电子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啥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6、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啥。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啥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怎样?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啥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啥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么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伸: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啥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也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啥有时却也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虚像区别是啥,各有啥特点?
根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 的 情 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2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虚拟主机、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和执教时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生活中的透镜 篇4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办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办法: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简介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怎样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怎样调节投影仪?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简介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啥办法?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简介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 1题、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生活中的透镜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学习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导学办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照相机
(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
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啥特点?
②怎么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
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办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
① 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②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啥样的关系?
④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怎样放置?
⑤ 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啥?(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3.放大镜
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 (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 (倒或正)立的虚像,并像与物体在 侧。
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举例说明)
4.结合教材96页示意图,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况:
实像总是 立的,虚像总是 立的;
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照相机成 、 、 像
投影仪成 、 、 像
放大镜成 、 、 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3.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
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选做题
4.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5.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_____ 。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 篇6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编辑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办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办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啥能照相吗?它是靠啥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啥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啥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啥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强化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啥?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生活中的透镜 篇7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办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么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啥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办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简介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啥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办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啥问题?可以用啥办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简介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么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么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也怎么样?成啥样的像,
1.怎样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啥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么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啥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啥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啥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啥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样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啥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怎样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啥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啥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啥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透镜”的创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透镜”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从“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直接切入课题“透镜”;就地取材,用学生熟悉的眼镜组织学生实验探究怎样用多种办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以及怎样测量凸透镜焦距等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办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的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测定焦距→总结办法→课题研究。
2 过程设计
2.1 引入课题
通过“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简介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得知,冰透镜是教师自己动手制成,这一段录像是本校摄制时,更激起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重视
【学生实验1】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2.2 判别透镜
问题: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啥类型透镜做的?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样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也即怎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
【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办法判别眼镜。
学生简介判别眼镜镜片的办法:
办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镜的镜片,发现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的则为近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则为老花镜。教师表扬学生能活学活用,利用刚学的凸、凹透镜的定义区分眼镜,并及时指出光学仪器一般不允许用手摸。
办法②看:使眼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发现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学生实验3】制作水膜透镜:将铅丝紧绕在透镜的金属柄上,绕成一个封闭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个水膜透镜。用此透镜观察字的变化。有发现字变大的,有发现字变小的,而发现字变大的甩一甩后也发现字变小了。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镜。
【学生实验4】移动透镜,观察现象。使两种透镜从靠近书本慢慢远离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凹透镜在移动的过程中,总是成正立缩小的像;而凸透镜在移动过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其中有啥规律,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
办法③照:用光源对着镜片照,发现近视镜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镜把光聚起来
教师结合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不同作用的动画讲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简介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师补充判别眼镜的办法:
办法④晃:把两种眼镜放在字前慢慢摇晃,透过镜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5】学生晃动两种眼镜,发现像的移动方向与近视镜的移动方向相同,而老花镜则相反。
以上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的办法,其实也是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办法。点评: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实验,找出了多个办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2.3 测定焦距
问题:眼镜有不同的度数,度数表示啥意思?
显示资料:眼镜的度数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关系如下:φ=(1/f)×100。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眼镜的度数与镜片的焦距有关,怎么样来测焦距呢?
【学生实验6】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4 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对怎么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么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么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显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办法,比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办法(显示“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办法的可行性,及寻找更多的办法(显示“实验探究”)。办法找到后,还要对办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办法,但光学仪器不允许用手摸(显示“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2.5 课题研究
针对上述办法,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学用办法作课后研究。
课题①:为啥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则相反?
课题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怎么样测凹透镜的焦距?
课题③:怎么样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
【学生实验7】用透镜组合望远镜。
课题④:透镜与现代文明有啥关系?
演讲:的确,人类自从发明了望远镜,进而认识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人类也许正是因为发明了望远镜才加快走进了现代文明。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那么透镜与现代文明有啥关系呢?
3 对“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环节中,用学生熟悉的老花镜与近视镜等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判别,用最普通的铅丝、水来做水膜透镜,使学生有亲切感,感到物理课程不是想象中那样枯燥、难以下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最后设计课题组合望远镜及研究透镜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办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办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进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办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的最后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办法作课后研究,让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余兴和问题离开课堂,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活中的透镜 篇8
《生活中的透镜》--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也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简介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办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办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办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办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办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积极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景色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景色?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啥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啥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啥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啥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积极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啥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总结出看清文字的办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啥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啥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办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虚拟主机、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虚拟主机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生活中的透镜 篇9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办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办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办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呢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m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办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办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怎样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也快也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啥?啥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啥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啥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也是怎么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啥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怎样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怎样?(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啥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啥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啥?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比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 、 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 、 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 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怎么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也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也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比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啥,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强化。学生的积极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积极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怎样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活中的透镜 篇10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也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简介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办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办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办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积极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24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电子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啥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6、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啥。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啥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怎样?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啥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啥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么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伸: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啥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也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啥有时却也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虚像区别是啥,各有啥特点?
根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 的 情 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2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虚拟主机、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和执教时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推荐站内搜索:考公务员的要求和条件、公务员试题、成人高考试题、2012成人高考分数线、孝敬父母的演讲稿、七年级周记、党代会心得体会、河北教育考试院自考成绩查询、窗作文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