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 导学案(精选13篇)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预学
一.围绕课题质疑。
我的问题是:1、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画出生字词,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四.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码 遣 器 拳 赠 撕 范 桅 魁 炫 瓷 珊 夷 鬓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共学
一、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回答质疑时提出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啥?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提示,理清层次。
第一段( - ):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一层( - ):扬帆起航。
第二层( - ):友好交往。
第三层( - ):战胜凶险。
第二段( - ):郑和七次远航的意义。
交流:你学会了啥?展示给大家。你还有哪些疑问?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
一、 看拼音写词语。
mǎ tóu pài qiǎn bào quán sī liè fàn wéi zèng pǐn
( ) ( ) ( ) ( ) ( ) ( )
二、 补充词语,解释加点的字。
扶老携( ):______ 惊( )不已:______
严阵以( ):______ 化( )为夷:______
三、选字填空。 四、多音字组词。
1、遣 遗:( )忘 派( ) zǎi ( ) xiāng( )
2、拳 券:( )头 证( ) 载 相
3、赠 增:( )送 ( )加 zài ( ) xiàng(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二、 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共学
一、 精读课文1~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想象当时郑和率队出行的盛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2、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
3、 为啥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4、 郑和在远航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5、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也是怎样克服的?
6、 试着说说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二、 略读6、7自然段:
1、 为啥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2、 郑和远航有啥重要意义?
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交流:你学会了啥?展示给大家。你还有哪些疑问?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亲切——( ) 凶险——( )
魁梧——( ) 镇定自若——( )
二、词语搭配。
精神 招展 规模 长久
彩旗 魁梧 时间 广泛
身材 顽强 范围 宏大
三、照样子写成语:
1、浩浩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惊叹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
3、化险为夷:(互为反义)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详细叙述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郑和的七次远航,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也开阔了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2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简介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小孩。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啥?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对子之间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对子把课文读正确。
2、对子之间交流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段。
3、小对子一起记忆生字字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断落。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
3、说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指导书写“遣、拳、赠、范”)
五、反馈矫正,达标评测。
1、完成《达标评测》中的字词部分。
2、小对子互查,组长反馈课堂学习情况。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3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预习板块
1、卡片交流: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
2、自测一下,这些词语会读会写吗?给拼音加上调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启航 惊叹不已
俘虏 桅(wei)杆 魁(kui)梧(wu) 炫(xuan)耀 珊(shan)瑚 鬓(bin)发
扶老携幼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说说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4、接龙读书(小组接龙读书,纠正、点评、重点句反复读)
赏析板块(先自读课文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重点句子朗读)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物是啥?
2、为啥称这些大船为“宝船”?(分别从大小、配备、装载方面回答)
3、他们在途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郑和怎样面对?
拓展运用
1、世界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
2、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3、小组活动: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述。
4、郑和经历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一次远航的任务,那么郑和远航有何重大意义呢?
5、质疑、讨论
巩固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先自测,然后小组检查,小老师点评)
mǎ tóu pài qiǎn yí qì bào quán zèng sòng sī liè
( ) ( ) ( ) ( ) ( ) ( )
fàn wéi hū xiào páo xiào jiàn bù wēi xié fǔ lǔ
( ) ( ) ( ) ( ) ( ) ( )
2、课文( —— )自然段是写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可以按照 、 、 的顺序记叙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从1405年到1433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多个国家。
3、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2)形容风浪大的词语。
(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4、判断,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
课外作业
1、将成语与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两袖清风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梦笔生花 指鹿为马 映雪读书
李白 刘备 于谦 孙康 勾践 诸葛亮 赵高
2、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啥呢? (郑和是啥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
(2)为啥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啥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也是怎样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啥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四)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啥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啥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也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六、教学结束: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5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较详细地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言材料的朗读品味、对话表演中来体会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教学本课,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啥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气氛。
例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满凶险的远航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险恶的风浪,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有一段话出发,小孩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种学习办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小孩们的积极性,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学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办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办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也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啥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虚拟主机。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啥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啥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啥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啥要远航?(2)、郑和为啥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啥能成功?(4)、郑和为啥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啥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啥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啥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6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 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 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 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 顶峰是啥意思,那为啥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 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也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 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驾驶“
4、“60多艘——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的来 简介一下这支船队。(齐读第二小节)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7
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啥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简介了些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啥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啥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简介。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啥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1
《郑和远航》网络学案设计
横山中心小学 包长虹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了解郑和的若干次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制作数码作品,汇报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网络环境,了解网站结构,进入网站并注册
学习过程:
一、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 欣赏影片,导入课文。
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些啥?
请大家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
①、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重写了哪一次?
②、郑和下西洋有啥重大意义?
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可以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如课文录音等。
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精读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①、课文也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的呢?请听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②、听懂了第一次远航的详细简介吗?谁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来简介的?
③、指名回答,师生小结。
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简介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方面?为啥?
⑤、指名说具体的一个方面,并讲清为啥?
⑥、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
⑦、刚才,我们集中阅读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详细经历,领略到郑和场帆远航的壮观,途中与各国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战胜凶险,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详写的部分。
4、 略读课文第6小节。
①、指名读第6小节。
②、很明显,作者只详细简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历,而其余六次仅作为略写。
5、 激发感情,明确意义。
那么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产生了啥深远意义呢?
(1) 指名回答。
(2) 有感情地齐读第7小节。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6、 学生质疑
读完课文,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你还有啥问题吗?
二、延伸拓展
1、那么你还想知道有关郑和远航的哪些问题?思考一下。
2、学生思考,提出问题。(3、4名)
3、简介网站栏目。
你们的这一双双小手都代表着一个个问题,一个个地提问太费时间了,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里有很多文章、图片资料,设置了这样几个栏目(简介栏目),同学们的问题就可以发布到“学习讨论区”,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前,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你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更利于你解决自己或别人的问题。
4、教师示范怎样发布问题。
在问题是:后面输入问题:三保太监郑和他有后代吗?然后点击“添加”问题就发布成功了。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这样做:首先将鼠标移到你感兴趣的问题上,然后单击就出现了新的窗口,将其最大化,在“我的看法”这个方框中,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示范。
大家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去解开你心中的谜团吧。
5、学生发布问题并有目的地浏览网站内容,教师巡视(配以轻音乐)
(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越性,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6、交流汇报。
同学们,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给大家简介一下吗?
同学交流,包括(学习办法、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成果等),师生评议。
三、总结。
1、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汇报,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学习报告,发布到“学生作品”专栏上去。
(简介学生作品栏的使用)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还利用网络了解了有关郑和及其七下大西洋的更多历史,懂得了郑和为了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交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这篇文章很注意详略,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略写了其余六次,那我们平时在写活动时,也要注意详略。如:写一场乒乓球比赛,七局我们就不要全部详写,可以详写一场比赛,其余的略写。当然,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有问题才有进步,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啥新的问题或见解及发现,欢迎大家将其发布到专题学习网站上,共同交流。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9
一、 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 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
点拨指导 → 自主探究
↓ ↓
点评疏理 → 交流汇报
↓ ↓
设计应用 → 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 读新词: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荡荡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珊瑚 惊叹不已
呼啸 奔腾咆哮 撕咧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2、 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 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 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啥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啥意思?在这里说明了啥?)
(3) 在这部分中,郑和也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啥?(船队)这是一支怎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啥?(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啥,他也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也会想到啥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啥?(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b“友好交往”
出示: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10
《郑和远航》说课稿(倪丽莉)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节省了笔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说”、“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通过知识竞答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揭示课题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啥;以及交流在预习中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请几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啥,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指导分段;学习生字词,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课好,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
二、抓住“远航”一词,精读课文
1、了解历史地位。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么样的远航?相机出示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让学生读,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接着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诉我们了,然后全班交流。从两个方面感知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让学生想象描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面对这壮观的场面,你最想说些啥呢?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远航,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激发学生想象此时郑和的样子。“时间长,范围广”你也可以从哪里知道呢?再次让学生讨论交流得知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从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时还远航感知“时间之长”。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可看出“范围之广”,并让学生看一段资料简介。 学生还可以从“前后共七次呢!”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进而体会到“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通过让学生想象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郑和的样子、教师评价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乐读。改变了深讲、讲透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虚拟主机。
2、学习远航过程。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请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还是怎么样的远航呢?引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了解到郑和远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来体会,并让学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也可演一演。如: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的双方对话;当地老百姓“惊叹不已”会说些啥话等。郑和船队在远航中还遇到了艰难险阻,让学生通过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画面,调动音像积累;听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让学生说出仿佛看到、听到、想到、感受到了啥,这是在调动文字积累和生活积累来体会海浪之险和海盗之险。其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面对此情此景,你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是怎样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体会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最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再次来感悟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
● 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中采用角色迁移法,让学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积极积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抓住学生情感导读课文,在文章中走个来回,学生的体验是真切的,真正达到了“入境”、“悟情”的阅读理想境界。课堂上老师则成了一个组织者、欣赏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内化了课文内容。
3、总结升华情感
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告诉学生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学生讨论、交流 。如: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一次收获的远航、一次生命的远航、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让学生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我挖掘教材设计了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这还是一次啥样的远航。这样为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作了铺垫。
三、复述第一次远航
1、讨论: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啥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办法上你学到了啥?
2、你愿意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吗?好,老师也愿意,我和你们比赛。
●现在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和老师比赛”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有兴趣、有征服的欲望,这让学生跃跃欲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延伸拓展
选做:
1、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2、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简介。
3、写一篇读后感,相互交流。
●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创造性地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的最具体表现。班内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品尝这样的“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说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远航(详)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张微型教案。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教学的重点,也体现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11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听写词语,小组长批阅。
2、学生默读课文,练习分层。质疑: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啥?为啥把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自学1、2、3自然段。
3、指名朗读第一层,体会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二层和第三层: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也遇到了那些凶险?他是怎样克服的?
5、交流描写友好交往的句子,想象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啥?进而理解“惊叹不已”。
6、说说文中的“凶险”指的是啥?(险恶的风浪、海盗的袭击)
7、出示:狂风呼啸者,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句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学习提示:从哪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啥?“化险为夷”一词在文中指啥?(参考《补充习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小组内练说: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质疑:郑和远航共有七次,课文为啥只详细写了第一次?
10、齐读最后一小节,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可贵精神和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11、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见《补充习题》第五题。) 1、了解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2、默读课文第一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为三层。
3指导朗读: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远航。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啥?指导朗读。
6、过渡:这次航行不仅有“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凶险。
7、点拨:再读第三层,想象当时的场景,你想说写啥?
8、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为啥要略写其余六次远航?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10、课堂小结:课文详细的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11、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12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深感促动想起郑和远行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它让我改变了对祖国的看法,不在多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自我感到羞愧,它让我扬眉吐气了。 文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郑和竟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航海。从35岁到70几岁,他无不一刻在思索行海的事,想得白了满头的黑发;想得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青春年华......唉呦喂——为何有这么的辛苦!
不过,他没有白白的辛苦了半生年华。功夫是不会负了有心的人的,他取得了崇高的荣誉,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凭价:“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郑和我真想对你说:“我代表全中国的人感谢你,感谢你所付出的一切。”
《郑和远航》 导学案 篇13
[学习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将段落分层次。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较详细地简介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至三自然段),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命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第二层(第四自然段),写郑和与所到的亚洲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第二段(第六、七自然段),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字词点击]
本课要求书写的共8个字,其中左右结构的3个,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写时注意间架结构的比例安排。“撕”为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匀称。“瓷”下半部的“瓦”要占一半并放稳。“监”下半部只占三分之一。“遣”、“魁”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更要注意位置和比例。
[疑难解析]
1. 郑和远航有啥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表示当时我国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②表现我国古代人民不怕困难的顽强探索精神。③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
2.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啥课文只写了第一次的经历?
①每次出海的情况大致相同,每次都详写就显得重复罗嗦,没有必要。②第一次最困难、最难忘,所以详写第一次。③集中写一次才能写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评赏析]
1.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仅仅二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欢乐的人群送别浩浩荡荡的船队时的壮观场面,其中“像……巨龙”、“浩浩荡荡”更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船队的浩大气势。
2.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这段话共两句。第一句告诉我们,在海上航行,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上险恶的风浪,那么险恶的风浪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第二句话则具体地写出狂风、海水、巨浪的厉害,读来令人心惊胆寒。
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边读边想边做批注。
[课文链接]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进昆明市晋宁县)。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宫监(负责宫室营建和皇室需用物品的采办),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原先信仰伊斯兰教入宫后也信仰佛教,佛家以佛、法(佛教教义)、僧为三宝,他也因此被封为“三宝(三保)太监”。
1405年郑和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船队首先抵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往南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到满剌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第二年夏季返航,在1407年10月还朝。后来,郑和也先后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前三次都到达古里即返航,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及东海岸。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总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今索马里)和麻林(今肯尼亚)。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已是61岁高龄。第二年初,就在返航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
参考书目:
《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
相关网址:
长江第一港——郑和频道
郑和网
中国郑和
郑和文化
附: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自我评测]
基础练习
一. 读一读,再抄写。
丝绸 魁梧 派遣 浩浩荡荡 化险为夷
赠送 健步 瓷器 扶老携幼 严阵以待
二. 多音字组词。
fú( ) shuài( )
佛 率
fó( ) lǜ ( )
三.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2)形容风浪大的词语。
(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四.判断,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
发展练习
一. 看看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图书,把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讲给父母、同学听。
二. 收集有关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做成资料卡,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再用搜集的资料,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文章。
趣味语文
将成语与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两袖清风 李白
卧薪尝胆 刘备
三顾茅庐 于谦
鞠躬尽瘁 勾践
梦笔生花 诸葛亮
映雪读书 赵高
指鹿为马 孙康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四:1. 2. 3.
趣味语文:依成语顺序对应的人物为:于谦、勾践、刘备、诸葛亮、李白、孙康、赵高
(本教学案由瑞金路小学吴宁萍老师提供)
推荐站内搜索:继续教育研修日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三年级作文、青校心得体会、山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好心情日记网、英语三级考试题型、家乡的变化作文500、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