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进而悄无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

  【教学准备】

  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啥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啥?

  (2)读了课文,你有啥感受?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啥?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重点词句(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啥?想象一下,我当时可能是怎么样走路的?引导学生结合“滑极了”、“一步三滑”、“像是打秋千”等感悟路滑难走,感悟挑煤不仅太累、太苦、太难,而且太险。

  ◆重点词句(3):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啥?我为啥会栽倒?栽倒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结合“一不留神”、“好几道口子”、“撒了一地”等感悟挑煤的艰难、作者内心的焦急、无奈、失落、伤感、委屈及作者对家人的爱。

  3、学生交流三四个句子以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它标画出的句子,进一步感悟“艰难”。

  4、小结深化,板书“艰难”。

  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挑煤的情形,你选择哪个词语?

  (二)自主品读,感悟“作者的坚强”。

  1、提问:面对艰难,“我”怎样表现的?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标画作者表现的词句,思考感悟。

  3、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

  (1)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啥?在啥情况下我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引导学生结合“肩也肿了,皮也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面对艰难表现的坚强不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多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深入体会作者的坚强。

  (2)教师小结,指导办法。

  小结语:上下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感悟到人物的思想。

  ◆重点词句(2):“母亲,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1)教师引导: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多个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提问:比较一下,你认为谁读得好?为啥?指导学生用“平静、淡淡”的语气集体诵读后,提问: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看出啥?(坚强、懂事、决心……)

  (2)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品读人物的语言,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感悟。

  1、教师深情叙述,创设情境。

  叙述语:多么坚强、多么懂事的小孩!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也翻过高山去挑煤。肩膀依然红肿,山路依然难走,煤筐依然在晃,可是,我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大屏幕及时出示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句子补充完整,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

  “从此,我 。 ”

  三、总结课文,补充材料,激发情感。

  1、教师补充材料,点出文章主题。

  教师补充语:苦难磨练了这位12岁的少年。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也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 1953年,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在书中,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板书此句)

  2、引导诉说心声,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12岁的少年说些啥?

  3、教师总结全文,强化英雄形象。

  总结语:让我们永远记住作者这段不朽的人生,记住他对家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记住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记住他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吴运铎。(板书名字)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挑煤:艰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我”:坚强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助词句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与文路;

  2、紧抓课文的比喻句、四次肩膀描写、对话描写,领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读中感受“我”劳动的艰难;

  3、在“艰难”的字里行间体会“我”的懂事、自强不息、不服输、顽强的毅力,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感动与敬佩。

  教学流程:

  一、揭题,走近作者: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劳动的开端》,一起读课题。理解:“开端”

  2、借助课题大致说文意:你能结合题目大致说说课文讲了啥?生说(我看到家里穷,决定参加劳动;重点讲了自己第一次挑煤的事,从那以后,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3、简介作者:

  师:文中的“我”是谁?你们知道吗?了解他吗?

  出示吴运铎的材料: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自幼家境贫寒,做过挑煤工。12岁时,吴运铎的家庭生活陷入绝境。他的童年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参加工作以后,他也历经一次次的危难,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的一生是艰难而顽强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报道,这“中国的保尔”就是作者吴运铎。他曾说:“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堆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今天的课文就选自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

  二、读词,整体感知:

  1、师:了解了作者,我们能更好地走进他的心!下面的几组词,你能读出啥?

  2、出示两组词:

  (1)穷得揭不开锅 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  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我像个瘦猴子 心里像油煎一样

  (2)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 “母亲,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3、师:你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啥?(人穷志不穷、坚强、很勇敢、很有毅力、有志气等)

  三、读句,感受艰难

  1、师:是的,这么小的小孩就要参加劳动,是多么艰难呀!请你用心读读9——30段,划划句子,你从啥地方读出了“我”的艰难?

  2、生自主读书,找划句子,思考“艰难”

  3、预设交流:

  板块一:劳动条件差、矿上人的凶暴

  句子:“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也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点拨:(1)你从“狗”、“万丈深渊”的字中看到了啥?

  (2)比较体会比喻句的精妙: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也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板块二:人瘦担子重 肩膀的红肿

  句子:(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点拨:(1)你从中感受到啥?

  (2)“换来移去”能改为“移来换去”吗?为啥?

  (3)挑着空筐回到家里,这空筐里盛满了啥?

  板块三:山路的滑

  句子:“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点拨:(1)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想想“这一步三滑”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呀?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读!

  (2)看插图,加深理解:让我们用心看,看仔细一点,你看到啥?看到他的脚怎么了?再让我们看看他的脸?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些啥?

  板块四:时间之久

  句子:“半夜,动身去挑煤;天亮后,挑煤赶路,越来越累;午后,人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点拨:从半夜到太阳落山,你读出了啥?

  四、读对话,体会坚强

  1、师: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是如此的艰难。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也无奈的儿子,妈妈也做了些啥?(妈妈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2、师:妈妈是含着眼泪。请同学们在这几个字下面打上Δ。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泪水?(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等)

  3、师: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妈妈一样的妈妈们在流泪,小孩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出示对话,读读母子俩的对话。

  4、师:你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砺自己意志、懂事、孝顺、理解妈妈、体贴等)

  五、总结本课

  出示图片,师激情总结: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从吴运铎的一生来看,这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更艰难的生活还在后头……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 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

  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啥来比啥。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啥联系? (说明“我”也瘦也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么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啥? (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啥比啥、说明啥。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啥? (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

  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办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办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小孩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第1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情况。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赶路、跌倒山腰等处)写得详细;第二天挑煤写得简略。因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现旧社会穷小孩的苦难生活,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所以写得十分详细,而第二天挑煤情况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写的简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复繁杂。

  第2题:

  第(1)句写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写“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历害,反映了资本家及他们的走狗根本不顾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第(4)句写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担艰难。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4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活动作铺垫。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乐思良还拿来了一本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

  整体把握课文。在讲解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词,后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办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如有的找出“我看到比我大点的穷小孩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学生是找“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有的学生找的却是:“母亲,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还有的学生找“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移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歇。”……而且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到比我大点的穷小孩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小孩,小小年纪就懂得要赚钱,为父亲、母亲减轻负担。”有的同学却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个有责任感的小孩,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学却说:“读了这一句,我体会到旧社会有很多穷人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旧社会,穷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第五单元《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办法。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 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本课重点内容是 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啥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办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还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通过学习课文,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感悟到劳动是历尽艰难的,劳动是为了生活所逼迫。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课堂上讨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啥好处?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据重点,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也写了读后感,大家纷纷写到: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气,人要有毅力,人要有决心。如果没有像吴运铎一样有志气,有毅力,有决心,我们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见,同学们的思想还是有所触动的。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的办法有多种,其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有话讲且真实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去学习。在本课教学时,我在开头请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劳动情况,让学生在发言中不知不觉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同时强调很多同学为啥对自己的劳动并没有多大的印象,是因为劳动对你的印象不够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为啥对第一次劳动印象那么深刻,到底与我们的劳动有何不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抓住课文主线,学习问题有始有终。

  主线犹如大树的主干,一条巨龙的筋脉,也犹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课文一般都有一条甚至几条主线,从头贯穿到尾,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往往围绕这几条主线而进行设计,在教学时也始终抓住课文的主线而展开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开端”是这篇课文的主线。我抓住这条主线,设置一个大问题:你是怎么样理解“开端”的?在学生进行一番讨论交流后设疑:这“开端”是不是仅仅是劳动“开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学完课文后对“开端”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通过一个大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也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具体学习讨论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也同样设置一个大问题:课文是怎么样深刻地写出作者挑煤的艰辛的?让学生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正因为有开头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充分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后,所以在课堂结尾时也重新回到开头:经过刚才的学习讨论,你对“开端”也有了新的认识吗?这样从开头进入也重新回到开头,做到问题学习有始有终,但始终围绕课文的主线,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3、重视句式教学,反复诵读,便于运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也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需要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把作文写的生动、形象的必要条件。在学习课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写生动的一大因素。本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在第一次劳动过程中所受的苦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更好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所以这么多的比喻句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在教学时,我把这些比喻句作为重点,让学生自行研读,小组讨论,使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所表现的含义。同时强化朗读,通过多种办法的朗读,加深理解,掌握规律,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大胆运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我在教学课文的几句比喻句时,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讨论和朗读,但还有学生对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概念不清现象,所以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丢。如学生在学习“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这一句时,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这里应引导学生从整个环境出发,我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后,学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来回晃荡的煤筐”比作“打秋千”。这样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义。另外在学习母子之间的对话时,学生一开始还没有体会到这些对话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多次范读和学生的多次多样朗读相结合,我在这个环节上设计了一个假设,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跟学生生活实际也有关系),是否能在教师范读后直接提问:作者的妈妈跟我们的妈妈说的话有啥不同?也许效果会好些。

  所以在课文教学中,应努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大量烦琐重复的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字词,掌握学法,领会中心,也应重视课文中字词句的学习对习作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使学习过程既重学法,也重运用,使双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么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么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小孩,看看他是怎么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啥意思?“劳动的开端”是啥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啥样的劳动?作者啥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啥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啥……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作者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也写了啥?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也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么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1——7自然段,思考:这个部分先写啥,再写啥,最后写啥?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么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啥?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也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重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谁来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讲啥?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6

  一、揭题,走近作者

  1、理解:“开端”(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自学提示:(1)读准字音,了解词意;(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啥事。

  2、交流: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啥? (第一次劳动的无比艰难)    板书:艰难

  3、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

  三、用心读课文,学习“艰难”

  1、大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艰难”的语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

  板块一:受欺也受伤

  板块二:人小担子重

  板块三:路远且难走

  四、读对话,体会“坚强”

  1、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请默读23-29段,你也从中读出了啥?

  2、为啥作者的肩膀也红也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五、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啥呢?

  六、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也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七、作业

  读《把一切献给党》

  板书设计

  劳  动  的  开  端

  艰   难

  ↙     坚  ↓  强     ↘

  路远且难走   人小担子重     受欺也受伤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流程: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师:“开端”是啥意思?“劳动的开端”也是啥意思?{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生齐读  

  2、师: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这是一次啥样的劳动?作者啥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啥把这次劳动称为?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啥……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作者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也写了啥?

  生: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也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师:作者参加的是怎么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师: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啥,再写啥,最后写啥?

  生: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师: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么样说?

  生: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啥?(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也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有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劳动的开端》教后反思

  本文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怎样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前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教材,理清文章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啥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办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  注重品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文章中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范读、自读、互读等读书办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如有的找出“我看到比我大点的穷小孩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学生是找“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有的学生找的却是:“母亲,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还有的学生找“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移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歇。”……而且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到比我大点的穷小孩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小孩,小小年纪就懂得要赚钱,为父亲、母亲减轻负担。”有的同学却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个有责任感的小孩,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学却说:“读了这一句,我体会到旧社会有很多穷人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旧社会,穷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积极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8

  一、说教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学情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简介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

  (1)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采用默读、齐读、诵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默读善于思考,诵读善于抒情,演读精于体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朗读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初读课文,要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在竞赛中读。学生通过自由读,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精读课文,要从悟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融为一体。赏读课文,要从品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句法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2)“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办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延伸。

  七、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①自主尝试预习,积极搜集资料,自我质疑解答。

  自读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好奇,尝试着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通过“尝试”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课文读熟,读正确,读流畅,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研读发现文本与众不同的个性,发现阅读时的疑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主体、积极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②自主研读发现,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探究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的特点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蕴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

  八、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认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9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么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么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么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么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办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办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办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办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小孩,看看一个12岁的小孩是怎么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啥意思?“劳动的开端”是啥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啥样的劳动?作者啥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啥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啥……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作者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也写了啥?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也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么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么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也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么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么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妈妈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么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办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办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么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啥?再写了啥?最后也写了啥?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么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啥?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也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啥?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小孩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办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妈妈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妈妈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妈妈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妈妈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妈妈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啥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妈妈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么样的小孩?(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啥作者的肩膀也红也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小孩,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啥意思,为啥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也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也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啥意思?“劳动的开端”是啥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啥样的劳动?作者啥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啥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啥……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作者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也写了啥?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也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么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啥,再写啥,最后写啥?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么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啥?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也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也像个瘦猴子,为啥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小孩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办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啥作者的肩膀也红也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小孩,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啥意思,为啥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也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啥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啥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小孩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小孩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小孩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办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进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进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办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办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啥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啥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啥?”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简介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简介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啥?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办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啥?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妈妈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妈妈”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也挑回了啥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啥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小孩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小孩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小孩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办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进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进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办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办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啥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啥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啥?”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简介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简介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啥?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办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啥?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妈妈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妈妈”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也挑回了啥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啥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推荐站内搜索:2012成人高考试题、专升本政治必背考点2021、竞选班长演讲稿、《窃读记》读后感、经典语录、安徽成人高考、有关爱情的日志、2021高考语文答案、谢谢你作文、题库精选、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657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