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季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啥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简介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啥。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季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啥?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啥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啥?“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例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啥?(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啥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啥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啥?表达了作者的啥情感?
4:怎么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么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也”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办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啥?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简介简介。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啥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啥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啥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故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啥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季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季,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啥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啥?故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故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啥?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啥?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啥?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啥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也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也是怎样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也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气氛。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简介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啥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怎样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也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景色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啥?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季。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怎样解释?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啥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啥喜欢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啥说啥。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季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季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啥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季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季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故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爸爸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家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故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也”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不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啥?(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啥?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啥?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啥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9、这一次也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呢,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家乡的想念、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啥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啥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呢诗人在表达办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办法上有啥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办法上有啥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拓展延伸知识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倾诉心声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6
第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也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也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季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季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啥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啥说啥。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啥?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啥?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也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啥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呢诗人在表达办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办法上有啥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办法上有啥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也”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办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啥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景色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办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办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家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办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也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办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办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也”“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故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不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也是啥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故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也做了啥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故乡,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故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办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⑴ 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⑵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⑴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⑵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 指名读。
② 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 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啥?(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 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 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啥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⑴ 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⑵ 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⑶ 自己带着感情读。
⑷ 四人小组读古诗。
⑸ 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⑹ 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 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办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⑴ 解诗题,知作者:
①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⑵ 抓字眼,明诗意:
①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a、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b、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c、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②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a、指名读。
b、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季。
洞庭湖水色和秋季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啥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 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季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 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季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 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 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 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⑼
⑶ 多诵读,悟诗情:
① 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 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 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呢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啥?还有啥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色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啥?
感受到小孩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小孩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啥?做些啥呢?而诗人也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啥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进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啥?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啥?
感受到两个小孩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啥?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也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小孩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啥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也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小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也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啥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小孩们的轻松、活泼、愉悦。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啥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小孩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1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也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772~842)。贞元中进士及第,也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季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办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办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办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简介一下王安石?
1.指名简介。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家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啥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啥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啥词?
隔开了啥?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也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故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线路。可诗人虽然离故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故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啥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啥时候想到回家?(春风也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啥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啥触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啥?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啥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也绿江南岸)
(2)春风也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季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啥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季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办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简介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也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啥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家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也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啥意思?见到啥?(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啥?(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气氛。)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啥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啥?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家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故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啥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啥?(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啥意思?(打开封好的信)啥时候“开封”?为啥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也“开封”?
◇“恐”是啥意思?为啥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啥?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故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也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啥?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也怎么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啥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也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啥?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也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啥意思?“此声”是指啥声音?在啥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啥?“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啥声音?故园有啥?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么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办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故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也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简介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啥?想到些啥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么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简介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也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致,怎么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季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景色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景色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景色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qing,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也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4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季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啥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简介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啥。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季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啥?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啥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啥?“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例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简介,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简介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啥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啥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啥说啥。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啥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到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季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季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啥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季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季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简介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啥?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故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爸爸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家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故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也”“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不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啥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家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故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家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家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也是怎样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啥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啥?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啥?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到──(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啥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10、这一次也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呢,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家乡的想念、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啥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啥?(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啥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啥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啥?表达了作者的啥情感?
4、怎么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么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也”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办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啥?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积极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小孩们,在四月的春季,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么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么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怎样?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啥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也”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也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办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也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也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啥区别?
2、你知道啥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啥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Lenovo,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啥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也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推荐站内搜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00字、小学周记400字、免费个人简历模板可编辑、阅兵式观后感400字左右、爱情伤感日志、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公务员考试考哪几科安徽高考查分时间2020、中秋节手抄报、河南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