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通用16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办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啥?学生充分读(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啥,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啥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语文园地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也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啥?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啥?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啥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啥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啥: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啥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啥情况下发现了啥?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也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啥?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引起震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4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24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进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忽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舆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门,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行思议地符合!
“不行思议”是指不行想象,不可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心隔着众多的大泰西,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门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符合,符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承生长。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接洽和比拟中举行观察,在浩如烟海的资猜中探求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富厚。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猜中探求证据,就宛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方便转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眼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所履历的艰苦与波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接洽上下文,明白不懂的词语。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大要了解课文内容。
3?领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执着精力,并能把读后的感觉和同学交换。
三、教学发起
1?课前准备天下舆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修业生边念书边查阅东西书,明白生字新词,开端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题目。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查抄朗读和提出疑困难目标办法举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题目,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办理,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明白。
接着,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念书边思索:魏格纳的奥妙想法是怎么样孕育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啥?学生充实念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换。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啥,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啥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相关链接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2024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表明地壳活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凭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符合性和地层、结构、山脉的一连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干性等究竟,以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泊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范围地程度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同一的一连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泊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渐渐积极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当代地球表面的海陆漫衍表面。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遍及细致。自20世纪60年月海底扩张说和板块结构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器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6
一、给下面加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静谧(mì yì) 兴奋(xìnɡ xīnɡ) 漂移(piào piāo)
崭新(zàn zhǎn) 枉费(wànɡ wǎnɡ) 资料(zhī zī)
二、比一比,再组词.
震( ) 枉( ) 招( ) 资( ) 原( ) 告( )
振( ) 汪( ) 召( ) 货( ) 源( ) 浩( )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证语。
( )的病房 ( )地出神 ( )的部分 ( )地吻合
( )的海湾 ( )地端祥 ( )的资料 ( )地发现
四、在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反的词语。
硬 ——( ) 轻 ——( )
沮 ——( ) 打击——( )
文静——( ) 谨慎——( )
五、去掉每组中不是一同类的词。
1、东海 南海 黄海 上海
2、时光 阳光 月光 星光
3、茶杯 茶壶 茶盅 茶叶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中写了( )年的一天,( )因为生病住院,因此发现了: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 )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 ),才分成了今天的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 )”的演讲,提出了关于( )的假说,引出了地质界的震动。
七、在句子中的错字下画横线,并改正在后面( )里。
1、他画完了大洋州。,也画南及州。( ) ( )
2、这两个地方的形壮竟是这般不可思意的吻合!( ) ( )
八、按要求填空。
1、他开始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把 比喻成烟海。用 比喻 。
2、魏格纳就像软禁在牢笼里的困兽一般。
把 比喻成 。用 比喻 。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
今天风真大。路旁的树林被风吹得摇摇摆摆,不时发出“呼呼的声音”。大街上尘土飞扬,撒(sǎ)落在地上的碎纸被风卷上天空,在灰暗的天空中飞扬。路上的行人几乎都是闭着嘴,眯着眼,吃力地走着。我走进学校,操场上也是尘土飞扬。教室里窗台上,桌子、椅子上满是灰尘。
我想,我们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树林,这样可以防御(yù)风沙,让可恶的风沙在绿色长城面前驯服。(fú)
1、这篇短文主要写 真大。
2、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短文先总写 ,接着分写了 、 、操场上和 和几个被风吹的情景。最后写了自己的 。
4、文中把 比做“绿色长城”。
5、同学们,要抵御风沙,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样做呢?
十、给“食”找座位。
布衣蔬食 恶衣恶食 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丰衣足食 饥不择食
锦衣玉食 食不甘味 因噎废食 自食其力 自食其言 自食其果
干了坏事,自作自受。( ) 说了不算,不守信用。 ( )
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 衣食简单,生活俭仆。 ( )
衣食粗劣,生活穷困。( ) 刻苦努力,忘了吃饭。 ( )
不去睡觉,忘了吃饭。( ) 穿的吃的,都很富足。 ( )
衣食精美,生活奢侈。( ) 心中有事,吃饭不香。 ( )
怕卡喉咙,不敢吃饭。( ) 肚子饥饿,来不及挑选食物。( )
参 考 答 案
一、mì xīnɡ piāo zhǎn wǎnɡ zī
二、略。
三、静谧舒适 呆呆 突出 不可思议 形状相似 认真 浩如烟海 惊奇
四、软 重 兴奋 鼓舞 好动 鲁莽
五、1、上海 2、时光 3、茶叶
六、1960 魏格纳 陆地 漂移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大陆漂移
七、1、州——洲 及——极 2、壮——状 意——议
八、1、资料 烟海 资料 2、魏格纳 困兽 困兽 魏格纳
九、1、风 2、最后一句话 3、风大,大街上 路上 教室里 感想 4、树林 5、略。
十、自食其果 自食其言 自食其力
布衣蔬食 恶衣恶食 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丰衣足食 锦衣玉食
食不甘味 因噎废食 饥不择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7
说实在的,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更辛苦,当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极苦。这几天事务特多,课也没准备好。第一节下课了,我是上第三节课,赶紧看看今天准备上的教学内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匆匆读了一遍课文,没感觉;于是读了第二遍,似乎有一点认识。看看单元训练重点,才明白编者选了本文的意图: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简介作者缌观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啥呢?读了两次,这纯属一篇科学性极强,说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么样和单元知识重点相扣呢?再读文章,依稀有点印象了:课文的重点不再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
但是呢,问题在于:学生怎样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呢?时间比较紧,也是一篇阅读课文,怎么样设计来引领学生呢?我在初读课文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只一点点印象,那学生初读课文也会出现怎么样的境地呢?我意识中感觉学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为这样,我在上课之初设想到这样来引入教学:(学校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地球仪,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图,用一张2开白纸,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然后用红色笔,详细的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海岸线。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来了解世界地图的大体情况,并有意识的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位置及海岸线。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进行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学生的大致问题归纳为:是谁?发现了啥?啥情况下发现的?结果怎样呢?(他的发现有啥作用?)要解决如下问题,就得让学生阅读。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致,通过小组阅读,讨论,交流,逐渐把整个课文的线索理清,加之课前的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课文,执教后感觉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前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真正的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办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积极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啥?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进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设计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怎样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外一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今天讲的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写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小孩们兴致较浓,课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只不过应该一节课完成的问题用了两节,不过第二节也一块把所有的练习处理完了。这是我授课过程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课时超长,我想我知道原因,因为我太喜欢发散,课堂上常常会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讲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因此而耽误了时间,可我却乐此不疲,并还有点沉浸其中的意思。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忌讳了,希望我以后能够积极改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补上一句,课前我备课的时候觉得应该那个世界地图给小孩们演示一下,去图书室借的时候,图书室老师说没有,而且还好心的告诉我用不着那个,你只要在黑板上一凹一凸表现出来就行。我当时听了之后有些疑惑,可以吗?没想到老教师经验丰富就是厉害,这个地方用不着地图,如果用地图的话反而会耽误很多时间。我们教学也一样,常常会舍本逐末,我们用些教具、课件都是用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工具性,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是过分关注了课件、教具,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课件与教具的制作上,而把真正重要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甩到了一边,我们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变成了课件的演示与教具的展示,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整堂课看起来可能丰富多彩,但结果真的好吗?谁都说不清楚。
呵呵,《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也引出了我的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8
一、给下列加粗的生字注音
静谧( ) 呈现( ) 凹进( ) 资源(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年,( )在病房的( )上发现,( )和( )形状十分吻合,进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讲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 )的假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⑵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⑷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啥?
(教师提示: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啥,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么样得出来的。
(教师提示: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啥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推理的。)
(教师提示: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解释:“静谧”是宁静的意思。
分析: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⑶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教师提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啥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啥情况下发现了啥?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也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啥?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1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怎样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
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a】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b】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啥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c】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怎样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d】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啥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我们课堂教学只有提高课堂效益,教学质量才有保证。结合我校提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我认为自己能够运用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媒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如地进行教学。
2010年9月19日第一节课,我校副校长到我班级看了一节语文课,属于随机推门看课形式。我认为自己呈现的是一堂普通的常态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胆猜想、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积极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我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查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简介作者,运用大屏幕向学生讲授了一些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然后,我紧紧抓住课文提示部分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也做了啥?3、说说你的感受!这几个问题来展开教学。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最后通过大屏幕的板书帮助小孩们理清文章脉络。
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
1、教学中,围绕学段训练点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训练,做好自己分内的本职工作。
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小组和老对合作形式进行理解,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训练体现明显。
3、注意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与品社学科相结合,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例如图例等进行讲解。
组内人员和领导给我提出的不足之处:
1、本文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魏格纳从“吻合”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破“吻合”难点时,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时,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怎样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并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2、本课教学像精读课文,没有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不能放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明显。
改进措施:
多向组长学习,多钻研课标、教材教参,多读书、多思考,虚心请领导、同事指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2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积极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进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进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iPhone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记
情景回放与反思
匆匆的,拿着教材就去上课了。心底是发虚的,因为上课之前仅仅略扫了课文一遍,并未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构思。怎么上?茫然。
片断一:忽然想到早操时的太阳雨和盘旋于空中的飞机,灵机一动,于是就“趁题发挥”:“同学们,今天早操时有没有啥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钱卓裕第一个发言:“今天徐老师放飞了一架飞机,是型号的滑翔机。飞得真高!”真不愧是参加航模小组的,连型号都知道!许铭也补充了:“今天早上本来太阳很火辣,可是忽然飘来了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飘起了雨丝。”目的达到,趁机引入:“同学们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能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反思:生活处处皆文章。由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问一句:“那么,你可知道这滑翔机为啥能飞这么高?太阳雨的成因是啥吗?”就能够渗透除了观察,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这个良机,错失了。因此学生在最后说感受的时候,仅仅是围绕着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来说的。可见,课前的引入从生活中来,可必须得超越生活。
片断二: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让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四个问题进行学习。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啥呢?2、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也做了啥?4、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规定时间5分钟,学生犹如接到命令,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
反思:四个问题,抛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真能回答吗?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并反馈吗?或者应该先给他们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比较好。
片断三: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最后结果怎样呢?忽然跑进了一个画外音:“这小子牺牲了!”顿时,哄堂大笑。可恶,到底是谁?学生的手指一齐指向一个男小孩:“就是他!”原来是王卓俊。“你!起来!魏格纳最后牺牲了吗?你说一说!”小脑袋耷拉了。其它的学生跃跃欲试。小孩最高兴的莫过于此,看到别人回答不出来,自己能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难,学生读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书“震动”,“魏格纳的发现震动了地质界,想象一下,面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小伙子的大胆假说,科学家们会怎样议论?”学生举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会说,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能相信吗?”是啊,这是种怀疑的态度,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个学生举手了:“他们很后悔。拒绝了魏格纳的柯彭教授会想,当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个重大发现给遗漏了。真不应该!” 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这也是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科学家的种种想法,才会在科学界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办法。呵呵,真不应该!
反思:当学生的回答不按我的思路走时,我竟然会语塞。课堂机智还是不够。这主要还是课前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课后布置了读后感,等中午的时候再看看,到底错失的地方还有多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3
新课标上说到:课堂是生成的。我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在一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中,有了深刻的感触。
课前,我按照传统的惯例,写了一篇教案,虽然谈不上严密,但结构还是很清晰,上课时,我让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按自己备课的程序在讲),在我给他们转动地球仪时(学校可用的就这一个),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何不画幅简单的世界地图呢?我在黑板上简单的描画出了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并用彩色粉笔涂出了水和陆地(图略,这是学生给我的灵感)。接下来,我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着,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他们可兴奋了这是他们展示的好机会。他们都找了很多自己认为很好的句子,并说明了原因,我很是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高兴。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有个问题想不通,漂移是漂浮、移动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我看世界地图上,地球主要由水和陆地构成,而且我知道水能淹没陆地,那这个陆地是怎么漂的呀!”
这位“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给了我一个“意外,我放眼一看:有的小孩脸上显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好号!而有的小孩却把手高高的举起,一副迫不及待想帮助他们的样子。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小孩们小组讨论呢!!课堂马上沸腾了起来。看着小孩们的眉头,时而紧缩,时而舒展时而紧缩……我的心也随之起伏……我结束了小组讨论,请小孩们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原因引起的,他在转的时候,把陆地转到一边去了。
生2:我们小组讨论认为是地震、火山震动时引起的移动。
生3:我个人不赞成他的观点。地震、火山也没那么大的力量呀!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漂的。
生4;我在课外书上看过,但印象不是很深了,讲的大致内容是:地球的内部有一种像火伤喷发的岩浆那样的东西,他在地球里流动,所以陆地才会移动……
生5:我课前预习时,看了相关的资料(他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题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加上日、月潮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的硅镁层山的硅铝层逐渐的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生6:我还知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才重新被人们重视。
生7:……
我为小孩们的回答鼓掌,并表扬他们会思考,会学习,会提问,会收集资料……这是很好的学习办法。小孩们发出了幸福的笑声,看着他们脸上洋溢出快乐的微笑。我竟也品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学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老师写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当学生能够提出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让我们的课堂生成出更新的东西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在阅读时,要注意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一、我能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呈现(chēn chéng)彭教授(péng póng) 精神大振(zhèn zhèng)资料(zhī zī) 召开(zhào zhāo)假说(jiā jiǎ)
二、我能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就多亏电脑了。( )
① 缺损 ② 亏负 ③ 幸亏
2、你再等一会儿,父亲快回来了。( )
① 速度快,用时少 ② 快要,将要 ③ 锋利
3、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
① 正 ② 物体的一头 ③ 平拿着东西 ④ 仔细看
三、我会改写句子
1、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改写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改写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阅读天地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三十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yì)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cǎn)祸(huò)。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办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办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啥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fǎng)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么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个“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也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硬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阅读上文,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1、文章中列举的“人类的老师”分别指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啥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5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积极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进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简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啥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啥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啥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简介。出示简介
③聪明的小孩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啥?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啥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啥发现?
(3)简介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简介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简介。(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啥意思?他的啥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啥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啥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也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啥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啥意思?为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么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么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啥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啥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啥?“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啥?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么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啥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6
说实在的,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更辛苦,当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极苦。这几天事务特多,课也没准备好。第一节下课了,我是上第三节课,赶紧看看今天准备上的教学内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匆匆读了一遍课文,没感觉;于是读了第二遍,似乎有一点认识。看看单元训练重点,才明白编者选了本文的意图: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简介作者缌观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啥呢?读了两次,这纯属一篇科学性极强,说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么样和单元知识重点相扣呢?再读文章,依稀有点印象了:课文的重点不再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
但是呢,问题在于:学生怎样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呢?时间比较紧,也是一篇阅读课文,怎么样设计来引领学生呢?我在初读课文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只一点点印象,那学生初读课文也会出现怎么样的境地呢?我意识中感觉学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为这样,我在上课之初设想到这样来引入教学:(学校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地球仪,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图,用一张2开白纸,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然后用红色笔,详细的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海岸线。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来了解世界地图的大体情况,并有意识的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位置及海岸线。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进行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学生的大致问题归纳为:是谁?发现了啥?啥情况下发现的?结果怎样呢?(他的发现有啥作用?)要解决如下问题,就得让学生阅读。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致,通过小组阅读,讨论,交流,逐渐把整个课文的线索理清,加之课前的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课文,执教后感觉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前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真正的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办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积极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啥?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
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进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设计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怎样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时间2020考试时间、贵阳人事考试信息网、北京成人高考分数线、周记500字大全、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河北省公务员考试时间、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教资考试时间安排、500字周记、安徽成人高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