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通用17篇)
圆锥的认识 篇1
预设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并能正确辨认圆锥图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全过程。
3、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锥,并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说一说图中哪些图形是圆柱?剩下的这些图形都不是圆柱,这种形状的物体你在哪见过?你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名称吗?
鼓励学生思考,再请学生看看书中的名称后,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圆锥,相互交流,关于圆锥,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圆锥有哪些特点?圆锥的高怎么表示?怎么样量出圆锥的高?
2、合作探究。同学们用桌上的工具材料,分组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同学相互质疑。
⑴圆锥的特点: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一个尖尖的点,侧面是一个曲面。
质疑:侧面展开是个啥图形?
小结:我们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⑵圆锥的高:比较两个圆锥的高矮可以发现,圆锥的高是指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质疑: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那圆锥的高有几条?
小结:圆锥的高是表示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测量圆锥的高。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2、小结活动。
按书上第191页的图样,用硬纸制作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总结。教师:这节课你有啥感受?你还有啥意见和问题?
四、创意作业
圆锥的认识 篇2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主机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虚拟主机.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啥立体图形有关系?有啥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虚拟主机.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篇3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主机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虚拟主机.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啥立体图形有关系?有啥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虚拟主机.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
师: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啥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么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二、探索研究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举例(陀螺、漏斗、沙子、小麦等堆在地面时的形状等)
(一)圆锥形状的认识。
引导观察特征:
(1)取出自己准备的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啥?摸到了啥?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面:2个 底面(圆) 侧面(曲面)
(3)同桌互相指着说一遍。
师讲解并示范画: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二)圆锥大小的研究
1、师:同学们,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啥有关系?
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啥?(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你也发现了啥?(一个高、一个低,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2)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啥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师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啥是圆锥的高?(生回答的基础上,电脑显示,闪烁顶点和圆心,再连起来画一条虚线。进一步明确圆锥的高的概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啥? (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在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3、圆锥高的测量
(1)刚才我们在透视图上找到了圆锥的高,那像这样的物体(出示圆锥体实物),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
(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啥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
师:那么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啥?
注意:圆锥pad必须放平、尺子必须竖直、读数时一定要读pad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为啥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师在透视图上作图演示。)
(5)师:用刚才我们总结的办法以及注意点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看这次我们测的结果是否一致?(生合作测量,并汇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啥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啥图形呢?”
生答。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啥图形。
指导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啥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也是啥图形呢?
生:扇形。
师:对,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教师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出示一个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如图所示:
(2)转动小旗,看一看转出来的形状。
①猜一猜:转出来是啥形状?
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旗,验证自己的猜想。
(3)小旗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啥?
一时回答不上来的,可以先同桌交流一下。明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
圆锥的认识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l一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第155页的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pad(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啥?
2.圆柱的特征是啥?
二、导入 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啥不一样?
三、新课
1.。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pad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pad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pad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pad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啥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啥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 面展开后是一个啥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第49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拆分组合图形的能力,使学生能将一个组合图形拆成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看着教科书第51页上图,指名回答。
圆锥的认识 篇6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主机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虚拟主机.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啥立体图形有关系?有啥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虚拟主机.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篇7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主机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虚拟主机.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啥立体图形有关系?有啥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中国学习联盟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虚拟主机.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篇8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虚拟主机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虚拟主机.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啥立体图形有关系?有啥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虚拟主机.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圆锥的认识 篇9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啥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啥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啥名称、圆锥也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啥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办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也是一个啥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啥新的收获,有啥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重点:1、圆锥的特征;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 篇10
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啥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啥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啥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啥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也是啥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模型,展开后观察,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4)、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啥?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pad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pad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根据学生的测量情况,师生总结: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pad都要水平放置;
<2>阅读时一定要读pad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5)转动直角三角形形成圆锥:
<1>根据你制作的模型,与教师演示的一样快速转动,转动起来是一个圆锥。
<2>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啥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啥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啥图形? 你能向同学简介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办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过程办法: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也动脑,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课件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啥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啥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啥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啥?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啥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么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么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啥?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啥?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这有三幅圆锥体实物图,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啥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展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么样画?(课件演示)
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生:用虚线画。
师:同学们看黑板这是圆锥的几何图。(教师边说边揭开贴纸)谁能到前面对照圆锥的几何图说说你都学会了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到前面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啥样子的?
4、探究测量圆锥高的办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么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办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办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我认为这种办法不太好,因为这种办法不能使用于所有的圆锥,例如,一个大的小麦堆,能把它倒过来测量它的高吗?
生6:我们认为不管用啥办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四、看书质疑。
五、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课本练习十二1题
2、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
3、练习十二2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啥?
七、作业。
到室外找一些沙子或土堆成一个圆锥形,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高,可以两个人进行合作。
圆锥的认识 篇12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是一节课题展示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适合素质比较的学生。整节课大体分三个环节:一、学生预习,确定目标。二、读、想、解、做(四步)教学。三、学生课后反思、收获。
一点儿建议:
1、自学提示与自主尝试有点矛盾,看不出学生的自主。
(环节是这样的:没想到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的这样多,你们可真了不起。哪老师就给同学们每人一次机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拿出自己的圆柱体实物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量一量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
自学提示:1、啥叫做圆柱底面?底面有啥特点?
2、啥叫圆柱的侧面?侧面有啥特点?
3、啥叫做圆柱的高?高有啥特点?)
2、交流时,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如下:学生汇报时候,重点抓两个问题:一、 圆柱的两个底面你怎么知道是相同的两个圆形?怎么证明?二、 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之间有啥关系?为啥?)
我认为: 第二个问题恰恰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可是根本就没注意到。只是说:侧面都是曲面。那么学生是不是以前接触过曲面,或者引发他展开后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学效果会更好。
3、数学童话故事做为作业是不是有点牵强呢?
(环节如下:请同学们用数学童话故事的形式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节课咱们比一比看那位同学写的最精彩好吗?)
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咱们对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进行了单元预习,对本单元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制定出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本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信息窗一,去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来完成我们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出示课题)
师:生活中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是很多的,你能给大家简介一些吗?(生举例)
(老师举出拿出一个上粗下细的杯子,问是圆柱吗?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柱体的实物画下来是啥样子呢?
现在老师就沿着这个圆柱的轮廓线画下来,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这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同样的办法老师画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预习第一个信息窗你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那些特征?
预设: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高等。
1、自主尝试
没想到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的这样多,你们可真了不起。哪老师就给同学们每人一次机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拿出自己的圆柱体实物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量一量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
自学提示:1、啥叫做圆柱底面?底面有啥特点?
2、啥叫圆柱的侧面?侧面有啥特点?
3、啥叫做圆柱的高?高有啥特点?
圆锥呢?
2、小组交流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等一会老师请你们汇报,咱们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说的最精彩!
3、全班交流
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圆柱、圆锥实物到讲台演示,另外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上标出来。圆锥和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汇报时候,重点抓两个问题
一、 圆柱的两个底面你怎么知道是相同的两个圆形?怎么证明?
二、 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之间有啥关系?为啥?
(预设:如果学生汇报时候不完整,及时请学生评价,补充。)
师:通过交流老师发现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你们现在还有啥疑惑吗?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好吗?
预设:圆柱和圆锥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啥?
4、圆锥和圆柱特征的比较
同桌交流、汇报,
师出示表格:
图形 不同点
相同点
圆柱 有两个底面,有无数条高而且长度相等 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面
圆锥 只有一个底面,有1条高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课本自主练习第一题:下面物体的形状那些是圆柱?那些是圆锥?(都是生活中的实物)
2、 下面的图形那些是圆柱?那些是圆锥?(都是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
3、 连一连(操作题)
上面是两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几何图形沿着虚线剪开,
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扇形
让学生先连线再操作。通过操作连线你发现了啥?
粗细有啥决定?高矮有啥决定?
4、 操作题
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和同学交流一下?
四、 回顾提升、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本节课你也有那些收获?你是怎么学到的?你认为本节课谁表现的最好?为啥?你表现怎样?你认为老师表现怎样?给老师提点建议好吗?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用数学童话故事的形式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节课咱们比一比看那位同学写的最精彩好吗?
圆锥的认识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pad(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知识点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么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啥叫圆柱的高?
3.学习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啥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办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办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啥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圆 锥 的 认 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认识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电脑显示圆柱的几何形体)师问:同学们,这是我们学过的啥形体?它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电脑显示有关部分的名称)
2.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圆柱变一变,从上底面的圆心向下底面圆周切削,就得到一种新的形体,我们把这种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教师边说边用电脑显示,如下图)
电脑显示完后,教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我们目前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师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啥?
二、丰富感知,揭示特征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实物感知,教师逐一拿出圆锥形状的物体,简介物体的名称,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
2.举例感知。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那些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是圆锥形或近似圆锥形的?让学生感受到圆锥形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3.由物及形。电脑显示三种圆锥的实物(谷堆、积木、陀螺)并把它们逐一抽象成平面上的立体图形。
(注意充分演示和直观,让学生感知实物;多媒体显示画面有实物直观抽象为图形直观,使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圆柱的了解整体认识。)
(二)认识名称,发现特征
1.认识圆锥
(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是怎么样认识圆柱的,告诉学生用这种办法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名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摸一摸。让学生展开讨论,看到了啥?摸到了啥?
(2)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摸一摸圆锥的侧面和底面,说说摸到了啥?(板书:顶点—一个,侧面——曲面,底面——圆形)
2.认识圆锥的高及特征
(1)激发兴趣:圆柱的高有几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为啥叫圆锥的高,它有几条高,在那里呢?
(2)引导讨论,归纳圆锥的高的概念
(3)实物展示圆锥的高,师问:圆锥的高我们看得见,摸得到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到圆锥的高呢?(教师出示圆锥形萝卜,并用刀沿着它的顶点向底面直径垂直剖开,用红色毛线表示高)继续问:现在看到高了吗?
(4)针对教师用红色毛线垂直拉与斜着拉的情况,师问:啥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几条呢?(板书:一条)归纳圆锥高的特征,并弄清圆锥的高与底面是垂直关系。
(5)让学生画出圆锥立体图形的高
(6)辨析练习:(多媒体逐一显示)下面各图标出的圆锥的高正确吗?为啥?
(7)多媒体显示圆锥正确的高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议、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动觉上协同感知,理解掌握了圆锥的各部分特征。特别是在认识圆锥的高时,化抽象为具体,使圆锥的高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学生深刻理解了圆锥的高。)
3.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师: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但我们可以间接测量它的高,怎么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⑴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说出测量圆锥高的步骤
⑵ 先动画显示测量高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动手操作测量出手中圆锥的高。
⑶ 再引导学生说一说测量圆锥的高时应注意啥?
⑷ 说说自己测量的圆锥的高的数值
4 .圆锥侧面展开。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的侧面展开,然后问:它的侧面展开是啥形状?
5. 生想象建立圆锥的虚拟主机概念
学生手拿圆锥,闭眼边摸边想象。同时放录音:一个圆柱,从上底面的圆心向下底面的圆周切削,就成为一个圆锥,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侧面是一个曲面,里面是一个圆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看书自学→图画显示测量办法→学生亲自实践测量,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量、剪、说的活动中,愉悦的获得新知,倍享成功的乐趣。同桌间的合作,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多媒体和录音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虚拟主机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 辨别下面各图哪些是圆锥形的?
2.判断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2)因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所以圆锥的高也有无数条。( )
(3)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三角形的。(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圆锥的高。( )
(5)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
3.引导学生说一说圆锥与圆柱的特征
4.学生质疑
(意图:精心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既帮助了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加深了对圆锥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全课
引导学生回忆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啥新知识?我们是怎么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意图:这样总结,突出了教学重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五.作业布置
反思:本节课,能够以《新课标》为依据,做到很好的把握重点,突出重点,使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看、摸、想、议、量、剪、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发展虚拟主机观念,也培养了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比较、判断的机会,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 篇15
第一课时 本册总课时:1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办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办法。
【教学过程】:
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片:
2、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学生Lenovo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过哪类似这些物体的形状后,自由发挥。如:
2、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
一下它有啥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们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2)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啥形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4、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pad来测量。
四、动手操做
五、课堂练习
1、
2.
圆锥的认识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转化”办法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
2、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虚拟主机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啥?
2、圆柱的特征是啥?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pad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pad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pad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啥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啥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啥?你能向同学简介你手中的圆锥吗?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圆锥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后反思:
圆锥的认识 篇17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习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积极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例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办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近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来的,在啥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习“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办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啥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啥水没有装满,后来也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
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啥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啥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习。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习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怎样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啥,想怎么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办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虚拟主机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办法,分析问题的办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啥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啥关系?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呢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推荐站内搜索: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400字、北京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教资面试报名时间、2021年教师编制考试时间、医德医风演讲稿、端午节日记300字左右三年级、北京高考网、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时间、读后感600字、2013成人高考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