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啥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啥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那若字也是啥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么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啥?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啥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啥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么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啥就能弹出啥,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么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啥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啥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啥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啥?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啥,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怎样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啥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啥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简介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2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啥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呢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啥?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啥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啥?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啥?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啥,就弹出啥。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也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啥?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简介,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季百花盛开。生3:冬季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啥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啥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么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啥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啥?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呢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3

  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啥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呢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呢,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啊,这个语气词要也轻也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也轻也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也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伯牙绝弦,是啥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办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啥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啥?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例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也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啥,但是呢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啥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啥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啥?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也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也发生了啥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4

  一、引入

  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啥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到了高高的山峰。伯牙也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啥好?

  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么样记载这个故事的?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啥意思?

  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个字的意思总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像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一样。“绝”的最初意思就是“断”。到今天,一些成语中也有这个“绝”字,例如说:恩断义绝中的“绝”,“断子绝孙”中的“绝”,都是啥意思?

  生:断。

  师:很好。学习文言,就是学习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头那里去看看。现在,我想问你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凭你的经验,你说是坐在舞台上弹琴更难,还是坐在台下听琴更难?弹琴可以成为一门特长,听琴可不可能成为一门特长?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师:(微笑)都觉得听琴更难呀?今天学校招特长生的时候,弹琴可以成为特长,听琴可以吗?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怎样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啥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例如“善”,可以解释为啥?(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 “擅”是怎样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例如这个“鼓”,是啥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么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师:刚才我们说了,学习的重点是那些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现在,如果你是小老师,要给同学们提醒学习重点的话,你会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啥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啥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师:我发现一个秘密:这几句都在写钟子期“善听”,好像并没有写伯牙“善鼓”呀?这是为啥?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师:呵呵,“善哉”是啥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将“善”看成最好的标准,叫“止于至善”。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谁最喜欢念“善哉,善哉”呀?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师:很好。但我们看起来,这里的侧重点依然是在表现子期“善听”。其实,如果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这也是有原因的。为啥要侧重写“善听”?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师:你太厉害了!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不过,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钟子期真是如此“善听”吗?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只有在弹奏高山、流水这些曲子的时候才能这样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啥“念”都晓得,都理解。

  师:“念”写出了“善鼓”与“善听”的境界。以前,有个同学默写课文时,漏了这个句子中的“必”字,你觉得会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师:理解百分百。是吗?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两句,思考:你发现,钟子期的话有啥特点?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啥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师:是啊,要是这一对知音永远这样琴瑟和谐就好了。然而,生命总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么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怎样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啥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师:请圈出句子的“知音”。如果我再问你,“知音”的字面意思是啥?能回答我吗?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师:看看“破琴绝弦”这一句。今天我们说“破琴”是指破烂的琴,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师:伯牙那么卓越的一个琴师,照理说,一个琴师爱他的琴,就是将军爱他的马一样呀。为啥他舍得让它的弦断掉?你怎么样评价“伯牙绝琴”的举动?

  生: 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师: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的。我们今天学的《伯牙绝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现在,如果让你来按“回车键”给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该敲“回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怎样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师:伯牙鼓琴时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来亦指知音。伯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怎么样评价他的这种心理?如果换上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说,他可能会“志”在哪里?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师:呵呵,你们由此能引发怎么样的感想。这个留待课后去思考。 现在,我想让大家做一回“钟子期”。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曲子,看你听了这个曲子之后,能想到哪些场景?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气氛,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也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5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办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办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也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怎样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办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办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办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办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办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办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 ——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小孩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小孩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小孩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小孩理解课文内容,为小孩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 “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气氛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景色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简介: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进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也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气氛,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办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办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虚拟主机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小孩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也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办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办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办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办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也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啥?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办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小孩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6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也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办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Lenovo和想象进行表达的办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Lenovo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办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也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办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Lenovo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也跳出了哪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么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也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啥?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啥?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啥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啥?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啥?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啥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啥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啥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啥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也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办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象?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啥,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啥?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啥样的志向?啥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呢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啥,无论你寄托着怎么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情?你也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啥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也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啥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也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也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也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也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小孩也在不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心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啥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办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啥疑问,伯牙为啥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啥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啥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啥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8

  一、谈“朋友”导入我很高兴能

  1、今天,我来到崭新漂亮的瓯北七小,看到了几十张可爱的笑脸,真高兴,能与我交个朋友吗?老师先做个自我简介,我姓吕,来自于你们的兄弟学校瓯北六小。谁也想跟我交个朋友,(学生自我简介)你能简介你的一位朋友让我认识吗?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三、解题,明办法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啥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老师今天再向大家简介一种办法,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词来理解”。譬如:封笔、绝交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办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啥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3、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请拿起笔吧它划出来。(出示) 2—齐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这个“善哉”的“善”与上文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不一样。 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 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啥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怎样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 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 伯牙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对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万分,所以------

  (2)面对冰冷的墓碑,也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3)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内心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啥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白话文。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白话文有啥区别?

  (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生:节奏不同,韵味不同……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白话文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指名读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1)自读文言文,对照注释自我阅读。

  (2)对照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3)试着说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小组交流。

  (4)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弄懂课文的意思。

  3.汇报交流。

  生1: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是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啥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  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啥?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啥?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啥,就弹出啥。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啥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

  生:我觉得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6、质疑:为啥伯牙死后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相遇相知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啥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啥子期都能知道。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么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啥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啥?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也是怎样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二)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么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啥,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谈体会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4、生练笔,汇报交流。

  五、小结全文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呢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0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当我深情地凝望着大家的时候,你们却深情地凝望着大屏幕。看来我设计的课件比我穿得新衣服还好看啊?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我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埋藏在我心里已有两天,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六年级,为啥独独选了六零七班?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面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伯伢绝弦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啥情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么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么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特别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非常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啥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非常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啥,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内容,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内容,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心情怎么样?(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啥?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可以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啥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啥?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呢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啥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1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办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办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一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办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简介: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啥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啥绝弦呢?

  2)他们是啥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啥?(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啥?(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习(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   滔滔的江河    (  )的清风   (   )的流水

  (  )的明月   (  )的白雪   (   )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习。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么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办法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啥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啥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么样的语气?怎么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啥,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啥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么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啥?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也是怎么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啥?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

  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⑴ 学生自学: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⑵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啥?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4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怎样弹怎样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办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啥绝弦?绝弦说明啥?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也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啥?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么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啥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啥?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也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办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怎样弹怎样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啥?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相关链接】

  《警世通言》: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5

  一、默写全文。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也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译全文。

  2、描写师旷技艺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师旷曾经为晋平公奏“清徽”,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2 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师旷也为晋平公弹奏“清角”,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2、(略)

  相关资料: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 今山西洪洞) 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也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推荐站内搜索:江门自考、护师考试准考证打印、中秋之夜日记、孟佩杰观后感、自我介绍作文300字、周记200字大全、教师资格证考试题、适合所有情绪的句子、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辽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031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