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作用(精选4篇)吸收作用(精选4篇)吸收作用(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吸收作用(精选4篇)

吸收作用(精选4篇)

吸收作用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怎样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时分配〗

  本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准备〗

  〖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演示实验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进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办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有生物多媒体教室,且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就是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的。值得高兴的是本节教学效果超出了我所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了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感受到,学生和我一样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上完一堂课的。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1)在引导探究之前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尽管心里明白,但总是不知怎样表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溶液”和“浓度”等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对课前的实验进行再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且能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孩子拔河”的flash动画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从学生观看动画的表情,及回答问题的自信和肯定程度,我想他们能长久地记住这个动画和这部分知识。

  3.《焦裕禄》影片片段的播放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真实场景,进一步明确了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一位不同时代的英雄,一种实在、可视、可学的人格和工作精神。

  4.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们的这一切也深深感染了我。在参与他们的活动中,我有很多的感受,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参与了“幻想组” “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全过程。这个方案确实很不错,它将定性实验变成了定量实验。用液面和萝卜重量变化的具体数据来说明问题,可以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然而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使人无法解释的问题。第一次实验,材料放置了一天后开始测量液面和萝卜重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从理论上说,浓度越高萝卜细胞失去的水分就应该越多。然而,实验结果是:浸入5%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去的水分最多,其次是30%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水最少的是15%浓度中的萝卜。是不是在称量的过程中出现了啥失误?于是,也做了一次实验,其结果还是一样。为啥会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呢?是不是实验放置的时间太长,浸入30%和1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在短时间内死亡了,而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没有死亡,不断在失水,故失水最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受到了其他老师们的赞同,于是同学们将实验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静置半个小时后开始测量),他们同时做了三组。结果这三组实验显示了另一种现象:失水最多的是15%食盐水中的萝卜,其次是5%,失水最少的是30%食盐溶液中的萝卜。这一组实验结果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问题,但它使同学们看到问题的结果很有可能与我们的推测是一致的。同学们继续缩短实验时间,最后,实验成功了。放置10分钟后测量的实验结果证实,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实验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外,还发现:应该先调整好液面再放入萝卜条,这样做每个装置中的液体量才是一致的;称量萝卜必须同步(即:四个量筒的萝卜要同时称重)否则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使用的量筒必须是型号较大的,这样误差才能减小。

  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当然,这节教学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这节课有很多演示实验,原本想让组长或兴趣小组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准备,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简介。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学业负担非常重,课余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完成我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了。而且,有个别小组在课堂上设计了实验方案后,课后并没有真正地去实施。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相互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

  在大班额教学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孩子拔河”动画说明)〗

  “孩子拔河”动画的制作和演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背景是液体环境和一个植物细胞。背景上有两个交互按钮,分别写着“细胞吸水”“细胞失水”,点击这两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场景。 用孩子人数的多少来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假设每个孩子的力量是均等的。

  当分析在清水中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时,先让学生说出清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然后点击“细胞吸水”按钮,即出现这样的动画画面:植物细胞的大液泡上出现了4个孩子,水溶液中出现2个孩子,他们正在拔河,绳子和水溶液中的2个孩子不断地向细胞的方向移动,它们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流动的方向。此时,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胀大。

  当分析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原理时,点击“细胞失水”按钮,出现与“细胞吸水”相反的动画场景,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缩小。

  此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点评〗

  传统的教学办法往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该课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愉悦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条积极获取知识的渠道,并设置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进而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构建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作为一个新课改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该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究。通过演示、观察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这样既便于教师教,也便于学生学。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分别培育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两株玉米苗,从描述两株玉米苗的生长状况的不同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结论。也如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课前进行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得出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的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这堂课中教师是“组织者”、“顾问”、“引路人”,她给予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了线索;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愿望。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和教师始终都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合作、交流和互动的。这生动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3.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孩子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通过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如:“幻想组”的探究实验所暴露出的教师从未想到、也难于解释的实验现象,不仅引发了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活动,而且引发该校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更合理、更严密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进而科学地解释了实验中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教、学互动和教研相长的关系,而且使师生双方都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5.该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处理,如:将第二课时“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调到第一课的开始,既作为情境导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为教材一开始就出现的“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做了直观的解释,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他们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确实存在着无机盐,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也如:针对教材中“根尖的结构”知识编排在该课内容之后,不利于学生认识根毛和根毛细胞的实际。通过结合“观察根毛”的活动,播放“根尖显微结构”的视频材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矛盾,也为以后“根尖结构”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上述教学处理,使该课结构更为合理,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6.从教学效果看,该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但是呢,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对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类似的生物学现象(如:用肥过多、浇水过多、过频引起的作物萎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吸收作用 篇2

  第三节  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提前准备:

  1、水稻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盐水、罗卜条

  2、放大镜、培养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探究实验中得到答案

  发现问题: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中,黄瓜会逐渐变得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

  提出问题:黄瓜的果肉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那么黄瓜细胞在啥情况下失水或吸水呢?

  作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设计实验方案:

  把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选两个学生来做实验的操作人员)

  15分钟后观察萝卜条的变化情况。

  分析实验现象:

  1、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得硬挺了,因为吸收了水分。

  2、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得萎缩了,因为失去了水分。

  得出实验结论:

  1、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布置下节课的工作:

  1、  每班选择2位同学参加实验

  2、  选定5班的准备记录、发言同学

  3、  指导学生制定表格

  4、  布置学生在课前要预习

  第二课时

  观察根毛: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2、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3、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毛长在根的哪个位置?在根的顶端吗?

  (2)    根毛的顶端和根尖的顶端哪个细?

  (3)    你能数出一条须根上所有根毛的数量吗?

  4、小结:植物的根具吸水功能,是与根的哪些结构有关?

  5、啥叫土壤溶液?

  6、根吸水的原理是啥?

  7、烧苗现象是怎样造成的?

  无机盐的吸收:

  学生观察展示在桌面的实验品:用清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水稻幼苗,然后思考:

  1、描述现在两株幼苗的色泽,以及根系和茎叶的长势。(学生简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详细记录。)

  2、为啥两种幼苗的大小会不一样?

  3、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啥?

  4、分析说明土壤浸出液培养出的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小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其中需要量较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无土栽培

  1、啥叫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有啥优点?

  (学生简介资料)

  表达与交流体会: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了解到-------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吸收作用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

  (1)由学生亲自探究,得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概述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4.吸收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3.吸收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提前准备〗

  1.提前两周准备用于演示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

  2.提前两周撒种一小块小白菜;

  3.提前一周在培养皿里培养小麦根毛,作为“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

  4.准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组实验材料:马铃薯、刀片、20%食盐水、天平(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

  5.准备一张正常和缺乏氮、磷、钾的大豆植株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办法〗

  以探究教学法为主,实物投影,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这一周天天给小白菜浇水、施肥,为啥要这样做呢?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师:“我们浇水、施肥时,小白菜基本上是由根部吸收水和肥的。也就是说植物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那么植物是怎么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呢?

  (2)分组探究:

  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人一组,共二十六组

  材料器具:马铃薯、刀片、20%食盐水、天平(带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

  【注意问题】

  1.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2.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通过讨论,由生物科代表吴迪设计如下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师:静置5分钟后,分别称重、量溶液体积。

  生:一致得出结论:马铃薯在清水里重量增加,在盐水里重量要减轻。

  师:也就是说马铃薯在清水里吸水,在盐水里失水。

  生:讨论,得出马铃薯吸水时,水分运输的途径是:外界溶液→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师:总结。放入清水里的马铃薯吸水变得硬挺,放入盐溶液的马铃薯因失水而变得软缩,盐溶液的浓度愈高,马铃薯失水就愈多。这表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周围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分组探究②:观察根毛

  材料器具:培养皿(培养生出根毛的小麦)、放大镜、镊子。

  师:要求学生先用肉眼观察根毛区,再用放大镜观察幼苗的成熟区,并注意成熟区的根毛密度,以及每根根毛的形状和长度。

  生: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师:我们一起看课本p88,成熟区确实生有大量根毛。有人做过统计,在成熟区单位面积(mm2)上的根毛数目,玉米约有420条,豌豆约有230条。成熟根毛的长度介于0.5~10mm之间,平均直径约有10μm。有人将一株黑麦栽培在木箱里,观察到抽穗时的根毛多达150亿条,其总面积约有400m2。由此可见,植物根部生有大量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师:举一个例子,我们洗脸和洗头时会发现哪一个的灰尘多? (同学大笑)

  师:对,因为头有了头发,扩大了吸灰的面积,所以头上的灰尘多。

  解释根毛吸水的原理。

  师: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土壤溶液。如课本p89,图514伸入土壤中的根毛。一般情况下,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于是,根毛细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给小白菜施肥时,为啥总要兑上许多水?

  生: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失水。一次施肥浓度过大,容易造成“烧苗”。

  师:说得很好。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总结的一句话吗?

  生:哪个浓度大,哪个就吸水。

  师:说明同学们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具体情况。

  师:下面向同学们展示带根的小白菜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培养时茎叶变色的现象。这个实验很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是由根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讲述了以下内容:

  板书设计

  水分的吸收: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植物吸水的结构基础――根毛;

  3.植物根毛对水分的吸收。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性实验,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第二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既是对前面探究活动的进一步提高,也为后面学生的其他独立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本节课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如“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的细胞液浓度”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初一三个班掌握程度不一样。初一(1)班有一些学生程度较差,做作业时把土壤溶液浓度写成土壤浓度,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写成根毛浓度,说明这些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还不理解;做探究实验时,也有多数学生不知怎样设计实验步骤。初一(2)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一点,但是呢做作业时,发生概念错误的也有七八人,做探究性实验时,绝大多数同学会独立设计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初一(3)班学生素质在三个班中是最好的,这一点无论是从对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呢三个班学生对结论的掌握都很到位,因为他们记住了:(1)“哪个大,哪个就吸水”;(2)“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

  3.新课程标准改变过去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学内容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每节课后,我都要求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讨论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果学生之间争执不休、解决不了的,提供给老师。让我们共同讨论、查资料、探究,直至问题的解决。本节课后,(1)班、(2)班没有问题,(3)班生物科代表周竞华给我提出两个问题:

  (1)老师在给我们观察带根的小白菜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培养茎叶变色的现象时,我们看到小白菜叶上布满虫卵,请问能不能用《吸收作用》原理治虫?

  (2)《铜陵日报》上刊登文章:“凤凰山的相思树,由于虫蛀严重,生命已十分脆弱。”请问能不能用《吸收作用》知识,给相思树治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演示实验

  师:向同学们展示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

  生:讨论。问题(1)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两株幼苗为啥会大小不一样呢?问题(2)分析说明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师:总结。(1)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颜色鲜绿;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长势弱。(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根不但从土壤里吸收水分,而且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无机盐。

  2.看挂图

  师:向同学展示正常和缺乏氮、磷、钾大豆植株的挂图,并说明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3.自学无土栽培内容,并要求学生回答啥是无土栽培?我们哪些栽培活动属于无土栽培?

  师:上节课后,周竞华同学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1)怎么样给小白菜治虫?

  (2)怎么样给相思树治病?同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铜陵日报》(xx年10月7日)上有关相思树生命十分脆弱的内容。如下:凤凰山的相思树,对于铜陵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是铜陵的著名旅行景区之一。可是xx年10月3日3时左右,相思树突然发出咔嚓一声巨响,直径约150cm粗的相思树东枝折断,轰然坠地,断口截面处完全空心,无数虫蚁四处逃散。从一块约20cm宽、0.5cm厚的碎木片上,可看到近百个虫卵附在其上。当时没有风,秋雨蒙蒙,相思树只是不能承受过多的雾水而折断,可见相思树由于无人管理,虫蛀严重,生命已十分脆弱。

  课前经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讨论,将他们分成两大组,如下表所示:

  师:向全班同学展示为“小白菜防治虫害"的课件,并请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发言。

  吴迪同学:液面喷洒农药的小白菜有少量虫卵。

  朱昕宇同学:掺有少量农药的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小白菜生长健壮,没有虫卵。

  崔浩同学:只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小白菜,布满虫卵,但是呢这样的小白菜吃着让人放心(同学齐鼓掌)。

  师:立即表扬,说明他关心健康,热心环保。

  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发言后,请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朱昕宇同学:为植物防治虫害,最好还是让植物从根部吸收药水,但是呢这个办法不适用于可食用的植物。

  周竞华同学:我知道怎么样给相思树防治虫害了。

  师:(意识到这是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请周竞华同学具体简介怎么样给相思树治病?

  周竞华同学:给相思树治病,为啥不能把药液直接投放到根部,让它直接吸收呢?

  在老师鼓励下,学生全体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对于像相思树这样的古树的虫害防治问题,采用传统的叶面喷洒农药的办法,恐怕是治标不治本,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根部施用农药,让树直接从根部吸收带有药水的水,即“灌根”法。

  师:你们说得非常精彩,思维也非常活跃,不仅让在座的同学学到许多知识,也让老师获益非浅。据我调查,铜陵市天井湖公园的两棵古树就是采用“灌根”法来防治虫害的(全体同学热烈鼓掌)。其实同学们这节课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是植物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个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提醒同学们:对相思树如果采取“灌根”法,那么开挖浇灌的地面应该在树冠范围以外,因为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是“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扩展范围,而根尖生有根毛的区域是根的主要吸水部位”。另外,“给相思树防治虫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课下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林业技术人员。我再把我们的发现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有关内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实验的过程需较长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看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应事先让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在课前作好实验,上课时将实验装置及记录带回实验室。

  2.尽管两个问题是三班学生提出来的,一班、二班学生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当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经过开发成为一种课堂资源时,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他们热烈地讨论,愉悦地分享着彼此的探究成果,从以前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3.用“灌根”法给相思树治病,其实就是用“灌根”法给古树治病。古树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财富,我经常看到报纸上报导某某地方、某某果树虫害严重,有生命危险。可惜之余也没多想,当看到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就不得不请教一些有经验的人,并到处查找资料了。上《吸收作用》第二节课之前,我已经了解了铜陵市天井湖公园的两棵古树,就是采用“灌根”法来防治虫害的。所以上探究课,老师是有备而来的,而且这种准备要花费大量时间,当然教师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这对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4.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呈现出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吸纳,营造了浓烈的探究气氛,学生的灵感和才智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5.本节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在一周时间内顺利完成此项探究实验,达到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目的。激发学生尝试以小科学家的身份进行探究,燃起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领略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办法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6.当学生以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后,我发现学生是具有实践能动性和思维超越性的主体,他们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会让我们在内心为之一动;当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学会寻找问题答案的思路和办法时,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将使他们更从容地面对新的科学问题,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更全面地提高科学素养,也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践设计实验的过程,特别是指导学生设计定量的实验和用设计的表格记录数据,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积极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第二课时的精彩之处在于联系实际,用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关注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吸收作用 篇4

  1、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贯彻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以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作用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

  1、3、1 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1、3、2 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锻炼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怎样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1、4、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1、5 课程资源整合

  1、5、1 利用相关的图片、实物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孩子拔河”的flash动画的加入,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5、2在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1、5、3 本节课涉及的活动较多,教师必须事先制作相关的课件,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

  2、学法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进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办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3、教学办法和手段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强调设计真实、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本节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景,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办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学程序

  4、1看物激趣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烧杯里水的味道,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胞在啥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4、2 合作探究

  本活动为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 阐述本组的观点(假设),实验设计计划要有利于检验本组的假设。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

  在学生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关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使学生总是处在探究的欲望中。

  实验完成后,要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准确地表述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4、3自主探究

  进行“观察根毛”的实验时,首先诱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水功能?进而举例说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然后,引导学生将“根毛是植物吸水的结构基础”作为假设来进行验证,进而将问题转化为“根毛与吸水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课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根毛数目、形态、结构与其吸收水分的适应特征,以及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

  4 、4知识迁移

  在“无机盐的吸收”部分,结合“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幼苗的不同生长状况说明了啥”“怎样探究某种无机盐对植物的生理作用”,进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无土栽培”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应用性知识,植物为啥可以“无土”栽培?这个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产生参观或尝试进行水培、沙培或砾培的实践活动的欲望。

  4、5拓展深化

  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孩子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5、板书设计

  6、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教师对问题的预设、生成与对策要准备充分。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推荐站内搜索:笑猫日记读后感、湖南省自考成绩查询、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父母的爱作文600字、心烦的日志、公务员报名人数查询、江苏高考试题、1000000000字的优秀作文、成考准考证领取时间、泰戈尔《生如夏花》、

吸收作用(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吸收作用(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421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