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行》教学设计(通用4篇)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 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虚拟主机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虚拟主机与图形”的兴趣,发展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1.课件
2.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录像播放学校全景
2. 展示校园景物中的四幅照片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四幅照片,理解同一平面
(1) 课件演示:在花栏杆这个平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栏杆,在球门正面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立柱、在操场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跑道线,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
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同一平面内)
(2) 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
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么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 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 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 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
出现
(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不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怎样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4)想想做做 第1题
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6)想想做做 第2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 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
a 在信纸上画
b 在方格纸上画
c 折
d 钉板上拉
e 小棒摆
f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
……
(2) 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①想想做做 第3题
②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看书p40,理解图意,照样子自己试一试。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办法?应当注意啥?
③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三、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么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有啥问题?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虚拟主机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啥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1页。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这两种情况,而其中的不相交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接着,让学生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以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一、情境引入
课件展示学校操场上的四幅场景图。
二、观察想象、认识平行
1.课件中呈现的场景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谁来简介一下。
2.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中不断闪烁的一组直线有啥特征?(不相交)
电脑演示,闭上眼睛想象。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4.提问:是不是不相交一定是平行线呢?
举出反例讨论。(可借助身边的物体)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板书:同一平面内 平行线)
6.举出生活中平行线例子。
l课本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互相平行
l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
l五线谱的五条横线互相平行
l门的上下、左右两条边互相平行
……
三、操作交流,加深认识
1.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在小组里交流。
l用纸折
l用小棒摆
l在方格纸上画
l用直尺画
2.你能按下面的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1)电脑演示。
先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再把直尺与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紧帖在一起,把三角尺沿直尺边平移;然后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再画一条直线。
(2)生尝试画。
(3)交流:画的办法和注意点。
四、巩固练习,电脑反馈
1.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两条平行线一定没有公共点。 【 】
(3)两条线段平行,它们一定相等。【 】
(4)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无数条。【 】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3.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a
五、拓展知识
阅读电脑资料,同桌交流斑马线的故事。
斑马线的故事
“小孩子,上学校,交通安全别忘掉,
街上来往车辆多,走路要走人行道.
红灯停,绿灯行,听从指挥不乱跑,
交通规则要遵守,安全第一最重要.”
一队队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唱着欢快的儿歌,穿过人行横道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红绿灯看了,就对人行横道线说:(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喂,斑马线,你是啥时候出生的?为啥行人都要从你的身上走过呢?”
人行横道线答道:“我出生在古罗马,那时候的人们很聪明,他们认为大家过马路没有一个固定的通道很不安全,尤其是孩子子就更危险了.所以他们就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后来,出现了汽车,汽车从我身上过的时候老是颠来颠去的,这样汽车里的人就很难受.这下,他们就也聚到了一起来讨论怎样既能做到让行人安全过马路也能让汽车行驶方便.最后,他们讨论出在路上画了横格状的线条作为行人通道标志,这就是我们.行人在绿灯亮时从我身上过是为了保证安全.”
听到这里,小孩子,你还记得人行横道线是啥样子的吗?为啥我们叫它“斑马线”呢?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人行横道是由一条一条用白色直线连成的“走廊”,而且这些白色直线都是平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行线.它们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就算是不限延长也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选自《300个新数学故事》
六、交流园地
课外完成,在电脑上回复。
1.在操场上画一个立定跳远的场地,同学们分组,可以为每个组画一个场地,比比看哪一组画出的最标准.
2.关于平行,你有疑问吗?你有新的想法法吗?
3.你知道一个长方体中有几组平行线
4.你还能找出生活中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反思:
课件在教学“互相平行”、生活中“平行线”以及“平行线画法”时,创设了学习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激发了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线测试”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整体尤其是个体知识掌握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评讲和个别辅导。“拓展知识”、“交流园地”把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交流、探究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平行线。堂课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完成操作活动,还要相互通过观察、比试、用三角尺等办法验证做出的是不是一组平行线。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篇3
1、设计理念:(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直线虽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但“认识平行”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这些抽象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知识体验无疑是一次挑战。因此,我设计本课时,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并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的含义。教学中注重将教学的积极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虚拟主机,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初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合适的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借作直尺、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程与办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虚拟主机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虚拟主机与图形”的兴趣,发展虚拟主机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2、认识平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它人合作交流,进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教学准备】 1、课件2、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教学过程】一、 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1、请大家在练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2、请你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3、为啥这样分类?(1)为啥把× + /\归为一类?多媒体演示/\延长后相交。(2)= // 延长后会相交吗?多媒体演示= // 延长后不相交。4、让生在回答中明确“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学生任意画两条直线。展示学生作品。小组交流、活动。汇报结果。= // 相交× + /\ 不相交再次想象并讨论,/\是两条直线,直线可以不限延长,延长后相交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教学设计,由学生通过画图、分类,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平行的特征,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链接生活,探讨本质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1、找图中的平行线,初步感受平行。(1)出示书上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2)多媒体抽取出红色和兰色的直线2、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数学到生活中去。3、完善平行线的概念,进一步揭示内涵。(1)你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这些线是平行的?(2)教师出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组平行线,将之剪开,将纸交*放,使两条直线不相交,问:现在它们还平行吗?为啥?(3)引出“在同一平面内”。(4)提炼概念:现在请你再说说啥叫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4、学会判断(1)想想做做1(2)想想做做2再次感受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用手比画它们的位置关系。数学书的对边互相平行;桌子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他们不相交不平行,不在同一个面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结合平行线说一说谁和谁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说一说是怎么样判断的。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为提炼互相平行的概念做准备提出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刚才初步感知的结论相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再认识,理解啥是“在同一平面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严谨之美。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另一方面,重视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组织学生讨论平行线这一概念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操作实践,创新应用。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1、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2、设置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3、演示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2)师范画,并说明画法、步骤。提炼办法:①画(直线);②靠(直尺);③平移(三角尺);④再画(直线)a 在信纸上画b 在方格纸上画c 折d 钉板上拉e 小棒摆f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1)看书p40,理解图意。(3)生仿画。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4)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办法?应当注意啥?(5)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3、试一试1: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4、试一试2:经过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5、综合操作1:你会用画平行线的办法,把下面的图形画成一个长方形吗?
6、综合操作2:指出下面每个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设计通过操作活动,折折,画画,摆摆,说说,采用"个体探索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小坡度前进,解决难点。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交流中发展,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数学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活动,既巩固本节课学习的意识,也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手画,使学生在巩固、应用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虚拟主机观念。
四、故事新编,反思哲理。
师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龟兔赛跑新编》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输了之后,和乌龟商量再进行一次比赛。乌龟心想,上回我侥幸获胜,论实力,我哪是兔子的对手呀?兔子每分能跑10米,我呢每分只爬1米。我得多多练习,如果速度每天都能提高1米/分,这样10天以后我的速度就超过兔子了。(乌龟想象的部份统计图)同学们,乌龟的想法对吗?谁知这回呀,兔子也不放松,他的速度每天也都比前一天快1米/分。我们看到,乌龟的速度是一条不断上升的直线,想象一下,兔子的速度是一条怎么样的线?这条直线和乌龟的那条直线有着怎么样的关系?你怎么想的?龟兔速度变化统计图 兔子米/分 乌龟看着这幅图,你说乌龟能赢兔子吗?照这个趋势,乌龟永远也赢不了兔子。不过,如果我是乌龟,我不会因为比不过兔子就伤心。大家同步提高,平行发展,不也是一道挺美的景色吗?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让互相平行的龟与兔的速度直线的“形”和每天加快1米/分的“数”结合起来,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较,不做无谓的横向竞争:“平行发展,共同提高,不也是一道美丽的景色吗?”对学生全人的关注,也使这课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色。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篇4
(由报慈小学沈阳老师执教)
常熟市报慈小学 钱振玉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七册的学习内容。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探索平行线的画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虚拟主机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教学重点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办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沈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学习重点、难点随着师生的共同探讨被逐步突破,被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课始沈老师让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导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分类辨析,突出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区别,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根小棒,看成直线可以不限延伸的话是相交的”。从具体图形中抓住了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怎样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办法。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沈老师出示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平行的意义,“判断哪两条线互相平行,为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进一步理解了“直线、不相交”等关键词,而且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区别,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进而使学生积极反思刚才关于“平行” 的定义,产生了完善定义的内在需要,这时师生共同补充完整定义就水到渠成了,难点被有效突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沈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从身边的实物形状,如黑板、课桌、课本……的两条对边到运动场上的直跑道、电线杆……验证了平行的意义。当老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指出上面有几组平行线段时,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也进一步深化了平行的意义。
4、“折平行线”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正是平行线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应用了平行的概念,更理解平行的意义了。
整节课,老师创设的学习气氛是宽松和谐的,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办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发言;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合理评价,体现了知识线与情感线的相辅相成。
本节课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1、 “同一平面”的处理有创新:平行是几何学名词,也是普通名词。小学关于平行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认识平行以及会画平行线。但是呢两条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上,而小学里对于“平面”是和“直线”“点”“相交”等概念一样,是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最多作一点直观的描述,如:“拿一条线,两个同学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994年10月第2版,2000年5月印刷)因此小学数学中关于“平行线”内容的教材设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上海新教材定义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l的两条直线a和b,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宽是一样的,它们是互相平行的。”苏教版则沿袭了老人教版,定义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样的定义,“同一平面”就成为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沈老师巧妙地这个问题放在初步认识平行之后的判断题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并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区别,进而突破了难点。设计和处理有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2、多媒体的运用有实效:当前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落入了一个怪圈,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实践课就必须运用多媒体,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体现不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有的多媒体无非就是出了一些练习题,用传统的小黑板、卡片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沈老师这节课上,多媒体的运用不落俗套,没有把新授、练习题等统统填充进去,而是在学习的难点、关键处恰当运用,无论是演示“两条直线不限延长,永不相交”、还是判断“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以及出示立交桥的图片,都体现了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扫清学生新知学习上的障碍,发挥了实效。
一点思考: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探索画平行线的办法,沈老师开了个头,没有来得及完成。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可能作出如下评价:“这节课注重了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强调过程,体验充分,但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落实”。但我们仔细想一想,不应该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因为课程目标并不等同于课时目标,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也要让学生落实双基,一节课的时间常常会不够。因此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得到全面落实是不太现实的。这节课,沈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并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学生对“平行” 的理解是透彻的,印象是深刻的。如果要完成画平行线的任务,必然要压缩探索和体验的时间,那学生就不可能获得如此深刻的认识。因此,画平行线的任务完全可以放到下一节课来完成。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好课。
推荐站内搜索: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北京成人高考分数线、廊坊考试信息网、河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寒号鸟读后感、观察日记动物、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13、可以专升本的师范类学校有哪些、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官网、家庭趣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