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篇1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办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  运动的物体有啥特点?静止的物体有啥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到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啥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么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啥物体作为参照物。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啥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啥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啥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啥?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四、知识应用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啥?(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到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能力提高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怎样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办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9、小明随父亲坐飞机旅行,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2)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办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办法认识啥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办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办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材内容详解一、机械运动探究:啥是机械运动呢?1.春季,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季,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季,落叶纷纷飘落;4.冬季,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 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二、参照物1.探究提出问题:怎样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 (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么样的?2.参照物该怎么样选择?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啥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比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比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啥时候到达啥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啥时候在啥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课内练习

  题型i  双基巩固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行.“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啥为参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么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也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也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例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  24   分析:以图中电杆、小树丛为标准,对比(a)、(b)可发现只有1号、3号小孩子与标准物体间有位置变化.例7 我们常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是以啥为参照物的?   分析:本题有同学会出现“这个过程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错误解答.分析其错误原因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里研究的是大阳的运动情况,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它自己应该是静止的,这就和题目中所描述的“升起”、“落下”两个运动过程不相符.我们站在地面上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则我们会认为自己和大地是不动的,太阳是运动的,故所选参照物是大地.答案:这个过程是以大地为参照物.题型ⅲ 开放与创新例8 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ac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物体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分析:在宇宙之中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即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但是呢运动也具有相对性,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所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与参照物相互位置的变化,所以选项a正确.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被选定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就是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自身,现在要判断地球的运动状态,若以地球为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地球本身将永远是静止的.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对于选项c,我们可以设想乙是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甲是坐在汽车里的人,丙是路边的树,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出:甲(人)相对于乙(汽车)静止,甲(人)相对于丙(树)是运动的,丙(树)以汽车为参照物一定是运动的,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如果没有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就根本无法判断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所以离开参照物是不能够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例9 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答案:d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分析:跳伞运动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为参照物,由于跳伞运动.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于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运动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于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运动员下降速度慢,跳伞运动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题型ⅳ 学科渗透例10 在一个无风的上午,体育课上老师组织百米竞赛,张军同学跑步时感到风迎面吹来,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答案:b   a、路面   b、自己   c、空气   d、无法确定   分析:如果以路面为参照物,则空气是不运动的.人感到有风迎面吹来,那么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风(即空气),参照物肯定不是空气.故a、c、d都不对.张军同学感到风迎面吹来,则他认为空气是运动的,自己是不动的,故参照物应是自己.例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答案:青山或河岸 竹排   分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逆过程,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题型v 探究学习例12 站台前停着甲、乙两列火车,站台上还有售货亭,当甲车开动时,坐在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乘客选择的参照物是(   )答案:a   a、甲车   b、乙车   c、站台   d、售货亭   分析:因为坐在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描述乙车运动情况的,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甲车.   评析:在选择哪个物体作参照物时,应首先确定题中描述的是哪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即描述哪个物体的位置改变了,然后才能确定参照物.例13 如图11—2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c    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b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题型ⅱ  物理与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进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例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答案:bc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呢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d、b船肯定向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也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1.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啥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2.热点考题举例    例1  (·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c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iPhone从树上落到地面例2  (·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呢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到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到甲静止不动,丙看到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作何种运动?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篇2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办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办法。

  2、过程与办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进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办法,使他们能建立怎样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也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办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办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办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济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4)分类:(根据运动线路)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办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也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办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呢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阳区XX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4  (XX年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四、堂上练习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在图6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l 1. (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孩子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iPhone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上海市XX年)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2所示为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怎样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啥运动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⑴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

  例1  南京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2 (临沂市XX年)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钧静止在空中

  例3 XX年潍坊市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例4  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    b.瓶对海绵    c.球拍对球    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5 广州市 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     b.汽车突然减速    c.汽车突然起动    d.汽车突然拐弯

  四、堂上练习

  1.XX年南通市 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孩子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2、海淀区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盐城市 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

  4、广州市海珠区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5、武汉市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篇3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办法(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办法。(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办法。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  计时工具(1)    教师概括简介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数码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2)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办法?简要简介日晷、沙漏计时原理: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2、  时间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2)  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计时标准>>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3)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3 、停表的使用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  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3)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1)  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进行测量。办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办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办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办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3)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呢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办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办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办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a、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b、    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c、    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5、怎么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办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办法。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能力提高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么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啥吗?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么样将马拉松比赛线路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办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篇4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四节  力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办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办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啥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啥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也是怎么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啥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啥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iPhone,手对iPhone施加的力大约是1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①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②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啥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达标自查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iPhone的力大约为      。3、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到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到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啥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推荐站内搜索:公务员打印准考证、六种专业不建议考公务员、考研试题、安徽成人高考网上报名繁星春水读后感600字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自考报名查询、党史教育心得体会2021、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公务员准考证打印时间、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74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