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办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啥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样做的?你是怎么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也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办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啥关系?可以怎么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么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样计算?怎么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啥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么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0+3)×25=40×25+3×25          (  )

  15×9+45×9=(15+45)×9          (  )

  25×21=25×20+25                (  )

  40×50+50×90=40×(50+90)        (  )

  5×(20+6)=5×20+6                (  )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啥?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办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办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65+45)×5 = 65×5+45×5

  (32+45)×3 = 32×4+45×3

  (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乘法分配律 篇2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办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办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啥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啥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啥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啥好办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乘法分配律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啥”,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啥”,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啥”。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么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么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办法虽然不同,但是呢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么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啥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啥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啥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啥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啥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啥?”(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啥?”(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啥?”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15+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啥?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啥?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啥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啥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啥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啥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啥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啥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乘法分配律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办法计算.(说明根据啥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也对也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么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也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也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啥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么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进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啥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可以把原式改写成啥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啥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办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办法计算.(说明根据啥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也对也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么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也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也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啥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么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进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啥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可以把原式改写成啥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啥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办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啥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啥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啥?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啥?(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啥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啥?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预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 73)×8 40×9 40×1 14×(10 2) 10×6 10×4

  2. 用简便办法计算.(说明根据啥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也对也快.

  20×5 5×80 (1250 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么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也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也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啥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进而得出: (a b)×c=a×c 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 2)×43,102×(40 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啥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啥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 9×63

  =9×(37 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啥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 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 25)×2=□×□ □×□

  8×47 8×53=□×(□ □)

  3×6 6×7=□×(□ □)

  8×(7 6)=8×□ □×□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办法计算下面各题.

  (80 8)×2535×37 65×37

  32×(200 3)38×29 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办法计算.(说明根据啥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也对也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么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也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也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啥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么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进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啥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可以把原式改写成啥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啥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办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办法计算.(说明根据啥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也对也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么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也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也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啥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啥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啥?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么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进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啥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可以把原式改写成啥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啥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啥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办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啥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办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怎样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怎样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啥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啥结论?

  (3)啥叫乘法分配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办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 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啥,再算啥?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20×2

  =40(千米)

  110×2-90×2

  =220-180

  =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啥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啥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么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办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 = 125×8+12×8

  (40-4)×25=40×25-4×25

  (8+16)×125=8×125+16×125

  (80-8)×125=80×125-8×125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啥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啥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 b) •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么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么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   ( 80+70)×5

  =80×70+70×5   =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啥?谁的答案不对,为啥?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办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啥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啥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也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办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啥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110-90)×2=110×2-90×2

  验证

  (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结论: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啥”,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啥”,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啥”。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么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么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办法虽然不同,但是呢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么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啥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啥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啥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啥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啥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啥?”(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啥?”(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啥?”(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啥?”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啥?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啥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啥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啥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啥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啥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啥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啥?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啥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么样填?根据啥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l、2题。

乘法分配律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啥?”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啥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啥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 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啥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啥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么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也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呢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啥?”(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 第3题,2. 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 提问:“你是怎么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啥?”

  “怎么样计算简便?根据是啥?”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么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 先让学生独立做,8. 然后集体核对,9. 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 学生说出计算办法后,11. 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 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 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 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 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 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 先让学生独立做,19. 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 篇13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进而乐于探索。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2、谈话导入

  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 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婴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

  引导:

  (1)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验证估算的结果。

  (3)回报验证的办法和结果。

  (4)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

  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40+4)×25和40×25+4×25)

  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计算后,观察比较:

  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啥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啥特点?两边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1)两个算式 :左边都是三个数,并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

  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都乘以同一个乘数。 (2)每个算式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

  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 板书:——乘法分配律)

  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啥?

  7、试一试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4)×25 34×72+34×28

  (做后说做题依据及为啥这样简便?)

  三、课堂总结

  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啥?乘法分配律有啥特点?在啥情况下,怎么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

  四、练一练

  1、判断

  (1) (20 + 4)×25 =20 ×4 + 4 ( )

  (2) 35×(2 + 20)=35×2×20 ( )

  (3) (80 + 4)×125 = 80×125 + 4×125 ( )

  2、填一填

  (1)(10+7)×6=□×6+ □ ×6 (2)8×(125+9)=8× □ +8×□

  (3)7×48+7×52=□× (□+□) (4)25× (4+8)=□× □+□×□

  五、六、拓展

  思考、讨论:

  (1)68×101= (2)98×99 + 98 = (3)189×98 - 89×98=

  (讨论后,下节课向老师汇报,不明白的下节课一同研究)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6 + 4)×9 6×9 + 4×9

  = 10×9 = 54 + 36

  = 90 = 9

  (6 + 4)×9 = 6×9 + 4×9

  学生举例: (1)

  (2)

  (3)

  字母表示:(a + b)×c = a×c + b ×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进而乐于探索。

  教学思路: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上节课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本课首先出示口算题,为新授作准备,最后一题,形成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出示情景图后,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使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也是对前面所学估算的巩固和应用,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验证估算的结果,学生通过验证过程,从中发现不同的办法可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不同的数据呢?接着再师生举例验证。验证时,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示的办法。

  练习题的设计:

  试一试、练一练这两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拓展题是内容的加深,也是下节课研究的内容。以书本练习为主,尽量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

乘法分配律 篇14

  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啥?”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啥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啥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 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啥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啥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么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也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呢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啥?”(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 第3题,2. 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 提问:“你是怎么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啥?”

  “怎么样计算简便?根据是啥?”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么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 先让学生独立做,8. 然后集体核对,9. 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 学生说出计算办法后,11. 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 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 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 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 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 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 先让学生独立做,19. 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推荐站内搜索:观看榜样心得体会、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100字日记大全、历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2015年中考录取分数线、2013年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时间表2021年、消防知识题库、公务员成绩查询2021入口、感谢老师的话简短、

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乘法分配律(精选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982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