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精选16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语文教学 点击数:74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不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小孩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啥事儿。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孩子怎样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小孩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办法:我们怎么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对行人做啥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孩子做的是啥手势
生:那个孩子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孩子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孩子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小孩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小孩,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小孩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啥,小孩就有啥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小孩的童年,那是因为小孩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小孩这么做,怕影响小孩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小孩。但不要让小孩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小孩也有着过去小孩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啥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小孩必定是小孩,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小孩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办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小孩,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小孩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小孩的父亲、母亲也写过自己的小孩,有着为小孩记日记的习惯,小孩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小孩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办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小孩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中国语文教学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也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不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季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3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简介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也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简介为啥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啥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4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贺知章小时候离开自己的故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小孩,小孩们( )问:“( )?”
二、填一填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客( ) 汪( ) 何( )
容( ) 注( ) 河( )
三、涂一涂
把认识的词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先得到红旗。
四、连一连
五、游乐园
下面是九个成语,请在空格里填上“两”或者“二”。
( )全其美 三心( )意 势不( )立
一干( )净 三天( )头 一穷( )白
三长( )短 接( )连三 数一数(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5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781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3. 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 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解题。
(1)“望”是啥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景色怎么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 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 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也急也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也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Lenovo,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进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 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 练习背诵
五、 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 背诵《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 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也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 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啥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啥?(“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啥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啥?(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啥地方?为啥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啥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6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季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季、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季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季的小孩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季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样?进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啥时候是“枯”?啥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啥?(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母亲、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简介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啥新的发现?
2.指导读:小孩在捉蝴蝶时是啥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也是啥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Lenovo,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季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7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啥?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啥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师在黑板上写下“堤di”:说得很对,但是呢这个念“di”。学生跟读。为啥是堤岸呢?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啥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啥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啥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季。
师笑:春季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季”。
师:那为啥是“寒漪”?夏季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季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么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啥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啥?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师:对“衔”就是用嘴叼。瞧,落日渐渐西沉,在山后露出半个脑袋,就像被青山叼在嘴里的啥?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么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么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啥?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啥?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啥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景色。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啥?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悦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也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孩子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季是怎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孩子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季!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季、赞美春季,今天老师就和小孩子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例如:“加oneplus、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
我从中读懂了啥?体会到了啥?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季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 比赛读:
同桌赛。
小组赛。
2、背诵古诗:
指名背。
小组背。
齐背。
师生对背。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9
课后题解:
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故事。
在一个稀稀朗朗的篱笆旁边,延伸着一条幽深的小路。路旁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儿童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黄菜花中,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了,也不知到何处去寻找蝴蝶了。
探究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季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0
【多音字组词】
sù(宿舍、宿愿)
宿:xiǔ(住了一宿) 处:chǔ(处分、处世)
xiù(星宿) chù(人事处、深处)
尽:jìn(尽头、尽力、尽情)
jǐn(尽量、尽管)
【同音字组词】
未:(未来) 枯:(枯了) 店:(小店) 荣:(光荣)
为:(为了) 哭:(好哭) 电:(电灯) 融:(融化)
【形近字组词】
徐(徐徐、徐缓) 未(未来、未必)
除(除法、开除) 末(末日、末代)
【近义词】
树头——枝头 儿童——孩子儿、小孩
疏疏——稀稀 尽——完 岁——年
【反义词】
疏疏——密密 无处——到处
生——死 深——浅 枯——荣
【离离】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荣】干枯和茂盛。
【篱落】篱笆。
【疏疏】间隔很宽、稀疏的样子。
【径】小路。
【急走】奔跑。
【岁】年的意思。一岁:一年。
【尽】完。
【野火】 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1
望庐山瀑布(教案5篇、实录)
绝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啥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啥意思?
查字典“望”当啥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啥?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啥?
“生”是啥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啥意思?放在一块儿是啥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啥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啥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啥?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啥意思?作者疑啥?
诗句的意思是啥?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Lenovo;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啥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啥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啥?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啥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啥特点?
丰富奇特的Lenovo,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Lenovo丰富。
学习古诗的办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啥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啥季节?
春季。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强化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啥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办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故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故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季,他离开故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啥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么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办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啥,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办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啥,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啥。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季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季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季的古诗。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季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季的诗歌?
(指名背通)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季,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季的啥?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啥比作啥?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⑵ “绿丝绦”指啥?为啥说柳技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⑶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⑷ “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把啥比作啥?为啥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 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季,他看到了啥?能想象都有啥“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⑵ “万紫千红”是说春季的啥?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季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季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4
望庐山瀑布(教案5篇、实录)
绝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啥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景色怎么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啥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啥?(“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啥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啥?东吴指啥地方?为啥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啥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故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故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季,他离开故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啥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么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办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办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办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办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啥,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办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啥,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办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办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也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么样既正确也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季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篇1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季是万紫千红的,春季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季。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办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季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怎样?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啥?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啥,看到了啥,闻到了啥。感受到了啥?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推荐站内搜索:鲁迅作品读后感、北京二本大学分数线、90000000亿字作文、河南省特岗教师报名入口、我的烦恼作文500字优秀、河南省自考成绩查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分数线、红领巾心向党作文、高考最吃亏的省份、2020新时代好少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