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尊严(通用13篇)
法律的尊严 篇1
第十二课1框 依法治国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依法治国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1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中共“xx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
2.学情分析:中学生,虽无权立法,也没有执法权力,但应该守法。但是呢,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者的中学生,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3.重、难点的确立: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依法治国的意义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法律方面的讲解,要多用案例进行教学(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办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名称?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了解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引入: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啥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美好的社会中需要啥作保障 ?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板书)一、依法治国(板书)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么样?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1.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1)我们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做主的基本保证。(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那么,啥是依法治国呢?2.依法治国的含义(板书)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4-86:思考讨论:我国怎样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有法可依(前提)。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3)有法必依(中心环节)完成教材p85:活动:依法行政。(4)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严肃、严格、准确,不枉不纵。案例:XX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数码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5)违法必究(保障)。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案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XX年7月31日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小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或自由发言。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做笔记学生回答听讲解做笔记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做笔记听案例,思考听案例,思考听讲解美好的社会中需要啥作保障 ?法律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么样?依法治国有哪些重要性?啥是依法治国呢?我国怎样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这则案例说明了啥?这则案例说明了啥?依法治国基本要求四个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总结提升,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小科帮忙”、“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报导的典型材料,分析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依法治国的要求、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第十二课2框 与法同行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与法同行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2框主要是:作为一名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要尊重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
2.学情分析:中学生,虽无权立法,也没有执法权力,但应该守法。但是呢,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者的中学生,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3.重、难点的确立:作为合格公民应怎么样与法同行。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监督权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法律方面的讲解,要多用案例进行教学(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办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办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收集“小科帮忙”、“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报导的典型材料,分析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引入: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作为公民,我们要学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二、与法同行(板书)
讨论: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呢也体现了一种公平)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怎样?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怎样?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板书)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表现。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妈妈不幸去世。爸爸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爸爸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爸爸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法院会支持方成爸爸的要求吗,为啥?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爸爸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也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也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板书)(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致的,公民既有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请阅读教材p88-91:思考归纳:啥是监督权?我国有哪些监督的制度?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板书)(1)民主监督制度: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等。(2)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
4. 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板书)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2)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3)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4)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不能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办法。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学生讨论听讲解讨论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做笔记听案例分析案例
讨论
学生回答
听讲解
做笔记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听讲解这则案例说明啥?假如生活没有了公平与正义会怎样?分析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院会支持方成爸爸的要求吗,为啥?
记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分钟
阅读教材,思考:啥是监督权?我国有哪些监督的制度?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让学生明白监督的渠道和办法总结提升
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调查访问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当选的过程,并请他们谈谈当人大代表的体会。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练习册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
法律的尊严 篇2
课题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三3.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三3.2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三3.3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作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的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本单元以两会为载体,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体现出来。十二课“法律的尊严”,从法制建设角度通过“依法治国”“与法同行”两个内容,说明国家制定的法律,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法律,尊重权利,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教材内容分析:本课由“依法治国” 、“与法同行”两个主题组成。从啥是依法治国、为啥要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在学生通过主题一“依法治国”的学习,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国家怎样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主题二“与法同行”则从微观角度阐述公民怎样实现依法治国。本主题包括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三个层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作为合格公民应怎么样与法同行。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确立依据: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义重大。因此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所限,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而也是教学的难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树立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监督意识,需要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因此公民与法同行也应是本课的重点。学情分析1、初三学生已对法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生活中应遵守法律,依法办事2、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了解不清楚,对于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及基本要求缺乏全面、深刻地了解3、初中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法律意识、民主监督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还是相对淡薄。4、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行使监督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都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护法。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的习惯。自觉树立监督观念。培养国家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教学办法与媒体1、情景漫画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监督权,探究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地位和内容,锻炼学生协作能力2、搜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备第一课时 依法治国环节一、活动导入多媒体展示:“畅想未来生活”活动: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啥样的社会之中呢 ?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会更加发达学生二: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学生三: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殷实学生四:生活环境的到改善,越来越好 …………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啥作保障 ? (学生:制度、规则……)教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的治理也需要规则,这就是要依法治国。 环节二:聚焦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多媒体呈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成就的组图,结合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依法治国含义的理解。(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国家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制定法律,然后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学生交流后看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多媒体展示:依法治国的主体: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与法律依法治国的客体: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地位: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部分内容,也可以教师列出提纲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XX年8月4日晚,杭州市一名29岁司机酒后驾车将正在过马路的16岁女孩撞死, 8月28日,“8·4”交通肇事案在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庭审查明,肇事司机魏志刚属酒后驾车,对事故负主要责任。法院认为,被告人魏志刚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酒后超速驾驶导致他人死亡,社会影响恶劣,故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三个月。材料二:XX年甘肃等地陆续报告多起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经查主要原因是所服用的三鹿牌婴婴儿配方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这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元。材料三:p84第一段材料问题: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依法治国对人们生活学习、社会进步、国家安定有啥意义?(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工作、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等方面思考) 学生一:依法处理各种事件可以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学生二:能维护社会正义,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学生三: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进步 学生四:依法惩治违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 教师:材料告诉我们的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王符所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多媒体展示: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也离不开法律。无数事实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教师: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有啥要求呢?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多媒体并出示)环节三: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认领”一个方面的内容,先在组内合作探究,然后分别就四个基本要求开展“专题讲座”。 (此部分内容的处理作为本课的创新支点。) “有法可依组”活动:(1)说出所了解的我国已经颁布的法律名称(2)说说这些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一:《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兵役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学生二:这些法律明确了我们公民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学生三:生活中我们可以依据法律办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归纳:有法可依就是立法。有了法律,人们才知道应该做啥,不应该做啥,应该怎么样做,不应该怎么样做,国家的各项工作才有准绳和规则。通过分析,我们懂得,没有法律,依法治国便无从谈起。多媒体出示数据材料:(参照p84材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决定300多项行政法规680多项地方性法规有6000多项问题:这些数据说明了啥?学生一:国家重视法律体系建设 学生二: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学生三:可以说明立法的重要地位…… 教师归纳: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花大力气进行了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多媒体展示) “有法必依组”讨论:(1)我国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啥。(2)如果有了法律,大家都不遵守会是啥样子呢? 法律制定后对我们有怎么样的要求? 学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 学生二:维护社会的秩序 学生三:如果有法律不遵守,那么法律就是一纸空文,就成为摆设 学生四:有了法律就需要人们遵守…… 教师归纳: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作用。如果有法不依,已有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法律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多媒体展示:张召良:中国第一个运用法律手段告赢省政府的失地农民。浙江奉化市张召良等12位农民认为省政府违规批准一项土地项目,他们将省政府告上法庭。最终,上诉省政府的12位农民胜诉,省政府宣布原行政行为不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法》,予以撤销。问题:这段材料对国家行政机关有何启示? 学生一:国家机关要依法办事学生二:国家机关也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教师归纳: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多媒体展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执法必严组” 交流:(1)阅读教科书第86中的资料“公正的测量”,故事告诉我们啥道理? (2)用事例说明怎样在执法的过程做到“严” 学生一:告诉我们,执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学生二:执法应公正、公平、准确……教师:“严”——就是不多也不少。如果不严,会有啥危害呢?(如果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钻法律的空子乃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必然损害法律的权威,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媒体展示:三鹿婴婴儿奶粉案件处理视频问题:三鹿奶粉案件的处理说明了啥?学生讨论。学生一:执法过程要严格学生二:凡是违反法律的的行为和人员都应受到法律的处罚,都应追究其责任。……教师归纳: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组”探究:搜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违法犯罪案例,了解他们的被法律制裁的相关情况,说明每一个人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都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他们地位多高、贡献多大,都不能成为逃脱罪责的理由——“法律面前没有情面可讲”。(学生可以列举成克杰案、胡长清案、王怀青案) 多媒体展示:XX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受贿一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田凤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查明,1996年至XX年期间,被告人田凤山利用其担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利用其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436万余元。案发后,赃款已全部退缴。问题:依法惩处上述案件中违法犯罪人员说明了啥?学生讨论。学生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二: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学生三: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教师归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 多媒体出示视频:依法惩处拉萨打砸抢烧不法行为 问题:我国为啥要依法惩处拉萨打砸抢烧不法行为?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不法行为的危害、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方面思考,进而认识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间的关系。 教师归纳: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国家安定。 多媒体展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环节四:积累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了啥道理?环节五:当堂练习一、选择题1、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是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依宪治国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2、“依法治国”的“法”主要是指a、刑法 和法律 b、一切法律c、宪法和法律 d、地办法和法律3、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a、使全体公民遵守法律 b、制止和制裁违法犯罪c、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d、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4、下列关于依法治国含义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③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这种制度也必然发生改变④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5、下列有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解,错误的是①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投条件②有法必依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不得滥用行政权力③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④违法必究就是要强化立法程序,确保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法可依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某某在职期间,收回数额特别巨大,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被判处死刑。严肃查处郑某某等一系列大案要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严惩腐败( )a、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是依法治国的核心c、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7、“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立。”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法公民,对依法治国应有的正确理解是: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④依法治国是成年人的事,与中学生无关。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8、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批制售假药的单位和个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打击制售假药的行为,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实行依法治国( )①要求政府依法行政②要求公民自觉守法、用法③要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④要把法制建设作为一切工作地中心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分析说明题中共政法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为了推进各项社会治安工作,实现社会治安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问:怎么样才能使依法治国具有时效呢?第二课时 与法同行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你或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一:邻里之间的纠纷 ,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
学生二:购买物品时多收钱,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
学生三:经济纠纷,通过诉讼
……教师归纳: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环节二:尊重法律,体验公正阅读教材87页《一分钱的官司》问题:你怎样看待这1分钱的官司?假如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样做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这件事情的意义讨论。学生一:官司可能不是仅仅为了这一分钱,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学生二:通过诉讼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可以警告不法商贩,应遵守法律法规。学生三: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也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学生也可能会认为没必要。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其认清问题实质)教师归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呢也体现了一种公平。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需要我们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多媒体展示: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1.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 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 2.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环节三:漫画论坛权利与义务出示:争夺权力、推让义务的漫画问题: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生活中你发现类似的事情吗?你认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情来分析自己享有的权利,以及生活中应承担的职责,通过此环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部分作为本节课的创新支点。)学生一:不同意。生活中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不做值日学生二:我们在享受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服务的同时应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定学生三: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教师归纳: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多媒体展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多媒体展示:榜样风采XX年5月12日13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波和同事们开始对一名患者进行肝门的胆管癌切除手术。14时30分左右,手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们感觉到手术室在晃动。当时,除李波外,还有3名医生和2名护士,大家都没有经历过地震,有人十分慌张,提出逃生的建议。而李波坚定的说 :“不能慌,必须把手术进行到底,抢救病人要紧”。最终,手术于17时30分成功结束,患者得到救治。 问题: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角度,说一说我们应该向李波学习啥?学生交流。学生一:应向李波学习在危急关头坚守岗位学生二:向他学习尽职尽责履行了医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教师归纳:如果我们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我们就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奠定了自己幸福生活的基础。环节四、监督的力量多媒体播放视频《公民行使监督权》,问题:通过视频可以看出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何意义?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一:公民行使监督权揭露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弘扬社会的正气学生二:能打击各种不良现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学生三:为有关机关办案提供了有利的线索……教师归纳: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 多媒体展示: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1.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 多媒体展示:“画”说生活 漫画:黑网吧、防不胜防的垃圾短信问题:1、假如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怎么样做?2、社会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不和谐的现象?你打算怎么样行使你的监督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使学生明白有行使监督权的权利,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并提出行使监督权的可行的具体的措施,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作为本环节的创新支点。学生交流。学生一:向有关本门举报,如工商管里部门学生二:告诉家长或学校,让他们做学生的工作学生三:向有关文化部门举报,或拨打举报电话学生四:也可向有关政府部门写举报信件;也可以向有关媒体反映,如生活帮,小么哥学生五:不和谐现象有:菜市场的缺斤短两现象;制假售价窝点;小商贩非法占道经营,屡禁不止………教师归纳: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多媒体展示: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2.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们行使监督权利的途径有: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由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议案;给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写信,拨打电话,或当面反映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要有效的行使我们的监督权,还需要掌握有效的办法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呢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教师:所以生活中我们行使监督权也要遵守法律的规定。环节五,收获园地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寄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这是法治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的素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环节六、当堂练习1.我国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 )①散发传单 ②信件 ③电话 ④ 新闻媒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我国公民有( )a.正当防卫权 b.揭发检举权c.批评建议权 d.置之不理权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正确做法是( )a.贴大字报 b.私自散发传单c.向人大代表如实反映情况d.夸大事情的危害性,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4、建设部开设工程质量举报投诉网上热线,公安部公布淫秽色情网络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各级政府纷纷设立热线电话,消费者协会开设了“12315”投诉电话等,这些举措对于人名群众行使监督权大开方便之门。(1) 对人民的监督权你是怎么样认识的 ?(2)我国建立了那些名著监督制度?请列举你知道的监督途径。教学反思
法律的尊严 篇3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教案
第一课时依法治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掌握各个基本要求的基本含义,以及懂得各依法治国要求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意义,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复习相关知识: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四、知识点: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 在党的领导下,依照 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 ,管理 ,管理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 化、 化。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 治理国家的 。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 、 、 。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 的重要保证,是 的重要标志,是 的基本保证,是 客观需要,是 的基本保证。
4、依法行政的意义: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步的重要措施,它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利益,保证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五、看谁选得也准也快:
1、“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这句话表明(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d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2、近年来,我国全国人大加快立法建设,以《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开启了“民生立法”的新时代。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③党和政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④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党的xx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已经严肃查处了一系列有关腐败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 ①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某市实行这样一个制度: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涉及有关法律事项的决策时,首先安排专业法律人员,对决策所涉及的法律政策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学习,之后再集体依法做出决策。实行这一制度
a.说明该市公职人员法律知识普遍缺乏。 b.能保证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
c.表明司法监督是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 d.有利于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
5、XX年社会热点事件中,出现“躲猫猫”、“钓鱼执法”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词,这类词汇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网络民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监督力量。由此可见,我国( )
a公民通过网络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b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解决一切问题
c已经建立起最为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 d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利
6、四川省某乡政府在网上公示了今年1月份的公务开展明细,详细列举了公开招待费、公车费等各项开支,该乡政府的这一行为引发了网友热议。对此,你的态度是( )
a支持,有利于政府接受老百姓监督 b不赞成,干扰了政府的正常工作
c不值得提倡,这是“人治”的表现 d积极参与,不顾事实发表自己的观点7、XX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们每个公民必须( )
a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能有法可依
b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增强执法监督的公平公正
c加大依法办事力度,提高决策水平的办事效率
d认真学法、用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贡献
8、XX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与广大网友就“经济发展、尊师重教、就业、高房价”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是他连续两年在“两会”前与网民交流。材料表明( )
①我国人民有随心所欲第发表言论的自由②网络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的作用上越来越显著③网络正在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④我国人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得到不断扩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材料
9、材料(一)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材料(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任何人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官有多大,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只要违了法、犯了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决定300多项,国务院制定的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680多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
材料(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思考:上述四段材料分别说明了依法治国方略中的啥内容?各自的地位怎么样?
10、国务院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交流中他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知道政府在想啥,做啥,并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1)总理的话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啥政治权利?
(2)政府为啥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第二课时 与法同行 编写者:陈云雄
一、学习目标:
1、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2、掌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用权利与义务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掌握行使监督权的途径。
二、学习重难点:
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和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知识点:
1、应该具备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哪些:
(1) , 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解决纠纷。
(2)正确行使 ,自觉履行 。
(3)行使自己享有的 。
(4)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法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做斗争。
2、为啥要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因为:公平和正义是 ;法律体现着 ,代表着 ,是 的象征;尊重法律是 的具体表现。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啥: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 ,公民既享有法律赋予的 ,有要履行法律规定的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
,也不能 。(2)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
,如果我们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我们就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安宁作出了 ,也奠定了 。
4、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揭露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维护了 的尊严,弘扬了社会的 ;
(2)对不良社会现象和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揭露,是有效实施法律和司法公正的 。
(3)有助于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 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也是 意识及 的表现。
5、行使监督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四、看谁做得也快也好:
1、下面是一小区的业主公告节选:第一部分是业主义务:遵守《业主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等。第二部分是业主权利:参加业主会会议,发表意见,享有表决权;推选业主代表、选举业主委员会成员,享有被选举权;监督业主会或者业主代表会(以下统称业主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等。这份业主公告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同的
②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④每个公民都应该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有事请找我的律师。”这句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话,如今逐渐出现在普通人的周围,私人法律顾问也称“法律保姆”正悄然兴起。私人法律顾问提供居民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商品房、车辆买卖的法律服务,民间借贷、银行抵押的咨询服务,甚至消费维权的法律服务。“以前遇到这些事情,只有到情况很严重时,我才会去找律师服务。”李先生说,“现在有了法律顾问,很多事情就能防患于未然,涉及法律等方面的,我就可以直接让我的律师出面。”“法律保姆”的兴起说明( )
a.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b.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
c.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越来越强
d.“法律保姆”就是公正和正义的代名词
3、警惕“一把手”现象,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①建立和完善广泛的、多渠道的民主监督制度
②积极行使公民监督权,发现违纪行为积极揭发检举
③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④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培训,增强一把手遵纪守法意识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材料题:
材料一 漫画《舆论监督岂容封杀》
材料二 XX年2月7日《京华时报》载:据新华社报道,XX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网络举报占受理信访举报总数的68.3%。为进一步完善对举报线索的受理核查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在XX年开通举报网站的基础上,XX年也积极督促各高级法院全部开通举报网站,并实现与最高法院举报网站的联网对接。
材料三 新春佳节前夕,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邀请两名人民陪审员与一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对一起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呼和浩特市部分人大代表应邀观摩了庭审。新城区人民法院院长孙波说:“我们尝试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目的是将法院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之下。”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几种监督途径?你还有监督途径可以推荐吗,请推荐一二。
(2)对比三则材料对“监督权”的不同态度,请你选择任一态度进行评析。
(3)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作为青少年你有啥好的意见或建议?说说看。
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编写者:陈云雄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走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
3、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了解人大代表所扮演的角色,政协委员的作用,培养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学会通过写“议案”来锻炼自己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知识点:
1、人大代表所扮演的角色(性质和身份):是国家权力的 ,是人民权力的 和人民意志的 ,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 。是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具有 、 和 的重要队伍。
2、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义务: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3、政协委员的职责:
深入了解民情民意,认真反映群众呼声,维护法律尊严,推进民主进程。
4、政协委员的作用:
⑴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充分发挥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政协委员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广纳诤言,集中民智,参政议政,传递着可贵的政治信息,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5、提交议案,是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 ,体现了其 的水平高低, 的能力大小。
6、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 和 的好办法。
7、写议案的办法: 、 、 、 。
四、看谁做得也快也好:
1997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党的xx大报告,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作法( )
a、表达了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b、说明了我国法律词语不断在增加
c、说明我国法律在不断的增多 d、说明党比法大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它就( )
a、成为我党的一条线路 b、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不能再进行修改 d、表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总理在XX年两会后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才不会懈怠”。据此回答3——4题
3、以上材料说明(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c、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
4、人民监督政府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我们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违背人民的意志 b、做到违法必究
c、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d、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自xx大以来,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7位,平均每年3位,陈良宇、王怀忠、韩桂芝、吴振汉、王昭耀等。其中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死刑。近几年来,中央严肃查处一大批大案要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决心,据此回答5——6题
5、中央严惩腐败( )
①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说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 ④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郑筱萸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死刑直接表明( )
a、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是法制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b、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c、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d、行使监督权有多种途径
7、“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庄严的国徽在心,神圣的责任在身”这两句话描述的对象是我国的( ) a、人大代表 b、政协委员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
8、“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这句话表明(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d、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9、依法治国( )①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③是有法必依的中心环节 ④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 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10、据统计,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 987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归国华侨代表35名,港澳代表48名,妇女代表637名。另外,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成以上,而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1/3。这说明( )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全体人民直接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③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为能在省代会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湖北省人大代表靖炳坤深入到襄州区朱集、黄龙等乡镇征求代表建议意见,深入了解农村债务、乡村道路维护、农村金融环境等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对搜集的建议和意见一一记录。由此你能得知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 ) a.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b.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群众,对人民负责 c.人大代表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d.人民有权依法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大代表
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本题共6分)
九年级某班组织全班同学搜集和讨论本市人大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提出的议案,并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做“议案”。有同学认为,初中生没有必要关注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但可以学做“议案”。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
答:(1)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体现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关注人大代表的议案,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体现,有利于我们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因此,初中生有必要关注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3分)
(2)从身边的事入手,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感和参政能力的好办法。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提出“ 议案”,为学校建设进言。(3分)
法律的尊严 篇4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 复习指导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一个好学生为啥会做出如此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啥危害?其行为违反了啥法律?他们自己落得啥结果?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填写P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相对较轻
行政管理法规
应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二
相对较轻
民事法律法规
应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三
比较严重
刑法
应受到刑法处罚
刑事违法
4、啥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5、啥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6、啥是刑法?啥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啥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违反的法律
属于啥性质的行为?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 法律?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8、啥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9、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尊严 篇5
第一框题 走进法律 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啥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啥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啥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啥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啥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啥必须要有规矩呢?(啥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啥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4、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其含义是啥?
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①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填写课本88页中的表格:……
规则种类
产 生
调整范围
实现手段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中学生守则
教育行政部门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力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6、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啥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法律维护了小郑的啥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啥义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么样?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假如我是小郑,我会先与这对舞迷妇夫交涉。如果无效,再请求有关执法部门干预此事,让这对夫妇不再噪音扰民。在这儿,法律维护了小郑的环境权益,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学习、休息是很难正常地进行的,邻居们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假如没有法律,现代社会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8、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啥?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啥,不可以做啥,必须做啥,应当做啥,不应当做啥。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9、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0、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9页漫画。回答问题:
①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么样?
法律的尊严 篇6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 复习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 情感目标:】
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强化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 复习办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复习课:
(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
(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
1)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
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1.啥是法律?p87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
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
(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啥是违法行为?p93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啥是行政违法行为? p93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6.啥是民事违法行为? p93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7.啥是刑事违法行为? p93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8.啥是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啥?p94
(1)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p95
(1)刑罚
刑罚也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2)种类
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应的刑罚办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和作用是啥?
(1)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2)作用: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线。
法律的尊严 篇7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7.1 走进法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法律的基本特征
(2)法律的作用
2、学习难点: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86页情景材料,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啥道理?
2、阅读教材87页的正文部分,列出法律的三个特征。(理解并背诵)
(1)
(2)
(3)
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 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
(2)
(3)
五、合作研讨部分:
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做?
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啥作用?
六、课堂展示部分:
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怎样。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啥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种类及内容
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91-93页情景材料,填写p93的表格。
2、啥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
3、啥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啥叫刑罚?列表说明刑罚的分类。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 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
2、刑法和刑罚的区别
3、阅读教材95页的情景材料,讨论案中犯罪分子应受到啥处罚?并区分主刑
和附加刑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2、阅读教材96页的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3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1、能认清犯罪的危害。
2、从法律角度,能知道怎样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3、能认识到自己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犯罪的危害
(2)怎样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习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97页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道德水平高低和违法犯罪的联系。
3、结合98页的材料,分析犯罪的危害有哪些?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作用是啥?
5、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6、结合100页的情景材料,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哪些?(把表格填好即可)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么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啥道理?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 走进法律 导学案
一, 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能运用法律的特征对应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导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三、导学重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导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办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五、导学过程
(一)导学提示:
(1)同学们还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吗,(衣食住行等方面)?
(2)生活中的规则可分为哪几类?道德、纪律、法律。
(3)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4)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二)导学训练:
(1)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的尊严 篇8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简介啥是法律、为啥要遵守法律、怎么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简介啥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简介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简介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强化自我防范”主要简介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啥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进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感受,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规则之美”,再通过对比突出特殊的规则——法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
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啥样子。(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啥?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么样做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三、规则之美
1、感受规则之美。
学生想象:有一组数字任意排列着出现,你能看到啥?分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将这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发现它是一组很有规律的数字,进而让我们感到了数学之美。
用音乐简谱把这些数字串连之后,我们发现它也变成了一段简短而优美的音乐。播放音乐(或演唱)
……
2、寻找规则之美
生活延伸: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山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数字中存在的规律,真实地去体会规则带给我们的美丽,而寻找规则之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3、“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四、特殊规则——法律
是真是假: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
社会道德: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啥特征。
五、课后延伸活动
制定规则:现在老师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去?但老师也很为难,怕出去碰到安全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些规则,使春游能够安全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进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体现新课程人本理念。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中少数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长辈)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有违法的行为:如“逃票乘车”、“闯红灯”等现象,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动后,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课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课外的行动。怎样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综合设计思路】
以马丽的生活为导线,通过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一步步引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并真正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知法、守法,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朋友,她叫马丽,现在正读初一,她最近一段时间碰到了一些事情,有些她知道,有些却不清楚,我们去看看大家能否帮帮她,并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
1、一天,班级里同学小何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手机,并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让大家非常羡慕。上体育课了,大家都去操场上锻炼,等到回到教室后,突然,小何大叫起来“我的手机不见了,谁拿了我的手机”,大伙儿连忙去报告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通过判断,认为手机可能是同班同学拿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说,“李老师,你来检查一下我们大家的书包吧,看看有没有”,马丽却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你认为呢?为啥?
2、教室里,马丽听到坐在自己前面的男同学刘浩,正在悄悄地对同桌说,近段时间在每天傍晚放学后,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威胁说,不准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否则就不客气了。刘浩既害怕也感到烦恼,所以准备告诉自己中学刚毕业的堂哥,让他带几个朋友来帮帮他,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打一顿,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来找他。请你评价一下刘浩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何选择?
3、马丽和母亲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还帮助母亲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母亲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母亲说: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如果你是马丽,你给母亲一个啥样的建议?
4、12月1日是马丽的生日,她非常高兴,为了庆祝,她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yi术照,但这家照相馆却未经她许可,就将照片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同学看到后告诉了她,她非常生气,与照相馆负责人进行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要求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马丽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5、今天早上的晨会上,马丽就读的学校宣读了一份处分决定:有三个初三同学,放学路经一施工路段时,为打赌把放在施工路段前挂有红灯的危险标志牌搬开,致使当晚一骑车人跌进坑内,身受重伤。后经公安机关核查,依法给予三人罚款并责令赔偿相关医药费和其他损失等处罚。听了这则处分,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认为确实要对他们进行处罚,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只是打了一个赌,也不是他们把骑车人推进沟里,不需要处罚。你认为这种行为该不该处罚,为啥?
6、马丽的日记本每天都锁在抽屉里,一天早上,由于匆忙上学忘了锁上,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日记已经被父妈妈看过了,面对马丽的责问,他们却认为做父母的本来就有监护权,有权教育小孩,马丽很委屈,也很生气,她该怎样与父母交流呢?
7、马丽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段时间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冬嚓嚓的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样帮助马丽?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友情提示: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
文化衫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有个性的文化衫,通过让学生设计法制宣传的文化衫,一方面是向人们宣传生活中离不开法,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马丽的经历就是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接触到的问题,进而形成切身体会,真正树立法无处不在的观念,这还有待于学生自身的行动。
2、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真正要开展好,必须要较多的资金,且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真正要发挥效果,还需要学生将它带到社会上进行展示。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一至两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也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啥行为是合法的,啥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啥样的行为会带来啥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制裁,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也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也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可能完成模拟的全部,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所以开展这一活动,怎样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怎样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是最关键的一点。而且课外的知识铺垫也要花较多时间准备,教师的指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综合设计思路】
以一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失足的具体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并进而通过寻找不良行为的活动,及反思不良行为的危害,体会道德水平与守法观念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现身说法,及扫雷行动,提出要强化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过写倡议书,把法制观念由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活动一:新闻直播
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火眼金睛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活动三:现身说法
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
活动四:扫雷行动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啥危害,然后谈谈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强化自我防范。
活动五:普法宣传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向全体身边的同学发出的倡议书,告诫大家共同远离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子,使学生存在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错误想法,而这跟后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内容也是相对应,应避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发生冲突,怎样留下一个伏笔,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法律的尊严 篇9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 复习指导
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啥?(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啥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啥样的关系?)……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2、案例分析,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啥危害?(犯罪有没有啥好处吗?)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3、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啥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思考: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啥?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我们应该怎么样强化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6、阅读教材第99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思考其中的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个小孩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啥启示?
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7、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么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8、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学生可另举例
9、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爸爸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法律的尊严 篇10
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
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对学生强化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强化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教育。
2、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办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简介啥是法律、为啥要遵守法律、怎么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 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简介啥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简介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简介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啥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强化自我防范”主要简介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法律的尊严 篇11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课设计了三个框的内容:“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第一框“走近法律”首先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框“法不可违”主要简介了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主要分析了犯罪的危害,说明了要强化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引言从两个法盲违法犯罪的案例入手,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无知、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指出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本框由“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两目组成。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主要讲了三层内容: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次说明了在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最后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之后,教材准备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表现在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教材通过两个情景对这一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教学办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办法
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
弥勒规则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一日黄昏,玉皇身着便服,只身来到公司,看到公司员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带着疑惑走进经理室,看到弥勒正背对自己阅读文件,于是便暗施隐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弥勒要发奖金了!”弥勒按规定拿出了员工们的劳动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给他胜利奖。天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给他节油奖,都不容易。小熊星没出工,这……”弥勒摸了摸大光头陷入沉思。“按规定该开除他!”玉皇暗想。“这么办吧!给小熊星安全奖,规则算啥东西,人心最重要。”弥勒决定了。“啊!”玉皇差点喊出声来。
在回宫的路上,玉皇明白了公司不景气的真正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办啥事,还得有规则。还是让李靖来做吧!
一日后,弥勒下台。
半年后,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啥想法?
[生]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
[师]是啊,实际上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也不少。那么规则到底有啥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今天要讲的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 走近法律(板书)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板书)
活动一:看漫画,说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没有规则就会混乱不堪,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违法犯罪”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漫画并进行对比,说明两幅漫画所表现的情况有何不同。
[生1]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但大家都遵守规则行事,结果是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社会秩序就会方寸大乱。这两幅漫画反映的就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生2]在我们身边,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不鲜见。人行横道线是保障行人安全的“绿色通道”,但不少车辆同行人抢道,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逆向行驶,而许多行人则我行我素乱穿马路;公交车上,总有乘客不遵守“前上后下”规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总有售票员让乘客从后门上、前门下……许多规则,就这样被打破,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要使交通秩序井然,必须使大家都做遵守规则的“规矩人”。这也就是两幅漫画的区别所在。
……
第二步:让学生徒手画方、圆与用尺规画方、圆,进行比较。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数学课上用的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既为规则,那就应该是每件事情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红线”,任何人都碰不得;如果碰了,就应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师写板书)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评价指导
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活动二:说说体育比赛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认识规则是体育比赛正常进行的保障,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
•活动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以分组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生1]足球比赛中“越位”这个规则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足球比赛的发展。以前的比赛,许多球员都站在球门口,虽然球进的多,但几乎没有啥观赏性。有了这个规则后,大家都更注重战略战术,足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2]自从詹•奈史密斯发明篮球以来,随着篮球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在比赛规则、形式和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特别是篮球规则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刚开始时,参加篮球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时间也不作具体规定,导致比赛中双方队员一窝蜂地粗暴抢球的混乱场面。为此,篮球发明人奈史密斯1892年1月制定了13条最简单的比赛规则,这是篮球史上第一个篮球比赛规则。
……
第二步:说明没有这些规则,体育比赛将会怎么样。
[生]体育比赛是非常强调规则的,一个体育项目是不是有趣,是不是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娱乐性,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规则来规定比赛怎么打的话,如果比赛没有规则的话,那比赛会成啥样子呢?也许,你起初会觉得这样相当有趣,终于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球我爱拿多久就拿多久,不管怎样野蛮抢球都没有关系;可时间长了,最终还是会发现,如此一来,比赛真是毫无乐趣而言,简直是无聊之极。
……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体育规则是多么重要。它一方面规范着比赛秩序,保证了一切按正常轨道来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竞技性和比赛的悬念,这点非常关键,参与者因为规则而更强化了目的性,在合理规范中提高了竞技的精彩程度,而且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比赛会变得千变万化,这就是体育比赛最吸引人的所在。
•评价指导
使学生感悟到规则是秩序的保障,自由是规则内的自由。
2.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板书)
活动三:谈生活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了解各规则的不同,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学生寻找我们生活中的规则、生活中的法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以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生1]我们出门走路应该靠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生2]出门乘车,按顺序上下车,先下后上,上车买票,见到老幼病残孕应让座。
[生3]去商场购物,要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超市,不要随意摆放商品。
[生4]我们去公园,应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生5]去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不要吹口哨。
……
第二步: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哪些属于法律的。
[师]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的种类。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也有哪些属于法律的。
[生1]如法律确认公共交通方面的准则:规定交通规则,车辆靠右行驶,只准凭证驾车,维护车站、车内秩序,保护交通设施,规定对违规违章的处罚等。
[生2]法律维护公共娱乐场所的正常秩序,确认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的行为准则:凭票入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服从管理,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等。
[生3]在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鼓掌,不准抽烟,不准吹口哨是纪律要求。
[生4]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
3.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
[师]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具有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一是从创制形式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纪律是局部适用的准则,由学校、单位等制定的;二是从实施看,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其余二者则不是;三是从适用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道德:一、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当中;二、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三、只对本阶级的成员具有约束力。
第三步:填表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法律与道德、守则的不同。
学生填课本88页中的表。
第四步:设想一下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有啥不便。
[生1]没有道德、法律和纪律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律和纪律是人定的,怎样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和纪律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怎样?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生2]没有法律和纪律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法律和纪律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纪律画出来的。
……
•评价指导
本框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板书)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板书)
活动四:权利受到侵害应怎么做?没有法律会怎样?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法律,感悟法律对公民的保护作用,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思考有关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讨论法律的规范作用。
[生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必须做啥,允许做啥,禁止做啥,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鼓励人们做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如小郑的邻居舞迷夫妇,每晚都邀舞伴跳到深夜,巨大的噪音扰得四邻不安,这就是相关法律所不允许的,最后被执法部门制止。
[生2]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法律的评价作用——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有效,是否合法。一种行为是否正当,不是谁能作出决断的,只有法律才可以。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啥行为是正当的,永远没有定论。
[生3]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预测——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应该怎样去做,预测到某种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如许多犯法者,都知道犯法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心怀侥幸才铤而走险。
[生4]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教育——通过法律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去做。如兰州规定市民如果不从人行横道通过,就会接到50元的罚单。“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让违反规则者付出代价的好处在于,给尚未违反规则而想违反的人,来一个当头棒喝,让遵守规则的“规矩人”,有越来越多的效仿者。这样,使规则真正成为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生5]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强制——制裁、惩罚那些触犯法律的人,强迫他们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违反法律者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违反法律不受惩罚、没有代价,遵守法律不能受益,法律就会形同虚设。
……
第二步: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生1]如果没有法律,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会造成彼此的冲突和混乱,因而要靠法律来规范,以维护公共秩序。
[生2]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生活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等。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都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生3]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
第三步:学生阅读课本89页的相关链接。
第四步:教师小结。
[师]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两层内容。第一,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一方面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指导
可结合小郑的事例或学生提供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重点理解人们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89页的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反映了啥?
[生]分别反映了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法律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
[师]大家说一说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还有些啥。
[生1]法律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生2]法律保护著作权、肖像权。
[生3]法律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
[师]大家所说的这些保护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法律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离开法律至上,人民主权就没有保证;离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不可能有社会公正;离开法律对权力的制约,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将可能成为空话;离开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人的自由发展亦将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活动: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班纪。
步骤一:简介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步骤二:指导学生根据本班情况制定本班班规、班纪。
2.案例分析:在一架中国民航飞机上的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发生了纠纷。此时,该飞机正飞翔在公海区域。请问正确的选择是( )
a.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是中国的,属中国国家权力管辖范围。
b.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飞在公海上,应适用国际法。
c.不一定适用中国法律,因为当事人不都是中国人,所以有可能适用法国法。
d.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其中一个当事人是法国人,应适用法国法。
(答案:a)
3.活动:请各组组长组织本组的学生,利用休息日,组成小记者团采访当地的警察。将本组的采访过程进行记录,将采访后自己的感想写成小型调查报告。
法律的尊严 篇12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强化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说明了三层内容:首先,分析了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其次,分析了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最后,说明了青少年应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强化自我防范”主要说明了三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第二,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第三,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提醒学生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最后,教材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强化防患于未然的认识。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强化自我防范。教学难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教学办法: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认清犯罪的危害,强化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教学办法
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达十四五万名,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名。这些青少年,被父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在铁窗下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啥原因使那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生1]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他们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我们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必须要学法、知法、守法。
[生2]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不单纯是不学法、不懂法,有很多是从小毛病开始,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导致违法犯罪。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小就做到有毛病就要克服,有错误就要改正,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师]先请大家看一个小片段,这是一个iPhone,请你观察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啥?
(多媒体显示:iPhone逐渐溃烂)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
一、认清犯罪危害(板书)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板书)
活动一: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任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会犯罪,增强防微杜渐意识。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并查寻相关事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阅读课文中的材料后,结合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生1]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如网吧、游戏厅中大量的凶杀、言情、数码游戏等精神垃圾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学生家长、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放纵自己,产生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态,为了某些狭隘的目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生2]要杜绝滑向犯罪的深渊,就必须力行“十戒”,预防犯罪。
啥是“十戒”呢?第一是戒“贪”、第二是戒“奢”、第三是戒“骄”、第四是戒“假”、第五是戒“黄”、第六是戒“毒”、第七是戒“赌”、第八是戒“惰”、第九是戒“散”、第十是戒“妒”。这十种需要“戒”的,都是同学们容易沾染的不良习惯、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良习惯、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如果让它在你身上滋长、蔓延,或不能有效地远离它,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所唾骂的阶下囚。人们常说“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违法犯罪与否我认为也只有一念之差,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呢同学们应该明白,这个犯罪之“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同学们强化自身的修养,理解并确实做到“十戒”,时刻预防犯罪之“念”的产生,自然就能够预防犯罪。
相关资料链接
(多媒体显示)
第一戒“贪”。所谓的“贪”,是指对某种事物欲望老不满足,有很强的物质占有欲。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占小便宜、小偷小摸、拾到物品不交。如果这种占有欲膨胀,以非法的手段将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严重危害了社会,那就是犯罪。据统计,在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中,与“贪”字沾边的罪约占30%。那么,我们怎么戒“贪”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不能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其次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合法利益,禁止采取如上所述的偷、抢、贪污等手段取得财物。
第二戒“奢”。所谓“奢”是指花费大量钱财,追求享受。表现在行为中如:出手大方,生活奢侈,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住的追求豪华,穿的追求名牌,讲攀比,附风雅等。一“奢”
之下,钱财滚滚出,父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被你奢得干净,尔后怎么呢?只好孤注一掷:去偷、去抢!以满足你的奢侈!当然这种行为最终逃脱不了人民对你的审判。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奢”比“贪”更可怕,“奢”是温柔之刀,在无形中致你于死地。因此要戒“奢”。因“奢”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也不乏其例。
怎么才能戒掉“奢”呢?首先同学们要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积极参加劳动,养成节俭习惯,反对奢侈浪费;其次要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戒“骄”。“骄”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豪,二是指自高自大、自满、自以为是。对于前者之“骄”,我们不但不能戒,还要大力提倡和培养。我们所要戒的是后者之“骄”。具有“骄”的人,往往分不清是非,满足现有的成绩,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表现在行为上有:拉帮派、当“大哥”、胆大妄为,大的同学敲诈小的同学,严重的打群架、斗殴,无故殴打、随意追逐他人,进行流氓活动,严重扰乱社会和校园秩序,所以对“骄”而引起的犯罪我们要狠狠地打击!
要做到戒“骄”,要求同学们做到两点:一是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能自满;二是要谦虚谨慎,积极进取,不能逞强好胜、称王称霸。
第四戒“假”。所谓“假”是指虚伪、不真实。戒“假”要戒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戒自己,即自己不讲假话,不欺骗他人,不用假的坑害他人;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和远离假烟、假酒、假币等,提高对“假”的识别能力,积极同制假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同学们要记住十六个字:“珍惜荣誉,摒弃虚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第五戒“黄”。“黄”也称黄色,指下流的、堕落的、淫秽的,特指色情,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色情服务等。
第六戒“毒”。怎么戒“毒”呢?一是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提高禁毒意识;二是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第七戒“赌”。“赌”即赌博,指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做注比输赢。赌博危害很大,一旦沉迷于赌博,不但会造成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且还会引发其他如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怎样戒“赌”呢?要求同学们一要克服贪婪好胜的心理,自己不参与赌博;二是要努力劝阻你的亲戚朋友不参与赌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八戒“惰”、第九戒“散”。“惰”指懒惰,“散”指生活散漫,没有规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惰”“散”是一对孪生兄弟,轻的表现在经常迟到、早退、睡懒觉,重的经常逃学、到街道闲逛、夜不归宿。怎么戒“散”呢?我认为:一是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三是要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四是要树立纪律、法制观念,明确规范。
第十戒“妒”。所谓的“妒”是指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妒”与犯罪也是有关联的。怎样戒“妒”呢?一是要树立信心,赶超他人;二是要积极交流、抒发感情,要心胸宽广、心怀大志。
第二步:明确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违反法律甚至犯罪。
[师]通过刚才的案例以及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第三步:学生举出类似事例。
(多媒体显示)
鲜花掌声背后
“我得到太多鲜花和掌声。”
1998年9月,谢力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导弹设计专业。她早在高中时就入了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先后荣获“人民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还曾任大班副班长、小班团支书。在案发时她任该校某学院98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及该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致评价她是一个热情开朗、慷慨大方、学习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
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XX年3月22日17时许,谢力萍乘同宿舍同学不在之机,盗窃谭辛牡丹卡一张,后在该校园内的自动取款机分几次取走该卡内存款4500元。
“我的心理压力太大。”
当问到为啥会走上犯罪道路时,谢力萍说:“当时,在学校我心理压力太大,开始只不过是想跟同宿舍的同学开个玩笑,但后来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我知道自己的玩笑开大了,可我已经无法收场了。可能由于我以前得到了太多的鲜花和掌声,对自己太放纵了。”
谢力萍的辅导员秦老师说:“我感到震惊。她说自己压力太大了,就是想找机会毁灭自己。这件事暴露出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欠缺。”
专家剖析
原因: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的开放,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从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金钱观念、个人主义意识。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个社会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价值失范状态,特别是随着大学亚文化的发达,强化了学生的越轨心态、浮躁心态,使他们越来越追求功利化的目标。 特点:一是犯罪嫌疑人年龄偏小、学历较高,但阅历浅;二是罪名单一,手段简单,作案目标、对象确定,较易破获;三是犯罪动机不同,但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
建议:一、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有时因一念之差就可误入歧途。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死角。二、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的现实法制教育。三、我们应尽可能地对犯罪的学生进行挽救,对学生犯罪应充分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评价指导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增强法纪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板书)
活动二: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目的
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进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小迪犯罪的案例,并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进行讨论,各组分别对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危害进行分析。
组1:虽然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子不教,父母之过。父母是预防子女犯罪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当好第一责任人,筑牢第一道防线,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青少年犯罪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有时甚至是“家破人亡”,对家庭的其他成员造成心理、精神、身体的巨大打击,有百害而无一利。
组2:社会影响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原因。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此外,一些“黄色”书刊影响,对青少年的毒害也很大,诱发犯罪增多。而“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已呈恶性发展态势,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得不到遏制,受害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它最终瓦解的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体系。
组3:小迪在黄色淫秽东西的诱惑和引导下,滑向犯罪的道路,走上不归之路,最后锒铛入狱,枉送了大好前途。对他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无疑是致命性的,图一时之快,枉送大好前途,实在是危害太大了。
第二步:教师讲解。
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青少年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
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是呢,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人可以犯十次、二十次错误,但千万不能犯罪,犯了错误还可以改正,犯了罪就只能改造。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后者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想象的。
3.要远离违法犯罪(板书)
下面我们看一则小材料,进一步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多媒体显示)
犯罪者给家庭带来啥?
犯罪者的亲属普遍受到社会歧视。某单位的一位领导说:“碰到一些敏感的事情,像晋级、调资、下岗、待岗呀,你总要综合考虑吧。如果大家表现差不多,你说怎么办呢?他的老子是劳改犯,就只有委屈他一点吧。”谁也认为他这种貌似“公道”的话其实不是“株连”呢?
另一方面,犯罪者给亲属带来的更多是心灵的伤害。有一个30岁的湖南籍犯人聂志军,有两个小孩,大女儿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成绩很好。原本活泼可爱,爱说爱跳爱唱,但自从爸爸被捕入狱后,整个变了,从早到晚一声不吭,一放学就朝家跑。一个人闷在房里,就是打猪草也从不跟人结伴,总是一人独来独往。有一次,聂志军给她打电话,但她只喊了一声“父亲”,就啥也不说了,只是哭。
在南京市郊区某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任陈老师说:“犯人子女的心理很敏感,一不小心,正常的批评就变成了‘歧视’,而正常的关心也会被他们视为‘看不起’。就说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吧,他爸爸坐牢,家庭条件不好。那天他没做值日,班干部说他,他硬是拿着笤帚追着人家打,还在路上拦截,一连几天,放学后我都要找几个大个子男生陪着那个班干部回家。实际上,哪是别人对他有啥,是他自己心理上有障碍。”
罪犯还给家庭带来经济困难。今年40岁因犯抢劫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骆仁是一个农民。为了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法院对其财产进行了强制拍卖。现在,家里除了几件生活必需品外,满屋破破烂烂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两个小孩,一个刚上初中,另一个小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一名淮阴籍盗窃犯在回答提问时,一开始总是回答“不知道”“不清楚”,直到问到他的儿子是哪年生的、长得怎样时,他才突然哽咽起来说:“眼睁睁看着小孩的一辈子就毁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啥劲也使不出来,干着急。今天你们来问这问那的,都是朝我痛处戳啊!”
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受害者、罪犯本人及其家庭,进而是整个社会。面对这种代价,但愿大墙内外的人都能明白: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社会,一定要远离犯罪!
•评价指导
结合教材中小迪的案例和学生收集或教师补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各方面的危害。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自己归纳,真正认清犯罪的危害,特别是对犯罪者本人的危害应有深刻的认识。可运用一些有说服力、有感染性的案例进行说明,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强化自我防范(板书)
1.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板书)
活动三:偷东西孩子的转变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重视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自编自演的小品,要反映出孩子思想上的斗争和变化。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表演以教材事例改编的小品。
主持人:有这样一个同学:他叫小张,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占人便宜。他看到同学有一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就趁同学不注意,将其带回家。过了一把瘾之后,他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画外音)那么,他可能会怎么做呢?
可能会留下,教室没人、那张卡片也漂亮也时髦,他把它据为己有。还可能会怎么样?
可能不会留下,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让我们来看看小张是怎么想的。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一种意见)“咱们拿吧,没关系,反正没人看到。”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二种意见)“这不是偷吗,不行吧?”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三种意见)“不就是一张卡片嘛,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主持人:同学们可以讨论,你怎么样看待他们的说法呢?他们的说法错在哪?没人的时候,你会不会拿?
(一个同学上,第四种意见)“我反对偷别人的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因为这样做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我还要讲个故事劝大家都遵守中学生守则。1949年秋季,人民解放军进驻锦州地区。这个地区盛产iPhone,此时正是iPhone成熟的时候。由于连续作战,有的连队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住在老百姓的iPhone园时,尽管饥渴难耐,却没有一个人去摘iPhone吃,相反,还把从树上掉下的iPhone拾起来堆放好。他们认为,这是人民的iPhone,不吃是很高尚的,吃了是很卑鄙的。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很感动,表扬了战士们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
(一个同学上,第五种意见)“不要偷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明天我买一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因为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偷拿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是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想要就应该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这是现代社会正确的消费方式。”
(画外音)同学们这是正确的观点,“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强化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主持人:第二天,小张也趁同学不注意,把拿来的东西偷偷地还了回去。从此,他彻底改掉了爱占人便宜的坏毛病。
第二步:分析小张转变的原因,设想小张如不转变,后果将会怎么样。
[生1]小张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他战胜了自我,意识到偷东西是一种很不好的毛病,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改正,也许有一天也会故伎重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张下定决心改掉坏毛病是正确的。
[生2]儿童偷东西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品质问题,但是呢很可能发展为冲动控制障碍,甚至会继而出现逃学、盗窃等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生3]可能孩子偷东西的理由很多:嫉妒其他人拥有某些物品想占为己有;想向同学朋友炫耀;想送同学东西,但自己没钱买等等。但这种便宜不能占,由最初的偶尔为之,发展到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一不小心”就把别人的东西偷了,最后会走上犯罪道路。
……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强化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评价指导
通过该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强化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的行为。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板书)
[师]未成年人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家庭的未来。或许是我们对未成年人寄予了更多的厚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担忧。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激增的严峻现实,我们无不忧心忡忡,这样的青少年怎能堪赋重任?这样继续下去怎么了得?曾与一位资深检察官谈起一宗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涉案的十几个人都还是未成年人,不批捕不行;只是简单的判刑效果难料,就怕他们出来后,将不光彩的经历视为资本;更怕他们跌倒了自暴自弃,不再爬起来”。其实,这种难以抉择的复杂情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
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未成年人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现在的未成年人还有自私、报复心强等不良习气。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多媒体显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部分内容。内容略)
3.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板书)
活动四: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矫治这些行为的办法。
•活动准备
对照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内容,找找学生中有哪些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说一说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生1]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打架斗殴、离家(校)出走、考试作弊、谈情说爱越轨。
[生2]偷盗,沉溺于数码游戏室、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等。
[生3]抽烟喝酒、勒索同学钱物、赌博等。
……
第二步:分析这些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不及时改正后果将会怎样。
[生1]打架斗殴这在学校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老治新。更为严重的是,两人为某小事发生口角、扯打,发展成为分别招集校内外同学或社会青年形成两派群殴,有些甚至还携带木棒、啤酒瓶、刀具等器具,严重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形成较严重的流血事件,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生2]传播淫秽读物。这些有害出版物严重戕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些青少年因此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现在青春期的小孩生理发育提前,喜欢了解两性问题,容易接受这方面的暗示,但性教育却跟不上,这就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尚秀云说,“有段小孩的顺口溜能说明问题:21世纪小孩恋爱快,星期一放电,星期二表态,星期三拉手,星期四做爱,星期五腻歪,星期六开踹,星期天再找新的爱。”有一个15岁少年,10岁就开始看淫秽读物,后来也看黄盘、上黄色网站,最后因l###j罪被判了XX年。因此,强化性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也是当务之急。
[生3]夜不归宿。这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是学生脱离监管的行为表现,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生4]携带管制刀具出入公共场所。管制刀具属于凶器,若不加以禁止,会给社会安宁造成危害。从个人角度说,携带刀具后,若与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携带刀具的人很可能会不顾后果拔刀相向,进而构成严重伤害,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因此,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我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非法制造、贩卖、携带管制刀具的,会被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携带管制刀具列为“不良行为”之一而加以禁止。
(多媒体显示)
法律小辞典:啥是管制刀具?
公安部《对部分刀具进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梭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单刀、双刀、三棱刮刀都属于管制刀具范围。
第三步:共同探讨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办法。
(学生讨论略)
[师]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自身原因: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逆反心理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失控,家庭教育结构解体,家长或工作忙无暇顾及,或对小孩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或本身道德形象差,缺乏教育未成年人的说服力;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不得力或不得法;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健康娱乐场所的诱惑。因此,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应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的放失地开展工作。
第四步:教师小结。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评价指导
此活动可作为重点活动来进行。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共同分析确定学生中有哪些常见的不良行为,而后讨论危害,归纳出避免或矫治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活动:写一封回信。
•活动目的
使学生强化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认识,引导学生强化守法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
•活动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中爸爸给儿子写的一封信,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要求学生一定要写真实想法,要求150字左右。
2.讨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想法为啥是危险的?
3.查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法律的尊严 篇13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近法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学习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学习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 自主学习
(一)填空:
1、规矩:就是人们 、 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 。有规矩、 、 十分重要。
2、社会中三种主要的行为规则是: 、 、 、 。
3、道德,是依靠 、 和 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4、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 的准则。
5、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 或 。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 。 ③法律对 具有 。
6、国家强制力包括 、 、 、 。
7、法律作为人民 的体现,它通过规定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8、 、 、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 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 。
(二)问答题
1、 啥叫法律?
2、 怎样区别道德、纪律、法律?
3、 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
4、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四、课堂检测
1、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
①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②强化修养,践行道德③掌握一门外语,精通电脑操作④自觉守法,预防犯罪⑤受到不法侵害,依法维权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下列属于法律的显著特征的是( )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只对本校师生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依靠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④靠人们自觉遵守⑤全厂职工举手表决并通过⑥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3、要做到不违法首先要( )
a知法、懂法 b敢于护法 c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d守法
4、右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①要做好一件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③没有法律的强制,人们可以照样遵循社会公共生活④没有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就没有社会公共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5.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 ( )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②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④法律之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6.“由来天网恢恢,何曾漏过阿谁?”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 )
①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③法律的严肃性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上课要有课堂纪律,宿舍要有宿舍管理规定,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 )
a.纪律等规则限制人们自由
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c.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完全靠纪律约束
d.社会公共生活不可能有共同的准则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的人们 。我们维护自尊, , 实现自立,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 ,尤其不能违返回 。
2、违法行为分为: 、 、 、 违宪法行为 。其中 、 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是严重违法行为,也是 。
3、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啥行为是 和 处以何种刑法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 、 的有力武器。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法律标志; ——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5、 也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 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6、我国刑罚分为 和 两大类,主刑: ,附加刑: 。
(二)问答题:
1、 啥是违法行为?
2、 啥是行政违法行为?
3、 啥是民事违法行为?
4、 啥是刑事违法行为?
5、 啥是犯罪?它的基本特征是啥?
6、 啥是刑罚?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 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四、 课堂检测
1、八年级学生林某和赵某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放学后,二人分别找来了五六个“好哥们”在学校附近打群架。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将他们拘留。他们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违反校规的行为
2.下列属于法律的是( )
①《中学生守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②③d. ②③④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 )
a.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罚金
5.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 )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是否触犯刑法 b是否受到刑罚处罚
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是否被判刑
7、林林今年已经15周岁,他在一天晚上为了筹些钱到网吧玩通宵,于是就手持弹簧刀抢劫了一个女孩的钱包,并把受害人打成重伤。林林的行为应该( )
a不满18周岁,不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
c应交父母严加管教 d应由父母替他负民事责任
8、小闵在超市买了几袋牛奶,回家喝的时候才发现牛奶变质了,她应该( )
a认倒霉吧,几袋牛奶也不算太贵,就别找麻烦了
b到超市依法要求赔偿,这是消费者的权利
c依法要求赔偿,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d到超市大闹一场,让大家都知道他们东西不好,都别买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主备:高雪萍 成员:杜丽敏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
学习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学习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 ,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要在心灵深处 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
3、 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二)问答题:
1、 我们怎样预防犯罪?
2、 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和作用是啥?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五、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① 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也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经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
a.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为法律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 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二、简要回答
5.学完“防患于未然’’这一部分内容后,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强化自我防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啥?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有两名15岁的中学生,平日里学习不专心,一有空就练打弹弓。他们趁晚上行人稀少的时候,偷偷地用弹弓射路灯,比赛谁射得准。没用几个晚上,他们俩就打坏了12盏路灯。公安机关查明是他们所为后,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了警告处罚,并责令其父母赔偿了全部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也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如一名15岁初三学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7次入室盗窃纵火,被判有期徒刑XX年。也如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学……而这些年轻的罪犯都是在校的学生。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结合本课知识,提出两个以上恰当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推荐站内搜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开学周记、华中科技大学2021考研分数线、湖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初级会计官网登录入口、吉林省自考信息网、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官网、主持人演讲稿浙江专升本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