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通用11篇)运动和力(通用11篇)运动和力(通用11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运动和力(通用11篇)

运动和力(通用11篇)

运动和力 篇1

  一、选择题

  1. 为了传递信息,我国古代周朝形成邮驿制度,到宋朝时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邮递快慢等级。“金牌”一昼夜(24h)行500里(1里=0.5km),每到一个驿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下面所列速度中与“金牌”的平均速度最接近的是 (    )

  a. 中学生步行的通常速度  b. 人骑自行车的通常速度

  c. 高速公路上限制的最高车速  d. 磁悬浮列车的最高时速

  2.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关于他们的音调、响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男的音调高,响度小 b. 女的音调高,响度大 c. 男的音调低,响度大 d.女的音调低,响度小

  3. 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

  a. 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b. 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指标  d. 摩托车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4. 在港口的集装箱码头上,吊车正吊着集装箱匀速上升。下列关于物体间作用力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 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和它对钢丝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 集装箱受到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d. 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小于它对钢丝绳的拉力

  5. 下列做法中,为了利用惯性的是  (   )

  a. 驾驶员要系好安全带  b.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

  c. 禁止汽车超载行驶  d. 汽车行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6. 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冰场周围的扶栏时,扶栏未动,而他却远离扶栏而去,运动员离开扶栏后,并没有再用力蹬冰面,但仍能滑很远,要解释这些现象,可利用下列知识中 (    )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7. 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 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 b. 手很难拿住笔写字

  c. 地面上的人只要轻轻一跳,就可以跳得不限高 d. 拔河比赛无法正常进行

  8. 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在向上运动中,则以地面为参照物,直升机的运动情况是:(    )

  a. 一定上升  b. 一定下降 c. 一定静止 d. 无法判断

  9. 小轿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4s内通过80m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s内的速度是 (     )

  a. 40m/s  b. 20m/s  c. 10m/s  d. 5m/s

  10. 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 树上的iPhone不会掉在地上

  c. 物体将失去质量    d. 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

  11. 下列几个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

  a.汽车在冰雪地面上行驶时,在汽车的后轮上缠绕上链子

  b.移动笨重的机床,在机床的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d.可口可乐饮料瓶盖上设有竖条纹。

  c.在皮带传动中,必须张紧皮带,以增大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压力

  1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    )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的牵引力 d.不受力

  二、填空题

  13.将甲乙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一个水平拉力f=20n,方向向右

  作用于甲,使两物体恰能一起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则对乙而言,它在水平方向

  上受到____个力作用,大小与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

  14.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o.5s(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也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则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上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15.我们说“日出东方”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6.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请说出一个惯性应用的体育项目:__________________。

  18.一辆行驶速度为75km/h的汽车与一列行驶速度为28m/s的火车相比,_____更快。

  19.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已知f1=4n,它们的合力是10n且方向与f1相反,则f2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20.旱冰鞋的小轮子是通过__________的办法,使_________大大减小。

  三、实验题

  21.如图2,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让滑块三次都是“从斜面顶端滑下”接着在三种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上水平运动,分别停在如图2所示的不同地方,请回答:

  (1)木块为啥要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顶端)滑下?

  (2)木块在三种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上运动距离不等说明了啥?

  22.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它带来危害,请您各举一例。

  23.图3甲中小明手指某处宽度的测量值是________cm;

  小洁用图3乙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她的头发所能承受的拉

  力,拉力的测量值是________n。

  24.请你利用笔、尺、橡皮擦、纸、桌子这些器材中的一个或几个设计两个简易小实验,并指出实验现象说明了啥物理规律。

  示例:(1)实验过程和现象:手在桌面上滑动,向下压力越大,滑动时感觉阻力越大

  (2)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实验1:(1)实验过程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1)实验过程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4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的装置

  (1)当用抽气设备不断抽出瓶中的空气时,你听到的铃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2)你是根据哪种研究物理问题的办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的。

  四、计算题:

  26.在百米赛跑比赛中,若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所测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还是短?相差多少?

  27.一载重气球在空中匀速竖直上升时,受到的浮力是1200n。若将所载重物再加入10kg的物体,这时气球就能匀速竖直下降。(设气球上升和下降所受的浮力和阻力大小均不变,g取10n/kg)求:(1)气球上升时受到的重力。(2)气球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运动和力 篇2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办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办法。

  2、过程与办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进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办法,使他们能建立怎样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也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办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办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办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济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4)分类:(根据运动线路)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办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也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办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呢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4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四、堂上练习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在图6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l 1. (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孩子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iPhone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2所示为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怎样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啥运动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⑴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

  例1  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2 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钧静止在空中

  例3 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例4  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    b.瓶对海绵    c.球拍对球    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5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     b.汽车突然减速    c.汽车突然起动    d.汽车突然拐弯

  四、堂上练习

  1.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孩子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

  4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5、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运动和力 篇3

  学习要求

  1.知道各种运动形式,能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

  2.理解速度概念,能对速度单位换算及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

  3.通过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并能用它来解释有关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惯性办法。

  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所处的状态,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原因。

  学习重点

  1.速度概念、单位、公式及简单计算。

  2.惯性。

  3.力和运动的关系。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线路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7.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8.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v=s/t→s=vt,t=s/v

  10.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1.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12.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13.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14.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5. 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和力 篇4

  运动和力

  一、填空: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树上的iPhone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4、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被压短或拉长的弹簧;拉开的弓;捏扁的海绵等都会产生弹力。

  6、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7、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的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8、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9、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11、依靠反冲原理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直升飞机、炮弹等。

  12、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1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14、在地上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7、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18、往自行车车轴处滴一些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在鞋底设计了各种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车运动时,轮胎要与地面发生摩擦,我们从汽车轮胎受到的磨损就可以知道。

  20、赛车的设计: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二、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问答题:

  1、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啥关系?

  答: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2、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啥关系?

  答: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力?人们能用它们做啥?

  答: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被弯曲的锯条或竹片、被压缩的空气等都能产生弹力。

  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4、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啥?

  答: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5、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答: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6、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啥办法增加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增加摩擦力的办法: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进而增大摩擦力。

  7、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啥办法减小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减小摩擦力的办法: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8、在生活中,人们怎么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答: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

  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9、说说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利和弊?

  答: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间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10、我们都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答:节日燃放的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11、汽车运动和停止都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情况会怎么样?

  答:如果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车轮会打滑,汽车无法启动,行驶的车子也很难停下来。

  12、赛车的设计特点有哪些?

  答: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五、连线题:(9分)

  用线把下面的科学家与他们的发现连起来

  英国科学家牛顿 紫外线(连 约翰·里特尔)

  英国科学家赫歇耳 七色光 (连 牛顿)

  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 红外线 (连 赫歇耳)

  六、简答题:(共22分)

  1、“ 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这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请简介火山喷发的好处有哪些?

  答:这种说法不对。火山喷发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带来好处。

  火山喷发的三大好处如下:

  第一,它可以给人类创造一些土地资源,这个土地资源的,像夏威夷岛全是火山喷发出来的,那现在就是土地了,就是美国国土。

  第二,就是火山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些景色区大部分是火山区,像美国的黄石公园,日本的富士山,我们国家的长白山,五大连池,有火山的地区景色几乎都很漂亮。

  第三,它可以带来矿产资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资源和金属资源。那非金属资源就是火山喷发物,随便哪种火山岩石几乎都可以用,所以火山喷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有用。还有就是很多的矿产跟火山喷发有关系,比如有些宝石就是火山喷发出来的。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破坏可能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些啥?(请列举三条)

  请同学自己选择三条作为自己的答案。

  答: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破坏可能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下面的措施:

  第一,人类恢复植被,强化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第二,人类要适度放牧,要有计划一方面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进行生产活动,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自然环境。

  第四,人类要慎重进行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不能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第五,人类要严禁无计划滥伐森林植被,破坏自然环境。

  第六,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强化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运动和力 篇5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办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  运动的物体有啥特点?静止的物体有啥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到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啥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么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啥物体作为参照物。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啥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啥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啥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啥?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四、知识应用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啥?(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到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能力提高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怎样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办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9、小明随父亲坐飞机旅行,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2)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办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办法认识啥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办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办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材内容详解一、机械运动探究:啥是机械运动呢?1.春季,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季,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季,落叶纷纷飘落;4.冬季,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 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二、参照物1.探究提出问题:怎样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 (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么样的?2.参照物该怎么样选择?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啥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比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比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啥时候到达啥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啥时候在啥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课内练习

  题型i  双基巩固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行.“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啥为参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么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也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也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例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  24   分析:以图中电杆、小树丛为标准,对比(a)、(b)可发现只有1号、3号小孩子与标准物体间有位置变化.例7 我们常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是以啥为参照物的?   分析:本题有同学会出现“这个过程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错误解答.分析其错误原因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里研究的是大阳的运动情况,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它自己应该是静止的,这就和题目中所描述的“升起”、“落下”两个运动过程不相符.我们站在地面上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则我们会认为自己和大地是不动的,太阳是运动的,故所选参照物是大地.答案:这个过程是以大地为参照物.题型ⅲ 开放与创新例8 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ac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物体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分析:在宇宙之中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即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但是呢运动也具有相对性,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所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与参照物相互位置的变化,所以选项a正确.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被选定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就是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自身,现在要判断地球的运动状态,若以地球为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地球本身将永远是静止的.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对于选项c,我们可以设想乙是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甲是坐在汽车里的人,丙是路边的树,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出:甲(人)相对于乙(汽车)静止,甲(人)相对于丙(树)是运动的,丙(树)以汽车为参照物一定是运动的,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如果没有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就根本无法判断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所以离开参照物是不能够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例9 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答案:d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分析:跳伞运动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为参照物,由于跳伞运动.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于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运动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于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运动员下降速度慢,跳伞运动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题型ⅳ 学科渗透例10 在一个无风的上午,体育课上老师组织百米竞赛,张军同学跑步时感到风迎面吹来,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答案:b   a、路面   b、自己   c、空气   d、无法确定   分析:如果以路面为参照物,则空气是不运动的.人感到有风迎面吹来,那么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风(即空气),参照物肯定不是空气.故a、c、d都不对.张军同学感到风迎面吹来,则他认为空气是运动的,自己是不动的,故参照物应是自己.例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答案:青山或河岸 竹排   分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逆过程,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题型v 探究学习例12 站台前停着甲、乙两列火车,站台上还有售货亭,当甲车开动时,坐在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乘客选择的参照物是(   )答案:a   a、甲车   b、乙车   c、站台   d、售货亭   分析:因为坐在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描述乙车运动情况的,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甲车.   评析:在选择哪个物体作参照物时,应首先确定题中描述的是哪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即描述哪个物体的位置改变了,然后才能确定参照物.例13 如图11—2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c    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b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题型ⅱ  物理与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进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例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答案:bc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呢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d、b船肯定向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也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1.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啥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2.热点考题举例    例1  (·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c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iPhone从树上落到地面例2  (·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呢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到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到甲静止不动,丙看到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作何种运动?

运动和力 篇6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办法(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办法。(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办法。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  计时工具(1)    教师概括简介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数码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2)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办法?简要简介日晷、沙漏计时原理: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2、  时间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2)  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计时标准>>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3)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3 、停表的使用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  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3)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1)  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进行测量。办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办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办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办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3)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呢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办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办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办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a、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b、    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c、    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5、怎么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办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办法。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能力提高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么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啥吗?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么样将马拉松比赛线路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办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运动和力 篇7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办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办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线路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 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 m即356 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啥?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啥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 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办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为s1′<s1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决三:比较导火索燃烧过程中人跑过的路程与爆炸点到安全区的距离(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因为s2′>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为v2′<v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区.    例8:步行人的速度为v1=5 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 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 = =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t1=t2      所以     s= = =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

运动和力 篇8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四节  力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办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办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啥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啥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也是怎么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啥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啥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iPhone,手对iPhone施加的力大约是1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①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②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啥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达标自查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iPhone的力大约为      。3、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到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到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啥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运动和力 篇9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办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办法。

  2、过程与办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进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办法,使他们能建立怎样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也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办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办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办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济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4)分类:(根据运动线路)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办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也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办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呢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阳区XX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4  (XX年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四、堂上练习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在图6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l 1. (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孩子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iPhone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上海市XX年)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2所示为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怎样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啥运动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⑴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

  例1  南京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2 (临沂市XX年)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钧静止在空中

  例3 XX年潍坊市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例4  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    b.瓶对海绵    c.球拍对球    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5 广州市 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     b.汽车突然减速    c.汽车突然起动    d.汽车突然拐弯

  四、堂上练习

  1.XX年南通市 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孩子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2、海淀区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盐城市 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

  4、广州市海珠区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5、武汉市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运动和力 篇10

  初三物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案

  复习目标

  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

  1、机械运动:物体在虚拟主机位置发生了变化,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线路是直线的运动。

  3、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

  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常见的运动大多为变速运动。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将物体运动路程s除以所用时间t得到的结果,用来表示物体在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一、力

  1.理解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三点:

  (l)力的物质性 离开了物体,力是不能存在的.一个物体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这两个物体一个称为受力物体,另一个称为施力物体.单一的受力或施力物体是不存在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力的测量办法

  力的测量仪器叫做测力计,其中常用的一种叫弹簧秤.

  由实验可知:在弹性范围以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弹簧伸长的长度来表示拉力的大小.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所谓弹簧的伸长量,指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之差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也把物体的重力叫做物体的重量,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5.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为是物理学中的抽象概念,为了使它形象化和便于研究,用图示的办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叫力的图示法.用图示法画力时,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图是粗略地描述力的图,它是只沿着力的方向画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的受力作用.不严格追究箭头的起点和长度.

  6、关于力的合成,要注意以下几点:

  (l)合力与它的分力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换.

  (2)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合力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夹角.因此,合力的大小并不一定大于每个分力的大小,如果两共点力的大小是f1、f2,则合力f合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θ而变化,0≤θ≤180°,θ变大时,f合减小,其变化范围是(f1+f2)≥f合≥|f1+f2|,f合方向亦因θ而变化。

  二、简单的运动

  1.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不能只会背诵定义和公式,就认为是懂了,要理解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l)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谓“任何相等时间”是以测量精度和实验要求为依据的.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的大小在变化、所以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办法,引入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大体上的运动快慢程度.

  (3)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求哪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便应该用哪一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要张冠李戴。

  (4)由于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所以在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时,可以分别先把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到需要的单位,然后再进行运算。中间过程写上单位,可以防止错误产生。

  2.在研究机械运动的时候,作为标准的,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以及运动情况跟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要选择那些使问题简化而且是最合适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力和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出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由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只能由物体本身的某种性质来决定.物体本身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外界的因素没有关系.物体受力与否不会改变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2.要深刻地理解为啥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运动状态的变化可以是: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如由小到大(加速)或由大到小(减速);速度大小不变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发生了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我们便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必然是由于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的将永远静止,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啥时候有力作用,啥时候就会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3.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就互相抵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实际上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我们便可认为物体一定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必须学会物体在二力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办法.会用图示法表示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的力.即:从物体所处的状态看,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受力特征上看,所受的两个力必须满足二力的平衡条件。

  4、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是难点。

  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深入理解,初学者往往只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记忆深刻,而对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力如果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根本谈不上平衡.所以,这是讨论二力平衡问题的前提.那么,在讨论二力平衡问题时,为啥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呢?这是因为:尽管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受力物体将发生转动而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5、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不能理解为阻碍物体的运动、如在自行车运动的过程中,后轮是积极轮,由于链条的作用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地面对后轮上的接触点施加向前的摩擦力f,f的方向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相同,这就是自行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

  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运动,取三次压力和摩擦力的数据,根据此数据研究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研究这些数据我们发现

  这个常数即滑动摩擦系数μ,由于接触面性质(材料、光滑度)是确定的,所以μ为一个常数.实验结果刚好表明这一性质。

  由此可知:在接触面性质一定时,摩擦力和正压力成正比。

  6、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反之也可以根据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判断它的受力情况。

运动和力 篇11

  一、基础知识

  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2.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4.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1牛约等于 100克的力。

  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和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6. 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7.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8.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9.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链条、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0. 怎么样设计能使赛车时速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二、简答:

  1.生活中哪些运动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答:树上的iPhone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重要落回到地上、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水桶对手的拉力、书包对肩部的压力等。

  2.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

  答: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撑杆跳高、跳水、各式各样的弹簧等。

  3.生活中运用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有哪些?

  答:飞机、火箭、烟花;动物中的乌贼也是用反冲力运动的。

  4.列举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提环(便于手握)、弹簧(用伸缩来表示力的大小)、指针(指示力的多少和大小)、刻度板(读出力的多少和大小)、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5.摩擦力的大小与啥因素有关?

  答: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运动方式(滑动或滚动)、相对运动速度等。

  6.列举生活中增大(或缩小)摩擦力的实例。

  答:增大摩擦力:运动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雨雪天车轮上安装防滑链、篮球表面上印有花纹、在结冰的路上铺上稻草等。

  减小摩擦力:拉链打蜡、车轮作成圆的、溜冰鞋上安装滑轮、给自行车飞轮加润滑油、门锁不好转时添加点机油等。

  7.气球喷气为啥能推动小车运动?

  答: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

  8.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9. 自行车上哪些部件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部件是需要减小摩擦力的?

  答:增大摩擦力的: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减小摩擦力的: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啥条件?怎么样使物体运动得更快?

  答: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一个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一个更大的力。

  11.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啥关系?

  答: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运动距离越远、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运动距离越近。

  1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有啥关系?

  答: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关系,在橡皮筋弹力范围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距离越近。

  三、实验设计

  1. 重力大小与小车运动

  实验名称:重力大小是怎么样影响小车运动的?

  实验材料:小车、细绳、垫圈、计时器

  相同条件:除重力外的其他条件(如小车、细绳等)

  不同条件:重力(指垫圈个数)

  实验过程:①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②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③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变化。

  实验现象:小车从不动到运动,而且一次比一次速度快。

  实验结论:重力越大,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重力越小,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名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啥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尺子

  相同条件:除橡皮筋缠绕圈数外的其他条件(如:小车、橡皮筋、尺子、缠绕方向等)

  不同条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过程:①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架上,每次都从起点开始运动;②从缠绕橡皮筋一圈开始,一圈一圈增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找到使小车运动的最少圈数;③放开小车,在小车停止后量出小车行驶的路程,记录下来;④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小车从不动到运动,随着橡皮筋圈数的增加,小车一次比一次行驶得远。

  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大,小车行驶的速度越快,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产生的弹力小,小车行驶的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近。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细线、弹簧秤、文具盒、毛巾

  相同条件:除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其他条件(如:文具盒的重量、体积、形状,弹簧秤、细线、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条件:接触面光滑程度

  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拉动文具盒,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重复多做几次;③在桌面上铺上一条干燥的毛巾,在粗糙的毛巾上轻轻拉动文具盒,并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做好记录,重复多做几次。

  实验现象:在光滑的桌面上拉文具盒用的力比在毛巾上文具盒用的力小。

  实验结论:接触面越光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就小;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就大。

  4.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细线、弹簧秤、文具盒

  相同条件:除重量外的其他条件(如: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文具盒的体积、形状,弹簧秤、细线、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条件:文具盒的重量

  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缓缓拉动文具盒,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重复多做几次;③把文具盒内装满东西,称出文具盒的重量,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缓缓拉动文具盒,并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做好记录,重复多做几次。

  实验现象:拉动装满东西的文具盒用的力比不装东西的文具盒用的力大。

  实验结论:物体越重,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

推荐站内搜索:山西成人高考网、女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结构化面试题库、河南成人高考分数线、反思周记、福建专升本成绩查询、青春之歌作文、广州专升本、周记600字大全、

运动和力(通用11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运动和力(通用11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965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