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第二课时(精选12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啥?
讨论交流(理解小孩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啥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办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小孩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小孩的谆谆教导。
三、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呢?(可爱的,美丽的)
2、复习词语:
慈爱 抚摸 保持 七嘴八舌
复杂 结构 入神 成千上万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事?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到一群小孩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小孩们放了蜻蜓。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怎么样劝小孩们放飞蜻蜓的呢?在小孩们的眼中,陶行知先生是个啥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
1、“陶行知怎么样劝小孩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小孩们哪几个问题?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翠贞,你知道蜻蜓吃啥吗?”
“蜻蜓的尾巴有啥用,谁知道?”
3、你会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问题一: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简介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2)小孩们怎么回答的呢?
相机理解啥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问题二:
(1)第二个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能回答出“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后,出示:第十自然段。
(2)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这段话还简介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课件逐一出示)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3)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简介。(课件中出示资料)
(4)陶先生就简介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吗?你从哪知道的呢?
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学生交流: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母亲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到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5)蜻蜓的尾巴、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朗读第十自然段。
4、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小孩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也入神得听听着,学到这儿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啥印象?
快速默读2-11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么样的教育家?
5、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出示句子,抓住“慈爱”、“抚摸”体会陶先生说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板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
▲第六自然段:出示句子,抓住“拉着”、“坐在”感受到陶先生的和蔼可亲。
出示: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啥不这样说呢?
(相机板书:循循善诱)
▲第七自然段:从“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感受陶先生的爱护蜻蜓。指导读好句子。
▲第十自然段:从“小心地翻过去” 感受陶先生的爱护蜻蜓。指导读好句子。
▲第十一段:“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 指导读好句子。
6、过渡:陶先生真是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现在有啥想法?那课文中的这些小伙伴怎么做的呢?
(1)引读最后两句话。
(2)出示蜻蜓飞的动画。蜻蜓也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悦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也会说啥呢?(自由交流)
7、小结:这群小孩在陶行知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开导下,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说明小孩们已经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板书),他们知道了要保护有益的动物。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小孩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办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小孩们;蜻蜓和陶先生;小孩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4、补充有关蜻蜓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 小池
范成大 (宋 杨万里)
梅子金黄杏子肥, 泉眼无声惜细流,
麦花雪白菜花稀。 树阴照水爱晴柔。
日长篱落无人过, 小荷才露尖尖角,
唯有蜻蜓蛱蝶飞。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作业。
1、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啥特点?为啥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啥特别的本领?……
2、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研究,一星期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板书: 放飞蜻蜓
小孩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 蜓
放 ↓ 和蔼可亲
是我们的好朋友
陈老师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抓住两条主线来进行教学:抓住陶先生的两个问题来使学生了解蜻蜓的特点、功能及对人类的好处。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小孩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啥?由于在一开始陈老师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简介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陈老师跟小孩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放飞蜻蜓>>评课稿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小孩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一、 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小孩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啥?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不仅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还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简介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尝试跟小孩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于是发现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简介蜻蜓时,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简介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想,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也安排了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啥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啥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 “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3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啥《孩子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简介蜻蜓,进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啥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小孩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小孩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简介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小孩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简介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简介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小孩们学完了这一课有啥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孩子并不小!谁若说孩子小,他比孩子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也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4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简介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也细也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简介蜻蜓,进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啥?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成千上万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己捉来的蜻蜓也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孩们为啥要放飞蜻蜓”呢?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小孩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吃食)
学生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小孩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进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小孩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学生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母亲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也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到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简介点啥?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啥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啥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啥?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啥不能捕捉它吗?……为啥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啥不一样呀?他的尾巴也细也长,也有啥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小孩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孩们入神地听着,告诉我们小孩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小孩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孩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小孩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也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么样劝说小孩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啥?
“慈爱地抚摸”“拉着小孩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啥?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啥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小孩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小孩啊,处处为小孩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啥?是的,他要求小孩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小孩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小孩、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小孩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孩们积极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小孩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小孩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简介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6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孙静娅 徐维亚 转贴自:江苏省张家港市网盘小学 点击数:203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网盘小学 孙静娅 徐维亚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 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积极。]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 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 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啥?读了课文后,你有啥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啥?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小孩捉了蜻蜓后是怎么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小孩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小孩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小孩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小孩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小孩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啥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小孩谈了些啥?怎么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小孩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小孩们几个问题,小孩们是怎么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小孩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进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小孩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小孩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进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小孩。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啥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小孩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小孩。
小结:陶先生让小孩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也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小孩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 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进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进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小孩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办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小孩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啥?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小孩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小孩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 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啥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啥?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小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评析:读、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反复阅读中,感悟知——脑海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图案;感悟情——心灵中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灵魂。]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7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简介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也细也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8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啥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小孩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小孩,他是第一个把孩子子称作“小孩子”的人,他热爱小孩、相信小孩、了解小孩、尊重小孩。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平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写小孩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啥,接着写啥,最后写啥,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小孩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啥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小孩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也细也长、保持平衡、吃掉也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办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小孩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啥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么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小孩。)
b.陶先生拉着小孩们坐在田埂上。(与小孩们平等亲切地相处。)
c.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以身作则,爱护蜻蜓。)
d.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民主的态度,启发的办法。)
e.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作风民主,尊重小孩,信任小孩。)
(3)师生共同小结,说说从课文中可以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怎么样的育家。(扩展阅读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孩子不小歌》:人人都说孩子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子,便比孩子子还要小。)
设计意图: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行知先生热爱小孩、尊重小孩、信任小孩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体会陶行知先生作风民主、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小孩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三、辅导研读,品味童真
1.课文中的小孩跟你们差不多大吧,学了课文,你觉得他们有哪些特点呢?
2.把课文读一读,把能够表现小孩们特点的词句画出来。
a.一群小孩在捉蜻蜓。(生性活泼,爱捉小动物玩。)
b.小孩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天真直率,争强好胜,想说就说,知道啥说啥,无所顾忌。)
c.小孩们点点头。(乐于接受大人指点,听了陶先生的话,懂了道理,心地坦白,纯洁无瑕。)
d.小孩们入神地听着。(渴望受到教导,渴望获得新知。)
e.小孩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不约而同地支持陶先生的提议,关心蜻蜓, 迫不及待地要让蜻蜓回家,给蜻蜓自由。这里作者用了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童心纯真,童趣感人,可敬可佩!)
设计意图:课文写的是小孩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小孩都喜欢向同龄的小孩学习。品味了课文中小孩们的特点,班上的学生也会自觉地、了无痕迹地与自己的言行对照,自觉地爱护益虫,爱护小动物。
四、反复练读,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略)
2.怎么样把这篇课文读好呢?
(1)因为这是一篇故事,朗读时应该用比较舒缓的语气娓娓道来。
(2)朗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要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出对小孩们的关爱,读出让小孩们懂得爱护益虫道理的满腔热情。
(3)读小孩们的话,要读出童真、童趣,读得真实、自然。
3.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本篇课文的内容,非常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指导学生练读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讲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育小孩爱护蜻蜓的故事。通过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爱护益虫的道理,还要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具体明白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教育家超凡脱俗的育人智慧。通过教学,让学生细细体味,有所感悟。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5
《放飞蜻蜓》教学思路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也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孩子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啥疑问要提出来?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这些小孩捉到了几只蜻蜓?
2.翠贞他们一群小孩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啥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陶先生究竟是怎么样和这群小孩谈蜻蜓的?
4.如果你是这群小孩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啥?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组织课堂讨论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小孩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啥没有马上让小孩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小孩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 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父亲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 最后小孩们为啥会乐意放飞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几点:
a、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办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啥开始,不会引起小孩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小孩们的兴趣。
从“小孩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办法巧妙,小孩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小孩
⑴动作:“拉着小孩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小孩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也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
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啥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母亲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到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孩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为啥“入神”?
d、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结
①为啥这群小孩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小孩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画一幅蜻蜓图
2、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定制ifanwen.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10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小孩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pad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怎样让小孩们懂得这个道理,志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以趣为径,乐中学习。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我打算采取以趣导读;以读入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观察讨论蜻蜓的特点后适当地插入一段“蜻蜓的自白”,这是我自己的一段录音,轻柔动听的声音配上精彩的课件制作,一只活灵活现、唯妙唯肖的小蜻蜓就仿佛在面前晃动!学生的情绪也会渐渐高涨起来,这种以趣为径,乐中学习的方式可以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教学重点1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过度:教学重点2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小孩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小孩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并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慈爱”“小心”“商量”等体会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的为人。 ※意境呈趣,以趣促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也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啥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啥想对小蜻蜓说的吗?目的为了开启心智的思考,创设一个激情、智慧、灵感、生成的语文课堂。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11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啥?
讨论交流(理解小孩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啥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办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12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小孩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pad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小孩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啥?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简介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小孩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简介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简介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也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啥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啥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也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临下课时,我问小孩们学完了这一课有啥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子,便比孩子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也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推荐站内搜索:三年级日记大全、考研英语分数线预测、寒假日记200字大全、辽宁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湖北考试院成绩查询、4级准考证、公务员考试题目及答案、河南自考准考证打印、江苏自考分数查询、考研数学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