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第一行:“松下”,在松树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孩子,被寻访者的徒弟(点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这。

  第四行:“云深”,云雾迷蒙;“处”,地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啥地方。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啥?(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啥时候的人。是干啥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啥?(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到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啥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啥?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孩子。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啥,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啥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么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夏季,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啥?(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么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样?(活泼可爱,愉悦、顽皮)

《古诗两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啥?

  (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正在看啥)

  他到底看到了啥?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么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 熟字带生字:

  推──捕 蜻──蝉 共──黄 认──诗 

  听──所 意──童 亲──立 放──牧

  ② 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 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啥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么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么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牧童 黄

  林

  所见

  摘 蝉

  闭 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关闭 闭路电视 黄牛 特 童 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啥?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办法。

  5、集体反馈:

  ⑴ 熟字带生字:

  地──池 明──阴 错──惜 情──晴 雾──露。

  ⑵ 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啥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季的景色,因为夏季荷花开。

  学生乙:夏季的景色,夏季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啥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季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  惜 晴 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古诗两首》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首诗的3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huán  ”)及新词。能力目标:1.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思想: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诗情画意。重点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教师投影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具     体    内     容

  复   备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能背一背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1.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以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2.出示生字卡片查字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zhāo    huán   chóng朝辞  一日还  万重山  江陵   猿声你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吗?3.请你边读边想---你有啥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为啥早晨离开白帝城会是在彩云间?2.一天就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这些问题说的是哪句诗?(结合收集材料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你知道“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吗?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高耸入云。诗人在霞光出现的时候,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离开四、总结全文,发散拓展。五、学习生字。六、作业。白帝城。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会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表现出白帝城之高,船行速之快,行期之短,也表现出他喜悦的心情。3.朗读这两句。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体会诗的意境。6.朗读这两句。1.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从诗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2.从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比较“陵”与“猿”这组字的区别。背诵、默写古诗,收集李白诗句。课后小结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业实践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4

  3,古诗两首

  [教前思考]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呢,他也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

  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杂,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

  《所见》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啥呢

  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

  二想,孩童想啥呢

  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题导入.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读.

  检查课文朗读.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注意认识并理解:言,采,药,深

  2.提问交流:

  (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 (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 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 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

  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自由读出感情.

  2.交流读:

  先听录音朗读,同学再练习朗读,并交流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演一演,体验情感.

  1,四人小组自由演,注意诗句内容,合理对话.

  2.指名表演,相互评价.

  六,试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2,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诗境和表达的情感是啥

  二,示题,学习新诗.

  1,板书课题:所见.读题释题:"见"啥意思

  2,简介诗人: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到的.

  3,自由读诗,看看袁枚都看到了啥 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读准生字:蝉,振,声,意,欲

  三,感受情景,领悟诗意.

  1,读诗,感受情境: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啥呢

  找出诗句读,指名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啥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指名读.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骑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相机指导理解"振","林樾". (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3,诗句也给我们描绘了怎么样一个情境

  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诗句,小组交流一下诗意.

  指名来做一做动作.并说说一牧童所做的事是啥

  (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

  4,结果怎么样 想象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课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采用了"四读法",即一读,读顺诗句;二读,了解大意;三读,体会情景;四读,情感流露.这样朗读目标明确,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学生都能按学法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较明显.

《古诗两首》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过程与办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办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

  道洞庭湖的有关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简介洞庭湖。简介刘禹锡。简介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季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么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啥比作啥?(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季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中,把啥比作了啥?(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啥?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2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 过程与办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相信同学们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背)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谁愿意简介一下李白的资料?(指名说)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季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也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结合画面,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啥,低头看到了啥?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么样,表情也会是啥样的?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啥收获?

  2、还有啥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古诗两首》教案 篇6

  预习提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读诗句看看杜甫为何喜极涕泪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写的一首诗,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是啥呢 这两首诗都是

  爱国诗,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同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小孩,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季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啥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和默写古诗.

  2,预习《示儿》.

  《示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渲染气氛: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

  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

  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也能读懂哪些内容.

  例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办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

  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

  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

  不被感动呢 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

  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

  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

  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例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

  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办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办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悦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

  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

  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

  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

  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

  趣吗

  六,课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示儿〉〉.

  搜集其它爱国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引入新课。

  1、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2、今天我们就来学《赠刘景文》

  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课件)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1、 让姓“刘”的小孩子范写刘

  2、 请部分学生指导写字,说清要注意啥?

  六、家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交流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背诵《赠刘景文》

  2、 说说诗歌的描写的景色。

  3、 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3、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3、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五、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六、家庭作业

  背诵古诗两首,家长签字。

《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中蕴涵的诗意。

  4、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字和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孩们,快乐的夏季正笑着向我们走来。夏季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咱们一起先到小池边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

  1、学习《小池》:

  ⑴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① (课件出示小池图,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池”还是生字呢,谁能读读?看了图,你知道“池”字为啥有三点水了吗?

  ② 师:你觉得小池的景色怎样?

  抽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课题。

  ③ 师:杨万里爷爷还把这美丽的小池塘写进了一首很美的小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读啊?读的时候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把字音读准,诗读通顺。如果你觉得满意了,就打个胜利的手势。

  生自读、指名读。

  ④ (课件出示整首诗,生字以红色出现)师:这首诗中还藏着5个生字娃娃,会读吗?

  自读,抽读。

  师:能给“惜”找朋友吗?(可惜、爱惜……)相机贴上“可惜”“爱惜”这两个词。

  给“晴”“柔”找朋友。相机贴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⑵ 再读古诗,读中悟情:

  ① 小孩子这么快就认识了5个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咱们来分组比赛比赛吧!

  ② 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这美丽的小池边,你看到了啥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好相应句子:

  a、第一句:

  师:对!有一圈一圈的波纹。告诉你吧!这些小波纹是从水底下的泉眼冒出来的。出示:泉眼 齐读。

  师:仔细听听,听到冒水的声音了吗?

  (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师: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静啊!怎么样才能读才能让人觉得泉水在静静流淌呢?

  自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b、第二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树?树姑娘站在小池边,好象在干啥?

  师:树姑娘正专心地打扮自己呢!让咱们读得轻些,可别吵着她了。

  指导读好本句。

  c、第3、4句:

  师:你还看到啥呢?怎么样的荷叶?荷叶有哪些形状?

  生:有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荷叶。

  师:告诉你吧,这弯弯的荷叶是刚从水面长出的还没展开的小荷叶。

  (课件演示:一只蜻蜓飞过来,落在尖尖的小荷叶上)仔细看看,你也能看到啥呢?

  (课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叶,多可爱的蜻蜓呀!

  指导读好本句。

  ③ 那谁能把这幅图连起来美美地讲一讲?

  同桌互讲、抽生讲。

  ④ 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齐读整首诗。

  ⑶ 引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远留在大脑中吗?

  自己背。

  (课件只出示小池图)配乐背诵。

  2、学习《所见》:

  ⑴ 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办法,导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师:小孩们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得也正确也流利,还把图讲得那么美,把诗读得那么有感情。咱们用这种办法来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吧。

  ⑵ (课件出示第二首诗的情境动画)生看,再抽生说说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 师:刚才你们所见到的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们要新学的古诗。

  (课件出示整首诗)齐读诗题。

  ⑷ 分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小孩子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抽小组汇报,给表现最佳的小组发合作学习星。

  你最喜欢哪句诗?为啥呢?

  相机指导读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齐读古诗。

  ⑹ 指导背诵。

  ⑺ 想想:

  牧童捉到蝉了吗?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图学唐诗《池上》。

  回家后在父亲母亲的帮助下,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办法自学这首诗。明天咱们比比看,谁学得最好。

《古诗两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

  2、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仪,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 学习辅导 学习评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题。

  2、解题:

  小孩子们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啥季节?

  (春天)

  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

  (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季的早上。)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

  ⑴ 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节再读。

  ⑵ 再读一课文,用“  ”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⑶ 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2、检查自读:

  ⑴ 抽读生字卡片。

  ⑵ 指名个别读。

  ⑶ 齐读课文。

  三、再读指导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2、指导读第一句:

  ⑴ 生试读。

  ⑵ 指名读。

  ⑶ 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4、把1、2句连起来读。

  5、男女生分组读。

  四、熟读成诵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也快也好。

  3、全班齐背:

  ⑴ 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啥季节?再读题。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要求画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⑶ 学生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⑷ 师指导读第一、二句:

  采用多种形式读句子。

  ⑸ 分组比赛背诵,全班齐背。

  五、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小组自学生字,记忆字形。老师巡堂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图)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春季美景的诗。谁来背一背。

  背诵古诗。

  2、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赞美春季的古诗《村居》,小孩子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小孩们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了吗?找找去吧!

  3、解题,引导看图:

  《村居》诗中写的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季的美丽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啥呢?

  导入课文,揭题,解题,看了题目,你们看到啥景象。再读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看图,说一说,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学生根据挂图,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2、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是怎么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2、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

  3、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4、检查指导读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读懂了哪一句诗,还有哪里读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四、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句大意,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动作表演读诗。

  2、“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小孩放纸鸢的情景。

  4、加动作自己试读,学生评议指导。

  5、比赛读。

  五、看图练习背诵

  学生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六、小结

  表扬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表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的小孩。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

  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季,赞美秋季,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季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 (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刘景文 菊花 残枝 君子 橙色 橘子 (齐读,开火车读。)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

  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出示──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  

  4、多种形式的朗读。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

  ⑴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⑵ 生自由练背。

  ⑶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也有感情。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6个生字。 (生自由认读,抽读,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啥呢?(观察它是啥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 (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 (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师:小孩子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啥?想到啥?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孩子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孩子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孩子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啥?还有啥问题不能解决?(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孩子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孩子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办法也越来越高明。(表扬学生好的学习办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啥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 “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季的花还要红。……

  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和“霜叶红如二月花”的不同之处。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 “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么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孩子,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小孩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啥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小孩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小孩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小孩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小孩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啥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啥景色?

  自己读读古诗,试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石径”(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办法)

  四、引导精读品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1、教师试着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3、组织组内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依据,以此来带动诗意的理解。

  (1)(     )的山

  为啥称为“寒山”?怎么样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时节,草木枯萎,山上光秃秃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所以称“寒山”)

  (2)  (       )的石径   (解词:斜——弯弯曲曲)

  (3)连起来读读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4)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啥?

  读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处”,这“人家”该画在啥地方?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诵第一、二句古诗,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的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霜叶”“红于”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啥还红?(比春季的花儿还红)

  现在你知道诗人为啥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啥?理解“坐”“爱”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回答问题:这是啥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啥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天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七、作业:

  简介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简笔画)(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啥景色?交流简介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书空。

  2、指名读题,正音:泊b (领读,然后开火车读课题)

  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啥?p湖泊

  3、解题、质疑:

  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

  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啥意思?

  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啥?

  引导质疑:写了啥季节怎么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4、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

  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么样解决呢?

  (6)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

  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

  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啥?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啥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啥样的?

  理解“愁”,相机穿插诗人的背景资料,结合“秋季”这一特定的季节感受诗人的“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啥地方?

  ②“到”是啥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啥心情?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读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一下,再读给组内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啥建议或有啥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再改进一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练习背诵。

  5、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秋季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秋季  景色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  心头惆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彻夜难眠

《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也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办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怎样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啥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敲门,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思考: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啥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积极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爸爸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一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关于两首诗的整合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人读书感想的。可帮助学生整合起来看:“古人学问无遗力”,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才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做学问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少壮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

  怎样才是真正有学问呢?除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看书外,还有“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后小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的诗。其实六年级学生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名言、古今贤文,甚至说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机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吗?

  课后反思:

  为啥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啥题目是《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渠)有感》?”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其实也是我的疑问。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也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办法说理既形象也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   

  上一页  [1] [2] 

《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预习提示: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义。

  3.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 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作者描绘的意境。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季是万紫千红的,春季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季。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 指导读古诗    

  三、复习学古诗的办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先分组再全班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②齐读。

  ③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季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怎样?想到啥?

  (2)创设情境(看图画)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啥?

  诗人正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情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五.课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说说下面字词的意思。

  怜:        屐齿:

  扣:        柴扉:

  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人(   ),诗的前两行(                 )

  (               )后两行(             )(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             )(             ),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情景是(                            )。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办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齐读。

  4.简介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通俗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解释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的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读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啥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也看到了啥呢?

  b.齐读第二句,也抓住了啥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阴

  为啥没形成树阴?(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么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也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为啥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明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 、寻”这叫动态描写。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啥呢?听到了啥呢?

  五、画一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古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季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丽     静态

  人  可爱     动态

  课堂检测:

  1.组词

  疏(  )      经(  )

  蔬(  )      径(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  )(  )(  )(  )这些景物描写了(  )季节的景色,前两行(  ),后两行写(   ),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对(      )的喜爱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季的诗词?

《古诗两首》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办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啥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Lenovo到啥?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啥?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江雪》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么样的雪景?你们看到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啥,这首诗主要写了啥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季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啥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教后记: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心中的目标始终是不确定的,也不太清楚要讲到啥程度,是让学生背诵就行了,还是要学生把字词的意思都掌握呢?讲浅了怕考试考不好,讲深了也怕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所以还是按照参考书的目标,后让学生后背,大概知道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再简介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案 篇15

  古诗两首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啥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也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啥样的志向呢?我该用啥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么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怎样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么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办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办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办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啥?(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鄙视权贵,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学生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么样读这首诗呢?学生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共同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抄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推荐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古诗两首》教案 篇16

  教材简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季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学法:识字、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熟练,在此基础上,想象和描绘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再美读升华,可辅以音乐。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秋季,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 枝 记 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教学后记: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点拗口,少数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读准。教学时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课后练习补充古诗中,有些同学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写错。我指导他们根据意思确定该是哪个字,今后还要强化巩固。

《古诗两首》教案 篇17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古诗两首——山行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啥?(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呢秋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啥季节的诗,并让学生知道秋季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景色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简介”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好的学习办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办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也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进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季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啥?)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收集与秋季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枫桥夜泊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课前准备: 教学投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简介《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啥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啥?  生:夜泊是啥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啥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啥?听到啥? 师范读。 师:小孩们,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到了月落,还听见了啥?(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啥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么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啥?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么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么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么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啥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啥愁? 生:愁啥呢? 生: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愁呀?新课 标第一 网 生:已经愁到了怎么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小孩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么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么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啥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不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小孩们,还有一种怎么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也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故乡。 师:会飞到故乡! 生:家乡。 师:对,家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家乡,与家乡的亲人,与家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故乡会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么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故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小孩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小孩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新课标 第一 网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2、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古诗两首》教案 篇18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4古诗两首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季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季、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导入揭题。 1、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季,鸟儿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么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啥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啥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也知道春季是怎么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办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也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季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么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季的诗。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季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季作铺垫。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办法——组词,猜字义 师: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季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季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自由交流。 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季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季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生:齐读诗题。 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生:自由读诗。 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 生:…… 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办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生:交流。 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 生:鸟、风雨、花

  师:春季,鸟儿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么样? 生:知多少

  师:这花与风雨之间有啥关系? 生:是风雨把花给吹落了。 师:花落了这么多,你有啥想法? 生:很可惜、很美 师:那你能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也知道春季是怎么样的?

  生:朗读全诗,背诵。 师:示范写 生:练习书写 师:村居是啥意思? 生:在村里居住。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古诗两首》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话导入

  同学们,秋季到了,你们看到了啥?有啥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

  秋季是美丽的季节,不过,在古人看来,秋季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所以不少古代的诗人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季的古诗——《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解读诗题

  1.“夜”是指晚上。

  2.“书”在这里是啥意思呢?(写)

  3.“所见”是啥意思呢?(所看到的)。

  4.题目“夜书所见”是啥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根据拼音、注释学生自己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示范读并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萧篱上下结构

  促织深左右结构

  看注释解决萧萧、挑、促织、篱落的意思。

  3.同学互读诗文,纠正发音。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默读古诗,思考:诗人在秋季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啥?听到啥呢?

  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下来。

  2师: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就暂时不作解答,进入下一环节。

  (五)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啥声音呢?(萧萧指风声。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啥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么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啥呢?

  学生回答:想家。

  (6)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啥呀?(板书:动客情)

  (7)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诗文大意:萧萧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在外地做客的诗人不禁想念自己的故乡。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啥?想到了啥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找同学来说一下课本上的插图画的是啥。

  (3)读到这一句,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啥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到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到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

  那是作者的啥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4)师:是的,诗人看到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啥呢?(想起他的故乡和自己的童年)

  (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小孩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么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诗文大意: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们在捉蟋蟀。

  (6)指名读诗,全班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学生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全班齐读。

  (七)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季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故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静夜思》

  2.小结:秋季到了,当我们离别故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齐读课题。

  (二)解读诗题

  1.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2.“忆”是啥意思?(思念)

  3.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蒲州就在这一带。

  4.诗题是啥意思呢?找同学来说一下。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远在故乡的兄弟。

  或者说,在重阳佳节怀念故乡的兄弟。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根据拼音、注释学生自己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诗中写了啥时间,在啥地方,啥人的啥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学生回答问题。也可以根据诗题回答。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故乡兄弟的事。

  3.同桌互读诗文,纠正发音。

  (四)抓住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首先,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说说你读完全诗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

  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本句中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

  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啥,体会到一些啥?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故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诗人所在的城市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啥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独)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啥体会?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

  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其次,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

  从“倍”字你能读懂些啥?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1.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啥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啥?他的心里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3.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再次,感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句写了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啥?为啥说“少一人”?

  “遥”指远。“少一人”指少了诗人自己。

  4.由于重阳节有这样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么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啥?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啥呢?

  (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也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

  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五)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也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家乡。月是家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完成本课的基础训练

  (七)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案 篇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办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庐山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 的资料。

  3、解诗题

  (1)“望”是啥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         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景色怎么样?(示图指出:  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 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指导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啥?还有啥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 重音。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啥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啥?还有啥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啥?(“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啥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啥地方?为啥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啥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窗”、“柳”、“柳”、“含”的写法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古诗两首》教案 篇2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季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季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季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季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季的古诗?(指名背诵)

  2.赞美春季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季,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季的啥?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啥意思? (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啥比作啥?(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啥?为啥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也细也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把啥比作啥?为啥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啥?(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啥?这两句采用了啥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季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啥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办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季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不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季,他看到了啥?能想象都有啥“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景色。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色。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景色。那里风光不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万紫千红”是说春季的啥?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季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 “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天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诗配画。

《古诗两首》教案 篇2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季、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季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季的小孩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季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样?进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啥时候是“枯”?啥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啥?(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母亲、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简介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啥新的发现?

  2、指导读:小孩在捉蝴蝶时是啥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也是啥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季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古诗两首》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季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季、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有关春季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季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季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季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季作铺垫 。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季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季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办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季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季,鸟儿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季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么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啥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啥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也知道春季是怎么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

  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 烟 散 学 忙 儿 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办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也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季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么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季的诗

推荐站内搜索:小学生阅兵式观后感、农信社成绩查询、专升本的太尴尬了东北大学自考专业、周记400、四级报名入口新乡学院分数线、江苏自考分数查询、吉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查自考成绩、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古诗两首》教案(精选2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971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