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通用16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教学主要办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教学准生字卡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简介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也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积极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啥?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景色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到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季景色的美丽。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也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么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啥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办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也多也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习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季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简介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么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办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啥季节 喜欢秋季吗 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季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季,古人也很喜欢秋季,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季.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学习生字:赠,刘.
3,简介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也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啥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啥办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季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啥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啥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啥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季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季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季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季.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季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办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 你有啥办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啥.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季美景的诗.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5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赠刘景文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板
书
设
计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 无 擎雨盖
菊残 有 傲霜枝
爱秋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5)
初读古诗(10)
现在是啥季节?喜欢秋季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季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季,古人也很喜欢秋季,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季。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简介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 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季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
齐读,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练读词
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 学习古诗(18)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季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啥?
适时指导朗读
看来秋季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师作意境的渲染, 一边进行简笔画, 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生评价老师
生齐读
模仿读
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书写指导(7)
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放古典的轻音乐)
多种形式的朗读
诵读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作评价、展示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生自由练背。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也有感情。
学生认读
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啥
生练习
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作业布置
作
业
内
容
背熟古诗
积累描写秋季美景的诗
教
学
反
思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也快也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啥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办法,例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季在你脑海里留下啥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季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进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啥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办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办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7
之一
佚名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
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啥?《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也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啥?
生答:“为啥赠?”、“赠啥?”、“为啥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
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 读出节奏:
自读、指名读。
⑶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
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季已过冬季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 啥是荷尽:
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也是怎么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 “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啥?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啥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 用同样的办法理解:
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天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到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么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
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么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啥?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
例如,加了啥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
悟诗境,体诗情:
1、为啥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啥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 简单简介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 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 君:对人的尊称。
② 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Lenovo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 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啥要这样读?
⑶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 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季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呢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9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在两年前上过,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上的。近日,我也要来上这首诗。
我首先是钻研教材,就是读诗。我读着读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橙黄橘绿”到底是怎么回事?诗中所说的是初冬时节,难不成橙子成熟了黄了,而橘子还没熟?这个问题,我没有经验,也觉得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一点。我就去请教了几位老师。
结果,大家也都不能肯定橘子到底是啥时候成熟的?是不是成熟的橘子就是绿色?说到底,几乎所问到的老师,都忽略了这首诗中的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只有查字典。当我翻起字典查时,并没有得到答案。里面只说,橘子树是一年常绿的,橘子多滋味甜,并没有涉及成熟时间和果实的颜色。可我却从字典中发现了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橘子”的俗称就是“桔子”,也就是“桔子”与“橘子”不仅读音相同(jú),而且指的是同一种水果,只是“橘子”是书面语形式,而“桔子”是口头语形式。而“桔”的另一个读音则是jié,指的是另一种水果。但,这终究没有根本解决我思考的问题,从“桔子”身上我知道了橘子成熟后是黄色的,但是呢不是初冬成熟的还是一个问题。于是,我也上网查资料。可还是没找着自己希望的答案。
可,课也在眉急,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我以为,这里诗人可能是实写“橘子树”,因为橘子树一年常绿,成为了橘子的最大特色,用这样的特点来描写,也不是啥稀罕事。既然,我不清楚橘子成熟的具体季节,那就不能跟学生瞎说,不然就误人子弟了。而我这么说是橘子树,也不算是啥误人子弟,可以当作是对诗的不同理解了。就这样,我去上课了,学生没问,我也不敢多说,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就给过了。
可课要进入第二课时,必然要了解意境,指导朗读必然要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可我也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何目的?
我怎么读诗句,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手头上的参考书中也不涉及这个内容,这让我很是为难。但始终坚信一点,苏轼这个大文学家不可能只写这么一篇稍嫌幼稚清雅的小诗文。读了一次也一次,我始终参不透其中的内涵和寓意。隐隐约约中,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物象应该是针对他和刘景文或是针对他们的友谊的。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也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二课时的课堂。
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每个诗人写诗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寄情于诗,或有感而发,或借物寓理,总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啥要写这样一首诗给刘景文,展开你的想象力,猜猜他们之见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学生的情绪高涨,观点也很多,主要出现了这样观点:
1、苏轼跟刘景文是好朋友,可要分离了,得写一首诗送给他,而这时正好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所以诗人要他记住这个时节。
2、刘景文和苏轼都很喜欢这个丰收的季节,所以相约一定得记住这个季节。
3、刘景文喜欢写景的诗文,当他看到橙子熟了,橘子青绿的时候,就叫苏轼写一首给他,于是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诗。
4、苏轼想借用“傲霜枝”来比喻他与刘景文之间的情谊,不能因为分别而就衰败了,应该要经得住寒霜的考验。
我比较赞赏第4种学生的看法,我在私下里想,苏轼可能也正有此意,是不是还想借助“橘子树”来比喻他们的友谊应该常青呢!但,这种不成熟的看法,我没和学生分享。
在不断地与学生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我突然有所觉悟,是不是诗人想激励好友啥?从这个“君须记”感觉到这种意愿很强烈。那究竟要激烈友人啥呢?我在学生思考的空隙也在思考着。我反复地读诗,我发觉“菊残犹有傲霜枝”别有意味,虽然菊花凋谢了,但仍有不畏寒霜的枝条存在,这与前面的“荷尽已无擎雨盖”形成一种对比,这个对比让这个“傲霜枝”更加的突出,更加显眼,更加可贵,这是不是就是苏轼要友人记住的呢?
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学生,我说:同学们,或者诗人是想激励友人啥?找一找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在激励有人的?
学生很快就找到“菊残犹有傲霜枝”,并说应该具有“傲霜枝”那样的精神。在学生们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我也想到一定是刘景文遇到了啥问题,才是诗人说出这样的话。我也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我说:我想一定是苏轼的友人刘景文遇到了一些困境,才使得诗人写这样的诗激励他。那你们想像一下,刘景文遇到了哪些困境呢?
学生的反应依然激烈,课堂上人声鼎沸,小手如林。
有的学生说,刘景文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苏轼叫他要像“傲霜枝”一样坚强;
有的学生说,刘景文仕途不顺,很不开心,生活低迷,诗人告诫他要坚强;
有的学生说,诗人想告诉刘景文,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起有落,而在这低迷的时期更需要坚强,所以才要记住这个寒冷的“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
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在自己的创作风格上,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告诫他不要与别人一样,不要像“荷花”“荷叶”“菊花”,要像“傲霜枝”一样有个性;
甚至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可能是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诗人担心他跟坏人一样办事,所以告诉他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坚持这个原则是最困难的,诗人希望刘景文能挺住……
真是没想到,在一种“无知”的解读中,学生读懂得这么深、读懂了这么多,有些甚至是我自己也悟不出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所说出来的。这一课,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利用课间断断续续地把感受敲了下来。
这一课,给我这样的启示,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但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这种碰撞,真实,感人,深刻;这种碰撞往往能够探索真知,激发欲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啥,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激发学生去求知;我们不能给予,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拿!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0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季的盎然生机。《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季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秋季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季”,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季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季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季也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生字:赠、刘)
4、简介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也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啥办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读生字卡片
重点:①同音字“菊、橘”的区分,“菊”草字头,因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树是一种树。
②读准“残、君、橙”的读音。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读读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象?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季的美景,老师给大家看这两幅图。
你知道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秋季,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啥还要写呢?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这是怎么样的枝条?(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有毅力等等)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啥?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啥?
出示图片
4、苏轼看到的秋季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季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季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对朋友说:“一年好 景 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季。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季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办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啥办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读题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啥?除了这首诗,还有啥?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呢秋季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季真美好。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啥。
第二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行吗?现在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课件)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生自由朗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斜)
3、再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啥?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打个小问号。
4、交流,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5、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读诗,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天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天节。)
(2)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深秋天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板书: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3、请看这副画,(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它把诗人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抓住“远、斜、白云生处”的理解,说出理由,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③下面同学们也运用Lenovo,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啥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啥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sx[s?qpmb@?ouor;w小学教案课件网(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c、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曾林尽染,叠翠流金)
d、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指名读)
e、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怎么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季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季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 配乐朗读
⑥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3、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配乐:《秋日的私语》)。
(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五、阅读在线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1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也快也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啥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办法,例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季在你脑海里留下啥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季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进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啥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办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办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程万海 作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2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啥季节?喜欢秋季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季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季,古人也很喜欢秋季,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季。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简介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也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啥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啥办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季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啥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啥?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啥?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季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季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季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季。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季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办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啥办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啥。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季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此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小孩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孩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小孩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季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呢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牵手秋季,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季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季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 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啥?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啥呢?)
⑵ 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 你知道君表示啥?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 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 你最喜欢秋季啥样的景色?秋季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啥认为秋季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 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简介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啥样的人呢?你为啥这么认为?
⑴ 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 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啥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啥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⑴ 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 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季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也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 /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
2、你想到了啥,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4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一、牵手秋季,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季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季。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季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季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菊花残。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啥?(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啥呢?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啥?(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 你最喜欢秋季啥样的景色?秋季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啥认为秋季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简介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啥样的人呢?你为啥这么认为?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啥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季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么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也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
8、你想到了啥,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办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既培养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季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办法,积极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 ”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后积极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季,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简介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 篇16
一.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古诗,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季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
(3).学习书写“刘 首 枝 记”
2.自由读,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提出自己不懂得词语,前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诗中指荷花凋谢。
(2).残:菊花已经开败。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说说你读懂了那句就说哪句。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么样读?
2.说说你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启发思考。
1.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啥?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何尽 橙黄
好景 君须记
菊残 橘绿
推荐站内搜索:解放思想心得体会、重庆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我们的校园 作文、计算机打印准考证入口官网、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学习雷锋好榜样作文、考研数学国家线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周记300字大全暑假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