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强化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  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景色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Lenovo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啥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么样的环境中?作者为啥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也是怎样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也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啥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简介,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啥,怎样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怎样由树Lenovo到人的?这树和人有啥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啥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啥?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线路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父亲,”他的大小孩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父亲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父亲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小孩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啥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父亲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小孩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父亲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母亲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父亲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小孩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父亲一手搂着一个小孩,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也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也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季,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  

  1、 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啥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啥?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啥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也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啥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故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啥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Lenovo把它们联系起来。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Lenovo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比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么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么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啥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Lenovo到啥?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啥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怎样展开Lenovo,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啥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故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啥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啥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啥也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也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啥“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啥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啥特点,具有啥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啥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也进一层以树比人。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办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也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故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啥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啥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也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也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强化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4

  开课时间:   四月四日(周五)上午   

  开课地点:       灵溪镇二中          

  执    教:        徐     兵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办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办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Lenovo,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  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啥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Lenovo,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     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办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简介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啥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啥?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虚拟主机;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怎样?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啥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啥也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啥?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Lenovo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啥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Lenovo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晕圈        虬枝        楠木        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啥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景色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Lenovo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啥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也是怎样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也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啥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4、学生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直接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尾再一次直接赞美白杨树,既使首尾呼应,更强化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5、了解啥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也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四、指导写作。

  你喜欢的树是哪一种,你有没有从这种树的身上想到我们人类中某一种人的某些品质?请以《________礼赞》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本课时板书:

  白杨树                     团结向上

  相似点   倔强挺立    象征

  北方农民、抗日军民           不屈不挠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么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也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也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么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啥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简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Lenovo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狈脚┟瘢┖拖笳魈澹ò籽钍鳎┒夹蜗笙拭鳎钊烁蟹堋H雎缜逦幌叽椋悴阃平?

  4.本文是怎么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也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也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啥?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景色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Lenovo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进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啥?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Lenovo把它们联系起来。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Lenovo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比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啥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啥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么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也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么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啥?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虚拟主机)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景色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啥?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啥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啥说白杨树“极普通”而也“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啥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妈妈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啥特点,具有啥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啥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啥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怎样展开Lenovo,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啥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Lenovo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故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Lenovo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强化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啥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啥?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啥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啥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啥形象表现啥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Lenovo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也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Lenovo,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也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不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课堂教崇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办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啥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啥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啥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啥?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啥?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啥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啥?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啥?采用啥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Lenovo。

  问:“难道……?”是啥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也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也构成啥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办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啥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啥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啥,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邹丰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简介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  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景色,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啥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呢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啥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景色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Lenovo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也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办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啥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啥?假如你是老师,你将怎样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啥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啥?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朴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么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啥?(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母亲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小孩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么样的形象特征?作者也借此寄予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景色谈》

  多媒体出示《景色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9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么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也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也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么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啥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简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Lenovo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么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也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也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啥?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景色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Lenovo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进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啥?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Lenovo把它们联系起来。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Lenovo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比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啥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啥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么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也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么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啥?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虚拟主机)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景色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啥?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啥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啥说白杨树“极普通”而也“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啥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妈妈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啥特点,具有啥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啥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啥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怎样展开Lenovo,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啥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Lenovo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故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Lenovo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强化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啥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啥?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啥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啥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啥形象表现啥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Lenovo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也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Lenovo,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也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不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课堂教崇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办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啥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啥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啥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啥?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啥?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啥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啥?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啥?采用啥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Lenovo。

  问:“难道……?”是啥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也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也构成啥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办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啥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啥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啥,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邹丰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强化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有关段落,以加深体会(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写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啥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么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也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 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啥“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啥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啥特点,具有啥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啥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也进一层以树比人。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办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也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啥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Lenovo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故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Lenovo到…… 你也应该Lenovo到……

  难道你也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啥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啥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也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也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强化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附录

  茅盾对“楠木”象征意义的解释: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茅盾给彭守恭的信。录自《人民教育》1978年第8期)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11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Lenovo,由白杨树Lenovo到人,Lenovo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简介,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么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啥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啥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Lenovo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Lenovo。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Lenovo,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也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啥“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啥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啥特点,具有啥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啥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进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也进一层以树比人。为啥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么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办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也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故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啥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啥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也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也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强化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简介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怎样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啥?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啥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啥?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啥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啥?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怎样由树Lenovo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啥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Lenovo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故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也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课文学习总结

  七、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推荐站内搜索:我爱我师作文、党员演讲稿、学生会演讲稿、江西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小说读后感、作文500字、捡拾幸福作文600字、挂职学习心得体会、河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700字作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569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