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季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啥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简介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啥。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季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啥?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啥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啥?“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例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行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简介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啥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办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啥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么样的景色,诗人用啥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办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办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啥的? 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啥?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 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啥?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啥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 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 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 理解词义 (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啥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啥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 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 深化悟情 (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办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啥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啥?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2 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也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么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不须归

  悠闲自在 人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啥?(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啥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啥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啥?表达了作者的啥情感?

  4:怎么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么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也”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办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啥?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也”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办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啥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景色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办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办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家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办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也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办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办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也”“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故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不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也是啥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故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也做了啥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故乡,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

  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故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啥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啥意思?

  生:想写

  师:“也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啥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啥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到春季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家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简介,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啥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啥?

  生:我知道春季,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家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啥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孩子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故乡也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景色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景色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

  (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啥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故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家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向往家乡,远处的故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故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故乡,

  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故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景色如画的故乡,为啥也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也高兴也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故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故乡,却对故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故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故乡的不限思念,勾起了他不限乡愁,那么,也是啥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故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啥?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到了啥?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也看到了啥?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也做了啥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也干啥?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也拆开。

  师:怎么样写的,也是怎么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小孩……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到我的小孩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也担心也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故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啥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季,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啥不同?

  生:《泊船瓜洲》也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啥?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故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家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也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秋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也 开 封 。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由人教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行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简介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啥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办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啥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么样的景色,诗人用啥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办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办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也”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啥?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办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六、讨论“绿”“也”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办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故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到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办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也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办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9

  【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也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啥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故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故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啥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故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⑵ “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季。看到春季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季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故乡,啥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季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也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故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也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也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季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故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也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怎样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也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啥重要的内容,于是也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也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季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家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也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好吃的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也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家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也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0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虚拟主机。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办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啥?

  感受到小孩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小孩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啥?做些啥呢?而诗人也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啥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进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啥?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啥?

  感受到两个小孩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啥?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也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小孩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啥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也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小孩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也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啥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小孩们的轻松、活泼、愉悦。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啥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小孩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么样的情景?体会到怎么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读、书写的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

  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啥区别?(学生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啥?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啥?(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你都读懂了啥?(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啥?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季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季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季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父亲、母亲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简介洞庭湖的。

  师:简介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啥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6、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季的晚上。

  师:理解得真不错。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么样的感觉?

  师:诗中把啥比作啥?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啥?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啥比作了啥?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行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后记与反馈】

  《敬亭山》这首诗,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诗人则以轻快的笔触,勾出一副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两首诗我主要放手让小孩们自学,小孩们掌握的还不错,但对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这也有可能是小孩们搜集资料的不足,对诗人当时情景不是很了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够,开学之初,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没有细细备课,在很仓促的情况下上了这节课,很多问题都是请教同组的老师,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备备课,每节课讲求效益,让孩们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不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故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啥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季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季,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啥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啥?故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故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啥?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啥?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啥?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啥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也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也是怎样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也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气氛。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简介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啥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怎样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3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_____________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     )

  【参考答案】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  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姑苏城寒山寺)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啥?(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啥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啥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啥?表达了作者的啥情感?

  4、怎么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么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也”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办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啥?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推荐站内搜索:经典情感日志、河南专升本成绩查询、华科考研分数线、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党旗在我心中演讲稿、北京成人高考网、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专科分数线、重庆一级建造师报名入口、国培研修日志、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633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