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1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8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脍炙人口,被收入各种版本的唐诗、古诗选集,也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最近,我到小学听课,也一次听一位小学教师讲授了这一课。但是呢,我觉得它对于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性却没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细读了一下教材,原来问题就出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释上。

  《山行》被编入现行小学五年制统编教材的第七册,诗的正文下面有这样几行注释文字:

  ①远: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释,“远”和“上”都是修饰形容“寒山”的。依照这个注释把上联改写为今文就是:幽深高耸的绵绵秋山上,挂着一条也斜也窄的石径。远远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

  应该说,这样理解从字面上看也能讲的通。但是呢,这样看来,这首诗就都成了纯粹写景的诗,没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谈不上啥运思了。

  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它的不准确在于“远”字和“上”字的解释。这里的“远上”,本来是修饰“石径”的,原本不必作啥注释,人们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上”是一个意思,或者说,这个“上”字跟我们今人说“北上抗日”“上”是一个意思。即“向着地势高的地方行进或延伸”。而把“远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释,当成了山的形容词,这样理解,结果是割裂了诗句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诗的题目是《山行》,诗句自然应当扣了题目起笔,笔者认为,这两句不只是写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这二句所写之景实际是写作者的“山行”所关心的问题,——前进的方向和预期的投宿地。这绝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诗都要硬拉倒题目上来。因为,不仅是题目点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诉我们作者山中行进,天色已晚,到了准备投宿的时候。这样,我们来分析诗的上联,就不难发现它在写景中还透出这样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带“寒”意;宿处尚遥——“人家”“远”在“白云生处”。路径难行——不但“上”行,也是狭窄“石径”,崎岖(斜)。

  这样来看,这两句诗就不仅是单纯写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应该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写“石径”,目的在于强调路途难行,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赶路上,而绝不是随意写通往山巅的石阶。

  带着这样一些信息,再来从整体上品味这首诗,才可以看出作者运思独到的妙处来。如果顺了这个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应该写作者快马加鞭,急忙赶路,不要误了宿头。但是呢,杜牧深谙诗中三昧,如果那样写下去,诗就一览无余索然无味了。他在前两句一起一承,引导读者形成思维的必然走势之后,却也笔触却陡然一转,非但不写“我”匆匆忙忙急着赶路,而是“停车”赏景,一派悠闲安然之态。这就在文势上形成反跌,这种反跌,自然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呢,绝句毕竟是绝句,仅有廖廖的28个字,不许宕开太远。作者顺即说明,为么要“停车”,原来是因为枫林晚景决非寻常的惹人喜爱。因为,红叶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呈现了它艳丽色彩的极至,竟然“红于二月花”。作者的这一转,就把红叶的吸引力给予了强烈的突出,给予了每一个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引发了极度的憧憬之情,把读者从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进了火红灼眼的的画面之中。也使这样简短的四句诗,有了情致,有了波澜,起承转合,跌宕多姿。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定制ifanwen.com)

  本文转载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季的山林也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分小组交流 讨论

  4 教师适当点拨。

  四 美读古诗

  1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啥样的感受?

  4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 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 写字

  1 出示生字  霜     径

  2师范写

  3 描习字册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3

  教材简析:《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教学办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引入:

  1、秋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啥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啥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啥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啥?这几户人家在啥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天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啥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啥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啥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啥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天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啥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4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虚拟主机。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么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啥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想到了啥。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啥。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5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季。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啥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到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啥?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啥?(深秋天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么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也是怎么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季象春季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季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也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季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季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孩子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到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季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孩子,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季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啥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季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孩子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季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季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孩子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啥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啥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季的山和秋季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孩子,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孩子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季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啥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孩子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 讨论交流识记办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呢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办法吧!(出示图片)

  ① 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办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 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 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 指名背诵。

  ③ 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季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季  , 因为 春季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季  , 因为                    。

  我喜欢秋季  , 因为                    。

  我喜欢冬季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季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季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7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季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也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办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啥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怎样?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简介简介你是怎么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么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么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也是怎么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么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景色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啥?(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啥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啥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景色,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季。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春季?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季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简单地简介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怎样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强化。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啥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办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气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啥季节?

  2.你喜欢秋季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季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季的美。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季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啥,再画啥?最后画啥?(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啥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啥?(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呢这是一条怎么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啥?(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啥?

  师:这云也是怎么样的云呢?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啥?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啥?(枫林)为啥?

  师:老师该用上啥颜色呢?为啥?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季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季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季的图画。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9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怎样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办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既培养能力,也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办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啥,掌握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简介”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办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办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10

  天到,大地还会发生啥变化呢?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季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 出示生字 ]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 出示课件 ]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三、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季的哪些特点来写?[ 出示“荷尽”、“菊残”图 ]

  2、他眼中的秋季是怎样?说说理由。[ 出示“橙黄橘绿”图 ]

  3、这么美好的秋季,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季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季的?都写了秋季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季是金色的,秋季是神秘的,秋季是丰收的,秋季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季吧,齐诵《赠刘景文》。[ 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啥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季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季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季,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么样描写秋季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季的诗。

  三、读通诗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11

  《山 行》教案设计

  ----白埕小学 沈艺贞一、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4、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办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简介”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办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办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怎样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办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既培养能力,也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办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啥,掌握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简介”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办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办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天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季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篇12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呢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Lenovo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呢,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呢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也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气氛,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呢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也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呢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推荐站内搜索:担当读后感、四级考试时间几个小时、重庆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湖北专升本考试时间、赤峰市考试信息网、广东省考答案、100000000000字作文、清明节日记300字范文、湖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教室资格证查成绩、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412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