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文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朗读,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想象,理解诗意,进而去达到丰富情感的目的。

  一、教学片断

  师:蝈蝈欢快地叫着,它给盲婆婆带来啥呢?(引读)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

  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蝈蝈动听的歌声使盲婆婆彷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像是回到了过去的幸福生活中,你能把盲婆婆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

  师:谁能发挥想象,模仿诗中的“歌声会_____,______”说几句话呢?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花朵浓郁的芬芳。

  生:歌声会把您带到草原,看到骏马欢乐地奔跑。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剧院,听到歌手动听的歌唱。

  ……

  师:大家真富有想象力。多么希望盲婆婆能重见光明,真正享受到快乐生活啊!让我们一起为盲婆婆祈祷吧,衷心祝愿她能快乐!

  二、案例分析

  于漪老师说:“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

  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然后模仿诗句练说,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不限的想象,发挥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表达力。诗歌的美重在感受,变枯燥的讲解为领会、品味,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更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升华情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2

  设计思路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它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一位少年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学生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领悟少年的那份纯真爱心。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用心触摸“喜滋滋、乐呵呵”,体会快乐的含义;要体会盲婆婆的看不到的情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不限的想象,最后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这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

  3、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体会盲婆婆的快乐,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体会盲婆婆的快乐。

  教学准备小黑板三块  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简要简介)

  1、从课题入手,给少年起名

  2、读准读流利诗歌,初步感知全文。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快乐的小孩子,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小孩子,他叫(小明----这是上节课我和学生们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你从课题知道些啥?

  学生1:小明送给盲婆婆蝈蝈。

  教师:你们还想知道啥?

  学生2:小明为啥送给盲婆婆蝈蝈?

  学生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它会干啥?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儿歌,你就会找到答案。

  【亲切而简单的导语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情境中。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起学生走进文本的积极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走进文本,感悟诗歌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这首儿歌一共几节?(4节)那第一节请第一组读,要求其余三组做到默读。

  1、指第一组读。

  2、寻找词语:乐呵呵  喜滋滋

  教师:这一节有几句话?多指名几位回答。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能够表达心情?请自己读一遍。

  指名回答后要求学生用直尺划下,同时教师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3、比较叠词,培养语感

  教师用手盖住呵呵,提问:乐是啥意思?(高兴、快乐、愉悦、开心)加了呵呵就是非常快乐。在啥时候你会乐呵呵的?

  (引导学生说)

  仿照上述办法比较喜---喜滋滋的不同。

  4、指导朗读

  教师引说小明心情很高兴,请用你的声音把这些快乐表达出来吧!同桌练读。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们语文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明把蝈蝈送给婆婆说啥了?

  1、指第二组齐读。

  2、学习第一句。

  教师:这一节几句话?(两句话)

  (1)理解句意。

  第一句谁愿读?指名读。从他的读声中你知道啥?多次指名回答。面向全体学生问: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会唱歌)同时板书:唱歌

  (2)体会语言美。

  你认为蝈蝈真会唱歌吗?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而一致认为是蝈蝈的叫声很好听,它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美。

  (3)练习语言美。

  教师:其实大家也可以像小明那样说出这样美的语言。

  出示黑板①:一只会飞的蝴蝶。

  一只会(    )的蝴蝶。

  一片叶子在空中飘。

  一片叶子在空中(   )。

  (4)表达语言美。

  同学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小孩,现在就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一句:婆婆,婆婆……(引读)

  过渡:小明为啥要送蝈蝈给婆婆?

  3、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你从这句话知道小明为啥要送蝈蝈给婆婆了吗?原来是让蝈蝈代替小明给婆婆唱歌。

  (2)理解“您”

  教师:这一节有一个字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是哪个字?猜猜。领读:您。让我们带着对婆婆的尊敬读读这一节吧。

  【语言美是既要理解更要学生内化,安排这样的练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为以后的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流畅,提高阅读能力打基础。】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啥?

  1、指第三组读。

  2、想象歌声

  (1)“歌声”是谁的?婆婆真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板书看到)不能,这是婆婆在脑中想象的。让我们也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师唱:小鸡唱歌    叽叽叽    叽叽叽     指名汇报自己想到啥。

  (2)出示插图,看图回答婆婆表情是怎么样的?因为婆婆(板书想到)童年的欢乐。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4)采取师生接读,同桌练读,同桌展示。教师适时评价。

  3、我做小诗人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最后可以引导出:

  出示黑板②:歌声会(           ),

  (                  )。

  歌声会(           ),

  (                 )。

  4、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本节。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诗句说,言有物,言有序,言有依傍,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做到放开不放任,拓展能收拢。这样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内部语言。】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这是一只多么会唱歌的蝈蝈呀!

  1、指第四组读。

  2、指名读第二节,提问:你发现有啥相同的地方?

  出示黑板③: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教师:在第四节这句应该怎么样读?应该更有感情,因为蝈蝈给婆婆带来了无比欢乐。

  3、男女生赛读。

  4、板书:......这是省略号,省略啥呢?

  引导学生说:省略了蝈蝈的歌声,表示蝈蝈歌声不断,婆婆欢乐不断!

  【任何的语言都建立在人的独特感受上,这只蝈蝈不是在田野中的蝈蝈,它是小明的化身,它是只给盲婆婆带来快乐的蝈蝈。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蝈蝈人性化,唤起学生心中的那份纯真感情。】

  四、深情吟诵

  这么美的诗!就让我们美美地背下来。

  1、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2、表演背。

  3、指多名同学上台表演背诵。

  【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只通过读还是单一的,若采用直观表演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诗歌,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五、深情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写一个小孩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婆婆得到许多欢乐,小明是一个充满爱心(画心形图)的人,让我们把这美丽心灵永记心中!

  【学习一篇课文,就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一番新天地,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有爱的人。教师精妙的勾画,点亮学生的生命之光。】

  附板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办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办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我是按照上述思路教学的,但是呢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吗?我想也不一定。比如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办法的选择,而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师情况;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3

  生质疑一:老师,课文最后写“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我觉得蝈蝈的叫声应该是“啯啯,啯啯,啯啯……”怎么用了“咯咯”?

  生1:蝈蝈的叫声是可以用“啯啯”,但我觉得也可以用“咯咯”,声音只要写得有点像就可以了。

  生2:我看到课外书里,描写人的笑声,有时用“哈哈”,有时用“嘻嘻”,我也觉得像就可以了。

  师:能联系课外书学习,这样的本领真厉害。

  生3:听蝈蝈的叫声,也许每一个人听到的会有一点点不一样,也许有的人听到的是“咯咯”,有的人听到的是“啯啯”。

  生4:所以,同一中种声音,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词写出来。

  师:你说的“用声音词把声音写出来”,这种办法叫“拟声”,以后我们要专门学习。(说明:第七册《习作4》就是学习使用拟声词)。课文中用了“咯咯,咯咯,咯咯……”让我们好似见到了蝈蝈扯着嗓子大叫的欢乐样子。

  质疑生:我认为这里的“咯咯”还应该是写我的笑声和盲婆婆的笑声!

  师(惊讶):那么,你认为“我”笑啥?“盲婆婆”笑啥?

  质疑生:我认为盲婆婆笑是因为,“我”送给了她一只蝈蝈,蝈蝈每天给她带来快乐。“我”笑是因为盲婆婆高兴得笑了。

  师(惊叹):你不光有提问的勇气,更有发现的眼睛。实在了不起!

  生5、生6、生7……:盲婆婆的笑,是因为想起了往日难忘的快乐;是因为身边有一个这样关心自己的小孩;是因为觉得生活很幸福……我笑,是因为我帮助了盲婆婆;我想“我”笑一定是得到了盲婆婆的夸奖;是因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生质疑二:我也想问: “歌声会领您走进山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她怎么能看到呢?

  生1:这里不是真的看到,是写盲婆婆听见蝈蝈的叫声后,她仿佛看到。

  生2:不是眼睛看到,是她的脑子中想象到。

  生3:也许盲婆婆年轻的时候眼睛是好的,年老了才瞎掉的,蝈蝈的叫声让她回忆起年轻时候,想到了旷野美丽的景色。

  生4:这就叫诗,诗就是这样……?

  师:对,诗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胆的、美好的想象,这就叫诗意。你是想这样说吧?

  生4:(点头)

  师:下面一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还需要老师解释吗?

  生:(摇头)

  【反思】:

  案例中第一个质疑的学生,其实她用质疑的方式挑战了老师的“标准答案”。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故意为学生“下套”,虚设一些明知故问的“假问题”,没想到这个小孩心中明明有自己个性化的精彩解读,却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带出了小孩们后续更多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更让“拟声词”、“诗意”这两个文学专业化的知识点自然地生成了,特别是这种勇敢质疑的精神立竿见影地奏效了,带来了第二个学生勇敢的质疑。

  窃喜自己的这次“让学”,因而没有轻易地中套。感谢这个美丽的圈套!我爱这样的圈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4

  今天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老师创设情境,理解了盲婆婆、蝈蝈,接着揭题、读题后,然后就问:“读了题,你想知道啥?”

  生:“这蝈蝈是谁送的?”

  师:“好的。”

  生:“是怎么样送的?”

  师:“不错。”

  生:“为啥要送?”

  师:“是呀。”

  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们越发起劲,并挖空心思起来。

  生:“盲婆婆收到蝈蝈后,有啥表情?”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盲婆婆是否爱动物,爱蝈蝈?”

  师:“对呀!”

  生:“蝈蝈是怎么样唱歌的?”

  师:“你预习得真不错!”

  生:“盲婆婆有了蝈蝈,心情怎样?”

  ……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好,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老师范读完,也说:“想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不懂的词句打上‘?’。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读。”

  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读了好几遍(课文很短),老师便和学生一起学了14个生字,也用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读了3遍课文,老师也问:“还有啥不懂的地方,提一提。”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学生提出了问题:

  为啥“乐呵呵地提回了,喜滋滋地送给了”?

  “在我上学的时候,它就替你唱歌”,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为啥送给盲婆婆?

  为啥她会看到小溪、清波?

  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是不是变小了?

  ……

  我怎么也没有料到学生的能量如此之大,问题如此稀奇古怪。看了一下表,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小手,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声,微笑渐渐消失,忙匆匆打断学生,开始讨论问题。就在我和学生为蝈蝈到底会不会唱歌而纠缠不休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教学反思:

  下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学生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啥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对于刚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小孩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学生,学生未深入感悟课文,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提问,然后也让学生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第二,对教材特点把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一一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像、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Lenovo、悟情。

  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学生在读题、读文章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确实是一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好办法。但是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办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办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便会黯淡无光。所以,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读诗,唤起生活经验,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自读自悟,领会诗意,然后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还更富有情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

  2.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3.通过多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好课文,激起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卡片.一个鸟笼,一块毛巾

  主要板书计划:多媒体

  作业设计安排:1 抄写生字

  2 口头填空:歌声会( ),看到或想到( ).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题目中有三个字婆.的.蝈读轻声,应读得轻.短

  2,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学习了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

  1.看图

  图1:图上画了啥?拿着啥?神情怎么样?

  图2:图上画了啥?在干啥?

  2.看看课文是怎么样写这两幅图的?(听录音)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出示生字词)

  盲婆婆喜滋滋乐呵呵邻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难忘咯咯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把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6.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三.精读课文,读懂

  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找出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喜滋滋.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啥意思?谁这么开心?读的时候怎么样?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3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4小孩子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为啥这样开心?

  过渡:小孩子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会说些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啥?你有啥不懂?

  理解会唱歌 您

  3齐读

  第三小节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啥?你有啥不懂?

  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啥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啥?

  为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过渡:歌声会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见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带回............

  她听着,想着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评价,哪儿读得特别好?

  4.齐读

  5.小孩子,你们想一想,(填空)

  歌声会( ),看到( ).

  歌声会( ),想到( ).

  学习第四小节

  1.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么样常的?唱得怎么样?

  2.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蝈蝈在不停地叫,他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很多很多)

  3.齐读

  四.小结:读了课文,小孩子,你们说说,少先队员为啥把蝈蝈送给盲婆婆?多好的一位少先队员啊,此时他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在微风中起伏,好象在说话呢,你想想红领巾会对少先低员说些啥?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表演(自背自演,上台表演)

  3.假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你准备怎么做?

  五.教学生字

  盲:(1)这个字你是怎么样记的?

  (2)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啥?

  (3)让学生说说

  喜:(1)说说你是怎么样识记的?(部首士字头)

  (2)找出横中线上的笔画?找出最宽的笔画

  回忆写字姿势儿歌

  (搜索本课课题的关键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定制ifanwen.com)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6

  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课。这是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和拓展语言的教学片段。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者的设计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Lenovo悟情,感悟朗读,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不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孩子,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啥,看到啥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师:小孩子,你知道歌声还会怎么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家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孩子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孩子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蒋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形式如下: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7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也认识了几个生字宝贝,现在它们排着对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

  生: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孩子,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孩子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小孩子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啥办法吗?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师:(出示挂图)你们看,小孩子想出了啥办法?可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高兴,开心……

  师: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两个写小孩子高兴的词呢?

  生:(通过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师:你想怎么样读它们。(指名读)

  生:(带有激情地)喜滋滋、乐呵呵

  师:老师听出你很开心。

  生:(面带微笑地)喜滋滋、乐呵呵

  师:老师看到你很高兴。还有谁愿意试试?

  生:……

  师:我们一起试一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吗?

  生:甜蜜蜜……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孩子,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在“捉回了”和“送给了”后面都要略微停一下。(板书:送给  盲婆婆)

  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

  师:你能不看书把它朗诵出来吗?

  生:(学生背诵第一小节)

  三、自主学习、以读促读

  师:现在小孩子已经到了盲婆婆的家。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跟盲婆婆说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小节。

  生:(轻声读、默读、同桌互读、找朋友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了啥?

  生:我知道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我知道小孩子很关心盲婆婆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师:这句话说明了啥?

  生:放暑假的时候小孩子天天来陪伴婆婆。

  生:星期天小孩子也来陪伴婆婆的。

  生:放学以后,小孩子把作业做完了,也来给婆婆唱歌。

  师:小孩子除了给婆婆唱歌,还会为婆婆做些啥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跟婆婆谈家常。

  生:给婆婆讲故事。

  生:帮婆婆做饭。

  生:搀着婆婆到外面散心,给婆婆解闷。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

  师:听了小孩子的回答,老师知道了小孩子们也是关爱婆婆的好小孩。让我们一起揣着一颗爱心去对婆婆说(做手势读第二小节)

  生:(声情并貌地读)

  师:假如老师就是这位婆婆,请你对我说一次,不看书。

  生:(有感情地背诵)

  四、入情入境、感悟生成

  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生:不会,它只会叫。

  师:为啥小孩子说蝈蝈会唱歌呢?蝈蝈的叫声真的能为盲婆婆带来欢乐吗?

  答案就在第三小节,谁愿意读一读的?

  生:(读)

  师:听、读了这一小节,你们知道了啥?

  生:我知道了“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我知道了“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板书:领 把 走进 看到 清波 带回 想起 欢乐)婆婆是一位盲人,怎么会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呢?

  (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的听着(播放蝈蝈叫声或流水鸟叫声)仿佛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生:仿佛看到了田野里的庄稼、绿树红花。

  生:仿佛看到了雪白的棉花、流淌的小溪。

  生:仿佛回到从前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生:仿佛听到了小伙伴们的欢笑声。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师:你能把这一小节朗诵给你的同桌听吗?不看书。

  (同桌互相背诵)

  师:蝈蝈的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呢?你能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吗?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您带回家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孩子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您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您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您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孩子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您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您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师:没有创作完的小组课后继续。

  五、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师:小孩子,蝈蝈真的会唱歌了吧!

  让我们齐读第四小节。

  (生读齐读第四小节)

  师:把它和第二小节比较一下,你发现了啥?

  生:这两小节第一句都一样。

  师:它们说法完全相同,但是呢意思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生:这一句是告诉婆婆这只蝈蝈真的会唱歌,而第二小节只是说蝈蝈会唱歌。

  师:蝈蝈真的唱得好吗?

  生:唱得好。它的歌声能使婆婆好象睁开了眼睛,看到美丽的世界。

  师:说得真好。

  让我们一起背诵吧。

  六、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师:婆婆因为有了蝈蝈而开心,可她更开心的你知道是啥?

  生:是小孩子关心她。

  生:是小孩子惦记着她。

  师:小孩子的爱使婆婆不再孤独了,他的心理会怎么样?

  生:喜滋滋

  生:更开心了

  ……

  师: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啥?

  生:为她唱歌

  生:跟婆婆谈家常。

  生:给婆婆讲故事。

  ……

  师: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孩子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让我们把涨满心里的感情带进课文里,尽情朗读背诵吧!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师:回家小孩子把课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父亲母亲听。

  这一星期我们来开展“我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好事。看谁做得也多也好。

  附板书: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

  领                走进     看到    清波

  盲婆婆

  把                带回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8

  在朗读中悟情 在悟情中陶冶心灵

  宁夏青铜峡光辉中心小学   包嘉雯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也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啥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习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么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么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也是一种啥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也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以读悟情,陶冶心灵。

  1、学习第二节

  (1)、质疑引读:“我”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

  (2)、“会唱歌”指的是蝈蝈的啥?说明了啥?

  (3)、说说“我”将蝈蝈送给盲婆婆的目的是啥?

  (4)、“我”上学时想让它为盲婆婆唱歌,帮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那“我”平时是怎么样帮盲婆婆的呢?

  (5)、此时你看出图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学生?(看第一幅图)

  (6)、让我们用啥样的语气来读第二节呢?(指导朗读)

  (本环节通过释疑,让学生明白了“我”送蝈蝈的用意是为盲婆婆唱歌,消除“我”不在时的寂寞,让学生在对小男孩的评价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习第三节。

  (1)、质疑引读:蝈蝈的叫声真的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吗?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节。

  (2)、谁能发现蝈蝈歌声的神奇力量?(指导看第二幅插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的叫声)仿佛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3)、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请用“歌声会… …歌声会… …”这一句式说话。(自由组合,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蝈蝈的歌声使盲婆婆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看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好象恢复了与五彩世界的联系,她的眼中似乎不再黑暗,而是充满了光明。

  (5)、让我们再次把光明带给盲婆婆。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您”。(指名读,读后评价,全班齐读)

  (6)、盲婆婆此时欣赏着蝈蝈美妙的歌声,会说些啥呢?

  (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盲婆婆此时的欢乐心情,再加上想象说话,更让盲婆婆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缩短了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不断领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他人,尊老帮残是多么愉悦的事。)

  3、学习第四节

  (1)、听老师范读第四节,你从中看出或读出了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了吗?知道他的心意了吗?说一说。

  (2)、谁愿意读一读:学生个别读后,相互挑战。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

  (咯咯、咯咯、咯咯… …清脆的蝈蝈叫声蕴涵着“我”对盲婆婆的关心,尊敬将永远“有效”,我会坚持下去,这个动人的故事将永远让学生铭记于心。)

  四、奉献爱心,升华感情。

  1、读了本诗,说说你有啥感受。你对“我”想说些啥?

  2、说说你自己以后该做些啥?

  3、有感情的背诵本诗。

  (通过学生的说,让他们去发表对诗意的理解,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理解中陶冶心灵,在行动中奉献爱心。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再次体会“我”的美好心灵,表达奉献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模仿第三小节的诗句,想象说话。(即用“歌声会… …歌声会… …”句式说话。)

  2、开展“我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清波   看 领   替我唱歌

  欢乐   想  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初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啥?(出示:“蝈蝈”)

  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啥?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答案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

  (1)蝈蝈是谁送的?

  (2)为啥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啥颜色的?

  (大屏幕出示“绿”)学生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哪儿最容易写错,应提醒大家注意。

  用“绿”组词并说话。

  (大屏幕出示:______是绿色的。)

  绿(    )_________

  2.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孩子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么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  绿  邻  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孩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也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小孩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积极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小孩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1、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3、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小孩朗读吟诵的短文。

  4、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不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习,让我们的小孩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1

  一导入:

  1、板书“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板书“婆婆”“婆”怎么样记?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板书“盲”,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板书“送给”“的”出示图片。啥呀?板书“蝈蝈”。

  4、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这蝈蝈是谁送的?为啥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朗读课文。

  2、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

  (1)检查字音:

  邻居领绿色/您童年难忘

  唱歌田野替喜滋滋乐呵呵

  自读——有啥需要注意的地方——开火车读——去拼音齐读

  (2)长句检查: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3)四人小组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2、看看图,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啥人?(邻居)出示“邻居”读好,“邻居”是啥意思?这两个字怎么记?

  3、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上啥样的表情?书上用了啥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点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能会对婆婆说些啥呢?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汇报:替我给您唱歌。想不想听听蝈蝈唱歌的声音?你觉得歌声怎样?请生多读。在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为盲婆婆做些啥呢?再读。

  3、总结:多么善良的小孩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请生多读。

  1、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心情会怎么样呢?自读课文。交流。

  2、看图:配乐: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叫着,婆婆用心地听着,双目失明的婆婆好像也听到了小溪叮咚的流淌声,仿佛也看到了秋季五彩缤纷的田野,她听着想着,仿佛也回到了童年。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啥?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啥?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啥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啥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小孩!”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孩子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么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一是在识字教学的时候,把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习的综合性;二是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3

  [课题(学科和年级)]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  语文  二年级)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也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小孩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也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虚拟主机和时间,进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积极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小孩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小孩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平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啥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啥?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孩子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     )的眼睛,(     )的眼睛)对呀,我们小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 昨天,老师让小孩子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也有啥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 小孩子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么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啥好办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例如:母亲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啥呀?出示:“蝈蝈”。 (出示蝈蝈图) 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孩子有啥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么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啥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啥?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  你见过绿色的啥?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   ①“邻居”是啥意思?( 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孩子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么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啥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孩子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么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啥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啥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 “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啥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平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啥?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孩子,你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习第3小节  

  学习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啥?听到啥?想到啥?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啥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啥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啥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啥呢?(想象春季、夏季、秋季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啥?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习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 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 难忘啥意思? 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 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也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         , 歌声会                     。  

  ⑥试着背诵 (歌声会         , 歌声会                     。)  

  ⑦小孩子,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么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  

  歌声会                 ,看到                           。   

  (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习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啥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 ,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 ,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啥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孩子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 居 替 您 领 童 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啥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啥笔画最多?书写时有啥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孩子向盲婆婆送上心爱的蝈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其情感之真挚,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也寄意深远的好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结合自己的感悟,增加适当的情节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办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景色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孩子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啥字?(目)

  师:“目”指啥?(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啥?(生交流)

  师:出示景色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也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景色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么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啥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孩子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小孩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孩子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孩,想想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么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啥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啥?(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孩子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习"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呢,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啥?(送)

  2、为啥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啥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啥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也是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么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啥?有仿佛看到了啥?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啥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啥?(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啥样的小孩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小孩。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小孩。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小孩。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小孩,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样?她生活在一个啥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校长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啥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啥?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孩子,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孩子,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教学反思:

  今天对语文组的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小孩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小孩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小孩,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也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小孩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小孩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孩子的手中,我让全班小孩子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也后退一级的,小孩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小孩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小孩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小孩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小孩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6

  第一课时

  一、说(解题)

  闭着眼睛,想一想,说一说,盲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盲人最大的痛苦是啥?

  二、听(初步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听清每个字音、停顿。

  三、读(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小节序号,划出生字词语。

  3、小组内分小节朗读,纠正字音。

  4、分组展示朗读。

  四、说(初步理解课文大概)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送给邻居家盲婆婆一只(     )的事情,这是一只(     )的蝈蝈。

  五、写(学习生字)

  1、认一认,读一读,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分析字形,识记前五个生字,听写。

  3、识字后四个生字,听写。

  4、描红,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5、辨字组词

  绿(    )    邻(    )    童(    )    乐 lè (    )

  红(    )     领(    )     重(    )       乐 yu è(    )

  第二课时

  一、读(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读课文,加入自己的感情。

  2、听录音范读,听停顿,听语气。

  3、小组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展示。

  4、练习背诵,检查。

  二、说(理解课文内容)

  1、盲人最大的痛苦是(    ),所以我送给婆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是希望她能(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好小孩。

  2、歌声把婆婆带到了(    ),带回(    ),还会把婆婆带到啥地方?想一想,说一说。

  三、写(学习生字)

  1、读一读课后词语,记一记,再听写。

  2、给生字组个词语,比一比,谁想的多。

  3、选一个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4、照样子,写一写。

  乐呵呵    (     )  (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篇17

  想象是诗歌的灵魂。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对于语感的感受力、审美力的办法很多,在本课教案之初我抓住“想象”这一“灵魂”,“立足文本”也“超越文本”,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立足文本。在设计第三段诗歌教学时,我通过插图、音乐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吟诵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她仿佛听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她仿佛回到了往日童年的欢乐”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这一“立足文本”,体悟语言的教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嬉戏“品位”文本,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二、超越文本。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我并没有把学生局限于“文本”,而是涉及提问“小孩子们,你们知道歌声还有啥作用吗?”,鼓励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子试着说说”。结果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等富有个性化的诗句。在模仿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了诗歌之美,自主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三、回归文本。在第三步设计中我让学生带着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再次读第三小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祈祷,共同祝愿忙婆婆早日重建光明,永远幸福快乐。显然这一富有创新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接着我也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诗歌会------”句式“创作”诗歌,使这首诗歌的“主调”在学生的创作中不断的反复的被引入、被强化、被升华。

  在本文的教案中我力求创新,结合语文新课程中“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等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着重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合作,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与实践相联系,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并属于自己的诗。

推荐站内搜索: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300字、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下载、廉政准则心得体会、2021年英语四六级报名入口官网、民族团结心得体会、2013成考成绩查询、廉洁从业心得体会、异地恋日志、句句暖人心、名著 读后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通用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32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