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

  我们阅读古诗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文字障碍,达成对诗人灵心妙意的理解。古诗在长期接受过程中往往存在被误读的情况。对古诗被误读的典型情况进行辨析,往往能加深我们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明代杨慎对杜牧绝句《江南春》的误读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杜牧绝句《江南春》历来传诵,但明代杨慎曾非议过这首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这番评论,清代何文焕曾批驳说:“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显然,何文焕的看法是对的,而杨慎则系误读,这是著名唐诗研究学者沈祖菜、余恕诚、袁行霈等的一致看法。也是学界的公论。不过,作为诗学大家。杨慎为啥会产生这样明显的误读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上述学者虽各有论述,但都不够全面。兹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发明。

  一、没有考虑到诗题的重要性

  若按照严格的标准界定,诗题当指诗人为自己的诗作所拟的题目。从萧统主编的《文选》和逯钦立所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反映的情况看,中国古代诗人自拟诗题的习惯到魏晋时期才形成。经过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唐代诗人拟题有了很高的技巧。唐代诗题已经可以分为三类:(1)正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一致;(2)反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反;(3)无题。诗题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其中正面诗题的出现是诗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闻一多所言:“有了正面诗题,诗人作诗才成为一种艺术态度。”

  根据创作的一般规律,写诗既可以先成诗句,也可以先有题目。但由于选择正面诗题的诗作在定篇时,作者势必会根据诗题统筹安排诗句,因此古诗的写作自然形成了“尊题”的惯例。这就要求读者在鉴赏时,必须将诗句与诗题合观对读。杜牧《江南春》显然属于正面诗题,因此其第一句所谓的“千里”,是用于描述诗题所包含的“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地域的,而不仅仅是用于形容自己的视野。杨慎由于忽视了诗题的存在及其功用,而错会了诗人的匠心。这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用“千里”一词,极言整个江南。到处是大好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就不切诗题了。

  其实,许多人在阅读古诗时,都有忽略诗题的倾向。有的虽然能够熟记诗句。但对诗题的印象相当模糊。有的虽然能够确切地记住诗题,在理解全诗时则根本不考虑诗题的功用。杨慎误读《江南春》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警示:只有充分审题,才有可能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

  二、未曾顾及七绝的诗体特征

  作为一种诗体,七言绝句以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深刻内容的特征。规定了诗人在写作时必须比写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以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江南春》就符合这一规定:诗句所谓的“千里”是一般的整体印象。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是诗人记忆中个别的片段图景,用于反映“整个江南地区春意盎然”这一典型意义。

  此外,七绝的形式自然地将全诗一分为二:前面两句形成一个意义单元,后面两句形成另一个意义单元。诗人若欲七言绝句意味深长,则前后两个意义单元应形成相反而能相成的关系。就《江南春》的内容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如余恕诚鉴赏文所言:前两句描写出了江南的晴色,即江南春景中明朗的一面:后两句则勾勒出江南的雨色,即江南春景中暗淡的一面;二者构成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图。就《江南春》所蕴涵的情感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由“南朝”和“多少”两词提示出来:前两句表达了对自然大化生生不息的欣羡,后两句则由对历史的回顾透露出人文之盛难免衰亡的伤感。这两种情感因素的对比是很鲜明的。若依杨慎的观点将第一句中的“千里”改为“十里”。那么由于十里之地容不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诗意相互扦格,其在语义上形成张力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中国古诗体式丰富,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功能各自不同,绝句、律诗、歌行与乐府的规格也迥然相异,这是诗歌发展自然形成的经验。我们若想判断一首诗在艺术方面的得失,审体即站在诗体的高度审视字、词、句的合宜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有可能像杨慎那样死抠字眼而不着要害。

  三、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古诗通常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因为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是微妙的。就像《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读者若对诗人创作状态作简单化理解,鉴赏结果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江南春》而言,杨慎既然觉得十里之内,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都可以看到,那么他显然认为杜牧是通过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实际上。杜牧所闻所见。未必是拘于一隅而得,也有可能是对行吟途中江南景色所作的一种概括。因此。我们可以辩驳杨慎:“非拘一隅观奇景,一路行来都是春。”

  还有其他可能。例如《江南春》所写的景色,也许是杜牧登山瞭望所得。根据经验,登高者视力所及。要远在十里之外;而且在视线模糊处,登高者自然会将视线沿着遥远的天空作无尽的延伸,进而有胸怀千里万里的感觉。正是因为有这种心理惯性做基础,所以杜甫《登高》所谓的“万里悲秋”才不使人觉得突兀,而《江南春》用“千里”一词也就自然可以成立。因此。我们也可以辩驳杨慎:“登高望远宜骋目。千里江南入眼来。”

  退一步说,即使杜牧是拘于一隅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也符合创作规律,因为思维从现实时空超脱出来并由Lenovo而生发兴味,正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本质。这一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早已有明确阐述。如钟嵘《诗品》卷一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针对杨慎的不满这样解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妙意:耳目所怡悦者。方圆不过十里;而游春之兴致,则遍在千里之江南。兴致既发,则心趣远出耳目所及,而转成千里之妙想,这正是人人心会而诗人能说的佳境。因此,我们也可以辩驳杨慎:“纵拘一隅观奇景,千里视通未足疑。”

  根据一般的文学原理,古诗创作一方面要源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则要超越生活经验,而后者恰是诗的精华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仅要有根据事实以解释词句的求实态度,更要有超越事实以会通诗心的审美眼光。杨慎在理解《江南春》时,由于片面强调了诗作内容应等同于生活经验。而封闭了自己审美的心灵。

  四、结语

  清代谭献曾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基本鉴赏原理,这当然也适用于古诗的阅读与理解。但读诗者用心的自由性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即以不对作者的用心产生误解为前提,否则就会像杨慎误读《江南春》那样,将诗人的匠心视为瑕疵,而将自己的误解当成高论。总之。本文通过对杨慎误读《江南春》的原委进行辨析,得出了一条阅读经验:对古诗进行鉴赏与评价,读者用心的发挥应建立在审题、审体、审美的基础上。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2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莺啼:即莺啼燕语。

  2.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6.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呢,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季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也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也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也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人。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3

  设计意图:

  (1)回放情境,理清思路,提炼提纲;按提纲演练情境,按提纲创设情境,按提纲记录情境。

  (2)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

  (3)课文就是游戏题材,课堂就是游戏场所,朗读背诵思考判断就是游戏手段,游戏情境就是习作素材。

  【看教学设计,先看教学目标、重难点,或设计意图。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前提是:

  一、课前反复研读文本。课文读得熟悉与否,对教材的钻研透彻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现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拿到手,教师要反复读上若干遍,读出重点,读出文本的要旨,将长文读短,读出关键句,读出关键词,没有这样的过程,很难对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二、教师心中要有目标。目标不是教案上说了算,教案只能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生搬硬套教案上的目标,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心中根本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虚空,这样,在教学环节里,根本就看不到落实目标的操作手法和实施步骤,导致的结果是目标与教学现场不对接,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标高要符合实情。确定目标要基本符合年段或班级实情,定标太低,学生唾手可得,不具挑战性,小孩的兴趣无法调动,定标太高,学生遥不可及,小孩会丧失自信,所以,合理定标,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一、看情景列提纲

  ①课堂情景:师走到讲台,喊“上课”。学生起立回应“老师好!”师鞠躬后说“请坐!”

  ②请一同学模仿老师课前师生问好的情景。

  ③回放情景(板书:走到讲台——喊声上课——起立问好——鞠躬请坐)

  【这个环节的设计,看似与本节课无关,但当你看完整个教学设计时,你会发现,这是为后面第四和第六个教学环节在做垫底的工作,这样的处理,不留痕迹,但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相互支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倒读《江南春》(古人有“倒背如流”的说法,这是古诗,我们试试感觉。)

  2、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

  3、师生接读古诗。

  4、了解古诗知识(四绝)

  古诗《江南春》除题目及标点外,共【    】字,

  第一句是【  】字,第二句是【  】字,

  第三句是【  】字,第四句是【  】字。

  一首诗共【  】句,每句【  】个字,这古诗叫【    】

  【预习在课前,检查在课堂。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检查小孩的预习情况必不可少。另外,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知识(四绝),采用这样的手法,一目了然,无需教师做过多的解释,小孩就能知道啥是“四绝”,这样的处理,实属首创。】

  三、玩排词语游戏,背诵古诗(四个层次)

  1、教室左右拉一条红绳子,上备夹子20个。

  2、发词语卡片(正面是词语,背面是红色“奖“字),上台排列词语成诗句(一字横排,不用标点)。

  3、看卡片,齐读,指名朗读古诗。(第一步,读到顺畅)

  4、教师范读,学生上台调整词语之间的间隔,突出“停顿”(强调“停而不断)。

  5、指名朗读,齐读(突出停顿)。(第二步,读有停顿)

  6、出示卡片“春光“(上节课《燕子》词语),指名把写春光的词语盖住。(千里莺啼、绿映红、烟雨)

  7、齐读诗句。(第三步,读出春意,判断前后两首古诗的异同提供依据)

  8、上台背诵古诗,奖励卡片一张。(第四步,熟读成诵)

  【这个环节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读有层次。通过玩词语游戏读诗,层层深入,梯度推进,将读的步骤具体化,读的目标具体化。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从“读到流畅——读有停顿——读出春意——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读的次数不断在增加,读的要求不断在提高,步步深入,与设计意图“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有机对接。

  二、穿插游戏。游戏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课堂教学植入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教学中,游戏与读诗同步推进,游戏从排词卡开始,到学生获得奖励卡结束,读诗也从“读到流畅”开始,到“熟读成诵”结束,游戏贯穿这个设计环节的始终,与设计意图“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巧妙对接,高明的处理手法,智慧的处理手法。】

  四、回放游戏步骤(板书提纲:红绳子——发卡片——连诗句——读诗句——留间隔——读诗句——贴“春光”——背诵奖)

  【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对课堂进行阶段性的梳理,让学生明确老师的教学步骤;二是为下一个环节“邀请小老师上课”做垫底的工作。其实,在开课时做“看情景列提纲”,也是在为“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做前期的垫底工作,这样的几个步骤下来,整个课堂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五、邀请小老师按提纲上课

  学习第二首古诗《春日偶成》。

  【我们通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关键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办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办法,才能为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放手”提供可能。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老师教一首,学生按照老师的办法当小老师教一首,这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把课堂让给小孩,老师退居幕后,但学生“自主”的前提是前期的规矩、办法、手段的垫底工作要充分做到位,否则,无条件地让学生“自主”,效果或许会适得其反。】

  六、布置日记作业(用标题提示课堂情境)

  《有趣的排字游戏》、《背诵奖》、《我当小老师》、《哈哈哈……》

  【作业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其一,课堂就是最好的情景,教学现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日记素材,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课后完成一篇日记,这样,既解决了小孩在课堂上动口、动手的问题,也解决了小孩在课外动笔、动脑的问题,一举多得。其二,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一点是“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样的处理,也是将课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对接。其三,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作文命题,角度多样,可写人,可叙事,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课堂上的素材,同时,一个省略号,传达了教师对学生自主作文的考虑。】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4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也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不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季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二)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季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季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季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季?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啥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5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季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季。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也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呢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季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6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唱《春季在哪里》。

  2、说春季。

  3背春季的诗。

  你们关于春季的诗知道得可真多,这个月诵读之星该评给谁呢?这可难位老师了,不过没关系,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载诗人持”有哪些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诗人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们池州做过刺史,关心人民疾苦,贡献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诗,因为有了《清明》我们池州的杏村才名扬千古,名扬四海,感谢杜牧。)

  5、今天学习杜牧的江南春

  板书:江南春,唐,杜牧,七绝

  二、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反复读(对照拼音读准生字音、并想办法记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还可以给诗标上平仄,吟诵吟诵)。

  2、指名读生字,说字意,组词。(给二类字说意思,组词,一类字记字形,组词)。记字形,书空写。

  3、指名读古诗。

  4、根据平古诗仄反复吟诵。

  指名说感受,再读,评价。

  三、体会古诗意境美

  (一)学习1—2句

  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感受到了啥?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

  2、生汇报。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啥?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么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

  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绿映红”

  1、想象一下那是怎么样的画面?

  2、“千里绿映红”呢?(到处是绿树簇拥着红花)

  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4、你想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美景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日出江花红胜火 桃红复含宿雨 水上桃花红欲燃)

  “水村山郭”

  1、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

  “酒旗风”

  1、酒旗迎风招展,表示这儿是酒店。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么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也听到了,也看到了,这还是画吗?分明是来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4、读1、2句,看插图,引导说诗意,指名说、齐说。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 (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不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

  6、你体会到诗人的啥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

  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也无法力挽狂澜。他的内心受着怎么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二)学习3、4句

  1、反复吟诵3、4句。

  2、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寺 楼台 烟雨)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意思。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也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5、诗人为啥要怀古呢?

  6、作者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作者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作者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时这样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前途充满着幻想,虽愁却不消沉,体现了作者诗歌俊爽的风格。

  10、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齐诵全诗。

  11、古诗还可以配乐唱,根据诗的情感选用合适的音乐播放《水调歌头》伴奏。

  四、品艺术美

  这首诗有动静的映衬,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城郭的映衬,“千里”是虚拟主机上的拓展,“南朝”是时间上的追溯,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借古讽今。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也气势恢宏的江南春画卷,给人立体的艺术享受。

  五、课外延伸

  杜牧七绝咏史诗,成就最高,创作了许多“二十八字史论”这誉的优秀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多地走进杜牧其人,其诗。

  板书设计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写  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1个生字“旗”,认识2个生字“莺、郭”。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把讽喻之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季在哪里》,音乐《水调歌头》屏幕出示相关古诗。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7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几张镜山广场的春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猜测一下照片拍摄的季节,并告知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生:花红柳绿、阳光明媚、柳条发芽等等可以判断出是在春季拍摄的,而且从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断出是县城的镜山广场)

  2、师:镜山是江南的一处景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季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课本上的内容。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简介,读上面注释。

  (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评析:精心采用学生家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二、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师:请学生回馈,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些啥内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

  2、师:同学从资料当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识,这些知识点和本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生齐读《江南春》。

  评析:《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4、师:老师也来读读,请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的有啥区别?

  5、师朗读本诗。

  6、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断句也有所不同……)

  师生总结:朗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同时还因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7、

  8、师带读,并逐字逐句的请同学来尝试读一读,适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9、熟读后,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怎样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简介有关概念,接着也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三、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1、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

  2、师依次板书学生所列景物。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句子说说看到了啥。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3、师表扬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质疑:"千里"怎样能听得见“莺啼”?诗人怎样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呢?

  4、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总结这些两次都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5、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师:在这样的景象中,你可以听见啥?看到啥?还可以闻到啥?

  (生:莺啼 、寺庙、花香……)

  7、想象画面,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一起来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乐诵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办法。小孩是天生的诗人,让他们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去感受诗中的优美景色。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8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也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不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简介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季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9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学随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4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学随笔

  珠市小学 吴亮

  今年一开春,本着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我在学校执教了一堂公开课。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课的古诗《江南春》。

  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关于杜牧其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南朝”、当时“佛寺”的图像、佛寺的特点、晚唐的禁佛运动),让学生一点点走进《江南春》后那深远的历史背景,进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见解与感受。

  上课时,在学生充分了解诗意后,我请学生结合课外所搜集的一些背景资料,充分交流,体会作者杜牧创作诗歌时沉郁顿挫的心情,以及古诗《江南春》背后的沉重的历史沧桑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信息,学生纷纷发言: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错综复杂,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当时的统治者却一心热衷于佛教,到处广建佛寺。由于当时出家当和尚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当时的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使国家既缺少兵源,也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忧国忧民的杜牧盼望能够恢复大唐初期曾经有过的比较清明的政治,于是借诗歌表面上批评南朝的“古”,实际是讽刺大唐的“今”(当时一个学生还打了一个极幽默的比方)。—由于情感到位,最后,学生纷纷主张,应该用略带沉郁顿挫的语气来朗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读出诗人杜牧的忧国忧民之情。

  评课时,学校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方针鼓励教师们展开校本研讨。围绕着古诗教学是否应该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各位老师的不同观点发生了一次碰撞。一些老师非常欣赏我的这种教法,以为这样做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形成了整堂课的高潮,确是出了“彩”。

  有些持不同意见的同事主张:古诗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江南春》的学习完全没必要那么向历史深入下去。只要让学生了解江南春季的美丽景色就足矣。

  而我则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学生有学习热情与欲望时,在课上增加个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充分向课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以体现我们的大语文观念。

  一节普通的校本教研课引发了老师们之间如此激烈的争鸣,各种观点的不断碰撞、交锋。最后,我们的校领导与专家张敏校长没有轻易地下结论,而是鼓励老师把问题带下去深思、探究。

  一次上课、说课、评课就这样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一切面向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将继续研讨,继续校本教研,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校本教研中提升!

  (南昌市西湖区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0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啥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啥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啥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季,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季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季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季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季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季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季。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季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简介,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家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啥?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例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办法,老师这里简介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怎样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简介有关概念,接着也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也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办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季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也让你Lenovo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么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季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啥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啥?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季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季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季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季?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啥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3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啥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啥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季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啥看不懂的。但是呢,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季,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啥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呢,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做‘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进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啥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啥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啥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不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呢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啥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虚拟主机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但是呢,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虚拟主机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呢,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办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办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么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呢,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5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季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季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也有哪些描写春季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季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季。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季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季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季?描绘了春季怎么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季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办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办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呢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怎样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例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季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309

  把握新课程,古诗新学法 -----《古诗两首》实录及评析

  执教: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伟忠 213233

  评点: 金坛市教研室 周怡和 21320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古诗二首》,这二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季景色的诗,怎样将这两首古诗连成一个整体对照起来学习?怎样在古诗教学中体现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谈“春”,导诗。

  师:春季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季”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评点: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季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季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灏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春季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季怎么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评点: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因为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译文,不需要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提出如上问题是因为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季,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评点: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啥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一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也是怎样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简介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评点: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办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季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季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季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评点: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季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季的歌颂,一气呵成。

  总评: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该怎样教?近年来,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古诗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缺少了生趣。这节课设计者从学生的学法入手,着力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小组合作,或想象绘画,或大胆揣摩,调动了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积极性,体验了古诗学习的无究乐趣。此外,设计者始终注重把握住古诗教学的整体性,从谈“春”、说“春”、议“春”到颂“春”各个环节层层深入,互为一体,将两首诗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进而使学生获得了整体感受。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 篇17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

  ★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办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办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季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季。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季的绮丽景色。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季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季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季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季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么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啥?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季的古诗,也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季”。(★选做)

  ★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      (写景)

  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          (抒情)

  楼台   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

  转载自湟小教育教学网

推荐站内搜索:重庆自考成绩查询系统、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保定学院分数线、包头人事考试信息网天津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近10年考研国家线、炒鸡蛋作文、三支一扶考试题、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297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